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223242526272829» / 4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二、礼的原则 [复制链接]

376#

以礼入法,是中国法律发展史上一件大事,法律因此发生了重大的深远的变化,礼成为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法律为礼教所支配的局面。古人所谓“明刑弼教”,实质上即以法律制载的力量来维持礼,加强礼的合法性和强制性。当个人的欲望和社会公允的行为规范发生冲突的时候,应该克制个人欲望,而选择社会规范。当时孔子个人认为,周礼是天下公允的行为规范,应该被广泛遵循。在对周礼的认识上,孔子显得过于主观了。

TOP
377#

礼要把握尺度,要用心去做而不是表面的表现,就如我们发自内心的去做让人内心会很舒服,但是如果只是表现没有内心做支撑那就是很假。礼也要掌握尺度,尺度适宜能达到很好的效果,但是如果过分了就会很假,也就不是发自内心的了。这也是对人做人的道理,要发自内心的去做。
TOP
378#

“尊重”原则:要求在各种类型的人际交往活动中,以相互尊重为前提,要尊重对方,不损害对方利益;同时又要保持自尊。

“遵守”原则/font>遵守社会公德,遵时守信,真诚友善,谦虚随和。   

“适度”原则:现代礼仪强调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一定要把握适度性,不同场合、不同对象,应始终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把握好一定的分寸。   

“自律”原则:交流双方在要求尊重自己之前,首先应当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礼仪规范要求。

TOP
379#

我泱泱中华是礼之大国,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待人接物的态度,与人为善·····
TOP
380#

每一个人活在世界,就注定要跟别人有来往,无论是自愿还是非自愿,这是我们永远不能回避也回避不了的现实。所以在与别人交流和来往是以礼待人总是好的,如果你不以礼待人的话,你也就不会被别人以礼相待,在生活中应该真诚待人。
TOP
381#

儒家认为,人人遵守符合其身份和地位的行为规范,便“礼达而分定”,达到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境地,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的理想社会秩序便可维持了,国家便可以长治久安了。反之,弃礼而不用,或不遵守符合身份、地位的行为规范,便将如周内史过所说的:“礼不行则上下昏”,而儒家所鼓吹的理想社会和伦常便无法维持了,国家也就不可得而治了。因此儒家极端重视礼在治理国家上的作用,提出礼治的口号。孔子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记》云:“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治政安君也”,可见礼是封建统治阶级维持其统治的重要工具。“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欤!”儒家认为推行礼治即是为政。师服云:“礼以体政”;孔子说:“为国以礼”;晏婴说:“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

TOP
382#

“尊重”原则:要求在各种类型的人际交往活动中,以相互尊重为前提,要尊重对方,不损害对方利益,同时又要保持自尊。
“遵守”原则:遵守社会公德,遵时守信,真诚友善,谦虚随和。
“适度”原则:现代礼仪强调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一定要把握适度性,不同场合、不同对象,应始终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把握好一定的分寸。
“自律”原则:交流双方在要求对方尊重自己之前,首先应当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礼仪规范要求。
TOP
383#

“尊重”原则:要求在各种类型的人际交往活动中,以相互尊重为前提,要尊重对方,不损害对方利益,同时又要保持自尊。
“遵守”原则:遵守社会公德,遵时守信,真诚友善,谦虚随和。
“适度”原则:现代礼仪强调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一定要把握适度性,不同场合、不同对象,应始终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把握好一定的分寸。
“自律”原则:交流双方在要求对方尊重自己之前,首先应当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礼仪规范要求。
TOP
384#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后来的《四书》指是指《大学》(《礼记》中一篇)、《中庸》(《礼记》中一篇)、《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TOP
385#

“礼者,中也,过则为伪不可谓之礼。”所谓礼,就是恰到好处,过头了就成了虚伪而不再是礼了。在平时同学朋友之间送礼物也一样,上星期我一同学过生日,大学生,她一同学既然给她送个毛绒兔,我都不知道那同学是要表达什么!你别给说什么礼轻人意重,你说三四岁小孩你给人家送个小毛绒兔还行,人家那么大一姑娘了,你给送个毛绒兔,搞得人家多尴尬。我觉得朋友之间生日什么的不一定要送什么礼物,真诚就行,一句真诚的问候一句真诚的祝福也好过那些客套华丽却庸俗而没有意义的礼物。

TOP
386#

现在大家都喜欢说做人要有礼貌,这里的礼貌就是由古代的礼发展而来的,现在的礼就是要对人对自己要客气一点,这样我们都能和谐相处。这要人人都礼貌的对待人对待一切,何愁我们的社会不和谐呢?
TOP
387#

《礼记》云:治国以礼则“官得其体,政事得其施”,治国无礼则“官失其体,政事失其施”,结论是:“礼之所兴,众之所治也;礼之所废,众之所乱也”。显而易见,放弃礼和礼治,儒家心目中的理想封建社会便无法建立和维持了。
TOP
388#

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的大国。作为其中的一个成员我应该懂礼,不能太放纵自己,我们必须懂得最基本的那些,例如,我们不能在葬礼上放声大笑吧,也不能对着忧愁的人表现出快乐,不要对痛哭的人大笑,不要对失意的人夸耀自己。这些我们都知道吧,因为礼,我们要真诚的对待他人,也希望别人也真诚的对待我们;我们希望能和谐的与其他人相处;无论我们要做什么我们也要知道做事的尺度;当别人用无理的态度对待我们时,那时候我们也很想对他不礼貌,但我们都会不自然的忍了下来,因为我们懂礼,我们知道那样做不对所以我们会无意中去克制自己,所有的这些,是我们用礼的原则来要求自己,最终让我们变成了一个懂礼的人
TOP
389#

带人真诚,不仅要真心实意的站在对方的立场替对方着想,而且在对着忧愁的人时不要表现出自己快乐,也不要对痛哭的人大笑,更不要对失意的人夸耀自己……我们的行为会伤害到对方,给对方带来痛苦。待人真诚,在内心要真心实意的付出,在行动上要关心关爱他人。理解体谅他人的苦衷,并且帮助支持他人。


礼的根本是简易。礼,与其奢侈,不如俭约!有时候过分的注重表现形式上的东西则不会显示内心真正的情感。比如说葬礼,再怎么风光的葬礼也比不上亲人朋友对他的真正的怀念之情,与其奢华厚葬,不如长期缅怀。礼节有时候不是繁杂的而是简单的,只要我们用心,即使很简单的礼仪也能博得他人的好感。

克己,就是要克制自己不做不应该做的事情。作为大学生我认为我们应该知法懂法守法,不做违法犯罪,危害社会的事情。小的方面来说,我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小集体的时候应该克制自己的不好的脾气,习惯等,同时要包容他人,原谅他人的过错。

礼要恰到好处,过头了就成了虚伪而不再是礼了。我们在称赞他人的时候,要真诚要适度,过了则会显得太假,没有诚意,会达到相反的效果。

礼的存在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学会尊重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懂得付出才会有回报;知礼懂礼才能富有清高的气质!

TOP
390#

礼是道德行为规范与文明行为规范的总和。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礼很重要,那我们在学习礼时,应遵循哪些原则呢?即真诚、简易、克己、适度、和谐。遵循上述原则,我们就可很好的践行礼的精神。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