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4041424344454647 / 4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二、礼的原则 [复制链接]

631#

在古代,问“礼”是一件十分庄重的事情。孔子问礼于老子,颜渊问礼于孔子——礼既是知识的集合,更是道德的承载物。问礼即是问学,问礼即是问德。而如今,“学礼”成了我们生而俱来的行为活动。从父母处学,从老师处学,从同伴处学,从陌生人处学,“礼”成为了判断人学习能力的一个标准。而对于“礼”的内容,学是一方面,行也是一方面。“行礼”也不仅仅指行使礼节,而是行为礼善,行至礼毕,对人对己都应如此。
当然,礼的实践也是需要考虑当时的条件,情景——以免发生不愉快的矛盾。施礼必定是带有主观能动性的,而礼本身也具有着客观条件性。所以主客调和,人礼相宜才是合乎“礼”的本质内涵的。
义理之至,唯人,为人耳。
TOP
632#

“礼之用,和为贵。”一部《论语》中其实有大半篇幅其实都是在对礼与仁的论述,都是结合具体的情景而进行阐发。礼起初是作为一种积极的调和主义而存在的,是在夏商周三代社会总体资源有限的背景下,对生存资源分配方式的积极探索。有人认为春秋战国奴隶制的崩溃恰好证明了礼制的失败。但实际上,正是因为人的本性中有持续不断产生的欲望对柔弱的礼制进行了冲击,所以才会有法制作为一种强制约束力而兴起。今天的中国在坚持依法治国的道路上仍然重视以德治国作为重要补充,就是国人深刻意识到人性中原生欲望无法依靠法制完全解决,仍然需要积极的传统美德发挥其作用。回归本源探究礼,我们会对当下的生活有更多的反思。美好生活不是纵容自身的物质欲望肆意流淌,而是克制自己,使自身达到精简和适当忍耐的状态。过分强调礼的约束性,人的天性难以得到舒展;过分强调礼的包容性,人的欲望便容易滋长。所以把“和”作为礼的主旨便是要积极调和两者之间的平衡使人的生活达到恰到好处的状态。
云南财经大学 陶景成
TOP
633#

礼的原则可大致概括为三条:遵从仁心、上恭下敬、严守仪式。遵从仁心——我心本清净,何染泥与尘。人的本性就有不学而知的仁善,只是经常为外界所惑,所以孟子才要呼吁人们“求其放心”。上下恭敬,社会关系天然的形成了高下等级之差,而要维系社会平衡一定程度上就要有上下恭敬。孔子批判不知礼的行为,正是因为看到了不尊礼法后社会兴起的混乱。以及缺乏了礼的约束,即使一时靠僭越得以兴盛也难保长久。严守仪式,儒家对礼仪程式保持的严谨态度其核心目的是想让人克服内心的浮躁,实现克己复礼。儒家重视礼的原则是因为礼仪文化在代际中有很强的传承性和影响力。儒家思想能成为中国人内心最认可的正统观念,正是由于其所提倡的礼制对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云南财经大学 陶景成
TOP
634#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礼的原则大致分为五点:真诚、简易、克己、适度和和谐。在此我想谈谈对前三者的解读。所谓真诚,就是保持自己的内心在面对神灵时虔诚,面对人时真实,通过自己的言行来体现内心的真诚;所谓简易,可浅显概括为勤俭节约,当代社会同样也在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礼的重点不在于形式有多么华丽,重点在于我们的内心与展现出来的行为,这才是评价礼的标准,要求的是内心真诚,否则花费了再多的物质去完成礼的形式也不能达到真正的礼。所谓克己,就是约束自己去遵循礼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是自己的行为符合礼义。
TOP
635#

我们从小就被父母教导要有礼貌,可是我们从来没有去深究过这个“礼”究竟是什么,我觉得我们所说的“礼”其实更像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比如说诚实、守信、尊老爱幼之类的。同时群说的“礼”也可以说是对自身的严格要求,就是所谓的“克己”,而这都可以是“礼的原则”。
TOP
636#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中国是礼仪之邦, 从 “事神,致福”的宗教活动到各种纪念,象征性的节日庆典;从普通人际交往的行为礼仪到人的仪态举止,人们的生活充满了仪式感,礼仪在中国人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但我们需要知道的是礼从来不是一种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它也只能是一种手段,因为人不是为了礼而去行礼,行礼的背后是有其内涵的,在孔子看来,“礼之本”在于仁,“人而不仁,如礼何?”。失去了仁,礼就失去了其内在的精神,即便空有礼的形式,也不足为观。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看见一些“假孝子”的现象,例如有些子女在老人生前未尽赡养义务,怕落人口舌,因此选择对葬礼大操大办。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本末倒置,忽视礼的真正内涵,把礼只当做一种形式看待,纯粹是为了礼而行礼。《格言集锦》中有句话叫做“生前厚养实为孝道,归后薄葬真乃贤儿”,就是强调礼的真诚,强调看一个人是否孝顺要看其是否有没有真切地,实际地关心父母。如果确确实实真诚地为孝,那么即便父母去世后薄葬,这也仍然是一种有意义,有内涵的礼。
       因此,在我看来,行礼必须要真诚,即不舍本逐末,不只关注礼的呈现形式与面貌,而要重视行礼的真正动机。不要只做“面子工程”,而应当做到像孔子所说的那样,即“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将中国礼仪之邦的礼之精神更好地传承下去,推动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繁荣昌盛。
TOP
637#

     中国礼制文化历史悠久、绵远流长,是灿烂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中国也因此被称为“礼仪之邦、君子之国”。罗翔有言:“人的尊严总是先验的,在我们存在之前就早已有了这个概念。礼制规则也不是人的发明,而是人的发现,否则人类社会将沦为动物世界——弱肉强食,强者通吃。”为摆脱动物世界的残暴与血腥,人类发现了“礼制”这一规范社会秩序的有效途径。礼制作为社会共同遵守的规范,对人们行为举止产生强大的约束作用,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规定接人待物与人相处的礼节,使人们有所遵循、有所参照,不至于茫然无措、无所依傍。在当代我们要继承并弘扬优秀的礼制文化,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养成遵礼守礼的良好习惯,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TOP
638#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体现了“礼”以“和”为贵,是“和”的体现。外在制度化的“礼”与内在精神性的“和”,两者刚柔相济,不可或缺。
但如果事事循“礼”而不知尚“和”,一味讲原则而不知变通,便会像郑人买履一样,难以买到鞋子,更有甚者会使群体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而只求“和”没有“礼”,就会像近代的中国政府一样无原则地处处求“和”,而没有“礼”的制度保障,不断与西方列强签下不平等条约,会使“和”流于空谈,给本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如果。
“和”能带来合力与双赢,“和”是一种“文化软实力”的体现:“和为贵,忍为高”、“与人为善”而“不与邻为壑”,“四海之内皆兄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这些信条千百年来铸就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追求和谐的民族性格。中国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就是以“和”为基础,循“礼”而为,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TOP
639#

罗翔曾说:“人的尊严总是先验的,在我们存在之前就早已有了这个概念。礼制规则也不是人的发明,而是人的发现,否则人类社会将沦为动物世界——弱肉强食,强者通吃。”为摆脱动物世界的残暴与血腥,人类发现了“礼制”这一规范社会秩序的有效途径。礼制作为社会共同遵守的规范,对人们行为举止起到强大的约束作用,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规定接人待物与人相处的礼节,使人们有所遵循、有所参照,不至于茫然无措、无所依傍。
中国礼制文化历史悠久、绵远流长,是灿烂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中国也因此被称为“礼仪之邦、君子之国”。周公制礼,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包括国家的典章制度,以及吉、凶、军、宾、嘉五礼的礼仪和制度。周公制礼的主要成就,就是以“礼”的形式规定国家法度。
但是过于繁复的“礼”,也会束缚人的手脚,限制人的自由,不利于社会发展与个人进步。但是,“礼”在维护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文明礼貌等方面的作用,在任何时代都是需要的。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借助“礼”的形式,继承古代礼仪文化的精华,“损”去其过时的糟粕,“益”之以符合现代文的新内容,从而创造出我们当今时代所需要的新的礼仪文化。我们要继承并弘扬优秀的礼制文化,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遵礼守礼的良好习惯,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TOP
640#

真诚是礼最重要的原则,孔子虽说不语怪力乱神,但却“祭神如有神在”。唯有把神当作真实的,祭祀才能真诚。其次,礼应该简易,所谓“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在礼中,重要的是真情实意,而非物品的外在价值。这两点原则在现在却被人颠倒了,送礼行为蔚然成风,凡事讲排场,还美其名曰“礼仪之邦”。这真是对礼莫大的误读与歪曲!
TOP
641#

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礼体现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仅要内心真正的遵守礼,而且在外在表现上也要注意自己的行为规范,不可逾越伦理道德,子曰:非礼勿言,非礼勿视,不符合礼仪规范的行为,要自我克制,自我批评,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也要注意适度,过犹不及
TOP
642#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礼制,汉语词汇,汉语拼音为lǐ zhì,是德治梦想的具体化,指的是通过礼仪定式与礼制规范塑造人们的行为与思想;通过法律的惩罚维护礼法的绝对权威。
TOP
643#

我们总说要以礼待人,而礼到底是什么,到底要怎样才算遵守礼的原则?就正如文章所说,要做到真诚,要适度,也要简易,更要和谐,这样可称之为做到了礼。
TOP
644#

孔子所说的礼是对自己的要求,约束自己,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而现在礼更倾向于对待他人的方式,就像讲礼貌、礼尚往来,不再以提升自己为主。
TOP
645#

孔子所谓的“礼”,不仅仅是社会各阶层所应遵循的礼仪,还包括对事物独立判断的心智和态度。在这种独立思考的中,人应该呈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真诚自律的精神面貌。
首先,礼是合于礼的行为准则。《礼记》曰:“礼也者,理也”,又曰“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礼就是理,是不可移易的理的体现。理是礼的灵魂。
礼也是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主要标志。《礼记·曲礼上》曰:“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人尽管会说话,不懂得礼,与禽兽之心差不多。所以,《礼记》又曰:“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让人懂礼,自觉地以礼修身,努力成为有理性的人。
礼更是是对人性的合理节制。《中庸》开篇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人要克制,让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将情绪控制在无过无不及的层次上,恰到好处,才是“和”的境界。中、和,即《毛诗序》表述的“发乎情,止于礼仪”。礼是合于道的情性与行为。
礼更是内在思想与外在仪式的完美结合。礼有两大要素,形式与思想。“仪”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仪”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仪是形式,是礼的外壳,思想才是礼的灵魂。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