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011121314151617» / 4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二、礼的原则 [复制链接]

196#

礼是文明的产物,它与法一起,形成对人类日常行为规范的约束与限制。但是与法不同的是,礼是一种自发的文明现象,需要大家自觉地遵守,以促进社会和谐与完善自我。对于当代大学生,应严格地规范自身的行为、言行,懂礼,守礼,只有做到这些最基本的,才有资格去谈论如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贡献。

TOP
197#

从小父母就教我们要恭敬长辈,真诚对待别人。孔子讲“不学礼,无以立”,儒家认为,人人遵守符合其身份和地位的行为规范,便“礼达而分定”。我国历来是礼仪之邦,所以作为中国人在为此骄傲的同时要从自身做起,维护属于我们的骄傲。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管仲,更提出了“礼仪廉耻,国之四维”的治国理念,把“礼”放在道德规范之首,表明“礼”已经由原来的一种习俗和仪式逐步地规范为一种道德教化和道德理念,升华为治国的四大要素之首。中国人向来把“礼”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以礼仪之邦来表明我们是文明的,不讲礼仪是不文明的。由此可见,“礼”在中华传统美德中同样有着重要位置。

TOP
198#

     礼的目的是使社会和谐,而这和谐是建立在双方都坚持自己的原则上的,为了和谐而委曲求全,事实上是不遵从礼,没达到礼的目的.在孔子所处的时代,各方诸侯称霸,皇帝缺乏威严,这是没有遵从礼的.在我们现在,我们与他人交往时,也应该守住原则,不被别人的威势吓倒,而且,只有坚持原则我们才会得到对方的尊重,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
TOP
199#

礼是表示敬意的通称,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并约束自己行为以示他人的准则。礼属于道德的范畴,是社会公德中极为重要的部分。道德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个社会用以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的总和。礼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着人们的道德观念,确定着人们交往的准则,指导着人们的行动。在社会生活中,人人以礼相待,互尊、互爱、互谅,并成为自觉的行动,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

TOP
200#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礼”最早是作为一套文明的规则出现的,相对于野蛮,它是人类进步的伟大标志。中国历史悠久,拥有五千年文明,号称礼仪之邦。古代社会与国家管理方式既非法制社会,也非通常人们认定的人治社会,而是礼法社会。

礼法是礼制与法律相结合的概念,融入哲学家的思想,法学家的智慧和政治家的实践。礼制是德治梦想的具体化,通过礼仪定式与礼制规范塑造人们的行为与思想;通过法律的惩罚维护礼法的绝对权威。先心中有礼而后才能与人相处有礼,学礼行礼最重要的是先理解了礼的真实意义,而后以虔敬之心实践礼,礼不只是外在的规范,还需要内在,我们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一般都是考虑自己多,不以礼待人。

人是群居动物,我们应该习礼懂礼 ,这样在建设文明城市,我们将更好·更快。作为一名学生,学校礼仪显得尤为重要。不要对着忧愁的人表现出快乐,不要对痛哭的人大笑,不要对失意的人夸耀自己。

TOP
201#

   礼”是道德行为的核心,是道德行为规范与文明行为规范的总和。孔子讲“不学礼,无以立”,对“礼”的倡导,可以养成中华民族谦逊好礼的优良品格,获得“礼仪之邦”的美誉。新时期、新阶段,面对新的挑战,重塑“礼”的思想,有助于提升国民文明素质和丰富“礼仪之邦”大国形象;提升文化软实力,以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

在“礼”中崇尚的精神是恭敬与仁爱。恭敬就是要做到“居上宽,为礼敬”恭敬地对待长辈和领导,对于仁爱,只有仁爱在心,才能谈礼。礼的基本精神是谦卑,即尊重他人,只有怀着仁爱之心去处理世事,才能让人觉得谦卑。

    礼”的原则包括真诚、简易、克己、适度、和谐。只有在“礼”的原则的指导下,才能更好的去践行礼的精神元素,对礼的价值就体现在礼以养徳,礼以立身,礼至和谐。良好的礼仪风范能让人们更好的休养生息,和谐共处,并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TOP
202#

[原创]《论语》中的礼—— 礼的概念解析

1.    礼,即礼制。是古代统治者为维护统治而制定的等级制度和伦理规范。


2.    礼,即礼节。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处理各项事务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3.       礼,即礼仪。是社会交往中人们约定俗成的习惯和各种风俗。


子曰:“不学礼 无以立”。(《季氏》第十三章) 意思是:不学习礼,是不能立身于社会的。


子曰:“不知礼,无以立也”。(《尧曰》第三章)意思是:不懂得礼,也不能立身于社会。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泰伯》第二章)意思是:只是态度庄重认真而不知礼,就会徒劳;只知道谨慎小心而不知礼,就会畏缩;敢作敢为而不知礼就会闯祸;心直口快而不知礼,就会伤害他人。


“礼”的含义在《论语》中丰富多彩,但归结起来就是为了社会更好的发展,人们之间更加和谐有序,社会更加安定团结。

TOP
203#

以礼治国,这是孔子的治国思想之一。以为手段的治人之学实际上就是治国之学。孔子继承了西周以来把礼作为治国之经纬的思想,认为礼是治国之根本,形成了以礼乐教化安邦治国的总体战略。当时天下无道,社会动荡不安,他抱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救世情怀,奔游列国,汲汲以求,倡导德教礼治。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他提出为国以礼(《先进》),充分表达了他对礼在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视。社会是人的关系产物,没有共同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社会就会混乱不堪。孔子强调守礼,是对所有人而言的,从天子到庶人,都必须守礼,按礼的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如果人人学礼,知礼,守礼,行礼,那么社会就会和谐安定,进而达到了礼治社会。

TOP
204#

[原创]《论语》中的礼——以礼治国

以礼治国,这是孔子的治国思想之一。以为手段的治人之学实际上就是治国之学。孔子继承了西周以来把礼作为治国之经纬的思想,认为礼是治国之根本,形成了以礼乐教化安邦治国的总体战略。当时天下无道,社会动荡不安,他抱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救世情怀,奔游列国,汲汲以求,倡导德教礼治。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他提出为国以礼(《先进》),充分表达了他对礼在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视。社会是人的关系产物,没有共同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社会就会混乱不堪。孔子强调守礼,是对所有人而言的,从天子到庶人,都必须守礼,按礼的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如果人人学礼,知礼,守礼,行礼,那么社会就会和谐安定,进而达到了礼治社会。

TOP
205#

[原创]《论语》中的礼——以礼治国的现代意义

古代之礼对于治理国家而言具有重要地位,孔子时期一直在宣传用礼治国用德化人,以此达到国泰民安社会安宁稳定的目的。也许最后的效果不如人意,但他的以礼治国的思想是值得当代人们学习的。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认为,执政者不能靠刑杀来维持自己的统治,相反,只要统治者追求善德仁礼,人民也会跟着效法,只要人民的道德提高了,也就没有人犯罪了。德即礼也,用德治国,教化人民,第一可以提高个人素养,有利于人与人之间更和谐友善的交往;第二可以改变社会风气,使社会更加安定和谐;第三可以促进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繁荣发展,全民受益。所以现代社会提出以德治国是有强大的理论依据的,礼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构成部分,对促进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和进步具有积极深刻的意义

TOP
206#

[原创]《论语》中的礼——以礼治国的现代意义

古代之礼对于治理国家而言具有重要地位,孔子时期一直在宣传用礼治国用德化人,以此达到国泰民安社会安宁稳定的目的。也许最后的效果不如人意,但他的以礼治国的思想是值得当代人们学习的。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认为,执政者不能靠刑杀来维持自己的统治,相反,只要统治者追求善德仁礼,人民也会跟着效法,只要人民的道德提高了,也就没有人犯罪了。德即礼也,用德治国,教化人民,第一可以提高个人素养,有利于人与人之间更和谐友善的交往;第二可以改变社会风气,使社会更加安定和谐;第三可以促进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繁荣发展,全民受益。所以现代社会提出以德治国是有强大的理论依据的,礼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构成部分,。对促进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和进步具有积极深刻的意义

TOP
207#

[原创]《论语》中的礼——仁礼相依

礼是一种外在体现和行为规范;仁是内心修为和道德素养。礼的空泛化和形式化这是孔子所反对的,所以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论语》八佾篇第三·) 这就为礼的实践提出了制约和规定。仁和礼,一属于价值观,一属于实践观,与仁结合的礼,因为有了仁的约束,使礼具有了人道主义的味道。仁的提出使人们在自我的价值理念中潜移默化的形成一些自为的思想观念,比如如何为善,怎样才会使礼更好的体现。内心的仁与外在的礼相互交融,相互辅助,这在社会中就会形成一种思想的革命,对于社会风气的改变也会有重大影响。“德化”“礼教”的普及也会更有效果和影响力,人们会情不自禁的接受,因为在他们的意识中已经有了对仁礼的鉴别和判断,懂得德化,礼教的益处。孔子的伟大在我看来潜意识中知道内外因作用原理,并把这种原理用在仁礼之上,实在是智者也。

TOP
208#

[原创]《论语》中的礼——仁礼相依

礼是一种外在体现和行为规范;仁是内心修为和道德素养。礼的空泛化和形式化这是孔子所反对的,所以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论语》八佾篇第三·) 这就为礼的实践提出了制约和规定。仁和礼,一属于价值观,一属于实践观,与仁结合的礼,因为有了仁的约束,使礼具有了人道主义的味道。仁的提出使人们在自我的价值理念中潜移默化的形成一些自为的思想观念,比如如何为善,怎样才会使礼更好的体现。内心的仁与外在的礼相互交融,相互辅助,这在社会中就会形成一种思想的革命,对于社会风气的改变也会有重大影响。“德化”“礼教”的普及也会更有效果和影响力,人们会情不自禁的接受,因为在他们的意识中已经有了对仁礼的鉴别和判断,懂得德化,礼教的益处。孔子的伟大在我看来潜意识中知道内外因作用原理,并把这种原理用在仁礼之上,实在是智者也。

TOP
209#

[原创]

中华民族是个重礼义的民族,而礼义在日常行为中就表现为礼仪,也就是在待人接物方面的表现。礼义是礼的内在精神,而礼仪则是礼义的外在形式,是礼精神的外在流露,是对礼义的一种表达。我觉得礼仪没必要繁杂、奢华,只要内心是真诚的,也就继承了礼的精神,而礼仪则只是表达礼义的一种载体,是没必要花费大量精力去关注的。换言之,若礼义是本,而礼仪相对的就是末,孰轻孰重,相信明眼人是能做出取舍的。






孔子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如果祭祀祖先和神灵时内心有着对他们虔诚的敬仰,那么就会像他们真的在那里一样恭敬待之,就不会担心礼仪是否周到,供奉的祭品是否简陋这些外在的事情。因为内心对祖先和神灵虔诚的敬仰,会使他们竭尽自己物质上所能提供的东西来供奉,让他们这样做的,是他们自己那颗真诚的心,而不是外在规范强迫的,是自发的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






祭祀自己的祖先时怀有诚心,是不应该掺杂功利之心的,不是说为了得到庇佑才去供奉他们,而应该以自己对他们的感激、思念之情为出发点。也就是说,对他们的祭祀应该是长期思念与感激之情的一种强烈表达,而不是获利的一种手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2-12 11:39:42编辑过]

TOP
210#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礼”最早是作为一套文明的规则出现的,相对于野蛮,它是人类进步的伟大标志。中国历史悠久,拥有五千年文明,号称礼仪之邦。古代社会与国家管理方式既非法制社会,也非通常人们认定的人治社会,而是礼法社会。

礼法是礼制与法律相结合的概念,融入哲学家的思想,法学家的智慧和政治家的实践。礼制是德治梦想的具体化,通过礼仪定式与礼制规范塑造人们的行为与思想;通过法律的惩罚维护礼法的绝对权威。先心中有礼而后才能与人相处有礼,学礼行礼最重要的是先理解了礼的真实意义,而后以虔敬之心实践礼,礼不只是外在的规范,还需要内在,我们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一般都是考虑自己多,不以礼待人。

人是群居动物,我们应该习礼懂礼 ,这样在建设文明城市,我们将更好·更快。作为一名学生,学校礼仪显得尤为重要。不要对着忧愁的人表现出快乐,不要对痛哭的人大笑,不要对失意的人夸耀自己。

做为一种传统的文化样式,礼仪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自然存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我们对此应保持清醒的认识,进行扬弃,使它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