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930313233343536» / 4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二、礼的原则 [复制链接]

481#

礼是仁之道的行为准则,是最真挚感情的表达。礼,是人这个群居的生物能够和谐团结的生存。同时,礼,也是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它的存在拷问着我们的一举一动是否有所逾越,是否坚持自己的准则。与大多数人不同,我认为,礼,是儒学思想里最耀眼的思想。
TOP
482#

回复 10楼刘忠琼的帖子

孔子则加以发挥 ,认为礼的内在精神应该是仁
《论语·阳货》中记载, 孔子曾经说 :“礼云 ,礼云 ,
玉帛云乎哉? 乐云, 乐云 ,钟鼓云乎哉?”意谓, 礼乐不只在于形式 。形式以外更重要的是
什么 ? 在《八佾》中他又曾说:“人而不仁 ,如礼何? 人而不仁 ,如乐何 ?”这就等于说 , 更重
要的是仁 ,具备仁的精神乃是讲究礼的前提。在同篇中还记载了他与子夏的一段对话,子
夏问曰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
曰:“起予者商也 ! 始可与言《诗》已矣。”这段话很含蓄 ,又涉及到《诗经》 ,因而人们有不同
的解说,但从孔子所讲“绘事后素”和子夏接着领悟到“礼后乎” , 可以知道他们的意思是
说,礼的执行要后于它的精神 。而先于礼的精神是什么呢? 从上条所引可以知道,那就是
仁。正因为这样 ,孔子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克己复礼为仁。
《学而》篇载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 。有所不
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 ,亦不可行也 。”有若的观点当然来自孔子。对“和为贵”之“和” ,
有的注家解释为“中和”之义, 即“恰当” 、“适宜” ,其实应为“和谐”义。
孔子的意思是说,礼
的作用就在于它能协调群体关系,应当以注重和谐为可贵。如果把“和”当作“适合”、“恰
当”讲 ,后面所谓“有所不行,知和而和”就讲不通了 。因为“有所不行”是说有时候也不能
一味讲求和谐,“知和而和”意即“为了和谐而求和谐” 。如果将“和”理解为“恰当” ,“有所
不行”就成了“有时候也不能一味讲恰当” ,“知和而和”就成了“为了恰当而求恰当” , 那就
不成话了 。
TOP
483#

对忧人勿乐,对哭人勿笑,对失意人勿矜。
学生读此话感慨颇多,怕是只因经历过所以才感同身受,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或是以他人之苦为乐,出于无心,也是可恶,应该设身处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当今人们追求自由,方方面面,力求不受束缚,然而过犹不及,目无王法,却会伤及周围,古人的礼类似于如今的法律,法律可能不完美,但不应该破坏,而应该改进,遵守。
礼者,中也,过则谓伪不可谓之礼。
虚伪之人最受人鄙视,虚伪之人却往往得志,学生有时候内心也会不平衡,知识勤恳比不过圆滑虚伪,是否是社会的悲哀?
TOP
484#

孔子说要克己复礼,说是要克制自己以达到礼的要求。因此我们在生活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在日常交往中多多注意一些礼仪性问题,虽说不可能达到孔子要求的那个高度,但只要我们能严格要求自己,在生活中让人感受到尊重,感受到他们受到了礼的对待,这也就够了。
TOP
485#

理的原则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意思是不合理的事不去看、不去听、不去说,也不做不合理的事。
       我最近刚好在网上看到一条新闻:根据英国《都市报》报导,英国百叶窗公司(Web-Blinds)做了一项调查,有97%的受访者曾经透过窗户看到邻居的尴尬处境,有近70%的受访者看过邻居吵架,有近42%受访者看过邻居哭泣,还有31%受访者看过邻居的裸体。惊讶的是,大多数看到这些场景的人,都会选择继续观看,因为只有27%的受访者舍得移开视线。很多时候我们无意中看到或听到的一些事情侵犯了别人的隐私,可怕的是大部分人选择继续侵犯别人的隐私而不是回避。这违背了理的原则。换个角度想想,当你知道自己的隐私被他人知道了以后会是什么感受,肯定会感到愤怒和羞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
TOP
486#

礼这个词经常与礼貌连起来使用。或者礼貌是礼这个词的基本意义。但是何谓礼貌。面和心离的虚假问候?在网络上表达着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断开网络之后呢?还是大肆庆祝婚丧,大搞无意义建设来博无知人一赞?礼是自卑而尊人,是施予人而惠于人而不是施予人惠于己。比起逢人施礼,待人无益,不如收起过多的礼而行有益的事,才是礼。郭雍的那句“过则为伪”讲究礼的适度。所谓礼仪之邦,并不仅仅是以礼待人。对长者有礼是出于敬,对幼者有礼是出于爱,对弱者有礼是出于勉励,对伤者有礼是出于怜惜,对残者有礼是出于同心无等差......礼是修养的体现,我记得有人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对于职场的虚伪和吹捧视作修养的体现,我认为这是曲解大谬。礼是养德而不是钻营,应该是发于心而诸于形。
最后编辑刘晓彤 最后编辑于 2015-12-11 09:15:03
TOP
487#

礼,是发自内心的道德的体现。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其礼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举止。礼的原则有 “尊重”原则:要求在各种类型的人际交往活动中,以相互尊重为前提,要尊重对方,不损害对方利益;同时又要保持自尊。“遵守”原则:遵守社会公德,遵时守信,真诚友善,谦虚随和。“适度”原则:现代礼仪强调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一定要把握适度性,不同场合、不同对象,应始终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把握好一定的分寸。“自律”原则:交流双方在要求尊重自己之前,首先应当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礼仪规范要求。
TOP
488#

    都说做人要讲礼貌,礼貌是一个人的门面,但是礼也是有原则的。万事万物都有其规范,都有原则,脱离出这个原则,则会变成四不像。
    礼的原则之一,真诚。我们奉行礼仪,是为了与别人交往,真诚就像一块敲门砖,它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试问一个满面虚假,满口仁义的人,会被人们所看得起么?同样不真诚的礼,别人也不乐意接受。所以真诚之礼才是与人结交的信号。
    礼的原则之二,简易与适度。简易的前提是有一颗真诚的心。礼遇别人,对别人礼貌相待,如果仪式太繁复,礼品太厚重,会给别人一种雇佣从属的感觉,结交他人,付出真心即为最重要,不必如此挖空心思,有个词是“礼轻情意重”,正是说的这个道理了。而简易与适度相辅相成,简易并不是就把一切程序省略,而是适度施礼。我们国家是礼仪之邦,礼法完善,我们要做的是使客人宾至如归而不至于礼重压身,这才是我们礼仪之邦的风范。
    礼的原则之三,克己。克己也是自律,礼仪不是法律,不是由司法机关强制执行的。礼仪是待人处事的规范,是社会群体日常生活与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合乎道德及规范的一些行为准则。这些行为规范并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个团体所规定的,而是由社会大众一致认可并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因此,礼仪是靠人自觉来维系的,靠社会舆论来监督的,并被人们逐渐重视起来的。
    礼的原则之四,和谐。宽容他人,与他人和谐共处,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宽容别人不可避免的过失;不抢他人之风头,与人为善。礼仪也是靠“和”来维系的,不和的两个人如何共处,不共处怎么施展礼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导我们与他人求同存异之方。平等对待他人,既不盛气凌人,也不卑躬屈膝。互相尊敬,一个具有足够自尊的人总是更有信心,更有能力,也更有效率,自然也包括对自己在社会上所扮演的角色的正确认识,否则就会为了满足自己的自尊而造成对别人的无礼。礼仪讲究互相尊敬,即相互尊敬、坦诚、谦恭、和善及得体,“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这样才能满足每个人的自尊心理。诚信对待他人,遵时守信,并且充满自信,给他人带来正能量的人总会有更多的人愿意结交,他们不悲观,除了自己自信满满也总给别人带来信心。和谐甚至是另一个值得探究的题目,这里也成为礼的原则。
    礼的原则让我们在交往中不会好心做坏事。当自己不违背原则是,才能结交更多更广质量更好的友人。
TOP
489#

在孔子看来,礼基于仁,是仁的外化。礼将仁的内涵体现在各种仪式典礼之中,并形成社会中人与人不同关系的行为规范。
论语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3)
译文孔子说:“做人没有仁德,怎样谈得到礼呢?做人没有仁德,怎样谈得到乐呢?”
在这里,孔子谈论的是礼乐。仁是礼乐的基础。仁是核心,礼乐是外在形式。如果没有仁,礼乐也就失去了内在意义。
TOP
490#

礼的原则就是真诚,克己,简易,适度,和谐。彬彬有礼者,必然是要具备这五种原则的。真诚,与“信”这一美德遥相呼应,这也是彬彬有礼的基础。克己,不单单是表现在克制自己的欲望,也是反映出对于“礼”的本身的道德内涵的表现。简易,与“廉”这种美德相辅相成,不过度膨胀自己的欲望,不骄奢淫逸,这是对于“礼”之一字,在简易上面的一大表现。而适度这一原则,刚好又是“礼”的另一种表现,正所谓适可而止,古今中外,能够做到恰如其分的人物,必定也是一个彬彬有礼的君子。
TOP
491#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礼,真诚很重要,做一件事有诚意,就会考虑周到,使礼合宜。
TOP
492#

礼要求我们表现自己内心的真是想法。而且不能幸灾乐祸,不能落井下石。如果这样的话,做人就失去了乐趣。礼也要求谦虚是美德。世界需要礼,礼贵在自然,润物细无声,有礼有节,这个世界就会更美好。
中国贵为礼仪之邦,礼是人们的一种习惯。来而不往,非礼也。讲求礼节,首先的便是相互尊重。在待人接物时,如果没有了礼的约束,心中没有了宽厚仁德,就会变得巧言令色,人们就不会认同他。
TOP
493#

古人强调“克己复礼”。在古代,礼可以说是一种等级制度,而在今天,礼就是一种处事原则和行为规范。我们应该懂礼,守礼,以礼待人,保持真诚与他人相处,善待他人,同时也要记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才能换来他人的尊重。
TOP
494#

礼仪宛如一面镜子。对照着它,你可以发现自己的品质是真诚、高尚还是丑陋、粗俗。那么人前如何做到有礼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学会互相尊重。古人云:“敬人者,人恒敬之。”只有相互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融洽和谐。所以与人交往时,要热情而真诚。他人的言论有不得当的地方要委婉的指出,要给他人留有面子。所谓面子,即自尊心。即便一个毫无廉耻之心的人,也存在着一定的自尊心。失去自尊,对一个人来说,是一件非常痛苦、难以容忍的事情。所以,伤害别人的自尊是严重失礼的行为。要允许他人表达思想,表现自己。
TOP
495#

克己——人只有克制自己的言行举止,才能使自己更加符合礼的规范。自我克制说来好像简单,但是实际上却是最困难的事情,因为大部分人更加习惯“严于律人,宽于律己"所以我们要时时自我检测,克制自己的言行。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