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516171819202122» / 4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二、礼的原则 [复制链接]

271#

人生活在世界上,必然要接触很多东西。然而也会碰到很多棘手的事和人。   其中,礼仪很重要,它能使一件很难搞定的事一下变得容易的很多。  中国是礼仪大国,礼仪流传已有千百年。  中国人野推崇礼仪,从古代到现在,一如既往。礼仪是人际交往不可缺少,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的。
TOP
272#

ormulas> eqn="if lineDrawn pixelLineWidth 0">> eqn="sum @0 1 0">>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10文秘

姓名:王耀齐

学号:10311022

时间:2011321

电话; 15087186819

卷一                         礼的原则

一、礼

礼仪:就是待人接物的时候的言谈举止和着装以最恰当的方式来表达对他人的尊重。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

送礼.如今,礼被扭曲的很严重,社会中常见的现象,我们最常见的官场送礼,贵重的烟酒,有的甚至红包贿赂,这些都严重的破坏了道德规范,并且都会得到法律的制裁.

现在,当下流行健康送礼,烟酒等于死亡,所以渐渐的被一些绿色礼物所代替,如茶叶,著作书籍等有利人们的健康.因此,我们应该杜绝有害违法的礼数礼品,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礼待人,也是以礼待己.

TOP
273#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10文秘

姓名:李富毅

学号:10311021

时间:2011年4月18日

电话:15288468807

卷三  礼

                                              

一、礼的原则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衰道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一降而为自诸候出,再降则政在大夫,三降则陪臣执国命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完全乱了套。但是,在这崩溃和混乱的局面中,礼乐文化反而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一方面,有识之士鉴于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竭力强调以礼治国的重要性,认为礼是国之基人之干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一年);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左传》昭公五年);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善物也(《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在有识之士的倡导下,一股颇具规模的礼治思潮蔚然兴起。另一方面,那些越位逾分的大夫和陪臣,为了巩固其已经获得的地位权力,满足其高高在上的虚荣心,也需要用礼乐来文饰自己。他们除了自己亲自学习礼乐知识外,还重用一些懂得礼乐知识的人。掌握一定的礼乐文化知识成为当时一般士人入仕为官的一条捷径。如此一来,学习和研究礼乐文化竟成为一时的社会热门(关于春秋时期礼治思潮的兴起和学礼之风的盛行,吴龙辉博士有较详细的论述(2)。孔子生逢春秋末世,自然受这种风气的影响。据说他小时候做游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史记·孔子世家》),摹仿大人作礼仪演习,大概就与这种风气的影响有关。长大以后,孔子凭着好学不厌的精神,敏求善思,终于成为一位名闻当时的礼乐文化大师。他设坛收徒,不仅很多普通人来向他学习,而且一些贵族人物也经常来向他学习,请教各种礼乐知识。 

孔子十分重视礼,认为对一般人来说,不学礼,无以立(《季氏》);对统治者来说,上好礼,则民易使(《宪问》),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子路》)。因此,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要求人们非礼勿视,非礼无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但孔子对于礼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他曾说: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阳货》) 

孔子的意思是说,礼乐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和节奏,而是有着更为本质的内涵。那 么,这个更本质的内涵是什么呢?《论语·阳货》中的一段记载,给我们提供了很珍贵的启示: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TOP
274#

    礼,若失其原则,不如不礼。就拿当今社会交往中的待人接物的礼来说。首先的真诚,假惺惺的谁受得了;其次要和谐、适度,接待的水平要适中,这就要看你接待的对象,选择合适的接待规模和方式很重要,不合适的接待即使排场再大,受接待的人也不会觉的有面子;简单也很重要,人内心都有节俭的一面,过度的排场只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使在其中的人从头到尾不自然。礼之所以难行也就在于其原则难以把握得恰如其分。

TOP
275#

子曰:“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孔子虽然这么说,但他是非常在乎礼的形式的,其形式也有些繁奢,尤其是祭祀这等大事,所以他说的也只是一种理想化的行为方式。或许精神,内容都要通过形式体现吧。就拿孝道来说,有人说要从心底感恩,而不能只注重光鲜的形式,但是没有一定的形式哪能看出你的孝了?但总之一句话:礼者,中也,过则为伪不可谓之礼[宋]郭雍[em01]
TOP
276#

礼仪的基本特征是:共同性和普遍性,即礼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为全人类所共有;差异性,即不同的国家、地区和民族,礼的内容和形式有所不同;继承性,即任何国家、地区和民族的礼貌、礼节、礼仪都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演化而来的;时代发展性,即任何礼貌、礼节、礼仪都是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时代的进步而革新。以及统一性和阶级影响性。现代礼貌、礼节、礼仪具有符合现代社会的道德观价值观;符合现代审美标准;符合现代生活特点;符合现代国际惯例;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时代特征。

TOP
277#

为礼需要原则,它不是简简单单的一种礼貌或者仪式,要既不逾矩又不失体。既然礼也是一种社会交往的一部分,那么为礼也应该要用对方所能接受的方式与范围,即真诚适度。虚伪的礼仪不如不有,让人不适。
TOP
278#

礼既是富于差别性、因人而异的行为规范,所以“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左传·庄公十八年》)。每个人必须按照他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去选择相当于其身份的礼,符合这条件的为有礼,否则就是非礼。举例来说,八佾舞是天子的礼,卿大夫只许使用四佾,鲁季氏以卿行天子之礼,八佾舞于庭,孔子认为非礼,愤慨地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树塞门和反坫是国君所用的礼,管仲采用,孔子批评他不知礼。历代冠、婚、丧、祭、乡饮等礼,都是按照当事人的爵位、品级、有官、无官等身份而制定的,对于所用衣饰器物以及仪式都有繁琐的规定,不能僭用。在家族中,父子、夫妇、兄弟之礼各不相同。夜晚为父母安放枕席,早晨向父母问安,出门必面告,回来必面告,不住在室的西南角(尊者所居),不坐在席的中央,不走正中的道路,不立在门的中央,不蓄私财,是人子之礼。只有通过不同的礼,才能确定家族内和社会上各种人的身份和行为,使人人各尽其本分。“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记·曲礼上》),便是此意。
第九: [经典学习]四、经受磨练

TOP
279#


在当今社会,我个人认为“礼”的原则应有所不同了。

首先是“尊重”原则,要求在各种类型的人际交往活动中,以相互尊重为前提,要尊重对方,不损害对方利益;同时又要保持自尊。其次是“遵守”原则,要求遵守社会公德,遵时守信,真诚友善,谦虚随和。再次是“适度”原则,在现代礼仪中强调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一定要把握适度性,不同场合、不同对象,应始终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把握好一定的分寸。最后是“自律”原则,是指交流双方在要求尊重自己之前,首先应当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礼仪规范要求。

随着时代的不同应有着与时俱进的原则。

TOP
280#

礼是指道德的行为规范,审美的行为规范,有序的行为规范。做到礼就要做到真诚简易克己适度和和谐。

在平时的交往过程中,我们总会碰到自己喜欢的人或者不喜欢的人,因为我们总是在用一种礼的规范来选择一定的人,比如说,我们总喜欢真诚的人,不喜欢太有心计的人,这就是如同《呻吟语》中的“对忧人勿乐,对哭人勿笑,对失意人勿矜”我们要用同样的心态去面对别人,不能在别人失意的时候哈哈大笑,这于情于理都是不妥的,有些人总是藏着掖着,不能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来到身边,平时不懂得体恤别人, 更有人会不分场合的夸耀或者总在说自己的好,这样的人总是缺乏真诚的。

人总是生活在一个人的圈子里,在这个圈子里就要时时刻刻用这个圈子的规则来让自己做的更加好。如果总是孤僻总是不合群,总是让太多的人觉得这个人有问题,那这就是各种礼的规范应用的不好。

用自己最真的一面去面对不管是朋友还是老师还是陌生人,用自己的快乐去感染他们。不要昧着良心去做自己厌烦的事情,更不要想着在欺骗或者在做这件事的时候还在想着凑合这就过去了。不是吗?

TOP
281#

       须知万事皆过犹不及,在礼的实施上也是这样的。“礼者,中也,过则为伪不可谓之礼”,适量地讲“礼”是人生素质与内涵的一种彰显,但是倘若一味推让,阿谀奉承,那是人生骨气的沦丧,是虚伪内心的外向化。

        我们在讲究“礼”的时候要发自内心,讲究真情意,万事做到大方得体,更重要的是要尊重别人,与他人和谐相处,切莫违背“礼仪之邦”的盛名。

TOP
282#

[原创]

做到礼需要遵循一些特定的原则。首先,对别人行礼要有一个真诚的态度,我觉得这也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持有的态度,心诚乃至,礼实质上就是向别人传达一种尊重他人的态度,如果自身持有的态度就不端正,别人就会很容易产生反感,所以行礼的目的完全达不到,还不如不行礼。其次,行礼要本着简易、适度的原则。俗话说,礼轻情意重,行大礼不一定意味着排场有多大、投入钱财有多少,只要让对方感受到你的诚意,即使是一句话一个举动或是一个极为简单的精心挑选的小礼物,对方的内心就会很感动很温暖。如果对于礼的表面足作了过度地装饰,反而会给人带来压抑感和不知所措。比如,有的同学过生日,朋友会准备礼物,简单的实用的礼物是合适的,但是比如昂贵的香水、名牌服饰等就超出适度的范围了。最后,礼的目的是达到一种与他人和谐的状态。关于这点,我觉得应该一分为二来看待。古代的礼,实质上是统治阶级维持和巩固自身统治的一种方式罢了。统治者以礼的名义要求人民克己复礼,压制了人的本性。但是,在客观上一定程度地起到了维护社会安定的作用,利于人民安居乐业。我觉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礼就要真正发挥它和谐的作用,使人人都能够以礼相待、真诚以对,最终我们的整个社会乃至整个地球就是一个和谐的大家庭。

TOP
283#

礼仪:就是待人接物的时候的言谈举止和着装以最恰当的方式来表达对他人的尊重。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礼的原则有以下几个方面。

“尊重”原则:要求在各种类型的人际交往活动中,以相互尊重为前提,要尊重对方,不损害对方利益;同时又要保持自尊。

“遵守”原则/FONT>遵守社会公德,遵时守信,真诚友善,谦虚随和。   

“适度”原则:现代礼仪强调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一定要把握适度性,不同场合、不同对象,应始终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把握好一定的分寸。   

“自律”原则:交流双方在要求尊重自己之前,首先应当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礼仪规范要求。

TOP
284#

知书达礼,究竟是知书且达礼还是知书而达礼呢?在我看来,是知书而达礼,人必须先知书,学习如何是礼,进而才能达礼,东汉时期的孔融让梨成为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所以说,孔融也是先知书进而达礼。

TOP
285#

对忧人勿乐,对哭人勿笑,对失意人勿矜。意思是说:不要对着忧愁的人表现出快乐,不要对痛哭的人大笑,不要对失意的人夸耀自己。

其实这句话也就反映了圣人孔子所教导我们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在生活中我们接触形形色色的 人,要处理好这样复杂的关系的话,我们就必须学习尊重别人,多从别人的角度出发,多换位思考,避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信赖,才能构建和谐的人际环境。总之,学礼、知礼、懂礼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做一个有礼之人才符合代文明人的要求,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知书达理的人,才能成为让别人尊重、信任的人,才能有所作为、有所担当。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