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112131415161718» / 4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二、礼的原则 [复制链接]

211#

中国几千年文明铸就的礼仪文化,原本可以成为旅游经济的强项,可是,许多行业成员连"对不起、谢谢、没关系、您请"十个字的礼貌用语都说不好,遑论其它。尽管眼下宾馆、酒店等越造越华丽,而服务质量却始终是旅游业发展的软肋,令人长叹。此外,近年出境旅游的国人与日俱增,但举止粗俗,缺乏礼仪教养者不乏其人,海外舆论的批评时见报导,使人们这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民族形象大受损害。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近年,政府将"明礼诚信"作为二十字"公民道德"的重要内容,如何重建符合时代要求的礼仪规范,已经提上议事日程。中国传统的礼仪文明,是宝贵的思想资源,正可以为人们提供重要的借鉴。
TOP
212#

中华是礼仪之邦,礼之丰富,举世罕见。古人有 经礼三百,曲礼三千 的说法,极言它的繁复。经礼就是重要的礼,人们常说 大经大法 ,这里的经和法,就是指最核心、最重要的东西;曲,是弯曲,一个东西把它弄弯曲了,它就变小了,所以把细小的礼节称为曲礼。礼的内容那么丰富,它的条目如此繁多,对于并不从事礼学研究的人来说,要记住它们,岂不是太过困难?又怎么去践行呢?

其实,礼的形式虽然繁复,但它是有体系、有纲领的,只要会提纲挈领,就不难把握。比方说,一张渔网,上面有上万个 目 ,就是网眼,数目不可谓不多,可是它们都系联在 纲 上,就是收网用的大绳子,只要把纲举起来,万目就自然张开了;一件裘衣,上面有数十万根狐毛,看似错综复杂,但只要提起衣领,它们就自然地理顺了。那么,礼的纲领是什么呢?是德。所有的礼,都是围绕着德展开的,都是为了弘扬和表彰德而设计的。违背了德的任何仪式,都不能称为礼。因此,抓住了德,就抓住了礼的根本。

德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是确实存在的。为了要把它显现出来,就需要有具体的德目,比如忠孝、仁爱、诚信等等。而这些德目也是抽象的,还需要进一步显现,于是就需要诸多的礼仪,而礼仪却是可以触摸和感知的。礼仪的制定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只有这样,它才是有道德内涵的。贯穿于各种礼仪的原则很多,前人并没有进行集中的归纳。因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常常感到困难。为了方便读者和听众,我本着简明、便于记忆的愿望,把礼仪的原则归纳为敬、净、静、雅四个字,不一定准确,但在目前尚没学者来归纳的情况下,不妨先来试一下。

敬所有的礼仪,都包含 敬 的原则,以致可以说,没有敬就没有礼。许多前贤甚至用它来概括礼的精神。比如《孝经》用一言以蔽之的口气说道: 礼者,敬而已矣。 《礼记》开卷的第一句话就是 毋不敬 ,这是从反面来要求。东汉著名学者解释 毋不敬 时说: 礼主敬。 我们古代所有的礼,都是试图培养你内心的 敬 ,对父母、对兄弟、对配偶、对长上、对事业,都不能有不敬之心。

静一个修养很好的人,身上必有 静气 ,神定气闲,沉静从容。《大学》开卷就说: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 这段话的意思大家都很明白,就是人生追求的目标,是止于至善。《大学》紧接着又说: 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意思是说,知道止于至善的人,志就有定向,心就会宁静,随处而安,思虑精详,就能得其所止。立大志者,懂得 宁静而致远 的道理。俗话说: 宽阔的大海平静,浅窄的小溪喧嚣。 所以说,静是君子的气象之一。

净越是文明的民族,对居址、食品、衣服等等的卫生程度要求越高。中国人自古就讲究卫生,甲骨文中的 若 字,是一个人洗完头之后在梳理头发的样子。头发梳理整齐后,还要挽成发髻,插上用骨或者玉做的笄,把它固定住,发髻外面要用一块称为 (sh ) 的帛包好,然后再戴上冠,非常讲究。至迟在唐代,政府工作人员有每旬沐浴一次的规定。

中国人在传统礼仪中,往往通过 净 来体现尊敬之意。例如,北京的天坛是明清两代天子祭天的地方,旁边有一座斋宫,天子祭祀之前要在这里沐浴斋戒,以表示对神的敬意。祭祀用的牲,宰杀前都要处理得很洁净。祭器也有专门的人员负责擦洗,有些食品上面有专用的布覆盖,以免沾上灰尘。祭祖也是如此,卫生方面的要求非常严格。古人尊奉 事死如事生 的原则,祭祀父祖的程序,要与他们生前受到的奉侍完全一样。因此,我们从祭祀仪式可以推知,生者的生活是非常讲究卫生的。

TOP
213#

1.真诚

2.简易

3.克己

4.适度

5.和谐

我个人认为中国乃礼仪之邦,我们应该时刻记得以礼待人。不要对着忧愁的人表现出快乐,不要对痛哭的人大笑,不要对失意的人夸耀自己。这是做人的基本道理,不应幸灾乐祸,不应雪上加霜。

要想有个和谐的社会就要有礼,讲礼,懂礼,知礼,只有这样才能尊重别人,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才可以体现出和谐社会的理念。礼要真诚,要适度,也要简易,更要和谐。

在我们的周围,好多人都自行其事,不管别人,其实着也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别人安静的看书,你却在大吵大闹,有的人甚至撞到人都没有一句道歉的话语,更有甚者还要骂人,这些都违背礼的原则。想要有个和谐的社会就要从自己做起,要以礼带人。

礼因情而制,这五项原则都体现了这一点。礼对自然而发情感的约束,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规定,是人异于禽兽的关键,其中自有人道在焉。学习和把握礼的原则,我认为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防止流于假情虚礼,没有这些原则,只是为形式而形式地学礼践礼,反而会起很坏的作用。比如我对我的老师,心中存有恭敬,则我在老师前的所言所行就都合乎礼的原则。心中不存恭敬,虚执一套古礼,即使学得很精,也算不得真学问,且妨害世道人心。

礼要把握尺度,要用心去做而不是表面的表现,就如我们发自内心的去做让人内心会很舒服,但是如果只是表现没有内心做支撑那就是很假。礼也要掌握尺度,尺度适宜能达到很好的效果,但是如果过分了就会很假,也就不是发自内心的了。这也是对人做人的道理,要发自内心的去做。

TOP
214#

在社会制度层面上的意义,就是由己及人,由个体到群体推而广之地形成。礼只有首先具有人情方面的内在要求与内在依据,然后才能具有人伦规范与社会等级方面的含义。所以说礼是依据人情之内要求而推及于社会生活之方方面面的,是从人情之内在需求出发来推导整个社会的。
TOP
215#

   我们常会用知书达礼来形容一个女子,但在我看来礼适用于全社会的每个人,但是到底什么才是礼呢?因而它也需要着一定的原则来制约,有一定的严谨性。

    首先是“遵守”原则,他要求我们在各种类型的人际交往活动中,以相互尊重为前提,要尊重对方,不损害对方利益;同时又要保持自尊。简而言之就是要遵守社会公德,遵时守信,真诚友善,谦虚随和。其次是要适度,人们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一定要把握适度性,不同场合、不同对象,应始终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把握好一定的分寸。 再次还得讲究自律,交流双方在要求尊重自己之前,首先应当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礼仪规范要求。我们做到这几点要求就算是一步步的靠近了礼,走向文明。所以让我们去遵守它吧,发扬礼的光辉。

TOP
216#

    中国儒家强调的礼,其要义是要实践、履行。有固定范式的礼是对理的一种体现,是对人里面的、内在的东西的一种外化。而不是指我们生活中各种礼品,礼物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的大国,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要做到以礼待人。我认为和人相处,首先要真诚,这也是礼的前提。对人有礼貌,也就是对人的尊敬,这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尊老爱幼、容颜端庄、九思九容、都是生活礼仪。礼以养徳,礼以立身,礼至和谐。良好的礼仪风范能让人们更好的休养生息,和谐共处,并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TOP
217#

   “礼”还有一些重要原则:一、效法天地原则。“礼”最初诞生于祭祀天地神灵的仪式中,古人认为要与天地神灵沟通,通过效法天地是最好的途径,所以效法天尊地卑确立君臣上下之序,效法四时节气的变化制定立法,效法阴阳变化而定夫妻之制。二、顺人心,从宜。《礼记》有曰:“礼从宜,使从俗。”“礼”的确立是依从人性的优缺点而有所扬抑,初衷是为了使人性去恶从善,孔夫子所说的“非礼无视,非礼勿听”中的礼不是固定“礼”,礼是依从人性的优点,孔夫子希望弟子能竭力奉行礼对人性促进原则。
TOP
218#

礼的形式虽然繁复,但它是有体系、有纲领的,只要会提纲挈领,就不难把握。比方说,一张渔网,上面有上万个,就是网眼,数目不可谓不多,可是它们都系联在上,就是收网用的大绳子,只要把纲举起来,万目就自然张开了。所有的礼,都是围绕着德展开的,都是为了弘扬和表彰德而设计的。违背了德的任何仪式,都不能称为礼。因此,抓住了德,就抓住了礼的根本。

TOP
219#

对父母的礼是最重要的,我觉得一个人如果对父母做不到礼,那么更别说对朋友或者陌生人了。不过现在社会上有个现象很怪异,就是对越不熟悉的人越有礼,而对父母等骨肉至亲却无礼,这就是一种悲哀。
TOP
220#

儒家主张礼治,以差别性的行为规范即礼作为维持社会、政治秩序的工具,同法家主张法治,以同一性的行为规范即法作为维持社会、政治秩序的工具,原是对立的。在先秦百家争鸣的时代,儒、法两家各自坚持自己的主张,抨击对方的学说,互不相让。秦、汉法律都是法家拟订的。商鞅的秦法渊源于魏李悝的《法经》,萧何定汉律又承秦制,为法家一脉相承的正统,完全代表法家精神,为儒家所不能接受。
TOP
221#

以礼入法,是中国法律发展史上一件大事,法律因此发生了重大的深远的变化,礼成为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法律为礼教所支配的局面。古人所谓“明刑弼教”,实质上即以法律制载的力量来维持礼,加强礼的合法性和强制性。礼认为对的,就是法认为合法的;礼所不容许的,也就是法所禁为、所制载的。诚如东汉廷尉陈宠疏中所云:“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明丘濬《大学衍义补》云:“人心违于礼义,然后入于刑法”。礼与法的关系极为密切,这是中国封建法律的主要特征和基本精神。
TOP
222#

中华是礼仪之邦,礼之丰富,举世罕见。古人有 经礼三百,曲礼三千 的说法,极言它的繁复。经礼就是重要的礼,人们常说 大经大法 ,这里的经和法,就是指最核心、最重要的东西;曲,是弯曲,一个东西把它弄弯曲了,它就变小了,所以把细小的礼节称为曲礼。礼的内容那么丰富,它的条目如此繁多,对于并不从事礼学研究的人来说,要记住它们,岂不是太过困难?又怎么去践行呢?礼的形式虽然繁复,但它是有体系、有纲领的,只要会提纲挈领,就不难把握。所有的礼,都是围绕着德展开的,都是为了弘扬和表彰德而设计的。违背了德的任何仪式,都不能称为礼。因此,抓住了德,就抓住了礼的根本。

TOP
223#

无规矩不成方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礼”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大家懂得“礼”,社会才能和谐。有的人在生活中不懂礼貌,我行我素的行为时不可取的,多注意自己的言行,从小事做起,共同努力创造和谐社会
TOP
224#

“尊重”原则:要求在各种类型的人际交往活动中,以相互尊重为前提,要尊重对方,不损害对方利益;“遵守”原则/b>遵守社会公德,遵时守信,真诚友善,谦虚随和。“适度”原则:现代礼仪强调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一定要把握适度性,不同场合、不同对象,应始终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把握好一定的分寸。 “自律”原则:交流双方在要求尊重自己之前,首先应当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礼仪规范要求。

TOP
225#

任何事都有它的原则,礼仪也一样,我们要让自己的品性宽厚,就要遵从它的原则。首先是要真诚,真诚的对待任何事物,要由内而外,真挚而不虚假。其次是要简易,不要太繁复,真诚的心才是最重要的。然后要克己,要克制自己的行为和言谈,使之合符规范。然后要做到行礼适度,做任何事都要有一定的量,行礼更要适度,过度便会让人觉得虚伪和恭维。最后要做到和谐,礼在运用中要以和谐为目标,但也要用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特别是在事情行不通的时候。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