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中国是礼仪之邦, 从 “事神,致福”的宗教活动到各种纪念,象征性的节日庆典;从普通人际交往的行为礼仪到人的仪态举止,人们的生活充满了仪式感,礼仪在中国人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但我们需要知道的是礼从来不是一种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它也只能是一种手段,因为人不是为了礼而去行礼,行礼的背后是有其内涵的,在孔子看来,“礼之本”在于仁,“人而不仁,如礼何?”。失去了仁,礼就失去了其内在的精神,即便空有礼的形式,也不足为观。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看见一些“假孝子”的现象,例如有些子女在老人生前未尽赡养义务,怕落人口舌,因此选择对葬礼大操大办。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本末倒置,忽视礼的真正内涵,把礼只当做一种形式看待,纯粹是为了礼而行礼。《格言集锦》中有句话叫做“生前厚养实为孝道,归后薄葬真乃贤儿”,就是强调礼的真诚,强调看一个人是否孝顺要看其是否有没有真切地,实际地关心父母。如果确确实实真诚地为孝,那么即便父母去世后薄葬,这也仍然是一种有意义,有内涵的礼。
因此,在我看来,行礼必须要真诚,即不舍本逐末,不只关注礼的呈现形式与面貌,而要重视行礼的真正动机。不要只做“面子工程”,而应当做到像孔子所说的那样,即“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将中国礼仪之邦的礼之精神更好地传承下去,推动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