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718192021222324» / 4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二、礼的原则 [复制链接]

301#

  “礼尚往来”,以礼相待是礼仪的核心内容,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社会交往中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尊重,体现自我价值。如果有亲有疏,表现出傲慢、冷漠,或曲意逢迎,都会被视为不礼貌。应公平大方,不卑不亢,主动友好,热情又有所节制。
TOP
302#

礼也应当遵循适当的原则,不及或过之都会让人觉得不舒服。
TOP
303#

真诚、简易、克己、适度、和谐。看似简单的五个词,其中包含了多少人生哲理。做一个真诚简单的人,克制自己的欲望,为人做事讲求适度和谐。

TOP
304#

和谐适度的原则,是要求使用礼仪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人、因事、因时、因地恰当处理。应用礼仪时特别要注意做到把握分寸,认真得体,不卑不亢,热情大方,有理、有利、有节,避免过犹不及。分寸感是礼仪实践的最高技巧,运用礼仪时,假如做得过了头,或者做得不到位,都不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自律、敬人之意。因此一定要做到和谐适度
TOP
305#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林放问孔子礼的根本是什么。孔子说:“你的问题太大了!简单地说,一般的礼仪宁肯节俭也不要奢侈。丧礼,与其过分的讲究,还不如尽心哀悼的好。”

孔子对于礼的仪式追求简易、节俭,追求真心实意。其实何必追求过多的仪式,只要自己的心意尽到了就好,不违心就好。仪式就像楼上说的只是表面的东西,本来就可有可无。

TOP
306#

别说人家韩国人怎样怎样,虽然有些事情上他们的做法是不对的,但是他们的精神却值得我们学习。韩语里有敬语一说,但凡是长辈,不管是年龄也好辈分也好,都必须用敬语,而且见面再见的时候都要鞠躬,这些何时见中国人做过,真的应该好好反省一下我们自己,整天说尊师重道,尊重长辈,我们。中国人真的做到了吗?
TOP
307#

子曰:“对忧人勿乐,对哭人勿笑,对失意人勿矜。”

孔子说不要对着忧愁的人表现出快乐,不要对着痛哭的人大笑,不要对失意的夸耀自己。

礼也是交往中的一个准则吧,就像孔子说的,如果你在忧愁的人面前表现出快乐、在痛哭的人面前大笑、跟失意的人夸耀自己,别人会觉得你这个人做人不厚道,只会想到自己而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这样人家只会防着你,怕你哪天不小心伤害到人家,谁还愿意与你交往呢?所以一定要真诚厚道的与人交往,以礼为本。

TOP
308#

纠正楼上:“对忧人勿乐,对哭人勿笑,对失意人勿矜”这句话不是孔子说的,是吕坤《呻吟录·应务》里的一句,发帖的时候发子曰发顺手了给弄错了,不好意思。
TOP
309#

“礼”也是孔子思想内容的核心,要求做到“克己复礼”。但孔子所说的“礼”并不是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工具,他是要求人们克制自己,遵循礼仪规范。不做不符合“礼”的行为,不说不符合“礼”的言辞。

TOP
310#

在我看来“礼”应该是一个人内心树立的标尺,衡量着我们为人处世的准则。

待人要真诚,为人要简易,处事要适度,相处要和谐。人生处处皆哲学,每一处都要我们去细细品味。例如待人接物,掌握礼仪的程度要合乎规范,既不能不到位,又不能太过火。这就如我们招待客人,热情过了头,就使人无所适从,如果礼数到位,但又态度冷淡,就使人莫名其妙,这些都不好。因此,要在礼数上力求周到,在能力上倾尽全力,真正做到全心全意、积极诚恳。

人非圣人,所以我们需要一定的约束和规范。共同遵守的原则非常重要,是礼在形成过程中达成的共识,不遵守礼的细节,甚至有意地或公然地去违反已成共识的礼仪,则会被公众视为异端。

TOP
311#

中华民族素来注重通过适合的形式,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遇到重大节日和发生重要事件,多有约定俗成的仪矩。如获得丰收,要欢歌庆贺;遭到灾祸,要祈求神灵保佑。久而久之,就形成许多节庆及礼仪形式,如春节、元宵、中秋、重阳等等,几乎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礼俗。在古代,婚、丧和节庆等活动是作为社会生活中的大事来对待的,其礼仪规定得格外详尽而周密,从服饰、器皿到规格、程序和举止的方位,都有具体的规定。今天,我们要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礼仪文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贵在适宜。我们要把握好各种仪式的规模,就必须掌握好适度的原则,要使必要的仪矩同现代文明相结合,相关的活动既隆重其事,又不至于华而不实。我们尤其要反对那种借婚丧庆典之机,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现象;反对那种认为仪式越隆重越好,越豪华越合乎礼规的做法。如:当今不少新婚夫妻为使婚礼够排场,摆阔气,互相攀比,搞到债台高筑,造成巨大浪费。甚至有些领导干部不顾影响,为子女以权谋私,收受大宗贺礼,助长奢靡之风。这既不符合我们优良传统,又不符合我们的国情、民情。
TOP
312#

[em03]中国乃礼仪之邦,我们应该时刻记得以礼待人。不要对着忧愁的人表现出快乐,不要对痛哭的人大笑,不要对失意的人夸耀自己。这是做人的基本道理,不应幸灾乐祸,不应雪上加霜。
TOP
313#

礼乐一直是人们提倡的一种为人处世之道,中国古代也曾用礼乐来治理国家,可见礼乐对于我们是一样很重要的东西。但是礼也是一件要求很高的东西,要求我们要真诚,简易,克己,适度,和谐。林放向孔子问礼时,孔子向他讲述了礼的本质和形式之分,内心之礼是礼的本质,外物乃礼的形式。所以里的根本还是内心之礼,我们不能只重视形式的礼,那样做似乎就有些谄媚了,我们更应该注重内心的礼,用诚敬之心来对待,就好比我们有了自己的信仰一般。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孔子教育我们在实行礼治要遵循三个原则,处于高位之人要懂得宽宏大量,行礼的时候要庄重,参加丧礼要悲哀。

TOP
314#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11级文秘

姓名:阿尹鑫

学号:11311012

时间:2012.4.27

电话号码:18787476168

卷一

礼的原则

     礼让是我们中华人民该有的美德,《中庸》里头告诉我们,人要懂得慎独。

     也就是说在没有人看到的时候。我们内心也要恭敬,绝对不可以随心所欲,自己想要怎么做就擅自去做,是不行的。曾子说“十目所视,十之所指”这个意思也就是告诉我们,人要经常怀有这种警戒之心,万事谨慎小心,礼让为先,礼义相处。

     孔子也说过“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也在告诉我们,一个人对自己要能有所节制,同时也要懂得尊敬别人;你能尊敬别人,别人才有可能尊敬你。我们可以自公共场合或者一些人多聚集的地方,我们也看到一些小朋友或者一些大人,没有经过同意,因为好奇心的驱使。往往会情不自禁的东摸西摸,这些都是犯了事虽小他擅为的情形。

     所以这里告诉我们,凡事没有经过同意的一些事情,我们不能不可以擅自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它,就好像是你因好奇心去按别人家的门铃,或者看到一个按钮,就想去按一下,不按还好,一按了就闯祸了。这都有可能,所以从小父母就该教育子女不能乱按乱碰,以免受到伤害或者闯祸。为人父母就要告诫小孩,凡是不能做的、没有经同意过的,都不可以随便好奇,然后去做、去摸它、去碰它,这些不但很危险,同时也是不礼貌的行为。

      “物虽小。勿私藏”这里也讲到凡是所有物品,虽然很小,可能是一颗糖果,但是你不能吃掉它,不该你用的,你统统不能不可以私自私藏,变为己有。这里也特别告诉我们,凡是不该拿的,不是属于你的东西,应该都要征求别人的意见,经同意后,你才可以拿。如果没有经过同意,你就私自把它藏起来,这就和小偷是一样的,是在偷盗。这是很有损我们个人品德的行为。如果你私自把它藏起来,就是你私自把它偷偷占为己有,都是品德上很重大的瑕疵。所以你的父母会伤心,会难过。他们会难过你为什么要犯这样的错误,因为小偷这个头衔真的很难听,很丢人。犯这样的错会让你的父母蒙羞,敢到是一种耻辱、羞耻。

     尤其在学校或者没人看见的地方,有很多东西,你很想要,你私自把它占为己有,这样也是不对的。处处管好自己,言行举止都要处处留心,不能因为自己的一时冲动而犯下不该犯的错,这样自己会后悔的,也会觉得没脸见人,给自己留下很大的阴影。

      再者,在社会上在家里,我们都得对我们年长的人以礼相待。见到长辈要问候。现在社会变迁。父母和子女不一定能经常在一起,子女有了自己的工作要在外面奔波忙碌。这时,我们不能冷落了在家的父母。他们含辛茹苦的吧我们抚养长大,我们得尽我们的孝心。不能只顾自己不理会父母,要经常打电话回家,问候他们身体好还是不好。问候他们过得开心或者苦闷。要时时刻刻惦念着父母,经常回家看看。让父母高兴。回到家里,为父母做下一些可口的饭菜,相信父母会吃得很开心。即使没有办法和子女生活在一起,也会觉得相当幸福。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应该人人行动起来,一起创建一个礼让、文明的国家。只要文明人人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相信就可以做得很好。

TOP
315#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11级文秘

姓名:杨晓妹

学号:11311020

时间:2012-5-4

电话号码:18288732856

礼就是礼仪、礼貌,中华民族本是一个礼仪之邦的国家。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之中,不可能缺少礼仪礼貌,对于个人而言,礼貌不仅体现了一个人的内心素养,而且反映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高低。因此,礼貌是一种美德是体现一个人的最基本的素养的表现。

自古以来,礼貌就非常注重,古代更是十分看重礼貌,因此还引申出了孝廉。而现代的生活当中礼貌更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也有一些现象反映出礼貌有些被淡化了。

当今时代,同学们在学校里学习科学文化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培养礼仪礼节,对别人尊敬不仅表现在语言上还表现在对别人的礼貌之上。如,同学见到老师会主动打招呼。相信,每一个同学进入学校的第一天起老师都有教导我们要对别人有礼貌。而在学校,我们接触的大多数是老师和同学,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我们自然而然会形成一种习惯,在哪里看到老师就会问好,看到熟悉同学会相互问好,并不仅如此回到家里会问父母亲好。

不仅如此,还有就是在兄长和兄妹之间相互问候,如,兄长对自己严厉一些,我们会认真听取教诲,这也是一种对别人有礼貌的行为,还有就是当我们要出去时,一般都会长者先行,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会如此。

有时,也存在一些不礼貌的行为,如,有一些同学会给班主任起一些绰号,会给自己上课的老师起各种各样的绰号。还有,就是不听老师的教导,总是给老师惹麻烦,不是不上课就是逃课打架,上网,这也属于对别人不礼貌的行为。

记得,有一次,在我们以前的学校就有一位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家长打">家长打ersonName>老师的场面。事情的缘由是由于那位同学不听老师的管束,上课不听讲还扰乱课堂纪律,因此老师就训斥了他。可是,没想到,那位同学居然告诉了他的父母亲而且还夸大事实,导致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家长和">家长和ersonName>老师产生误会。其实,有很多时候,我们可以用比较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但非要把事情扩大化,这样对我们都不利。也许,能多用一些礼貌用语,相信,我们就能和平解决一些不必要的事情发生。

总之,礼貌是我们学习的一项最基本的道德表现。因此,有礼貌,懂礼貌,对我们十分有利,我们作为21世纪的青年,礼貌更是为之重要,无论在何时何地,无论你做什么事情,对别人都应该有礼貌。有时,再大的误解,只要我们尊敬对方,用礼貌用语进行沟通和交流,相信,我们都会开心的解决。

因此,礼貌在我们生活和学习之中不可缺少,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做一个有礼貌、懂礼貌、尊敬别人的人。这是对我们个人而言,对于我们国家更是如此,一个有礼貌懂礼貌的国家才能在国际舞台上立足,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的国家。因此。要在国际舞台上立足,我们就应该不断继承和发扬,我们国家的优秀文化传统美德。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