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3738394041424344» / 4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二、礼的原则 [复制链接]

601#

讲究礼仪规范在我们的文化里受到非常的重视,自古以来也是教化的重点。礼仪规范作为一种工具用来规范人的言行举止说到底还是为了方便人。因为如果没有了礼仪那么社会难免会造成许多的混乱,甚至会因为无序而导致社会运行的崩溃。化混沌为有序,如此才能更好的方便人的存在。如此看来利益的一个原则就是要做到方便人,而不是一味的追求礼仪的形式不管不顾礼仪是否已经违背了设定的原处本意,难免会有舍本逐末的意味。这就要求我们要对礼的精神的把握下而对具体的礼仪规范做出适时的改变。
TOP
602#

讲礼节有礼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时开始,就有礼义廉耻的说法,礼是很重要的,礼还代表规矩,这也就是告诉我们做事应不逾矩、守规则。
TOP
603#

在儒家看来,礼一共有以下几条原则:
第一条:真诚。真诚一方面体现在对待神灵,要怀有真诚之心祭拜,而不能仅仅把这当作一个任务,不了了之,另一方面体现在待人真诚,这其实就告诉我们要有同理之心,能感受并照顾他人的感受,而不是只在乎自己。
第二条:简易。孔子主张的从简意思是不铺张浪费。对待礼的重视并不是体现在为其花费了多少金钱,而是有没有发自内心地去遵守它。
第三条:克己。只有克制自己,才能更好地遵循礼仪规范,这所体现的就是自身的约束性,外界的硬性约束固然重要,但是同时也不可以忽略人的自主能动。
第四条:适度。礼的实行还要谨遵适度,把握好度,不过分多也不过分少,既不虚伪也不冷漠,这才是真正的礼。
第五条:和谐。和谐在礼的应用中是最为可贵的,但是它们的关系也是辩证的。和谐促进礼的发展,礼也配合和谐进行约束调节的作用。
TOP
604#

礼的原则主要是针对个人而言的,是衡量个人如何依照礼来做事的准则。孔子将礼进行了深化,澄清礼不是详装出来的,而是真正发自内心的。以礼对待他人时应该替他人着想,以礼行事时应该由衷地做好自己的事,而不是仅仅浮于表面。孔子将礼从外在的表现融入于人的情感中,认为发自内心的礼才是真正的礼。
反观现代社会,许多人只注重表面的形式,忽略内在的情感。体现在婚葬之中,就是大兴土木,请一群人来哭丧,自己却一滴泪不掉,这就如孔子所言“丧,与其易也,宁戚”。真正的礼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通过外在形式来表现的,做任何事都是表里如一,切不可形式主义。
TOP
605#

儒家文化历史悠久,其中“礼”是儒家文化思想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念。孔子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精辟地提出了“克己复礼为仁”。在他看来,礼是通向仁的必由之路,并对礼寄予厚望:“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因此,在自我理性的追求上,礼的原则就是要克己。孔子主张“为仁由己”,也就是自觉地用礼的规范来约束和完善自己,援仁入礼,由礼归仁。
在治国方面,《论语·学而》中说道: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可见,礼治贵在和谐,中华民族选择了“以礼治国”的道路,使礼成为了一种人类行为规范、一种社会控制手段、一种对秩序和文明的追求。社会是一个由无数人所构成的集体,社会的有序与和谐只能通过礼对人的规范和约束来实现,在这个意义上,和谐是礼的原则之一。
“中国者,礼仪之邦也。以中道立国,以礼仪立国”,“中和”是中国礼文化的重要特征,突出体现了适度原则对于礼的重要性。“礼者,中也,过则为伪不可谓之礼。”诚然,遵循中庸之道,秉持适度原则,人们才能有效地以礼来节制自己的社会行为,从而协调整个社会的秩序。
另外,礼还有真诚和简易等原则,礼贵在真心诚意,不在于繁琐的礼节。从“礼”产生起,礼文化已经渗透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直至今天,礼在修身、处世、治国方面仍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TOP
606#

作者认为,礼的原则包括真诚、简易、克己、适度、和谐。并列举了《论语》中相关的例子来说明。孔子除了言“仁”,就是言“礼”了。我们知道,孔子非常的重视礼,认为做事要合乎礼的规范和要求。并且主张恢复“周礼”。孔子说“不学立,无以立”,一个人如果不学习礼的话,那是没有办法在社会是立足的,同时自己做起事来也是没有章法的。因此,孔子特别强调礼的重要性。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又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从这段话中可以卡出要想恢复礼,合乎礼,就要“克己”,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不能随随便便。同时,还在视、听、言、动方面对礼做了具体的规范和要求。这就是作者所总结的“克己”,“适度”的原则。
TOP
607#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礼,最初源于宗教祭祀活动。原始时期人类愚昧无知,面对大自然的千变万化及人类的繁衍生产等现象充满着惶恐与敬畏之情,他们认为世间万物由神灵主宰,想要通过举行祭祀仪式祈祷得到神灵的庇佑。《礼记·礼运》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其可敬于鬼神。”古人行礼开始前,先准备好酒水和食物,把黍米和宰杀好的小猪放在石头上燃烤炙,在地上挖坑囤酒,手捧而饮,将茅草捆扎为鼓槌,捏土为鼓进行击打以敬鬼神。到了西周初期,周公为了稳固政权统治与约束人们的社会生活,将具有宗教仪式性质的“礼”改造成了具有实际法律效力的典章制度。《礼记》中载:“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纷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成不装。是以君子恭敬樽节退让以明礼。”可见,礼是区分人与禽兽的标尺,人若无礼,与禽兽无异。礼要求臣民要有节制,要严格按照划分规定,不能逾越等级,不得侵犯欺辱他人,也不可随意亲近他人,这便是礼之根本。
TOP
608#

礼,是文明的标志,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尊重,自人类诞生以来,就开始对文明和美有了追求,礼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通行证,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战胜野蛮和落后,摆脱愚昧和无知,走向开化,进步与文明的标志。       “礼”是自然法则,在人类社会中体现。孔子曾在回答鲁哀公“君子何贵乎天道”一问中提及:“贵其‘不已’,如日月东西相从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闭其久,是天道也;无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是天道也”。儒家看到了天地的永不衰竭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这是孔子的天道观,人类社会要与天地同在,就必须“因阴阳之大顺”,顺应自然规律,效仿自然法则才能生存。治国,修身之道,只有与天道一致,才是万世之道。儒家认为“礼”就是天道在人类社会的运用,儒家在礼仪设计上,处处效仿自然,使之处处与天道相符,由此取得形上的根据。       “礼”是安邦定国之本。《左传—隐公十五年》云:“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国语—晋语》云:”夫礼,国之纪也,国无纪不可以终。等等,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礼"有着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是安邦定国的根本之道。        “礼”是社会行为准则,儒家认为人的活动,应要符合“德”,要体现仁,义,文,行,忠,信的要求,为此根据“德”的要求定制为一套规范,也称之为“礼”儒家将伦理道德,归纳为一系列准则,认为是社会中最合理的原则。         “礼”是对人最基本的尊敬,和礼貌《礼记—月令》云:“勉诸侯,聘名士,礼贤者。”这里的“礼”,作“尊敬”解。《吕氏春秋—慎大览—下贤》云:“故贤主之畜人也,不肯爱实者礼之。”这里也作“尊敬”解。元曲《竹叶舟》中说:“这秀才不礼我也。”也就是“这秀才不尊重我”的意思。礼仪,实际上是由一,系列的,具体的,表现礼貌的礼节所组成。“礼”表示人们在交往中相互表示敬重和友好,其实它本质是尊敬人。        “礼”是指礼物,对于“礼”还有一种起源于远古时期祭祀活动的说法。在祭祀中,人们除了用规范的动作,虔诚的态度,向神表示崇敬和敬畏外,还将自已最有价值、最能体现对神敬意的物品(即牛羊等牲口)奉献于神灵。也许从那时起,“礼”的含义中就开始有物质的成分,礼可以以物的形式出现,即礼物。           可以说“礼”是文明,是思想,是制度,是自然法则,是准则,是尊敬,更是交往方式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
TOP
609#

如果跳出当时人的表述框架,用现代眼光来看,“礼”就是“法”出现之前的一种过渡形式,是介于道德和法律之间的一种社会规范。
礼区别于道德的是它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区别于法律的是它又有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规范内容和强制主体都不象法律那样具体固定统一。以前我们说礼,比较着重于礼制这个方面,但是对“礼治”的分析不够,其实礼制只是一种宣示和强化礼治形态的一种仪式规范,更多的是形式而不是实质。当然,律法和法律出现并成熟后,礼治必然退出主体地位,但是作为补充还是一直存在的。
TOP
610#

1、国家层面

从国家的层面来讲,孔子提倡“礼乐治国”“为国以礼”,主张以礼乐教化作为治国安邦的主要手段,乐主内、礼主外,礼乐结合。

2、社会层面

上自宏观的等级秩序、规章制度、刑罚准则,社会层面的礼节仪式如婚丧嫁娶、社会习俗、道德规范,涵盖面极其广泛,下至微观的个人修养、行为准则,横向来说囊括政治、经济、文化,可以说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人们来遵守。

3、个人层面

从个人的层面上讲,“礼”是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和基础,“礼”可以提高个人的修养、锻造个人的品性,从而立足于社会。“礼”还对日常生活以及人际交往中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作出了界定。
TOP
611#

礼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孔子一生都在致力于恢复周礼。他的弟子也将“礼”看做一个重要的行为规范,并对此提出了许多要求和原则。
真诚,简易,克己,适度与和谐是礼的几个重要原则。
真诚是指不仅要自己相信,还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他人的角度进行思考,为他人着想。
简易是指杜绝铺张浪费,与“奢”相对。
克己是指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规范。
适度是指把握程度的深浅,不够就显得不真诚,而过犹不及,甚至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和谐更像一个总的要求,希望礼在应用时能够达到和谐。
TOP
612#

这里作者谈到,孔子认为的礼的原则是:真诚、简易、克己、适度、和谐。我认为简易和适度的区别就在于,适度是指在我们运用礼的程度上,要懂得恰到好处。很多事情都是过犹不及,在日常生活中“适度”二字也十分重要,过多则虚伪,过少则不诚,如何做到适度也是一门学问。简易在我看来则是更加强调礼的内涵方面,简约而真诚就是符合礼的,这其实就是要求人们不要讲践行“礼”当做铺张浪费的借口,而是要真正从内心出发,真诚地规范自身行为。
TOP
613#

礼的原则之一是简易,礼仪并不是用于铺张浪费的借口。礼也是会过犹不及的,而如今许多人将传统礼仪的外在表现作为重中之重,而毫不考虑其该有的精神与情感。婚礼因不满酒席排场而愤懑,葬礼因获得遗产而喜出望外,同时借机大摆酒席铺张浪费,这样根本就算不得是礼。其实更应被记住的是对婚礼新人的祝福和对逝者的默念哀思,礼是一种寄托情感的表现形式,绝不应是任人利用工具。
TOP
614#

今天早上读到一首词,是清时顾太清的《喝火令》,“久别情尤热,交深语更繁。故人留我饮芳樽。已到鸦栖时候,窗影渐黄昏。拂面东风冷,漫天春雪翻。醉归不怕闭城门。一路琼瑶,一路没车痕。一路远山近树,妆点玉乾坤。”于是在想,或许礼不止存在于人与人的交往相处之间,在对待大自然的时候,也应遵循“礼”的原则,才会有美好的回馈。而当下我们对自然无节制的索取和破坏,应当有所改变了。
此外,在与人的交往中,应当注意到,礼对自然而发情感的约束,这其中自有人道在焉。不能只学习和把握礼的形式,而要践行其原则,心存恭敬。
TOP
615#

从古至今,研究“礼”的人首先要搞清楚礼的来源,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礼”。但凡琢磨这个问题,首先会想到《荀子.礼论》中的一段话:“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是礼之所起也。”这段话的意思是:人生来就有欲望,有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去争斗,而争斗引发祸乱,祸乱带来困境。古代的“贤王”为杜绝祸乱,所以制定礼义,为的是满足人们一定的欲望,平息天下的纷争。
通常来说,古代社会,人的欲望大多为锦衣玉食香车美女。这不是谁教的,而是人类本能的原始冲动,也就是与生俱来的欲望。但是这些欲望通常会被盖起来,藏于心底。没有谁能真正看得出别人心中所想的。那么想让大多数人能让这些欲望安安生生地在心底里呆着,甚至消除或改变,该怎么办呢?只能通过外在的行为来潜移默化它。这种外在的行为就是我们常说的“礼”。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