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728293031323334» / 4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二、礼的原则 [复制链接]

451#

1·“尊重”原则:要求在各种类型的人际交往活动中,以相互尊重为前提,要尊重对方,不损害对方利益,同时又要保持自尊。
2.“遵守”原则:遵守社会公德,遵时守信,真诚友善,谦虚随和。
3·“适度”原则:现代礼仪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一定要把握适度性,不同场合、不同对象,应始终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把握好一定的分寸。
4·“自律”原则:交流双方在要求对方尊重自己之前,首先应当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礼仪规范要求。
TOP
452#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老子反对礼中过分的形式,同时又承认礼名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也用这种亲疏贵贱的标准来衡量得道者的成功与否,我认为礼所包含的是人们所强调的慈俭,而不是强奢,从而更好的让人们遵守礼,社会条件即使变好多了,也不应变得奢侈浪费,我们应认识到礼中节俭的原则。
TOP
453#

在周礼所确立的全部规范和制度中,始终贯串着下述原则,即“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亲亲”指必须亲爱自己的亲属,特别是以父权为中心的尊亲属;子弟必须孝顺父兄,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分封和任命官吏必须“任人唯亲”,使亲者贵、疏者贱,并按嫡长继承制代代世袭下去。“尊尊”指下级必须尊敬和服从上级、特别是作为天下大宗的天子和一国宗主的国君;严格上下等级秩序,不得僭越,不许犯上作乱。“长长”指小辈必须敬重长辈。“男女有别”指男尊女卑、“男女授受不亲”和同姓不婚。其中最基本的是“亲亲”和“尊尊”。“亲亲”是宗法原则,“尊尊”是等级原则。“亲亲父为首”,旨在维护家长制;“尊尊君为首”,旨在维护君主制。二者都是为巩固宗法等级制服务的。从这两个基本原则出发,周礼在伦理道德上特别强调孝和忠。在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下,“亲”和“尊”往往二位一体,因此孝和忠也往往两相结合:子弟孝顺父兄、小宗服从大宗,也就是下级忠于上级。
TOP
454#

我认为克己对于礼十分重要。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译: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遵循礼仪规范,这就是仁。一旦做到了克己复礼,天下人就趋向于仁道了。践行仁道,是由自己去做,难道是由别人去做吗?”颜渊说:“请问践行仁道的纲目是哪些?”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事不去看,不合于礼的事不去听,不合于礼的事不去说,不合于礼的事不去做。
礼表现是对他人的尊敬,对于他人不能在不合适的场合说不合适的话做不合适的事,在外时要考虑他人的感情,这样世界就会和谐了。
TOP
455#

     古人云: “敬人者,人恒敬之”。在各种类型的中,以相互尊重为前提,要尊重对方,不损害对方利益,同时又要保持自尊。自己对待别人的态度往往决定了别人对待我们的态度。这就像一个人站在镜子前,你笑时,镜子里的人也笑;你皱眉,镜子里的人也皱眉;你对着镜子大喊大叫,镜子里的人也冲你大喊大叫。所以,我们要获取他人的好感和尊重,首先必须尊重他人。这也是我们在日常人际交往活动所需要的礼。
TOP
456#

我认为中国的三纲五常就是礼对人的基本准则,而现在的礼没有那么高的要求,只要求对尊重父母孝敬长辈,爱护晚辈,与朋友交流互相尊重。人们常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将这句话应用于朋友之间个人认为是最有礼貌的。
TOP
457#

孔子礼学思想是在继承周代文明基础上对当时理想文明的新构思。它不仅经纬着等级秩序,规范着人们的言行,调节着社会各方面的生活,而且有一套独特的集权与民主相结合的决策程序。“以礼让为国”是以文明为先导的对社会政治和人的精神道德的综合治理,这加速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文明进程,是促成中国社会在一定历史时期内高度发达繁荣的主要政治原因。
TOP
458#

     克己成礼,所谓多闻阙疑是也,于此撷旧作,论礼之征显——敏于事而慎于言。
     左出论语学而章,述之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斯以君子之谓,窃不敢同,食则饱矣,居则安矣,孰为其逾君子之礼乎,不以为然,子尝谓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子谓君子之法,见广而诸异,不可一也。愚以为,君子之道,事上而善下,敬事而信人,礼用而慎独,博学而广识,诚意而克私欲,彰盛德于天下,然后君子。
     然则敏事慎言,余以为然,事益敏而智益广,见诸一也,思已百千,大象无形质而全然于心,则人莫能之,事莫不成,言慎而身安,故曰三思而后行,言慎深思,可谓中庸保身之道,明哲明矣,其则利乎安身,何不为也。慎言者,非教众讷于言也。多思而行,匪欲之而不能,故不言讷,谓之慎也。
     敏于事而慎于言,传立世之道,言多则必失也,见小人之嫌,虽不足畏,毋不妨也,言之囿,道而不己伤,不人伤。行则有度,志则有礼,传而有序,言之可以为言,慎其应之为慎,子尝曰,无情者不得尽其辞,适情而利于言,荣百而不一损,利百而不一害,善百而不一恶,斯以为言之道也。
     虽则敏于事而慎于言,非教众缄口,视乎众事,责其利害而行,彰以要隘,处以险身,从川水之势,折而忘反,盖承其势也,顺则矣,利乎安身。
     欲敏之事,在思在行,故尝道行,余以为思为要,内质而外修,利目顺心,则利身也。
     故国之道,应乎于天,承乎于人,传万世而不衰,教众庶而无遗,不啻以为经也,以为理也。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勤勉之。
TOP
459#

礼存在于人与人的交往中,我们在和别人交往时要以相互尊重为前提,要尊重对方,不损害对方利益,同时又要保持自尊。人不是独立于社会而单独存在,所以我们的行为影响着社会,我们要做到力,不应给社会带去抚摸的影响。遵守社会公德,遵时守信,真诚友善,谦虚随和。和人相处基本之礼应是相互真诚交流双方在要求对方尊重自己之前,首先应当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礼仪规范要求。现代礼仪强调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一定要把握适度性,不同场合、不同对象,应始终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把握好一定的分寸。礼仪要掌握好度,超过了就会给人虚假浮夸的印象,这样是不真实的,是不自然的。我们应该在繁杂的环境中做真实的自己。在严肃的庄重的场合便不要大谈特谈,比如在葬礼上要表示对逝者的惋惜,真诚的流露自己的感情。礼应是简易的,不追求奢靡和虚荣,而是内心的充溢。礼仪是和谐的,有礼仪,所以才可以看到很多人的笑脸,避免很多不好的事的发生。
TOP
460#

真诚是对人对事的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待人真心实意的友善表现,真诚和尊重首先表现为对人不说谎、不虚伪、不骗人、不侮辱人,所谓骗人一次,终身无友;其次表现为对于他人的正确认识,相信他人、尊重他人,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真诚的奉献,才有丰硕的收获,只有真诚尊重方能使双方心心相印,友谊地久天长。
当然真诚尊重是重要的,然而在社交场合中,真诚和尊重也表现为许多误区,一种是在社交场合,一味地倾吐自己的所有真诚,甚至不管对象如何;一种是不管对方是否能接受,凡是自己不赞同的或不喜欢的一味的抵制排斥,甚至攻击。如果在社交场合中,陷入这样的误区也是糟糕的。故在社交中,必须注意真诚和尊重的一些具体表现,在你倾吐衷言时,有必要看一下对方是否是自己真能倾吐肺腑之言的知音,如对方压根儿不喜欢听你的真诚的心声,那你就徒劳了。另外,如对方的观点或打扮等你不喜欢、不赞同,也不必针锋相对地批评他,更不能嘲笑或攻击,你可以委婉的提出或适度的有所表示或干脆避开此问题。有人以为这是虚伪,非也,这是给人留有余地,是一种尊重他人的表现,自然也是真诚在礼貌中的体现,就像在谈判桌上,尽管对方是你的对手,也应彬彬有礼,显示自己尊重他人的大将风度,这既是礼貌的表现,同时也是心理上战胜对方的表现。要表现你的真诚和尊重,在社交场合,切记三点:给他人充分表现的机会,对他人表现出你最大的热情,给对方永远留有余地。
TOP
461#

行礼者必须要真诚。就像在丧礼上,与其易也,宁戚。悲恸的表情与声音是从内心发出的,演技再好,好到欺骗了周围的同伴,内心任然是无法欺骗的。在亡灵之前,想要显示出自己的诚意,哀痛之情必须发自内心,只是表面功夫的祭拜,宁缺毋滥。
TOP
462#

       行礼者必须要真诚。就像在丧礼上,与其易也,宁戚。悲恸的表情与声音是从内心发出的,演技再好,好到欺骗了周围的同伴,内心任然是无法欺骗的。在亡灵之前,想要显示出自己的诚意,哀痛之情必须发自内心,只是表面功夫的祭拜,宁缺毋滥。
TOP
463#

无论是从事哪一行业,都要涉及到各种各样的交际活动。在交际活动中具有良好社交礼仪规范和风度的人,在任何场合都会受到人们的欢迎。真心实意,坦诚相待以从心底感动他人而最终获得他人的信任。以诚学习则无事不克,以诚立业则无业不兴。真诚能祥和社会温暖人间;能化解对立与冲突、消融怨恨不满,圆解猜忌误会。这是礼的原则之一。
善与恶只在一念之间,我们的欲望通常与社会的“礼”是冲突的,遵循礼仪,常常要克制自己来保持我们的善良,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克己复礼,这是其二。
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亦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知识、开明和品格的高下。创建和谐社会,提高民众礼仪素养,对民众的人性再来一次升华、一次质变。
TOP
464#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渔夫》
人生在世,会遇到很多形形色色的人,身处在污浊的环境中,如何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呢。。。保持自己本心而不迷失自我,。这就要与人真诚,待人友善,回归原本的自己。人之初,性本善,本性相同只不过在后来,经过环境不好因素的熏染,人心开始变得丑恶,变得多变和多疑。人,一撇一那,先辈传下的字如此的简单,为何到现在却如此的复杂,时代在变化,人心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现在的有抱负的人又有谁能做到当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那样的真诚相待,为求得贤人,一而再再而三的拜访。以前,”大家“是群体。现在”大家“是个体。凝聚力也在一点一点的瓦解,真诚二字早被抛之于脑后,人们用利益来诱惑人心,莎士比亚说过”老老实实最能打动人心“简简单单,不怀揣心思最能得到真交。信息化生活得加快,快节奏的到来,人们似乎已经忘记这一点。。。
TOP
465#

我觉得主题帖所提出礼的”适度“原则很重要,礼在度内,整个人内外气华;但倘若对礼的要求超过了某一个度,可能就是一种灾难。
”礼节“强调的是以礼自节。
熊十力先生就曾在《读经示要》中提出:”貌者,诚中形外也。仁存乎中,其应物观形,温然有节文也。“
因此虽可以号召他人”以礼自节“,却不是要用礼去节制他人。
由此我不得不提朱熹此人。朱熹在程朱理学中提到“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我无意对传统文化有所批判,也无法说其正误,但却实在无法接受其将政治、文化与正常的男女恋爱挂钩,将《诗经》中许多相思情诗标为“此淫奔期会之诗”,总是要牵扯上无辜的女子。
一种美好的、带有憧憬的爱恋情感,在这种超过度了的”礼“中变成了枷锁,会锁住人们追求爱、追求美的脚步。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