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678910111213» / 4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二、礼的原则 [复制链接]

136#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TOP
137#

待人以诚,自古以来就是君子、贤人修身齐家的重要的标准之一。现代社会,礼已经被太多的人忘记、被太多的所谓现实生活所抛弃。生中的礼,太多的都或虚伪、或抛弃,失去了礼的本来面目。

  用礼,其实很简单。它的本意在于适宜、得体、真诚、简易。

  上课时,无论是否是我们所喜爱的课程,我们都应该尽量做到不讲话、不听歌、不玩手机。这是极其简单的。也是对师长的最基本的尊重。

  在老师走进教室、上课铃响起时,应尽快到座位上坐好,安静地等待老师开始讲课。这是基本的礼仪运用。

  路上遇见熟人,无论他是谁,都应该主动打招呼,因为这是良好的个人修养的表现。是为人的基本原则。

  以诚待人,礼才会显得合宜、体面。如果为某一目的而用礼,那么只会让人心生厌恶,使“礼”变成“虚伪、非礼”。

  以礼待人,用真正的诚意去表达礼仪,礼仪才会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的乐章。这样才可以使礼为我们所有,而不是虚化的东西。
TOP
138#

礼的原则是:真诚、简易、克己、适度、和谐。对于当今社会来说,我觉得现在需要强调这五个原则,人们需要重温这五个原则。“不要对着忧愁的人表现出快乐,不要对痛哭的人大笑,不要对失意的人夸耀自己。”这是原则之一真诚;“礼,与其奢侈,不如俭约;丧葬,与其铺张浪费,不如真正地哀伤。”这是简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是克己;所谓礼,就是恰到好处,过头了就成了虚伪而不再是礼了。这是适度;用力来调节约束各种对社会有害的行为,这是和谐。现在人们缺乏礼,带着虚伪的心做虚伪的事,但还是乐此不彼,对他人造成的伤害不会感到羞愧,还理直气壮,耀武扬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6-9 16:16:34编辑过]

TOP
139#

礼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和调整。

 

    礼的内容繁多,范围广泛,涉及人类各种行为和国家各种活动。《礼记》说“以之居处有礼故长幼辨也,以之闺门之内有礼故三族和也,以之朝廷有礼故官爵序也,以之田猎有礼故戎事闲也,以之军旅有礼故武功成也。是故宫室得其度……鬼神得其飨,丧纪得其哀,辨说得其党,官得其体,政事得其施”,可见其范围之广,“君子无物而不在礼矣”。

TOP
140#

所谓礼,就是恰到好处,过头了就成了虚伪而不再是礼了。不要对着忧愁的人表现出快乐,不要对痛哭的人大笑,不要对失意的人夸耀自己。
TOP
141#

礼者,中也,过则为伪不可谓之礼
TOP
142#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荀子比孟子更为重视礼,他著有《礼论》,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他认为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和调整。


  在封建时代,礼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礼既是中国古代法律的渊源之一,也是古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见孔丘)说,殷因于夏礼,而有所损益,周因于殷礼,而有所损益。由此可知夏、殷时代已有礼。孔子又说,他能讲述夏礼和殷礼,但由于文献不足,他虽能言之,却不能“征之”。也就是说礼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的,不能当作绝对不变的僵化的内容而一味复古。

周公制礼,典章制度较前代更为完备,发展到了“郁郁乎文哉”(《论语·八佾》)的程度,使孔子赞叹不已,宣称“吾从周”。周人本以“尊礼”著称,到了春秋时代,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陪臣执国命,等级制度破坏,统治者内部对于礼任意僭用,礼崩乐坏,所以司马迁说,“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史记·孔子世家》)。但由于周代礼制非常完善、周密,仍为士大夫所向往,力图予以恢复。春秋时代,孔子以前的人,如师服、内史过等,与孔子同时的人,如叔向晏婴、游吉等,论礼的很多。但论礼最多,并自成体系的首推孔子。他一生以诗书礼乐教弟子,《论语》中有34处记载孔子论礼。他从理论上说明礼的重要性,立身治国都非有礼不可。礼与仁义是儒家学说的核心。

礼的原则

“尊重”原则:要求在各种类型的人际交往活动中,以相互尊重为前提,要尊重对方,不损害对方利益;同时又要保持自尊。

“遵守”原则:遵守社会公德,遵时守信,真诚友善,谦虚随和。

“适度”原则:现代礼仪强调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一定要把握适度性,不同场合、不同对象,应始终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把握好一定的分寸。

“自律”原则:交流双方在要求尊重自己之前,首先应当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礼仪规范要求。

TOP
143#

俭,戚,礼之质;奢,易,礼之文。文质相宜,礼之本。

养与丧,是人必须历经的重要过程。居不养之以敬,而丧事铺张隆重,以求虚名,不仅失其孝道,实则是欺心,更是欺天。不惟自私,更其残忍。养之以俭,葬之以奢,实为本末倒置。

丧礼仪式的隆重,只是一种作秀式的矫情,是做给人看的表面虚饰,并不能证明是否孝敬。孝心,真正的孝敬深存于心,表面的文饰是虚假的,是一种恶行。如果心存真正的孝敬,其心哀戚惨痛,那里还有心思在表面上做足文章给人们看呢?

提倡朴素庄重的社会风气,崇尚节俭真诚,是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根本。奢靡之风的盛行,必将导致竞相仿效攀比,必将造成社会财富极大的无序浪费,无端的耗损民力民财,损伤经济元气,导致人心涣散。以我们现在的社会心态我们所推崇的礼恰恰与此相悖,以奢侈排场为人称道。家人弃世,借口得其天年,扬扬之情见于容色,丧事不显其哀戚而办理豪奢,,致祭接待,不见忧悲,形同儿戏。形式的作秀结束后,便如释负重,即刻又笙歌燕舞,乐也融融,实为寡情薄义。

礼的精神就在于,凡事宜其适度。孔子说礼仪的过分铺张是不合情理的。宁可简单庄重。

TOP
144#

     礼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体现,因此,它又必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的。对于这一点,孔子有着明确的认识。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为政》)这就是说,后代的礼总是在前代的基础上继承下来而又有所变化的,这是一个规律。孔子认为他对夏殷周三代礼的继承沿革情况是熟悉的,至于周代以后,虽百世,这种有所“损益”的变化规律不会变,礼一定还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这一点他非常自信,故曰“虽百世,可知也。”他又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八佾》)关于夏礼和殷礼,他都能谈谈,但要进行详细的考证,则需要历史文献。至于它们的后代杞国和宋国都早已不足徵之了,因为周代以后杞宋的礼早已不是殷之礼了。这就是说,作为一代文明,礼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一代有一代的文明,亦有一代之礼。孔子之所以重视礼,强调礼,正是因为它是这样一种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文明。  在进行了一番历史考察之后,孔子显然更加赞赏周礼。“周监于两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事实上,周礼也正是他那个时代正在延续着的礼。所谓“周之礼教,虽至衰乱之世,亦非全不奉行。”[7]“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知识政治上的动荡和混乱,而“自诸侯出”的礼乐本身,就其基本精神来看,仍然是周代文明的延续。孔子对周礼的赞赏常常成为评价他在政治上或进步或保守的一个主要依据,然而仅仅从政治态度着眼,是远远不能说明孔子赞赏周礼的全部意义的。作为社会文明,礼的变化发展与阶级关系等方面的政治变动相比,显然要缓慢得多,它只能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发展的结果。因此,孔子之于周礼,是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它的价值的。他曾将周与夏、殷两代作了这样的对比分析:  “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先禄而后威,先赏而后罚,亲而不尊;其民之敝:蠢而愚,乔而野,朴而不文。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其民之蔽:荡而不静,胜而无耻。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其赏罚用爵列,亲而不尊;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惭,贼而蔽。”  ——《礼记·表记》     而且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很重视礼仪、礼节。同时也有“礼尚往来”等。而且在孔子的思想中,“礼”与“仁”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也认为一个人最基本的礼节就是要有礼貌,待人接物应该有礼貌。将其继续发扬。
TOP
145#

       “尊重”原则:要求在各种类型的人际交往活动中,以相互尊重为前提,要尊重对方,不损害对方利益;同时又要保持自尊。

  “遵守”原则/B>遵守社会公德,遵时守信,真诚友善,谦虚随和。

  “适度”原则:现代礼仪强调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一定要把握适度性,不同场合、不同对象,应始终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把握好一定的分寸。

  “自律”原则:交流双方在要求尊重自己之前,首先应当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礼仪规范要求。

   “礼”是表达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外在手段,是人际沟通必不可少的润滑剂。礼可以使我们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心情更加舒畅,这是就个体而言,那么就整个国家而言,则是维护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因为,个人和谐了,社会自然也就和谐了

TOP
146#

所谓礼,就是恰到好处,过头了就成了虚伪而不再是礼了。
TOP
147#

   中华是礼仪之邦,礼之丰富,举世罕见。古人有“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的说法,极言它的繁复。经礼就是重要的礼,人们常说“大经大法”,这里的经和法,就是指最核心、最重要的东西;曲,是弯曲,一个东西把它弄弯曲了,它就变小了,所以把细小的礼节称为曲礼。
   所有的礼,都是围绕着德展开的,都是为了弘扬和表彰德而设计的。违背了德的任何仪式,都不能称为礼。因此,抓住了德,就抓住了礼的根本。
   我们把礼仪的原则归纳为敬、净、静、雅四个字。

TOP
148#

礼者,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因此敬人即为礼。礼之精要在于曲。现代社会与人交往时礼的原则有:

  “尊重”原则:要求在各种类型的人际交往活动中,以相互尊重为前提,要尊重对方,不损害对方利益;同时又要保持自尊。

  “遵守”原则:遵守社会公德,遵时守信,真诚友善,谦虚随和。

  “适度”原则:现代礼仪强调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一定要把握适度性,不同场合、不同对象,应始终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把握好一定的分寸。

“自律”原则:交流双方在要求尊重自己之前,首先应当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礼仪规范要求。

TOP
149#

“尊重”原则:要求在各种类型的人际交往活动中,以相互尊重为前提,要尊重对方,不损害对方利益;同时又要保持自尊。

“遵守”原则/B>遵守社会公德,遵时守信,真诚友善,谦虚随和。

  “适度”原则:现代礼仪强调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一定要把握适度性,不同场合、不同对象,应始终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把握好一定的分寸。
  “自律”原则:交流双方在要求尊重自己之前,首先应当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礼仪规范要求。
TOP
150#

尊重最重要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