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4041424344454647 / 4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二、礼的原则 [复制链接]

676#

礼的要义即诚,“不诚无物”。“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乃形而上天道,而追求诚则是人之道。礼看似是外在规范,却是圣人感悟形而上的天道知诚乃我生命的本质,不诚无我,诚即我真正的生命。且看三年之丧,此感念父母过世诚心发作,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三年之丧,称情而立文,所以为至痛极也”。人莫不痛心疾首。三年之丧,需要二十五个月才算终止,但思念之情却一日未消。禽兽见到自己的孩子死亡都回徘徊,何况是人呢?如果我们不发自内心感到悲痛,这种人怎能和别人友善在一起呢?
TOP
677#

礼的原则不在于像法家一般的强制性的行为准则,而是如张载的礼之工夫所言,在于要人通过遵循已经明性尽性的圣人从其天地之性中引伸而出并指定的礼仪和准则,通过对这些外在的、客观的伦理规范的遵守,可以使人反本并“有常业,守得定”,并能够约束人不畔道。礼的原则便是教化于人,要能滋养人的德性,人之为人不在于建功立业求取功名的外在,而是获得其与道同体的性与天道,是使人体认自身能立于世的正道,人往往不能自然的体会到这一点,因而需要以礼观之,从礼中获得自己的根本。因此礼是扶持人走上仁道的现实纠偏机制。
TOP
678#

“尊重”原则:要求在各种类型的人际交往活动中,以相互尊重为前提,要尊重对方,不损害对方利益,同时又要保持自尊。
“遵守”原则:遵守社会公德,遵时守信,真诚友善,谦虚随和。
“适度”原则:现代礼仪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一定要把握适度性,不同场合、不同对象,应始终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把握好一定的分寸。
“自律”原则:交流双方在要求对方尊重自己之前,首先应当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礼仪规范要求。
TOP
679#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礼,也是儒家的一个基本道德准则,礼是仁的道德根本。古时候的礼有很多,有祭祀之礼,君臣之礼等等,还有维系整个社会的礼乐制度。孔子曾经说过:“敬鬼神,而远之。”这就是他的一种礼的原则。
TOP
680#

孔子对礼的原则进行了多方面的阐发,如“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礼,与其奢也,宁俭”“克己复礼为仁”……内容十分丰富,在这里,我仅谈一谈“和”的方面。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但不能“知和而和”。我的理解是“礼”的目的是为了使一切和谐,如人的自我内心、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甚至是人与自然之间,但是,不能为了保持或追求和谐而制定礼,即和谐不是礼制定的标准。如果只为了和谐而不辨是非美丑就制定,礼是建立在真善美的基础之上的。
TOP
681#

礼的原则,根植于尊重与和谐之中,主要包括平等相待、适度为宜、真诚为本。平等相待意味着无论身份贵贱,都应给予同等的尊重与关怀;适度为宜则强调礼的践行需恰到好处,既不过分拘泥,也不失礼节;真诚为本则是礼的核心,一切礼仪行为都应发自内心,体现对他人的真诚与善意。这些原则共同构成了礼的精神框架,引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以礼待人,促进社会和谐。
TOP
682#

礼的原则践行,首先需明确其核心价值,即尊重、谦逊、宽容与和谐。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应时刻保持对他人的尊重,无论身份地位,都应以平等、友好的态度对待。在人际交往中,保持谦逊的姿态,虚心学习,不自大不傲慢。宽容对待他人的不足和差异,包容他人的观点与行为,促进良好的沟通与协作。实现和谐的社会关系,需要从个人做起,注重个人修养与礼仪,促进家庭、社区、乃至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践行礼的原则不仅是个人品德的体现,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需在日常中坚持不懈,不断提高自我修养,培养良好的礼仪习惯,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TOP
683#

从古至今,中国人重视礼的传统与观念从未改变,中国人重礼、懂礼、讲礼,以礼作为自身的行为准则。那么,礼有那些原则呢,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呢?第一点,是真诚,只有真诚才能让更多的人信服,用真诚打败一切虚伪,用真诚改变众人的态度。第二点是简易。孔子曰:“礼,与其奢也,宁俭”,礼不必过于重视形式,用最简单、最简易的方式或形式,加上一片真心,反而能达到更好的效果。第三点是克己。“克己复礼”是我们都明白的道理,可是做到却没有那么简单了。将克己分成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那便是孔子所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简单的两个字,浓缩了众多道理的精华,是宝贵的精神财富。第四点是适量,大家都听过“适可而止”“过犹不及”等成语,这些成语便说明了这个道理,过了头的礼便不是纯粹的礼了,而是虚伪的、虚假的,不能被称之为礼。第四点是和谐,中国古代追求的便是和谐,以和为贵,注重祥和,以上便是礼的几条原则,但是应该还有很多方面,它们体现在礼的种种细节之中,值得我们去探索,去发现。
TOP
684#

礼仪作为社会文明和道德规范的体现,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相互交往、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重要桥梁。礼不仅是对个人行为的要求,更是对整个社会风气的期待。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充满礼仪之美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关爱,共同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
TOP
685#

要想有个和谐的社会就要有礼,讲礼,懂礼,知礼,只有这样才能尊重别人,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才可以体现出“和谐社会”的理念。礼要真诚,要适度,也要简易,更要和谐。

在我们的周围,好多人都自行其事,不管别人,其实着也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别人安静的看书,你却在大吵大闹,有的人甚至撞到人都没有一句道歉的话语,更有甚者还要骂人,这些都违背礼的原则。想要有个和谐的社会就要从自己做起,要以礼带人。
TOP
686#

从小父母就教我们要恭敬长辈,真诚对待别人。孔子讲“不学礼,无以立”,儒家认为,人人遵守符合其身份和地位的行为规范,便“礼达而分定”。我国历来是礼仪之邦,所以作为中国人在为此骄傲的同时要从自身做起,维护属于我们的骄傲。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管仲,更提出了“礼仪廉耻,国之四维”的治国理念,把“礼”放在道德规范之首,表明“礼”已经由原来的一种习俗和仪式逐步地规范为一种道德教化和道德理念,升华为治国的四大要素之首。中国人向来把“礼”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以礼仪之邦来表明我们是文明的,不讲礼仪是不文明的。由此可见,“礼”在中华传统美德中同样有着重要位置。
TOP
687#

生活中我们要严格遵守礼的原则,真诚、简易、克己、适度、和谐,才能真正做好“礼”这个字。倘若人人都能做好礼这个字,那大同社会将离我们越来越近,人们的生活幸福指数也将增长。
TOP
688#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礼作为文明的根本价值,在于其能够带来有序之和。 中华民族历史上常被称为礼仪之邦,礼既是华夏文明的产物,又是中华文明的标志。礼之德性、准则贯穿于人的衣食住行、言行举止之中,使得社会能够保持一种和谐有序的状态。
TOP
689#

回复 33楼陶勇进的帖子

礼的一般原则,孔子认为是恭、敬、和、俭。有子说:“恭近于礼,远耻辱也”(《论语·学而》)。孔门认为不符合于礼的事绝不能做,做了就不是“恭”的态度。这是讲的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孔子反对“为礼不敬”,恭敬的态度是“和”。即有子说的“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林放问礼之本。孔子说:“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TOP
690#

回复 18楼杨粲然的帖子

孔子主张以仁为礼的原则。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又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论语·阳货》)。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以仁为礼的原则的,认为离开仁,礼的形式有什么用?只是说的玉帛之类的礼器吗?也就是说人们应该以“仁”的原则来处人处事,祭祀时问心无愧,才算知礼。子夏问孔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孔子回答说:“绘事后素(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说:“礼后乎?”孔子说:“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论语·八佾》)从孔子的回答中,也说明孔子的礼的基础是仁。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