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儒家认为,人人遵守符合其身份和地位的行为规范,便“礼达而分定”,达到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境地,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的理想社会秩序便可维持了,国家便可以长治久安了。反之,弃礼而不用,或不遵守符合身份、地位的行为规范,便将如周内史过所说的:“礼不行则上下昏”,而儒家所鼓吹的理想社会和伦常便无法维持了,国家也就不可得而治了。因此儒家极端重视礼在治理国家上的作用,提出礼治的口号。
如今,在现实生活中,礼也是很重要的,人与人相处都应该以礼相待,善待他人,他人必也会善待自己的!
想要做到礼,首先应该做到尊重。个人认为尊重是最基本的礼。对不同的人,礼数也不尽相同,但无论对什么人,尊重都是必须的,因此说尊重是最基本的“礼”。
礼,贵在真诚,重在适度。虚情假意的礼是伪善,唾面自干的礼是做作。真诚能动人,适度让自己是个人。
应遵守的原则:“尊重”原则:要求在各种类型的人际交往活动中,以相互尊重为前提,要尊重对方,不损害对方利益;同时又要保持自尊。
“遵守”原则/B>遵守社会公德,遵时守信,真诚友善,谦虚随和。
“适度”原则:现代礼仪强调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一定要把握适度性,不同场合、不同对象,应始终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把握好一定的分寸。
“自律”原则:交流双方在要求尊重自己之前,首先应当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礼仪规范要求。
以礼入法,是中国法律发展史上一件大事,法律因此发生了重大的深远的变化,礼成为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法律为礼教所支配的局面。古人所谓“明刑弼教”,实质上即以法律制载的力量来维持礼,加强礼的合法性和强制性。
礼者,中也,过则为伪不可谓之礼。([宋]郭雍《郭氏传家易说》卷四《下经》)
译:所谓礼,就是恰到好处,过头了就成了虚伪而不再是礼了。(谓:称。)
正确的,恰到好处的礼,会让一个人显得有风度,有涵养,会让别人觉得你亲切自然从而喜欢和你交往。但是,现实生活中,除了陌生人之间的点头之礼还比较正常之外,其他的人际交往之间的礼,程度都有些过了。这些过分的“礼”,主要表现在上下级之间和求人帮忙的时候。现在的社会,很少有人是真诚待人的,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往往带着很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面对上级,人们的“礼”就是多说些让领导开心的话,让他们记住自己从而使自己以后能够飞黄腾达。当自己有求于别人的时候,“礼”也显得很过分,因为你现在是弱者,需要别人的帮忙,所以不得不尽己所能,让对方显出优越感,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所谓礼,应该是在人格正直、交往正确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人格礼貌规范,其他的变质的“礼”的行为,都不能称作礼,它们倾向于阿谀奉承之列。
礼乐所代表的“序”与“和”,具有普遍性、绝对性、永恒性,因为“序” ( 礼) 是天地之序,“和” ( 乐) 是天地之和,天地不能无序,如无序就会乱,乱也就不和了,所以天地之间无一物无礼乐,就连放椅子也不例外。礼乐所代表的“序”与“和”,具有普遍性、绝对性、永恒性,因为“序” ( 礼) 是天地之序,“和” ( 乐) 是天地之和,天地不能无序,如无序就会乱,乱也就不和了,所以天地之间无一物无礼乐,就连放椅子也不例外。 这就是说,礼乐的实质就是宇宙自然化生万物的根本原理。这就是说,礼乐的实质就是宇宙自然化生万物的根本原理。所以,礼乐的根本原理亦即阴阳之变易,是“生生之谓易”的“天理”。所以,礼乐的根本原理亦即阴阳之变易,是“生生之谓易”的“天理”。 它不是由人安排的,而是天地之道的自然,因此它可以用《中庸》的三句话“不见而彰”、“不动而变”和“无为而成”来概括。它不是由人安排的,而是天地之道的自然,因此它可以用《中庸》的三句话“不见而彰”、“不动而变”和“无为而成”来概括。 (转帖)( 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 — 以二程论“仁”和“礼乐”为例 ——以二程论“仁”和“礼乐”为例 复旦大学徐洪兴 )
“中和”作为道德范畴,它既是人伦之道,又是君子之德。它要求人们的喜怒哀乐之情和吃喝侈淫之欲应保持限度,合乎礼义,中正不偏,和不失调,防止中心偏离,情欲失和,行为乖戾,背离人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喜怒哀乐这些情感在还没有发出时叫作中,这些情感发出而又能达到适当的程度,就叫作和。中乃是世界的根本;和则是达道。只有当平衡和和谐都充分地实现了,天地就各得其位,万物就繁荣滋长。“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中庸是至高无上的道德准则。“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论语·子路》所谓“中庸 ”,就是要“执两用中”,适可而止,不偏不倚,注意分寸,掌握火候。朱熹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可见,过与不及都不符合中庸之道,惟有无过无不及方为“中正之道”。这里所说的并不是保守思想和折中调和,而是要求适度而中,就时而发,“随时以处中” 《礼记·中庸》,“君子而时中”《礼记·中庸》。
人的各种社会关系是由礼仪所构造的,礼仪犹如一张社会之网,而个人则是网中之结。礼连接起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就人与他人的关系来说,礼仪是人们交往的纽带,“我”与“他人”的社会关系无法分开,却依靠他人的关系表现出来。它所显现出来的还有道德的完善,那种道德的完善蕴含在自我目标的获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