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3233343536373839» / 4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二、礼的原则 [复制链接]

526#

我们今天仍然可以借助“礼”的形式,赋予新的内容,来对公民进行道德素质教育,特别是恭敬、尊重品质的教育。例如对国家的恭敬,对职业的恭敬,对顾客的尊重,处于不同社会关系之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等等
TOP
527#

礼是围绕德而展开的,对父母,兄弟姐妹,配偶,对长上都有尊敬之意,万不可粗暴失礼。同时,心灵宁静,神定气闲,沉静从容,所谓宁静而致远,追求生活的和谐。控制自己,不越出道德底线,在尊重别人的同时尊重自己。
TOP
528#

“仁义礼智信”中“礼”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尤其是“礼乐制度”之后更为明显。儒家认为,人人遵守符合其身份和地位的行为规范,便用“礼达而分定”,而去达到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境地,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的理想社会秩序便可维持了,国家便可以长治久安了。反之,弃礼而不用,或不遵守符合身份、地位的行为规范,便将如周内史过所说的:“礼不行则上下昏”,而儒家所鼓吹的理想社会和伦常便无法维持了,国家也就不可得而治了。因此儒家极端重视礼在治理国家上的作用,提出礼治的口号。孔子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记》云:“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治政安君也”,可见礼是封建统治阶级维持其统治的重要工具。“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欤!”儒家认为推行礼治即是为政。师服云:“礼以体政”;孔子说:“为国以礼”;晏婴说:“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左传》引君子曰:“礼经国家,定社稷”;女叔齐云:“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荀子云:“国之命在礼”。从这些话里可以充分看出礼与政治的密切关系,国之治乱系于礼之兴废。所以荀子说:“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陨社稷也”;《礼记》云:治国以礼则“官得其体,政事得其施”,治国无礼则“官失其体,政事失其施”,结论是:“礼之所兴,众之所治也;礼之所废,众之所乱也”。显而易见,放弃礼和礼治,儒家心目中的理想封建社会便无法建立和维持了。
礼既是富于差别性、因人而异的行为规范,所以“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左传·庄公十八年》)。每个人必须按照他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去选择相当于其身份的礼,符合这条件的为有礼,否则就是非礼。举例来说,八佾舞是天子的礼,卿大夫只许使用四佾,鲁季氏以卿行天子之礼,八佾舞于庭,孔子认为非礼,愤慨地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树塞门和反坫是国君所用的礼,管仲采用,孔子批评他不知礼。历代冠、婚、丧、祭、乡饮等礼,都是按照当事人的爵位、品级、有官、无官等身份而制定的,对于所用衣饰器物以及仪式都有繁琐的规定,不能僭用。在家族中,父子、夫妇、兄弟之礼各不相同。夜晚为父母安放枕席,早晨向父母问安,出门必面告,回来必面告,不住在室的西南角(尊者所居),不坐在席的中央,不走正中的道路,不立在门的中央,不蓄私财,是人子之礼。只有通过不同的礼,才能确定家族内和社会上各种人的身份和行为,使人人各尽其本分。“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记·曲礼上》),便是此意。
TOP
529#

对于礼的原则中的真诚的这一项我深有感触,其实在践行这些原则的时候真诚是最最重要的同时也是最最难的,真诚不仅仅是对他人真诚不欺骗他人,更是要对自己真诚,做到问心无愧,毕竟真善美三条要先有真才能够有真与美,可是扪心自问真正能够做到对自己问心无愧的人有几个呢,恐怕连圣人的心中也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问心无愧。
TOP
530#

礼的形式虽然繁复,但它是有体系、有纲领的,只要会提纲挈领,就不难把握。比方说,一张渔网,上面有上万个 目 ,就是网眼,数目不可谓不多,可是它们都系联在 纲 上,就是收网用的大绳子,只要把纲举起来,万目就自然张开了;一件裘衣,上面有数十万根狐毛,看似错综复杂,但只要提起衣领,它们就自然地理顺了。那么,礼的纲领是什么呢?是德。所有的礼,都是围绕着德展开的,都是为了弘扬和表彰德而设计的。违背了德的任何仪式,都不能称为礼。因此,抓住了德,就抓住了礼的根本。
TOP
531#

人们对于他人的包容,余音袅袅,不绝如缕。那是一声声的洪钟,诉说着“礼”所蕴含的高尚。
杨震对于他人深夜赠金的“四知”拒绝,林肯坦然面对他人对于自己外貌的嘲笑……克己容人!礼让的高歌被不断地唱响,从未断却。
TOP
532#

礼者,中也,过则为伪不可谓之礼。([宋]郭雍《郭氏传家易说》卷四《下经》)
       任何事情都要适度,礼也要如此。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在封建时代,中国受儒家礼教的影响,出现一整套的礼仪制度,这些制度表现出了身份的高低贵贱,下跪等一系列的礼仪都违反了人的平等,于是自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丢弃传统的礼仪,学习西方的握手、拥抱,可是慢慢地,我们就把传统的所有礼仪都抛掷脑后了,我们一直提倡平等,学习西方,可到头来,我们似乎比西方更“西化”,缺少了最基本的对待长辈的礼仪,待人接物的礼仪。我们说韩国人、日本人懂礼貌,可仔细想想,他们是向谁学习的呢?
       现在又出现了国学热,举办私塾,学习古人的拜礼,想想这又有什么必要呢?穿着古人的衣服,像古人一样的姿态。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尊重,那真是没有必要了。礼绝不是做做样子,见人就下跪这可不叫礼。礼应该是中和的,自己的心意得到很好地传达,别人也能很好地接收到。这就可以了。
TOP
533#

礼的原则体现在传统文化中,主要表现在传统儒家思想,也就是孔子为首的儒家思想之中。真诚,简易,克己,适度,和谐。礼的原则主要是这五个。孔子讲克己复礼主要是想要回复周时的礼节和礼度。对人真诚,做事简易,恰倒好处,与人和谐,对人有礼人们也会对你有礼。
TOP
534#

通过艺,如品茶,琴棋书画,六艺等养,内外兼修,形神兼修,达到对于道的真谛的把握,实现思维的通达,智慧提升和人生的逍遥。正如孔子所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TOP
535#

面对春秋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除了自己坚守礼之外能做的似乎也只是对于僭越礼的行为进行口头上的批判,以期望换回人们对于礼的坚持,恢复到西周的礼乐文化。仅《论语·八佾》一篇,孔子就多次就僭越礼的问题发表议论,如“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再如孔子对于“季氏旅于泰山”的批判。但是奈何破坏礼在当时太为普遍,孔子也只能感慨“吾不复梦周公久矣”。两千多年过去了,我国也一直号称是礼仪之邦,但是现实情况到底是怎么样,我们还能大言不惭的这么说吗?答案似乎不乐观,因此,我们就更要重视礼的作用,不能把这个传统丢掉。诚然随着时代的变化礼也会发生改变,就算是孔子虽然坚守周礼,也承认这个变化,我们要做的当然不是全盘恢复西周的礼,这是不可能的,也并没有这个必要。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抓住礼中间那个不变的本质,比如仁,比如本于情,比如强调区分和秩序。特别是对于我们个人而言,就更需要礼来修饰自身,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我们当然要保持质的美好,但同时也不能忽视礼的美化,只有合理地结合二者,我们才有可能成为文质彬彬的翩翩君子。
TOP
536#

现在我们拥有空前开放的社会环境,许多年轻人追求自由,对“礼”不再重视甚至大加批判。然而我却还是想说,如今的礼,应该更被重视起来,特别是崇尚自由、热爱交往的年轻人,更应把礼重视起来。为什么呢?礼先礼己,己不礼而何以为礼?如今的人们有了更多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和空间,在待人接物之时,往往是一个小小的举动,会奠定我们在他人心目中的映像的基础。而时刻为礼,谦卑为己,不卑不亢的你显然会受到更多人的欢迎和喜欢。而这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如何做到不卑不亢,这是与人交往之时礼的最好的表现。不卑不亢的基础是自尊自重,引申为尊重他人,也就要求我们先要在自己的心中播下礼仪的种子,开出礼仪的花朵去芳香他人。就像孔子的人生哲学“子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般,让人收益无穷。
TOP
537#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一个人若想获得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学会尊重别惹,而尊重别人的一项重要内容便是以礼待人。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
TOP
538#

中国自古以来讲究礼仪,只不过在古代来讲,礼多被繁文缛节占据,而如今的我们又有时会过于忽视这些东西。我认为生活中我们是要讲究礼仪的。不是指一些形式上的礼仪,而是互相之间真诚对待。对朋友来说,有时候对方过于客套会产生距离感,而当对方不再顾忌这些之后,又会给人一种很不尊重人不舒服的感觉。这就是一个适度的问题。日常的交际之间不仅要真诚对待,还要保持适度的原则。一个人举手投足间显示的是他的修养。我们要做一个懂礼的人。
TOP
539#

就现代社会而言,礼的最重要前提是平等原则。有了平等的这个前提,尊重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其次便是诚信原则,宽容原则。
  古人云:“敬人者,人恒敬之。”只有互相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融洽和谐。对于这一点,与人相处时,要做到热情而真诚。其次是应该学会去聆听,允许别人表达思想,表现自己。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思想、表现自身的愿望。社会的发展,为人们弘扬个性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丰富的个性色彩和多元思想的共存,是现代社会区别于传统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因此,现代礼仪中的互尊原则,要求人们必须学会彼此宽容,尊重他人的思想观点和个性。
  诚信原则是指守信遵时,“言必行,行必果”。通常的认知中,守信是为了取信于人,但守信最重要的并不在于对于他人取悦,而是因为守护住自己的信誉,这边是一种底线。
  宽容原则,“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可以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可以原谅别人的过世,也是一种美德,被视为现代人的一种礼仪。首先,尊重别人的宗教风俗,其次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和指导,即使是批评错了也要认真的倾听,有则改过。
  其实,礼,在当今社会,最需要的是一种自律。每个人都要完全地要求自己,从身边很小的事情做起,比如不乱扔垃圾等,这需要各方面的协调合作,小到个人家庭,达到学校,社会,政府等。
  礼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人们变成怎样遵纪守法,怎样发爱护公务的人,而是让人们从内心对这样一种美好认同,而不是只是简单宠物遵从的机器,身为人应该知道哪些事情是应该有心而发的。
TOP
540#

中国素来以礼仪之邦著称,我们也时刻要以礼待人。而礼也并不仅仅是一种外在表现形式,也并不沦于表面,更要发自内心,出自内心的仁才是镇礼。要遵循真诚的原则,对失意的人不要大笑,在痛苦的人面前不要过于开心,多考虑考虑别人才是礼的意义,而在对别人讲礼时,我们更要坚持适度原则,发自内心,知礼的同时知进退,太过了会显得虚假,推己及人,方可适度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