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3031323334353637» / 4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二、礼的原则 [复制链接]

496#

礼者,中也,过则为伪不可谓之礼。意思就是,所谓礼,就是恰到好处,过头了就成了虚伪而不再是礼了。现代社会,有些人扭曲了“礼”的含义,竟然把“礼”理解为“送礼”。导致人们的关系变得客套、复杂,其实“礼”很简单,就是依礼而行,有一定的节度,人与人相处既不侮辱别人,也不与人亲昵失敬。
TOP
497#

我们讲对社会有贡献,要对社会怀感恩的心,父母、师长、国家,以及一切众生对我们都有恩德。必须要从自己本身,从礼敬做起,这是真正的报恩。别人不守礼,我要守礼,我起一个带头的作用,从我本身做起,影响我附近的人,希望呢,能够影响到整个社会,人人都讲礼,人人都重礼节,这个社会才能祥和。
TOP
498#

礼仪宛如一面镜子,对照这面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形象是英俊,美丽,还是丑陋或俗气。因此要知礼,守礼,自我约束。
TOP
499#

首先,讲礼当有个大本在,它的终极目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人,礼当以人的根本利益为目的。这是礼最根本的一个原则。如果忽视这一原则,礼只是一艘无舵手的船,随时都有可能因过度行驶而进入风暴的中心,尾生抱柱的故事就是这么一个对礼过度了的例子,但我们也不能完全否认尾生,他毕竟给人提供了一种认识——原来世上还有如此讲礼的人。
其次,礼是一种规范,它是在以人为根本目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规则,礼是一个限制的东西,我们要注意礼的这种规范性。同时,我们也应明白,礼所带来的节制能涵养自身,更能存天理,灭人欲。
再次,礼应是和谐的。在强调它的规定性的同时,仍要关注个人的需要,“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礼应是既能满足个人的需要,又能从规定上来使人变得更好。它是规定与自我的和谐统一。
TOP
500#

礼的原则有真诚、简易、克己、和谐、适度。以礼待人,不能虚假,要克己,当你遵礼过头时那就会变成虚伪,而我们遵礼的目的也是为了社会和谐,以和为贵,知礼行礼也要会知进退,不能成为别人的麻烦、负担。公交车上的老人强制要求年轻人让座时,可否考虑到自己的利益准则,道德规范这就要求我们要知礼行礼,尊重别人,爱待别人。
TOP
501#

以礼待人,在很多时候都没有做到,但这确实我们为人处世的基本要求,似乎现在大多是以利益为原则来选择人际交往的关系的,礼也被纳入为其中一种形式。作为道德要求,这是不符合规范的,何时何地我们坚持礼的原则,以礼待人,是基本礼仪素养。我们可能做不到时时刻刻这样,但是我们应该努力去时刻铭记,提醒自己向着道德标准靠近。
TOP
502#

“礼”的原则之一:适度。 适度的礼会让人心情愉悦,当一个晚辈对自己主动与自己打招呼,那么内心一定会非常的温暖并且肯定他的“礼教”。但礼并不等于阿谀奉承,这事关适度的问题。一个守“礼”的人会让人尊敬,而一个阿谀奉承的人只会让人鄙夷。因此,礼需要培养,需要发自内心,这是人与人交往最起码的规范,但一定要切记:过分的“礼”并不是中华之“礼”。
TOP
503#

      关于礼的原则,《论语》中也有阐释: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林放懂得探求礼的本源,得到了孔子的嘉许与赞赏。孔子认为,礼不在于奢侈铺张,而在于是否符合规范与礼义。因而对祭祀并不是太重视豪华奢侈,而在于敦睦亲族,养成“慎终追远”的民风的功能与目的。与其奢华祭祀,不如简约:与其铺张设置,不如葬礼哀戚。
  “夫子循循然善诱仁,博我以文,约之以礼,欲罢不能。”用礼的原则来约束教育弟子,也是孔子教育方法的一种。礼达而分定”,达到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规范境地,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的理想社会秩序便可维持了,国家便可以长治久安了。反之,弃礼而不用,或不遵守符合身份、地位的行为规范,便将如周内史过所说的:“礼不行则上下昏”,而儒家所鼓吹的理想社会和伦常便无法维持了,国家也就不可得而治了。
TOP
504#

我中华乃礼仪之邦传承这五千年的美好传统的就是八礼四仪我中华名族仪表之礼:面容整洁、衣着得体、发型自然、仪态大方餐饮之礼:讲究卫生、爱惜粮食、节俭用餐、食相文雅。言谈之礼:用语文明、心平气和、耐心倾听、诚恳友善。待人之礼:尊敬师长、友爱伙伴、宽容礼让、诚信待人。行走之礼:遵守交规、礼让三先、扶老助弱、主动让座。观赏之礼:遵守秩序、爱护环境、专心欣赏、礼貌喝彩。游览之礼:善待景观、爱护文物、尊重民俗、恪守公德。
  仪式之礼:按规行礼、心存敬畏、严肃庄重、尊重
  7岁:入学仪式10岁:成长仪式,14岁:青春仪式,18岁:成人仪式。
  而如今我们慢慢淡忘了这些,开始我行我素,所以我们要从我们这一代做起塑造一个文明的未来。
  而我们也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如就这个月,发生的敲墙事件,学校的白墙好多是空心的,引起我们许多男生的拳头痒痒,忍不住一试拳脚至此墙上千疮百孔有的防护膜已经快脱落了,想来这是要日月日月击打多少次呀。校方为此做出了措施,明令禁止,才抑制了恶果。
  我们因从自身做起去影响他人,改变他人,尊崇八礼四仪,来完善我们自身。
TOP
505#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现在人们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常常多了几分说笑的意味。其实,这样听起来犹如绕口令般简单的行事准则,颇有返璞归真的味道。这其中的“礼”之一字,说白了,就是道德准则。做人做事“克己复礼”,待人真诚、克制、适度,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会变得和谐,社会环境自然而然也就变得和谐起来。故而,“礼”之一字,在人际交往之中,尤为重要。
TOP
506#

       中国乃礼仪之邦,我们应该时刻记得以礼待人。儒家认为,人人遵守符合其身份和地位的行为规范,便“礼达而分定”,达到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境地,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的理想社会秩序便可维持了,国家便可以长治久安了。
TOP
507#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曰:“安。”“汝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汝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货》)
如此段,宰予认为服丧三年之期过久,与当时天下形势不合,故问孔子。孔子问予“安否?”并答“汝安则为之”,此处虽然对宰予进行了批评,但未明令禁止其行为。一则体现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孔子因时革新仪礼,发扬、适度的原则。
TOP
508#

孔子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是“仁”,而“仁”的客观标准是礼——“克己复礼为仁”。所谓克己复礼,就是要求人们自觉地约束自己,在既定的位置上以礼的标准准确地处理上下左右的关系,如为父要慈,为子要孝,为友要信,为臣要忠,为君要善,要爱民,等等。
TOP
509#

     关于礼的原则,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真诚,对忧人勿乐,对哭人勿笑,对失意人勿矜。这是真诚也是尊重。幸灾乐祸是让人厌恶的,在他人的痛苦面前表现自己的快乐,是一种很没教养的表现。对于别人的苦难,我们要用悲悯之情对待,但同情别人的遭遇往往很容易做到,所以这是个同情心泛滥的社会,难的是真诚祝福别人的好运或成功,如果是发自内心的祝福并为对方开心,那才是真正的朋友,也是真诚的更高境界
TOP
510#

《论语·八佾》篇:“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长期以来,孔子所做的都是在礼崩乐坏的时代进行周礼的恢复。在季氏用八佾之礼进行表演时,孔子发出“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此时孔子所忍的是什么?不忍的又是什么?在当时的制度与秩序的崩塌,八佾之事,天子不管,而孔子进行发问。这是一种自由主义还是一种平等主义?在秩序与品位、品级的构建中,礼的作用究竟在何处?孔子想要建立的人间与宇宙的秩序是时代性的还是超时代性的?这可能是孔子永恒的追求。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