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920212223242526» / 4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二、礼的原则 [复制链接]

331#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衰道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一降而为“自诸候出”,再降则“政在大夫”,三降则“陪臣执国命”,“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完全乱了套。在这崩溃和混乱的局面中,礼乐文化反而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出生于这种情况下的孔子,自然而然的受到了这样的思潮的影响,孔子好学,通过努力学习成为了一位名闻当时的礼乐文化大师。孔子十分重视礼。他认为礼乐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和节奏,而是有着更为本质的内涵。礼更深层的内涵,就是仁。
TOP
332#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从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

TOP
333#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11级文秘

姓名:卢璐

学号:11311011

时间:2012-5-16

电话号码:18288701400

卷六

礼的原则

“礼”是道德行为规范与文明行为规范的总和。孔子讲“不学礼,无以立”,要求“约之以礼”,“齐之以礼”;荀子也讲:“礼者,所以正身也”,礼以成文。

礼的原则一,真诚:不管是待人还是待物,都要真诚。《论语–八佾》中讲: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是说:祭祖时感到祖先就在眼前。孔子说:我没有亲自参与祭祀,就等于没有祭祀。凡是必躬行,也是真诚。真诚的对别人,别人也会真诚的对你,付出与回报是相等的,所以作为礼的原则,真诚是很重要的。如在待人时,这是礼,但是你不真诚,这就算不上真正的礼。礼是发自内心的接纳、尊重,不管是在祭祀祖先还是在对待来访的客人,都要做到真诚。《呻吟语Ÿ应物》中写道:对忧人勿乐,对哭人勿笑,对失意人勿矜。是说:不要对着忧愁的人表现出快乐,不要对痛苦的人大笑,不要对失意的人夸耀自己。这也是真诚,在那样的情况下,那人的心情一定会很不好,所以作为懂礼的人是不会这样的,就算你是真的有什么高兴的事,你也不能在他面前表现出来,这样会伤害到他。原则二,《论语Ÿ八佾》中写道,林放询问礼的根本是什么。孔子说:“问得很重要,礼,与其重要奢侈,不如简约;丧葬,与其置办周到,不如真正地哀伤。”作为礼,不是要有多奢侈,使世人看了都大大的感叹,而是用真正的心去体会感受,才算是真正的礼。原则三,克己。《论语Ÿ颜渊》中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遵循礼仪规范,这就是仁。”一旦做到了克己复礼,天下人就趋向于仁道了。践行仁道,是由自己去做,难道由别人去做吗?颜渊说:“请问践行仁道的纲目有哪些?”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事不去看,不合于礼的事不去听,不合于礼的事不去说,不合于礼的是不去做。”这些就是克己,如果你控制不了自己,就做不到以上的行为。对于礼,在有人时能做到那时容易的,因为有人看着你,你会在乎别人的目光。但是如果你在一个只有你一个人的地方,还能做到礼的话,这就是礼的最高境界了。原则四,适度。任何事情都要适度,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比如身上的脂肪,太少了,整个人看起来不好看,太多了,也不好看,就一大胖子,都只有适度才行。礼也一样,就是要恰到好处多了就成了虚伪,而不再是礼了。原则五,和谐。论语说:礼在应用中,和谐最为贵。大到国家,小到个人。和谐都是很可贵的。如果没有和谐,再多的礼也会成为空话。设想一下,一个国家内部总是发生内乱。一切都会成为云烟。所以,不能一味的谈礼而不谈和谐。再者也不能一味的为了和谐而和谐。也要用礼来调节。这样,才会达到很好的效果。

礼是中国很传统礼仪,我们要积极学习礼,对他有所了解,加深对中国传统的了解。对于在生活中的行为是有帮助的。

TOP
334#

“不学礼,无以立。”古时,就有孔老夫子教导我们要讲礼仪,懂礼数,这不仅是个人在为人处事时该知道的,还是一个泱泱大国在外交上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巴特勒说:“无礼是无知的私生子。”所以说知书达礼是从古到今每个女子,每个正人君子应该具备的品德。

关于礼仪,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礼节。比如说,我们中国,在用餐时要长辈先动筷子,晚辈才能开始用餐,用餐时的座次也是有讲究的,家族中最大的人坐在桌子的正八位方向。在待客时,主人要对客人礼貌,周到,要尽量让客人觉得宾至如归。这样的礼仪比比皆是,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需要学习的也很多,不能把我们的传统美德丢弃了,要随时随地记住做一个知书达礼的人。

TOP
335#

      礼也是要讲究原则的,这里指出,礼的原则有:真诚,克己,适度等。读了这篇文章,真的感想很多,平常我们在和朋友的相处过程中,也应该注意这些原则。对待朋友,首先我们要真诚,只有真心待人,别人才会真心待你;其次,要适度,不管是多好的朋友,我们总不能天天腻在一起,时间久了,都会烦的,给彼此空间,也让自己留点空间,这才是正确指导。正如《中庸》中所言,不过,无不及,即为中庸。
TOP
336#

礼的原则,在现代生活的意义中可以分为那么几个原则,宽容的原则、自律的原则、敬人的原则、遵守的原则、适度的原则、真诚的原则、从俗的原则、平等的原则,这些都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楼主提到,真诚、简易、克己、适度、和谐,对忧人勿乐,对哭人勿笑,对失意人勿矜。([]吕坤《呻吟语?应务》)讲究的是自律;礼者,中也,过则为伪不可谓之礼([]郭雍《郭氏传家易说》卷四《下经》)讲究的适度;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讲究的是和谐大同。有礼并且坚持礼才能维系正常的社会生活。


TOP
337#

真诚、简易、克己、适度、和谐,不仅是为自己成为一个懂礼、行礼的人奠定基础,更是为他人创造一个和谐、舒适的环境的重要前提,也是推进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举措。知礼、懂礼、重礼、行礼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TOP
338#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周礼在中华闪耀了几千年,是我们为之自豪的财富。

文章讲解了礼的原则是真诚,简易,克已,适度,和谐。我觉得简明但扼要的诠释了礼。它的第一个原则就是真诚,我的观点是,不只是对他人要真诚,对自己也是要真诚的。忠于自己的内心,克己,适度,最终一定是可以达到与周围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

TOP
339#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11级文秘

姓名:格太卓玛

学号:11311005

时间:2012-5-30

电话号码:18313723638

怎样让礼回归精神本质?

  “礼”逐渐失去了它的精神性,变得更加物质,无论是送礼者还是受礼者,他们看到的更多是“利”。

  年终岁尾,送礼大军再一次出征起航,送亲戚、送朋友,送领导、送客户……

  不少网友在网上哀叹,过年到底送什么?与此同时,各类商家也挖空心思地推出各种礼品,千奇百怪、价值不菲的礼品再一次被人们所关注。

  针对当下的“送礼热”,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河说:“在当今社会,礼正在变质,甚至变态,当礼和利益挂钩之后,它就变成了一种考验,送礼的方式、送礼的名目,送礼的轻重,都在考验着人们的智商和财力,节日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负担。”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这值得我们去思考。

  礼的本质

  礼是精神的传达

  送礼,本是中国的传统,甚至是整个东方世界的传统。中国人说“有礼仪之大,谓之夏”,礼从何来?李河说:“从根本上来讲,礼节最早从宗教和祭祀而来,它是仪式化的一部分”。

  如今,宗教和祭祀的意义逐渐变淡,世俗化的一面成为了主流,更多的普通人,又应该怎么样去看待礼?李河说:“其实礼节从来都是不分开的。礼是一种符号,它是人对内心的直接诉求,是亲朋好友之间的一种心灵的沟通,是传达感情,沟通情谊的渠道。节,应该有两个意思,节日、节制。节日在现在大多已变成吃喝玩乐的机会,其实不然,节日不光是吃饱肚子,不光是休闲,还应该有精神上的放松,让人能够有机会给感情增添一点内容”。

  礼的变质

  送礼成了花钱大赛

  礼,从来都是中国文化,乃至东方文化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孔子教人六艺,礼居其首,可见礼的重要。然而不管是宗教的礼,还是世俗的礼,都是精神性的、符号性的。李河说:“传统文化中的‘礼’和‘仪’是紧密联系的,而且‘仪’是重心,这种仪式感是一种强烈的精神内容,物质上的内容是其次的。”

  如今,礼逐渐失去了它的精神性,变得更加物质,送礼成了花钱大比赛。

  从精神到物质,从原来的优雅、从容和高贵的精神内容变成了金钱和物质的代表,对于这种变化,李河说:“礼是一种符号,符号的特性就是人可以赋予它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环境中,它被赋予的内容自然不同。礼在现在显然已经超出了感情和精神的范畴,而被赋予了太多其他的诉求。表现到具体的生活中,下级要给上级送礼,单位职工要给领导送礼,每个人都要给利益相关人送礼,再加上攀比成风,如今,礼这个符号,已经变质,甚至是变态了。”

  礼的异化

  送礼更多是为了打点

  往来之礼,是传统的文化和习俗。如今,礼的异化,逐渐使其失去了“往来”的特点。礼本是相互的,是双向的,但现在几乎变成了单向的,比如下级给上级送礼,上级回礼的可能很少。

  然而单向的送礼,又该如何定义?李河说:“我们假定送礼是一个中性词,它负的那一面,就是打点,打点自然是不需要往来的。送礼不是问题,打点才是问题。而且打点已然成风,官场、职场,包括学界都无可避免。而且,学界的打点是最不能让人容忍的,知识分子本来最讲气节,而今,连学界都守不住一片净土了”。

  在“利交”的社会里,在打点的人际关系中,送礼带来的是整个社会的问题,李河说:“送礼,瓦解掉了整个社会公平、公正的环境。利交的后果,是在官场中,产生腐败,职场中,树立不正之风,破坏公平。学界本来和打点是格格不入的,它应该是一个完全封闭的精神世界,但也沦落了,利益让人失守,各种各样的学术腐败已经不是新鲜事情了”。

  礼的转变

  礼不能彻底地变成钱

  失去了精神内涵,失去了仪式意义的礼,蜕变成了一场物质比赛,乃至金钱比赛。

  从羞于谈钱到踊跃谈钱,短短几十年,改变了几千年的礼仪习惯。李河说:“礼本是精神性质的,过去送礼,生怕体现出钱来,所以人们花心思费脑筋,想这个礼怎么才能送得高雅,怎么才能体现出自己的感情。而现在,人们同样花心思费脑筋,却变成了怎么样才能让人家看出礼中的钱来,比如高价礼品要保留价签,各有手段,五花八门。”

  当礼中的钱越来越被重视,送钱就成了必然。李河说:“礼的轻重本来不应该直接影响目的,所谓礼轻情意重,礼不是衡量情谊的标准,但是当礼和利益诉求联合起来的时候,礼轻情意重就不复存在了,人际关系在这里变成了纯粹的物质关系。古人说‘礼下于人,必有所求’,这句话里的礼本来意思是态度谦恭,现在直接就成了物质和金钱”。

  礼的异化是社会问题,然而在李河看来,即便是在这个环境中,也应该有底线,他说:“钱也是符号,大家都知道这个是越多越好。可能人们不得不随波逐流,但是不应该把礼彻底变成钱,直接送钱,本来就是很犯嫌疑的”。

  问题根源

  生活中的无处不竞争

  送礼本来应该是好事,最起码也应该是中性的。然而,当它变成了一个值得人们担忧的问题时,就说明我们的社会出问题了。

  对于礼的异化,有人说是攀比,有人说是炫耀,李河表示:“这两种情况都有,但不是最根本的,古人都说‘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历史上从来也不缺粗鲁地送礼的人。如今的问题,送礼之间的攀比和目的性,已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才是让人担忧的问题”。

  谈及原因,李河用两个词来解释:竞争、支配。他说:“当今的人们,从小到大都生活在无处不在的竞争之中,孩子生下来,要有更好的生活条件,上学要有更好的学校,毕业了要有更好的工作,工作以后还要更高的职位和收入……每一个人,他的学习、工作、生活都处在竞争之中,竞争就是生命的主流,自然而然就想方设法增加自己的竞争资本,送礼也就变成了竞争的手段。另一个是支配,这是体制的问题,上级支配下级,领导支配职员,人不是自主的,不是自由的,是依附性的,这样的状态下,送礼就成了获得更高的地位、更多的财富的渠道。”

  解决途径

  节制不能改变礼的崩溃

  古人说“礼崩乐坏”,李河说:“乐坏不敢说,礼崩已经是事实”。面对愈演愈甚的送礼大潮,也一直都有人呼吁要节制,然而节制真的能减缓乃至改变礼的崩溃吗?

在李河看来,不必去批评送礼的人,他说:“普通人,即便是真的彻底地超脱出来,完全拒绝送礼,就没有压力了吗?生活在这个环境之中,很多人其实是被绑架的,比如说随份子,这些年水涨船高,人家随500,你能随50吗?” 

 然而,礼仍旧是需要回归的,不能因无奈而放任。李河说:“当一个社会,连送礼都成了一个不能承受的负担,这就非常麻烦了。我们应该想想办法,让这个社会能够轻松一点儿,让生活在其中的人能够舒服一点儿。按道理说,给人们最好的建议,是让礼回归本性,回归到它原本的精神含义,符号意义。”

  要让礼回归,就要从社会的角度解决,李河说:“倘若能够真的减弱一点人的依附性,改变一点社会的支配制度,减少一点对竞争的崇拜,把我们的社会变得宽松一点,更加公正和公平一点,让打点失去意义。那么人就可能转变成为自主性的、不依附于级别、领导等的自由的人,那个时候,人才能真的轻松起来”。

  当人际关系变成“利交”

  南朝刘孝标在《广绝交论》:“素交尽,利交兴,天下蚩蚩,鸟惊雷骇。”当商品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变成“利交”,礼后面的节,就不再是精神的放松和慰藉,也不再是身体的休息和调整,而成了一个比平时更加紧张激烈的战场。本来人们在红尘中打滚儿,就已经很累了,过节应该平衡一下心灵,调整一下心态,但是现在却更累了,身体累、心理累,财务上同样也累。

  但要改变这一现状却是很难,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中,很多人其实是被绑架的。

  步入社会,每个人都不得不深陷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独善其身的结果可能是他承受不了的,甚至是灾难性的。即使能逃避这一切的竞争,但你同样要处理很多的社会关系,如亲戚、朋友,这一切依旧要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

  这样一个披枷戴锁的人,你给他出多少主意,提多少建议,都不会让他变得轻松。(北京晨报)

TOP
340#

学校:云南科技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系别:文史系
年级:2011级文秘
姓名:王雨婷

学号:11311019

时间:2012..
电话号码:15912468221

是道德行为规范与文明行为规范的总和。孔子讲不学礼,无以立,要求约之以礼齐之以礼;荀子也讲礼者,所以正身也礼以成文。不能将传统礼教全盘否定,可以将传统礼教区分为中华人文礼教与封建礼教,中华人文礼教是中华民族的道德行为规范与文明行为规范,体现出仁爱、和谐、秩序、优美等原则,是需要继承和发扬的;而封建礼教则是存在于封建时代,体现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特权、尊卑、奴性等封建特色的行为规范,是必须批判和否定的。对的倡导,可以养成中华民族谦逊好礼的民族品格,获得了礼仪之邦的美誉。

礼仪,自古以来都是作为对人进行德育教育、人格完善的一种重要手段。一个人只有学习礼仪 ,才可使其思想感情潜移默化,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成业。礼仪,也是 中国五千年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有道是“礼尚往来”,只有礼仪周到,才能往来频繁。
但近年来,学生中传统的礼仪观念越来越淡薄,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许多人只顾 争取个人利益,而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的规范、责任和义务,人的礼仪素质与经济发展 不同步。然而经济的发展,生活的富足,必然引起人们对礼仪的重视。春秋名相管子说:“ 仓廪实而知礼节。”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的需要可分为低级的物质的需要及高级的精神需 要两个方面,而精神需要中自尊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很大程度要通过礼仪来满足。至今,教 育界不少人对十七世纪英国的教育家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颇有共鸣,究其原因无非是洛 克培养的绅士是有“道德、智慧、礼仪与学问”的人。因此是否可以说,真正要实 施素质教育,礼仪教育是一门十分需要的必修课。今天,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越 来越深切地感受到:礼仪,对于全面发展21世纪德、智、体、美的一代新人,提高民族的素 质,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意义。
礼仪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和精神文明的一 种艺术方式,它通过特有的语言、表情、动作等来显示人的素养,以一种特殊的感受来撞击 人的心灵。它也可以通过特殊的环境布置、特殊的活动、特殊的氛围,来体现人们对长辈、 领导、贵宾、朋友乃至素不相识的客人的尊重,来适应社会规范及道德规范,促进交往和友 谊。无论国家贵宾的接待还是常人的待人接物莫不如此。礼仪还体现在人们人格的平等,以及对他人劳动与付出的肯定与赞许,并使他人获得愉悦。
其次是 不可忽视礼仪基本技能的训练。礼仪的基本训练,我们以“四美”为内容。一是“心灵美” ,学习礼仪,首先要净化人的心灵,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使学生对美的感受的 同时表现和创造出美的言行,摒弃粗鲁、野蛮、自高、自大等意念。只有“克己”,才能“ 复礼”。二是“语言美”。学习礼仪,强化文明礼貌语言,要把“谢谢,对不起,没关系, 您好……”等言语强化成为一种校园用语,生活用语。教学生学会合适称呼用语,常用礼貌 的待人 接物表情、体态、行为等。三是“环境美”。以美的周围环境,来体现对他人最基本的尊重 。我们还可以将礼仪培养的技能技巧的训练题材与教育目的结合起来。

第三是坚持礼仪训练的社会实践。我们要领着学生走向社会, 使学生的礼仪学习、礼仪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如在家庭中待人接物,社会上尊老爱幼,学校 中和睦相处,锻炼学生的胆识,丰富他们的体验,开拓他们的视野,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情 趣和道德情操,使他们在自我成功的欣赏中,他人愉悦接纳中,增强自己的自信心,以取得 良好的德育效果。
人不能成为物质的富翁而沦为精神的赤贫。礼仪能唤 醒人的自尊,产生一种精神的愉悦,进而深化对人生意义的体会和感悟,最后在品德、情操 和性格上发生变化,达到“丰富生活、净化心灵、启迪思想、陶冶情操”的人格完美境界。

TOP
341#

2、对忧人勿乐,对哭人勿笑,对失意人勿矜。(明·吕坤《呻吟语·应务》)


当我们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傲视失败者时,试想,别人会作何感想?或许别人的忧虑、伤痛、失望我们无能为力,但至少我们不能以幸灾乐祸的心态来面对他们,即使我们真有开心的事,我们也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其实,我自己就曾经经历过,身为失败者面对胜利者时的那种心情,那种感觉真的类似于乐景衬哀情。尽管那时他们或许真的是无心的行为,可当自己处于生活的低谷时期时那种孤独寂寞的心情与别人的开怀大笑对比,真可谓是凄惨透顶。从这之后,无论我是成功还是失败,我都会尽量控制自己的言行,无论是为别人考虑,还是加强自己的礼仪规范的修养,我认为这点都是必要的。

TOP
342#

仁是礼的内在根据,仁心外化而成礼,依礼而行而成仁,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恰成一辩证的统一关系,而其前提则是:仁作为一个德性范畴乃是一个动态的存在,即仁由根之于心的潜在的德性,到经过礼的规范而实现为完美的人格,其间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TOP
343#

礼并不单单是指外在的礼仪规范,礼仪也是人内心情感真实的表露。礼仪是我们展示内心情感的方式,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老师会说:老师好。回家后见到父母会说:爸爸妈妈我回来了。这些都是出于我们对老师、父母的尊重。因此在行礼时,人的心要是真诚的,无论是问好还是鞠躬都要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表面上恭恭敬敬,内心则暗藏心机。但是很遗憾的是,无论在何时,总会有那种奴颜婢膝的人,对于位高权重者唯唯诺诺,恭恭敬敬,礼数周到得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但是他们的礼数再周到,也只是表面上的礼,并不是真正的礼。因为他们行礼时心不诚。他们或是为钱,或是为权,而很小心的行礼。对于他们来讲,行礼并不是表达内心的尊重、敬仰,而是成为了讨得别人的欢喜的工具。这种礼仪已经变了味,是不能被称作礼的。它已经成为了一种奉承、谄媚,巴结人的手段。

TOP
344#

孔子重视礼,提出了克己复礼的观点。只是,一味的遵循着老礼,而从未思考过为何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我们遵循礼又有什么意义呢?孔夫子对于礼提出的适度原则,则很好地解释了这一点。这也就是,孔子的思想可以流传千百年的原因。孔子对于自己的思想,前后都有比较好的照应、解释和补充。虽说有些思想是为了当时奴隶制社会服务的,但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孔子思想的伟大可见一斑。
TOP
345#

楼主五个词语就概括的礼的原则。进行礼尚往来要把握好度,否则可能会达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如今社会存在很多贪污受贿的现象,就是违背了礼的原则,打着礼的旗号来谋取个人利益,损害他人利益,缺乏真诚,危害了社会和谐和稳定。应该引起我们关注和反思。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