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415161718192021» / 4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二、礼的原则 [复制链接]

256#

大学生掌握了礼仪,就等于手中握有一把人生成功的钥匙 。
TOP
257#

每天学习学习,从身边做起
TOP
258#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学院

系别:文史

班级:10文秘

姓名:李绕梅

学号:10311023

时间:2011416

电话:15288264344

卷三、礼

二、礼的原则

礼,说出容易,践行则难。鉴于这样啊情况,我们有了礼的原则:真诚、简易、克己、适度、和谐。

真诚,就是要求我们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等方面,要真实、诚恳,而不是虚伪做作。无论是什么事我们都要认真而仔细的面对、处理。遇事不只是考虑自己,而是要随时随地考虑到他人,如果别人忧伤了那么我们绝不可以在一旁开心,相反,如果别人快乐,那我们不可在其身旁悲伤。我们必须学会与他人分担,并且要真诚待人。

简易,克己,则是要我我们办事接物切合实际,要懂得事实,凡事要简单周到。同时还要学会克制自己,要遵循礼仪 的规范。只要克己复礼,那么礼的践行之道将会有所成。学会克制自己,即要做到“不合于礼的事不去看,不合于礼的事不去听,不合于礼的事不去说,不合于礼的事不去做。”

同时,我们要懂得凡事适可而止,就是我们做什么都要适度,别做得太过了。如果做得太过了,那么会出现“物极必反”的如果。礼也是一样,恰到好处是礼,过了头就成了虚伪,而不再是礼。有人说:“礼再应用应用中,和谐最为可贵。以前圣明君王的治民之道,可贵之处就在于此;不论小事大事都依此而行。有的时候醒不通,只知道一味地为和谐而和谐,不用礼来调节约束,也是不可行的。”

由此可见,我们要践行礼,那么就要把礼的原则弄懂,并一一去做。而不是停留在口头。

TOP
259#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学院

系别:文史

班级:10级文秘

姓名:陈平安

学号:10311032

时间: 2011年4月17日

电话:13529299757

礼不是观念原则,是实际生活中的分寸,活的可变的。中华之礼是什么?可变的,不定的,但又是存在的,无常中有常,变中有不变。举止言谈皆有礼可讲究。因此,礼治即德治。礼乐相治,和人心,节人欲,天下治矣。生命本身,天地本身是有节的,有礼的。礼有神性。“尊重”原则:要求在各种类型的人际交往活动中,以相互尊重为前提,要尊重对方,不损害对方利益;同时又要保持自尊。

“遵守”原则:遵守社会公德,遵时守信,真诚友善,谦虚随和。“适度”原则:现代礼仪强调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一定要把握适度性,不同场合、不同对象,应始终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把握好一定的分寸。“自律”原则:交流双方在要求尊重自己之前,首先应当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礼仪规范要求。礼仪教育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作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为规范称为礼节,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称为礼貌。加强道德实践应注意礼仪,使人们在"敬人、自律、适度、真诚"的原则上进行人际交往,告别不文明的言行。

TOP
260#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10文秘

姓名:李富毅

学号:10311021

时间:2011年4月18日

电话:15288468807


卷三

一、礼

[经典学习]三、以礼国治

      礼的内容繁多,范围广泛,涉及人类各种行为和国家各种活动。《礼记》说“以之居处有礼故长幼辨也,以之闺门之内有礼故三族和也,以之朝廷有礼故官爵序也,以之田猎有礼故戎事闲也,以之军旅有礼故武功成也。是故宫室得其度……鬼神得其飨,丧纪得其哀,辨说得其党,官得其体,政事得其施”,可见其范围之广,“君子无物而不在礼矣”。

       众所周知,调整社会、治理国家,无外乎两种主要手段,即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中国古代治理国家,两者兼用,以后者为主。二者的结合融通,即为礼。诚如近代学人章太炎先生在其所著《检论》中言:“礼者,法度之通名,大别则官制、刑法、仪式是也。”中国古代的“法”有多种含义,但常用是指刑,尤今之刑法、刑罚。西周时期,实行“礼治”,刑被礼所包容,刑即礼的一部分。礼不仅具有道德教化的作用,而且具有法律意义,人们的行为违礼即被视为触刑。婚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矣;乡饮酒之礼废,则长幼之序失而争斗之狱繁矣;聘射之礼废,则诸侯之行恶而盈溢之败起矣;丧祭之礼废,则臣子之恩薄而倍死忘生者众矣。”二者功用有别,目的一致。礼是灵魂、统帅、总的原则,而刑则是礼的条文化、具体化。西汉至清末,刑虽成为独立规范体系,不再为礼的一部分,但与礼比较,刑仍处于从属地位。借用中国传统哲学范畴,礼为“体”,而刑为“用”。即所谓“礼法合一”。

       孔子主张以礼治国,认为“不学礼,无以立。”提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耳且格。”历代儒家莫不将礼看成修身治国屡试不爽的法宝。孟子“仁政”主张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而在人性中孟子强调仁、义、礼、智四端,并将礼看成体现仁义,进而实现“王道”的重要途径;荀子吸收诸子百家思想,认为礼是治国安民之本。他说:“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故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他的礼法一体论为后世统治者所崇。

TOP
261#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类

班级:10级文秘

姓名:王晓娇

学号:10311015

时间:2011年3月14日

电话:13312762088

卷三  礼

二、礼的原则

礼是指道德的行为规范、审美的行为规范、有序的行为规范。礼的精神是自己的谦卑,尊重他人。

礼的原则有:真诚、简易、克己、适度、和谐。

真诚——不要对着忧愁的人表现出快乐,不要对痛苦的人大笑,不要对失意的人夸耀自己。对人进行礼节时,一定要诚诚恳恳,用心去面对;简易——礼,与其奢侈,不如俭约。这是礼的根本。把礼弄的再周到、再豪华,不如简单真心的问候一句,投入感情,来点实际的;克己——克制自己,遵循礼仪规范,这就是仁。一旦做到了克己复礼,天下人就趋向于仁道了。不合于礼的事不去看,不合于礼的事不去听,不合于礼的事不去说,不合于礼的事不去做,克制好自己;适度——所谓礼,就是恰到好处,过头了就成了虚伪而不再是礼了;和谐——礼在应用中,和谐最为可贵,不论大事小事都依此而行,但只知道一味地为和谐而和谐,不用礼来调节约束,也是不可行的。

不能将传统礼教全盘否定,可以将传统礼教区分为中华民族的道德行为规范与文明行为规范,体现出仁爱、和谐、秩序、优美等原则,是需要继承和发扬的;而封建礼教则是存在于封建时代,体现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特权、尊卑、奴性等封建特色的的行为规范,是必须批判和否定的。对“礼”的倡导,可以养成中华名族谦逊的好礼的民族品格,获得了“礼仪之邦”的美誉。

总之,遵循礼的原则,才能把礼发挥的淋漓尽致。

TOP
262#

礼是道德规范,真诚 ,以真束己,以诚待人。


简易 ,礼不是形式上的奢华,而是内心的流露,行为的规范,无意之中才是礼的要求和实现。


克己,就是小心谨慎,严肃端庄,浑朴纯正,知足常乐。


适度,事物总是相互依存,“曲则全”“物极必反”,礼过分矫揉造作,就会与其所规定的效用相悖,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从而会危害社会,变本加厉摧毁秩序。


和谐,万物本一体,和谐是自然大道,万物之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

TOP
263#

礼貌,我们从小就开始学习,父母说要做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因此我们见到长辈要尊重,见到朋友要主动打招呼,等等。但是我们也要知道礼貌的一些原则,例如真诚,简易,克己,适度,和谐;它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它更深层的意义。

TOP
264#

中华是礼仪之邦,礼之丰富,举世罕见。古人有 经礼三百,曲礼三千 的说法,极言它的繁复。经礼就是重要的礼,人们常说 大经大法 ,这里的经和法,就是指最核心、最重要的东西;曲,是弯曲,一个东西把它弄弯曲了,它就变小了,所以把细小的礼节称为曲礼。礼的内容那么丰富,它的条目如此繁多,对于并不从事礼学研究的人来说,要记住它们,岂不是太过困难?又怎么去践行呢?

其实,礼的形式虽然繁复,但它是有体系、有纲领的,只要会提纲挈领,就不难把握。比方说,一张渔网,上面有上万个 目 ,就是网眼,数目不可谓不多,可是它们都系联在 纲 上,就是收网用的大绳子,只要把纲举起来,万目就自然张开了;一件裘衣,上面有数十万根狐毛,看似错综复杂,但只要提起衣领,它们就自然地理顺了。那么,礼的纲领是什么呢?是德。所有的礼,都是围绕着德展开的,都是为了弘扬和表彰德而设计的。违背了德的任何仪式,都不能称为礼。因此,抓住了德,就抓住了礼的根本。

德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是确实存在的。为了要把它显现出来,就需要有具体的德目,比如忠孝、仁爱、诚信等等。而这些德目也是抽象的,还需要进一步显现,于是就需要诸多的礼仪,而礼仪却是可以触摸和感知的。礼仪的制定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只有这样,它才是有道德内涵的。贯穿于各种礼仪的原则很多,前人并没有进行集中的归纳。因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常常感到困难。为了方便读者和听众,我本着简明、便于记忆的愿望,把礼仪的原则归纳为敬、净、静、雅四个字,不一定准确,但在目前尚没学者来归纳的情况下,不妨先来试一下。
TOP
265#

以下是引用陈杰思在2009-3-19 17:54:15的发言:

[经典学习]二、礼的原则



1、真诚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论语?八佾》)



译:祭祖时感到祖先就在眼前,祭神时感到神就在眼前。孔子说:“我没有亲自参与祭祀,就等于没有祭祀。”(与:音预,参加,参与。)



对忧人勿乐,对哭人勿笑,对失意人勿矜。([]吕坤《呻吟语?应务》)



译:不要对着忧愁的人表现出快乐,不要对痛哭的人大笑,不要对失意的人夸耀自己。(矜:自我夸耀。)



2、简易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



译:林放询问礼的根本是什么。孔子说:“问得很重要!礼,与其奢侈,不如俭约;丧葬,与其铺张浪费,不如真正地哀伤。”(易:失常,过于浪费。戚:音欺,忧伤。)



3、克己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译: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遵循礼仪规范,这就是仁。一旦做到了克己复礼,天下人就趋向于仁道了。践行仁道,是由自己去做,难道是由别人去做吗?”颜渊说:“请问践行仁道的纲目是哪些?”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事不去看,不合于礼的事不去听,不合于礼的事不去说,不合于礼的事不去做。”(一日:一旦。)



4、适度



礼者,中也,过则为伪不可谓之礼。([]郭雍《郭氏传家易说》卷四《下经》)



译:所谓礼,就是恰到好处,过头了就成了虚伪而不再是礼了。(谓:称。)



5、和谐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



译:有子说:“礼在应用中,和谐最为可贵。以前圣ersonName ProductID="明" w:st="on">明ersonName>君王的治民之道,可贵之处就在于此。小事大事,都依此而行。有的时候行不通,只知道一味地为和谐而和谐,不用礼来调节约束,也是不可行的。”



(节选自:陈杰思编著《中华十大义理》中华书局2008年版)



TOP
266#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

班级:10文秘

姓名:陆凤

学号:10311047

日期:2011425

电话:18788546724

            礼的原则

                           礼既是富于差别性、因人而异的行为规范,所以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左传·庄公十八年》)。每个人必须按照他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去选择相当于其身份的礼,符合这条件的为有礼,否则就是非礼。举例来说,八佾舞是天子的礼,卿大夫只许使用四佾,鲁季氏以卿行天子之礼,八佾舞于庭,孔子认为非礼,愤慨地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树塞门和反坫是国君所用的礼,管仲采用,孔子批评他不知礼。历代冠、婚、丧、祭、乡饮等礼,都是按照当事人的爵位、品级、有官、无官等身份而制定的,对于所用衣饰器物以及仪式都有繁琐的规定,不能僭用。在家族中,父子、夫妇、兄弟之礼各不相同。夜晚为父母安放枕席,早晨向父母问安,出门必面告,回来必面告,不住在室的西南角(尊者所居),不坐在席的中央,不走正中的道路,不立在门的中央,不蓄私财,是人子之礼。只有通过不同的礼,才能确定家族内和社会上各种人的身份和行为,使人人各尽其本分。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记·曲礼上》),便是此意。

礼,在中国体现的更是炉火纯青,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其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

人际交往中,适当的礼品赠送往往能够起到促进友谊、加强交流的作用。这个适当,很重要的一层含义就是遵循礼仪规范。

选择礼品的出发点,就是送礼的目的。俗话说:礼下于人,必有所求。馈赠之时,即便没有任何事情相求,增进增进了解、沟通沟通感情的心思也总会有。否则,送礼就不必称作送礼,而叫作捐赠算了。

TOP
267#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学院            

系别:文史

                      

班级:10级文秘

姓名:卢燕

学号:10311042

时间:2011425

电话:13629656344

                    礼的原则

我个人历来觉得要讲礼,懂礼,知礼,自然在生活里就要做好,我觉得在如今这个人人都把自己包裹的严严实实的生活,戒备心理很强的交际里,我们至关重要的是要做到适度。什么是适度,举个最简单,不要成为别人生活中的麻烦,要知礼行礼的同时要知进退,方可做好适度。

你想要得到别人的尊敬就得首先学会尊敬别人!试想一下,生活中的人们互相尊敬,互相真诚,那该有多好!当然过去的礼节里面也有很多繁文缛节,例如见到皇帝就得跪下等等。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要想有个和谐的社会就要有礼,讲礼,懂礼,知礼,只有这样才能尊重别人,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才可以体现出和谐社会的理念。礼要真诚,要适度,也要简易,更要和谐。

在我们的周围,好多人都自行其事,不管别人,其实着也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别人安静的看书,你却在大吵大闹,有的人甚至撞到人都没有一句道歉的话语,更有甚者还要骂人,这些都违背礼的原则。想要有个和谐的社会就要从自己做起,要以礼带人。

礼因情而制,这五项原则都体现了这一点。礼对自然而发情感的约束,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规定,是人异于禽兽的关键,其中自有人道在焉。学习和把握礼的原则,我认为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防止流于假情虚礼,没有这些原则,只是为形式而形式地学礼践礼,反而会起很坏的作用。比如我对我的老师,心中存有恭敬,则我在老师前的所言所行就都合乎礼的原则。心中不存恭敬,虚执一套古礼,即使学得很精,也算不得真学问,且妨害世道人心。

孔子,"克已复礼"实际上是主张建立如周朝一样的"礼仪社会",即"秩序和制度社会"。
孔子的"克已复礼"是有进步意义的,因为在孔子时代大都是"以刑治国"的"人治"社会,不可能有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社会",孔子主张"为国以礼"(《先进》)。即用礼来治国。就是主张建立一种"礼制",也就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的社会。在《礼记·衷公问》中还记载孔子的一一段话,他说:"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欤!、他认为治国首要的是礼,礼是治国之本。而孔子崇尚的礼又是周礼。

TOP
268#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学院

系别:文史

班级:10级文秘

姓名:陈平安

学号:10311032

时间: 2011年4月17日

电话:13529299757

卷三  礼

二、礼的原则

礼不是观念原则,是实际生活中的分寸,活的可变的。中华之礼是什么?可变的,不定的,但又是存在的,无常中有常,变中有不变。举止言谈皆有礼可讲究。因此,礼治即德治。礼乐相治,和人心,节人欲,天下治矣。生命本身,天地本身是有节的,有礼的。礼有神性。“尊重”原则:要求在各种类型的人际交往活动中,以相互尊重为前提,要尊重对方,不损害对方利益;同时又要保持自尊。

“遵守”原则:遵守社会公德,遵时守信,真诚友善,谦虚随和。“适度”原则:现代礼仪强调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一定要把握适度性,不同场合、不同对象,应始终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把握好一定的分寸。“自律”原则:交流双方在要求尊重自己之前,首先应当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礼仪规范要求。礼仪教育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作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为规范称为礼节,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称为礼貌。加强道德实践应注意礼仪,使人们在"敬人、自律、适度、真诚"的原则上进行人际交往,告别不文明的言行。能将传统礼教全盘否定,可以将传统礼教区分为中华民族的道德行为规范与文明行为规范,体现出仁爱、和谐、秩序、优美等原则,是需要继承和发扬的;而封建礼教则是存在于封建时代,体现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特权、尊卑、奴性等封建特色的的行为规范,是必须批判和否定的。对“礼”的倡导,可以养成中华名族谦逊的好礼的民族品格,获得了“礼仪之邦”的美誉。

TOP
269#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10文秘

姓名:李波

学号:10311020

时间:2011年3月13日

电话:13648877255

卷二:礼                                          第204楼

十、 礼的作用

  儒家认为,人人遵守符合其身份和地位的行为规范,便礼达而分定,达到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境地,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的思想社会秩序便可维持了,国家便可以长治久安了。反之,弃礼而不用,或不遵守符合身份、地位的行为规范,便将如周内史过所说的:“礼不行则上下昏,而儒家所鼓吹的理想社会和伦常便无法维持了,国家也就不可得而治了。因此儒家极端重视礼在治理国家上的作用,提出礼治的口号。孔子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记》云: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治政安君也,可见礼是封建统治阶级维持其统治的重要工具。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欤!儒家认为推行礼治即是为政。师服云:礼以体政;孔子说:为国以礼”;晏婴说: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左传》引君子曰:礼经国家,定社稷;女叔齐云: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荀子云:国之命在礼。从这些话里可以充分看出礼与政治的密切关系,国之治乱系于礼之兴废。所以荀子说: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陨社稷也;《礼记》云/FONT>治国以礼则官得其体,政事得其施,治国无礼则官失其体,政事失其施,结论是:礼之所兴,众之所治也;礼之所废,众之所乱也。显而易见,放弃礼和礼治,儒家心目中的理想封建社会便无法建立和维持了。

TOP
270#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10文秘

姓名:李波

学号:10311020

时间:2011年3月13日

电话:13648877255

卷二:礼                                          

十、 礼的作用

  儒家认为,人人遵守符合其身份和地位的行为规范,便礼达而分定,达到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境地,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的思想社会秩序便可维持了,国家便可以长治久安了。反之,弃礼而不用,或不遵守符合身份、地位的行为规范,便将如周内史过所说的:“礼不行则上下昏,而儒家所鼓吹的理想社会和伦常便无法维持了,国家也就不可得而治了。因此儒家极端重视礼在治理国家上的作用,提出礼治的口号。孔子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记》云: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治政安君也,可见礼是封建统治阶级维持其统治的重要工具。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欤!儒家认为推行礼治即是为政。师服云:礼以体政;孔子说:为国以礼”;晏婴说: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左传》引君子曰:礼经国家,定社稷;女叔齐云: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荀子云:国之命在礼。从这些话里可以充分看出礼与政治的密切关系,国之治乱系于礼之兴废。所以荀子说: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陨社稷也;《礼记》云/FONT>治国以礼则官得其体,政事得其施,治国无礼则官失其体,政事失其施,结论是:礼之所兴,众之所治也;礼之所废,众之所乱也。显而易见,放弃礼和礼治,儒家心目中的理想封建社会便无法建立和维持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