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819202122232425» / 4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二、礼的原则 [复制链接]

316#

要想有个和谐的社会就要有礼,讲礼,懂礼,知礼,只有这样才能尊重别人,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才可以体现出和谐社会的理念。礼要真诚,要适度,也要简易,更要和谐。在我们的周围,好多人都自行其事,不管别人,其实着也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别人安静的看书,你却在大吵大闹,有的人甚至撞到人都没有一句道歉的话语,更有甚者还要骂人,这些都违背礼的原则。想要有个和谐的社会就要从自己做起,要以礼带人。中国乃礼仪之邦,我们应该时刻记得以礼待人。不要对着忧愁的人表现出快乐,不要对痛哭的人大笑,不要对失意的人夸耀自己。这是做人的基本道理,不应幸灾乐祸,不应雪上加霜。我个人历来觉得要讲礼,懂礼,知礼,自然在生活里就要做好,我觉得在如今这个人人都把自己包裹的严严实实的生活,戒备心理很强的交际里,我们至关重要的是要做到适度。什么是适度,举个最简单,不要成为别人生活中的麻烦,要知礼行礼的同时要知进退,方可做好适度。

TOP
317#

真诚,简易,克己,适度,和谐,这是礼的五大原则。真诚,即:诚实、坦然,真心对待他人;简易,即:简介朴素,不铺张浪费;克己,即:克制自己的欲望,克服自己的 弱点和缺陷;适度,即:恰到好处,适合、中庸;和谐,即:为人和善,能够永利街约束自己;这五个原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在这个物质和利益充斥世界的时代,我们 不能忘记礼仪之邦的传统,要不忘礼的原则,学礼、懂礼、用礼,以礼修身,完善自我。

TOP
318#

自古以来, 中国被世界称为“礼仪之邦”。注重礼仪,把礼仪、礼义作为国家政治制度、纲常伦理、习俗民情的本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注重礼仪和礼义教育,主张“克己复礼”、“ 居仁由义”,则是中国传统学校教育和社会风俗教化的特色。在某种意义上讲,将礼仪、礼义作为一种基本文化,作为一种教育内容,主要是儒家的文化贡献。在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时,他不仅把《礼》《乐》《诗》《书》《易》《春秋》列为教学内容,而且把这种以“礼”为核心的教育作为国家政治制度、人伦道德秩序建设的基础。
TOP
319#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教人做人的原则。礼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来说,对内是敬畏或者敬重的意思,对于外是一种秩序或者规范。我个人认为,对于内,与之相对应的是作为个人的礼;对外则是相对于社会或国家而言,是一种普遍被认可的秩序或规范。 那我们应该如何去行礼呢?我们应该遵循礼原则,要做到真诚、简易、克己、适度、和谐。以我们周围常见的来说吧,所谓的礼尚往来,也要注意间隔适宜这一原则,如果需要对方回礼的话,过于频繁会加重他的经济负担。所以,掌握好合适的时间送上你的礼品,既可以培养感情,又能达到目的。送礼也是有讲究的,这也是一门学问;要真诚,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现在社会有很多人,送礼是抱有很强的目的性的,会让人觉得很虚假,表里不一,可怕至极。礼物要简单大方,要能都发挥它的作用,就想平时送朋友礼物时,要考虑其的实用性,而不仅仅只是摆设的废品,完全不能发挥其作用。
TOP
320#

礼的五个原则:一是真诚,人与人相处就必须做到真诚,不能掺杂任何虚假的东西,不能做对别人不利的事,也不能因为他人一时的不如意而幸灾乐祸。二是简单,自古以来以勤俭节约自居的帝王都能治理好国家,那些过着骄奢淫逸生活的国君只有做亡国奴的份。简简单单的生活才是幸福的生活。三是克己,也就是自律原则。交流的双方在要求别人尊重自己之前,首先应当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礼仪规范的要求,做好了自己,才有要求别人的资本。四是适度,现代礼仪强调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一定要把握适度性,不同场合、不同对象,应始终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把握好一定的分寸。五是和谐,孔子说这个原则很重要,只有先做到和谐,才能谈其他的。
TOP
321#

古人云:敬人者,人恒敬之。只有相互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融洽和谐。

礼仪的原则一:遵时守约原则

    遵时守约是指约会要事先发出邀请,不论是邀请方,还址应邀方,一但答应答应,就应该按时履约,遵守时间.信守诺言。无论什么理由.不遵时守约都是不礼貌的。中国传统丈化提倡做人与人际交往,都要以信义为本,提倡“诺千金”。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和国际接轨,"社会节奏加快,遵时守约更为重要,不讲究诚信.就不会有商品经济济的发展,就不会有国际合作的加强。就不会有社会进步。

礼仪的原则二:公平对等原则

    “礼尚往来”,以礼相待是礼仪的核心内容,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社会交往中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尊重,体现自我价值。如果有亲有疏,表现出傲慢、冷漠,或曲意逢迎,都会被视为不礼貌。应公平大方,不卑不亢,主动友好,热情又有所节制。

    公平对等原则是指尊重交往对象,对任何交往对象都必须一视同仁,给予同等程度的礼遇。不允许因为交往对象彼此之间在地位、财富以及与自己的关系亲疏远近等方面有所不同,就厚此薄彼,区别对待,给予不同待遇。这便是社交礼仪中平等原则的基本要求。

礼仪的原则三:和谐适度原则        

    有人说:“礼仪使人们接近,礼仪使人们疏远。”为什么呢?陌生人初次见面,礼仪可以表现为有教养,展示气质与人格魅力。可是不分场合、亲疏,乱用礼仪,过于讲究,过于造作,反而显得不真诚,不实在,令人难以相处,甚至会弄巧成拙。例如:接待宾客时,时间安排得过满,恨不得24小时陪同,不给人家留一点私人空间。结果,自己费时费力,人家还不满意。

    和谐适度的原则,是要求使用礼仪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人、因事、因时、因地恰当处理。应用礼仪时特别要注意做到把握分寸,认真得体,不卑不亢,热情大方,有理、有利、有节,避免过犹不及。分寸感是礼仪实践的最高技巧,运用礼仪时,假如做得过了头,或者做得不到位,都不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自律、敬人之意。因此一定要做到和谐适度。

礼仪的原则四:宽容自律原则

宽容自律的原则是要求人们在交际活动中运用礼仪时,既要严于律己,更要宽以待人。要多容忍他人,多体谅他人,多理解他人,学会为他人着想,善解人意。豁达大度、容纳意识和自控能力足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只有能理解人,才能做到宽宏大量。千万不要求全责备,斤斤计较,咄咄逼人。

    在人际交往中,要容许其他人有个人行动和独立进行自我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己、不同于众的行为耐心容忍,不必要求其他人处处效法自己,与自己完全保持一致,宽容也是尊重对方的一个主要表现。

    自律是对待个人的要求,是礼仪的基础和出发点。最重要的就是要自我要求、自我约

束、自我控制、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检点,这就是所谓自律的原则。

礼仪的原则五:尊重习俗与风俗禁忌原则

《礼记》中说:“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俗话说“十里不同风、八里不同俗”,“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这些劳动人民有益的格言都说明尊重各地不同风俗与禁忌的重要性。

    尊重习俗原则与风俗禁忌是指世界每个民族地区都可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禁忌,我们应当理解它、尊重它,不违反这些风俗禁忌。中国统一数千年,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中国56个民族,禁忌各不相同。

    个人礼仪是其他一切礼仪的基础,是一个人仪容光焕发、仪表、言谈、行为举止的综合体现,是个人性格、品质、情趣、素养、精神世界和生活习惯的外在表现。总的规范为:整洁清爽、端庄大方。  

 现代礼仪中的平等原则,是指以礼待人,有来有往,既不能盛气凌人,也不能卑躬屈膝。平等原则是现代礼仪的基础,是现代礼仪有别于以往礼仪的最主要原则。

礼仪中的优先,与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有很大关系。
TOP
322#

立于礼,礼是固定的东西,或外在礼仪?礼随情境而存在,存在方式是活生生的,是应时应景的,是情境规定使然。礼是分寸,尺度,过犹不及,无过无及的中,才是礼。看什么情况,有什么礼。

礼不是观念原则,是实际生活中的分寸,活的可变的。中华之礼是什么?可变的,不定的,但又是存在的,无常中有常,变中有不变。举止言谈皆有礼可讲究。因此,礼治即德治。礼乐相治,和人心,节人欲,天下治矣。生命本身,天地本身是有节的,有礼的。礼有神性。

TOP
323#

   礼,通俗地讲,便是人与人交往应遵循的原则。生活在一个庞大的社会里,就不可避免地要与周边的不同的人交往。,也就难免会发生一些冲突。因而为了让这个社会能够更和谐,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就应该遵循一些必要的交往原则。

   首先是待人要真诚。其次是要简易,不要铺张浪费,做表面工作。第三是要克制自己的欲望,遵守礼仪规范。第四是与人交往时要适度,不要太满,也不要不足,要恰到好处。不要过于骄傲、虚伪,也不要过于谦卑。最后是要讲求和谐。

   只有遵循了以上者几个原则,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我们的生活也才会更加惬意。

TOP
324#

当人们说“猫哭耗子”时,有人会抢着回答“假慈悲”,因为“猫”的行为里透露着不真诚。“黄鼠狼给鸡拜年”,“黄鼠狼”打的又是什么小算盘!老人在世的时候可能寒暖无人问津,去世后,儿女们把丧葬搞得可是有模有样,及其铺张浪费,一问,这是“葬礼”,要弄得体体面面的。但这不是真的“礼”啊,或许这一番蚀本的折腾也只是为活人挽回几分面子。如果真的在讲“礼”,也要有个度,我们可不能开门揖盗,可不能一味的谦让,而损伤了集体的利益。
TOP
325#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礼仪修养是一个人全部品德的基础,不礼貌不文明的行为既不利于别人和自身的发展,也将严重危害人的品性在生活中受欢迎的人,往往是有礼貌有教养的人,他们也也较好的发展机会与人际关系。”文明礼仪对于文明来说,就像是盏指路明灯,引领者我们的健康发展。文明礼仪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的门面,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文明的礼仪,不仅时刻激励着自己做一个品德高尚、有素质的人,还能给他人一种温暖的感觉。3110
TOP
326#

(一)礼制,指全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伦理秩序。
  (二)礼仪,指具体的礼节仪式。
  (三)礼貌,指个人在待人接物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修养。
TOP
327#

在儒家看来,“礼”是治国、安邦、安民的根本所在,“国之命在礼”(《荀子·天论》),“礼者,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五年)。在治理国家的模式上,儒家推崇的是“以礼治国”(“礼治”)、“以德治国”(“德治”)。对于百姓而言,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这样百姓才能“有耻且格”,即“有愧耻而不犯礼,且能自修而归正”。对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于">于ersonName>君王而言,也要以礼使臣,“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侑》)。孔子认为,只要能“为政以德”,就一定能达到太平盛世----“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在儒家的理论视野里,制礼的目的在于“治事”,在于规范世人的行为,从而使社会处于有序之中,使社会达致和谐的状态。

TOP
328#

看到礼感触颇深。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礼仪文化的发展并不是像我们现在看到的那样。我们现在的礼仪并不是古老的礼仪,我们所学习所接触到的也不是我们具有历史意味的礼仪,我们学习和接触到的文化呢?我们的文化也像是礼仪的流失那样的缺失咯。或许,我们没有继承祖先的礼仪换来了貌似更快捷方便的生活,但是事实呢?我们都只是渺小的人类,在世上活着已经不易,比起精神的追求和向往,我们也只是想要好好的活着而已,仅此而已。希望更多人能够好好的活着 而已。
TOP
329#

近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开封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了中国七夕文化论坛。论坛上,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七夕节”是七夕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然而,如今“七夕节”的知名度比不上“情人节”,甚至有人片面地把“七夕节”仅仅当作“中国的情人节”。这些,显然是对“七夕节”文化内涵和精神不甚了解,使得“七夕节”失去了原本的魅力。我国的传统节日是我国名族文化的精粹,是我国悠久历史得以传承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不能丢失了我们名族文化重要的一环。

TOP
330#

近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开封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了中国七夕文化论坛。论坛上,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七夕节”是七夕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然而,如今“七夕节”的知名度比不上“情人节”,甚至有人片面地把“七夕节”仅仅当作“中国的情人节”。这些,显然是对“七夕节”文化内涵和精神不甚了解,使得“七夕节”失去了原本的魅力。我国的传统节日是我国名族文化的精粹,是我国悠久历史得以传承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不能丢失了我们名族文化重要的一环。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