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910111213141516» / 4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二、礼的原则 [复制链接]

181#

其实,礼貌、仪表、风度是反映一个人文化素质和修养高低的重要方面。《礼记》中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不是语言的有无,而是礼,礼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

令人汗颜的是,现在的韩国和日本继承了些许礼仪规范,人们还比较重视使用表示敬意的雅语和举止,但在其发源地中国却被视为所谓的“四旧”和“封建礼数”而遭到抛弃。
TOP
182#


礼既是富于差别性、因人而异的行为规范,所以“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左传·庄公十八年》)。每个人必须按照他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去选择相当于其身份的礼,符合这条件的为有礼,否则就是非礼。举例来说,八佾舞是天子的礼,卿大夫只许使用四佾,鲁季氏以卿行天子之礼,八佾舞于庭,孔子认为非礼,愤慨地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树塞门和反坫是国君所用的礼,管仲采用,孔子批评他不知礼。历代冠、婚、丧、祭、乡饮等礼,都是按照当事人的爵位、品级、有官、无官等身份而制定的,对于所用衣饰器物以及仪式都有繁琐的规定,不能僭用。在家族中,父子、夫妇、兄弟之礼各不相同。夜晚为父母安放枕席,早晨向父母问安,出门必面告,回来必面告,不住在室的西南角(尊者所居),不坐在席的中央,不走正中的道路,不立在门的中央,不蓄私财,是人子之礼。只有通过不同的礼,才能确定家族内和社会上各种人的身份和行为,使人人各尽其本分。“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记·曲礼上》),便是此意。
TOP
183#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TOP
184#

礼的原则

中华是礼仪之邦,礼之丰富,举世罕见。古人有“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的说法,极言它的繁复。经礼就是重要的礼,人们常说“大经大法”,这里的经和法,就是指最核心、最重要的东西;曲,是弯曲,一个东西把它弄弯曲了,它就变小了,所以把细小的礼节称为曲礼。礼的内容那么丰富,它的条目如此繁多,对于并不从事礼学研究的人来说,要记住它们,岂不是太过困难?又怎么去践行呢?

  其实,礼的形式虽然繁复,但它是有体系、有纲领的,只要会提纲挈领,就不难把握。比方说,一张渔网,上面有上万个“目”,就是网眼,数目不可谓不多,可是它们都系联在“纲”上,就是收网用的大绳子,只要把纲举起来,万目就自然张开了。那么,礼的纲领是什么呢?是德。所有的礼,都是围绕着德展开的,都是为了弘扬和表彰德而设计的。违背了德的任何仪式,都不能称为礼。因此,抓住了德,就抓住了礼的根本。

  德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是确实存在的。为了要把它显现出来,就需要有具体的德目,比如忠孝、仁爱、诚信等等。而这些德目也是抽象的,还需要进一步显现,于是就需要诸多的礼仪,而礼仪却是可以触摸和感知的。礼仪的制定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只有这样,它才是有道德内涵的。我们把礼仪的原则归纳为敬、净、静、雅四个字,不一定准确,但在目前尚没学者来归纳的情况下,不妨先来试一下。

  敬 所有的礼仪,都包含“敬”的原则,以至可以说,没有敬就没有礼。许多前贤甚至用它来概括礼的精神。比如《孝经》用一言以蔽之的口气说道:“礼者,敬而已矣。”《礼记》开卷的第一句话就是“毋不敬”,这是从反面来要求。东汉著名学者解释“毋不敬”时说:“礼主敬。”我们古代所有的礼,都是试图培养你内心的“敬”,对父母、对兄弟、对配偶、对长上、对事业,都不能有不敬之心。

  静 一个修养很好的人,身上必有“静气”,神定气闲,沉静从容。《大学》开卷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这段话的意思大家都很明白,就是人生追求的目标,是止于至善。《大学》紧接着又说:“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意思是说,知道止于至善的人,志就有定向,心就会宁静,随处而安,思虑精详,就能得其所止。立大志者,懂得“宁静而致远”的道理。俗话说:“宽阔的大海平静,浅窄的小溪喧嚣。”所以说,静是君子的气象之一。

  净 越是文明的民族,对居址、食品、衣服等等的卫生程度要求越高。中国人自古就讲究卫生,甲骨文中的“若”字,是一个人洗完头之后在梳理头发的样子。头发梳理整齐后,还要挽成发髻,插上用骨或者玉做的笄,把它固定住,发髻外面要用一块称为“(shǐ)”的帛包好,然后再戴上冠,非常讲究。在唐代,有每旬沐浴一次的规定。

  中国人在传统礼仪中,往往通过“净”来体现尊敬之意。例如,北京的天坛是明清两代天子祭天的地方,旁边有一座斋宫,天子祭祀之前要在这里沐浴斋戒,以表示对神的敬意。祭祀用的牲,宰杀前都要处理得很洁净。祭器也有专门的人员负责擦洗,有些食品上面有专用的布覆盖,以免沾上灰尘。祭祖也是如此,卫生方面的要求非常严格。古人尊奉“事死如事生”的原则,祭祀父祖的程序,要与他们生前受到的奉侍完全一样。因此,我们从祭祀仪式可以推知,生者的生活是非常讲究卫生的。

  雅 生活文明而又有教养的人,言谈举止必然都很文雅。有人觉得西方人吃东西很文明,他们那套规矩,中国人都没有。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我们读《礼记》就可以知道,古人就餐非常文雅:吃东西不能发出声响;汤要小口喝,不要弄得满嘴都是;不要当众剔牙;吃肉骨头时,不要啃出声音来;不要把筷子当叉子去抄食物吃等等。此外,关于坐姿、站姿、服饰等都有严格的要求。

  这里,我们尤其要提到古人丰富而典雅的礼仪辞令。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语言之一,它的表现力非常丰富。比如对方赠给自己礼物,要回答说:“敬谢厚赐!”对方宴请自己了,要说“承蒙赐席!”称对方的家,要用“尊府”、“潭府”、“府上”等词。向对方赠送礼物,东西再好,也要说是“薄礼”,不过是“聊表寸心”、“聊为芹献”、“区区微物,不成敬意”等等。这些优雅的语言,今天的年轻人听了都觉得耳目一新,非常喜欢。

  如果大家时时用礼的几条原则来提示自己、衡量自己,那么,你的德行就会与日俱增。

TOP
185#

要想有个和谐的社会就要有礼,讲礼,懂礼,知礼,只有这样才能尊重别人,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才可以体现出“和谐社会”的理念。礼要真诚,要适度,也要简易,更要和谐。

在我们的周围,好多人都自行其事,不管别人,其实着也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别人安静的看书,你却在大吵大闹,有的人甚至撞到人都没有一句道歉的话语,更有甚者还要骂人,这些都违背礼的原则。想要有个和谐的社会就要从自己做起,要以礼带人。

TOP
186#

卷三:礼                

我深刻地体会到古圣先贤留给子孙后人的人生经验和智慧。它是人生的“交通规则、行为规范。”欧洲学者曾提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其他三大文明都消失了,为何中华文明能屹立至今,”

经深入讨论,最后总结:根本原因是中国人特别重视家教,这个结论非常正确。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守。”这一句名言是孔子对他的学生说的,也是对每一个人说的。是啊!没有礼貌在任何情况下都招人讨嫌。因此,我们学校为了我们的未来,特地编写了一本关于行为礼仪的书。书里不仅有《三字经》、《弟子规》,而且还有一个个充满哲理的故事。让我感受最深的是《礼仪是一种才干》这篇小故事。

    故事大概是这样的:元朝有个文人叫胡石塘,很有才华,在当地颇有名气,但不拘小节。一次,他胸有成竹地到京城应试,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召见了他。上朝时,胡石塘的斗笠戴歪了,自己没有察觉,结果因为他不拘小节,忽必烈没有用他。

    看来,失礼是会使才干贬值的。怪不得孔子说事无礼则不成。没有礼貌再有才干也不会得到赏识。像我们学生即使再聪明,没有礼貌,老师和同学也会看不起你。我就有这样的亲身体会:

这个学期,我们学校改选大队部。我是中队长,因此可以参加评选。但我有许多小缺点:不拘小节,做事马马虎虎,说话大大咧咧。虽然我有能力当上大队长,但我的毛病“拖了我的后腿”。看来,真和孔子说的一样,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守。唉,我得改改这些小毛病了!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做文明人,一起创建全国文明卫生城吧!记住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守喔!

TOP
187#

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
    孟子曰:“礼也。”
    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
    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看到这些不禁想到了《孟子·离娄上》这个简短而耐人寻味的小故事,当礼法回归于现实的纷繁复杂,更多的是应该实事求是地去分析客观的实际……
TOP
188#

对忧人勿乐,对哭人勿笑,对失意人勿矜。很多时候我们不经意的时候都会说出一些伤害别人的话。我们经常嘲笑别人,但是当自己被嘲笑的时候总是那么无能为力,如果能以礼待人的话多少不会被别人嘲笑过来嘲笑过去。

TOP
189#

中国乃礼仪之邦,我们应该时刻记得以礼待人。不要对着忧愁的人表现出快乐,不要对痛哭的人大笑,不要对失意的人夸耀自己。这是做人的基本道理,不应幸灾乐祸,不应雪上加霜。

礼要真诚,简易,克己,适度,和谐。君子之交淡如水,只要用真诚的心对待,就够了。

在社会交往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相互尊重为前提,要尊重对方,不损害对方利益,同时又要保持自尊,这样才能使人与人之间友好的来往。

礼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只有在的前提下,社会才能不断地和谐与进步。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必须遵守社会公德,遵时守信,真诚友善,谦虚随和。

在人际交往中,“礼”随着不同场合、不同对象,应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应始终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把握好一定的分寸。

TOP
190#

人的精神面貌的塑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这些内在品质,这才是人生命美的长青树。比如,有的人尽管穿着高级的名牌衣服,但他的内在涵养不高,整体效果也显示不出美的效果;有的人礼仪语言的表达很动听,即使他着装很俭朴,但给人的感觉依然是美的。因此,大学生在学习社交礼仪行为规范的同时,还要注重自己的内在修养,在勤奋求知中不断地充实自己,以提高自己的礼仪水平。

TOP
191#

顶,狂顶
TOP
192#

“尊重”原则:要求在各种类型的人际交往活动中,以相互尊重为前提,要尊重对方,不损害对方利益;同时又要保持自尊。

“遵守”原则/B>遵守社会公德,遵时守信,真诚友善,谦虚随和。

“适度”原则:现代礼仪强调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一定要把握适度性,不同场合、不同对象,应始终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把握好一定的分寸。
“自律”原则:交流双方在要求尊重自己之前,首先应当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礼仪规范要求。
TOP
193#

礼,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胡主席强调的建立和谐社会恰是“礼”的重要内容,也说明礼在现代社会中的巨大作用。所以我们也应该注重礼学修养!!!!!
TOP
194#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讲究礼仪的国度,礼仪在我国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早在先秦时代,我们的先人就建立了一套完备的礼仪。周公的“制礼作乐”、孔子哀叹“礼崩乐坏”,都说明了这一事实。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你不学“礼”、不懂“礼”,就没法在社会中立身。
    礼仪学习后,我感悟很多,使我对教师文明礼仪有了新的认识。教师礼仪是教师在工作、待人接物、为人处事等方面的规范化的做法。原来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有很多地方都做得不到位,从小小的文明用语,似乎我们都有太多的忽略,比如在平时工作中粗话不断、文明用语声音太小、面部无表情等常见问题我们形象都没有多加注意。
       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它始终以某种精神的约束力支配着每个人的行为,是适应时代发展、促进个人进步和成功的重要途径。礼仪是无处不在的,它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它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它的作用很大。在这阳春三月,春意浓浓、生机勃勃,意味着我们该有一个崭新面貌。

TOP
195#

我觉得礼可以塑身,当然必须是真诚才行。这样才会更加和谐。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