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5152535455565758» / 6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三、礼的价值 [复制链接]

811#

“礼”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感化个体心灵、陶冶思想情操,协调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等层面。
我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讲究礼貌、注重礼节、礼待宾朋,这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同时也为我们民族赢得了极好的声誉。但是近代以来,由于时代的变迁、战争的破坏、社会的动荡以及价值理念的混乱,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为全民族所共同遵守的礼仪规范,以致造成了如今国人不尽知礼,乃至面对纷繁复杂的礼仪形式无所适从的尴尬局面。这一点,无论大陆还是港台的知识界、教育界、大众媒体都曾指出过。在台湾,南怀瑾曾经感慨道:现在我们中国人,见面施礼的动作,不知道是哪一套了;在香港,某些游客举止失礼、行为不雅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在大陆,城乡种种不懂礼貌、不守规矩、率意而为的人和事更是每每令对国民素质寄予厚望之士痛心疾首。需知,我们要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一个基本的前提便是实现人的现代化,而实现人的现代化,必然要求广大社会成员都能成为脱离低级趣味、拥有爱心和奉献精神、明礼诚信的人。《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包括“明礼诚信”在内的基本道德规范,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通过大力宣传基本道德知识、道德规范和必要礼仪,引导公民增强礼仪、礼节、礼貌意识,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就这些方面而言,孔子关于“礼”中的不少主张和思想主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价值,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汲取。
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加速,社会阶层的分化逐渐加剧,阶层对立、人际关系紧张的状况也不断加深,一部分人地域歧视、学历歧视、财富歧视积重难返,另一部分人的仇富心理、报复心理愈燃愈炽……凡此种种,都表明社会转型时期风险的加剧,需要通过包括礼俗教育在内的各种手段的综合使用来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现代社会应由官方参照古今中外礼仪规范,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推出系统而简约的新礼。对于个体来讲,通过道德教育、成人礼、婚礼、丧祭之礼等感化其心灵;对于社会来讲,通过制定公众在家庭、学校、社会待人接物的基本礼仪规范,使各年龄段和各社会层次的人们在人际交往等活动中都能有所遵循。果如此,一个彬彬有礼的社会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够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TOP
812#

李泽厚认为,礼 是中国巫史传统的理性化制度化。所以礼重视情感、过程、精确而礼 的目的是人本身。关于何为圣人,宋明理学阶段出现了由“作以为圣”到“仁义礼智为圣”的转变。其僵化的道德制度不禁令人反思礼之真正含义。孔子之礼并非宋明树立的孔夫子之礼。
TOP
813#

我们中国一直被称为“礼仪之邦”,有各种礼仪制度的存在,作为礼的推崇者和贡献者,孔夫子最有名的说法是:“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他这里说的礼,是周礼。在春秋时期,战乱蜂起,礼崩乐坏,这是孔子从当时的社会状况出发,探索一个合理社会的思想。再后来,历经孔子及其追随者以及孟子及后代的儒家不断充实其内容,成为了一套别贵贱、尊卑、长幼、亲疏的社会秩序的制度,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依规矩行事,其含义与最初的宗教祭祀已不相同。在看如今,有些传统的跪拜礼仪已经不再流行,在大家眼中已成为了一种繁文缛节。但是一些基本的尊老爱幼的传统还依然存在。比如,在大家庭的聚餐中,我们总会让老人们先动筷子,小孩们才可以动,以此来表达尊敬。这是规矩还是死板?不好说。因为礼仪早已随着时代不断变化其内涵了。
TOP
814#

我国是“礼仪之邦”,讲究礼貌、注重礼节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古时“克己复礼”是孔子试图恢复周朝稳定社会秩序的核心主张,其使之成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根本规范,在古代同一时期发挥了显著作用。礼的包容性和超越性以及当今社会依然存在礼的根基,即宗亲关系等。礼可以为解决当代中国个人与社会道德关系的建构,及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提供理论帮助。
对于中国人而言,“礼”是人生第一要义,礼也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处处都要讲礼,按规矩行事,虽不似古代那般刻板,但还是有很多礼要遵守。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只有遵守礼,社会运行才有秩序,否则就像古代乱伦则会引起社会的动荡,在当今社会也会被认为不当。所以礼的价值在当今社会还是十分具有意义的。
TOP
815#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孔子讲“不学礼,无以立”,所谓“礼”,指的是道德的行为规范、审美的行为规范、有序的行为规范;即道德行为规范与文明行为规范的总和。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民间也有“礼多人不怪”之说,可见,“礼”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一个人想要发展,一个国家想要繁荣,那么,“礼”一定是不可以忽略的。荀子曰:“礼者,所以正身也。”《论语》也有言:“礼以立身,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见,“礼”可以使个人端正品行,而人也要遵守礼才能立身处世。而对于治理国家来说,则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百姓方能”有耻且格。”《左传》记载“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所以以礼治国,这可谓是治理国家的一个上乘之道。俗话说的好“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社会要想发展,必须得靠法治维系,可是我们也不能过于严苛,否则社会就会变得冷漠,人与人之间就会变得疏离。在这个时候,就需要“礼”来做“润滑剂”了。宋震有云:“礼者,法之大分,去争夺之道也。”正因为有了“礼”,我们这个社会才会充满温暖,才会温馨和谐。还记得前几天的新闻中,一个小幼童向医生鞠躬以致谢,而医生也以鞠躬回礼,一大一小,两者鞠躬相对,颇有古时君子之风,那画面让人看了温暖不已。对于当今医患关系紧张的现状,这无疑给我们打了一剂强心剂,让我们对未来的医患关系充满信心!用《荀子》书中的一句话来概括礼的价值那就是“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所以,作为礼仪之邦的后代,我们一定要知书达礼,以礼待人,并将“礼”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准则,终身奉行。
TOP
816#

“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如今的社会人心险恶,必须用教师和法律来将其扶正,让他们懂得礼义然后才能更好地治理国家。经济飞速的发展,文化发展速度稍有落后,一些社会问题逐渐显现,负面事件不断增多,这就要求人民教师全心全意地承担起“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责任,用礼义滋润人们的心田,让社会的风气越来越正义!
TOP
817#

礼作为贯穿古今的优秀文化,其随处可见。例如最简单的筷子的使用,就是一种礼的体现。握筷姿势应规范,用餐需要使用其他餐具时,应先将筷子放下,不能将筷子插入一碗米或饭。有事暂时离席,不能把筷子插在碗里,应把它轻放在筷子架上。这是祖先奉献物安置方法,参见脚尾饭(有指因为像拜神时,香插入神炉的动作,再者一般拜祭不会这样做,望他人指正);筷子一定要放在筷子架上,不能放在杯子或盘子上,否则容易碰掉。如果不小心把筷子碰掉在地上,可请服务员换一双。不要用筷子叉取食物放进嘴里,或用舌头舔食筷子上的附着物,更不要用筷子去推动碗、盘和杯子。在席间说话的时候,不要把筷子当道具,随意乱舞;或是用筷子敲打碗碟桌面,用筷子指点他人。不能用筷子对着人或用餐时拿筷子指手画脚;每次用完筷子要轻轻地放下,尽量不要发出响声,这无不体现礼的重要。
TOP
818#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句话里出现了三个概念,即德、礼和刑。很多人看到这句话后会将刑和礼对立起来,认为儒家亲礼远刑。我认为这种看法是不准确的。纵观中国几千年历史,没有哪个时代不注重刑法的。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表明孔子虽然并不主张以刑法作为治理社会的主要手段,但是同时也没有否定刑法的作用,它最起码可以使“民免而无耻”。只有礼法而无刑法,那么礼法很难得到践行。说到底,德只是一种内在的约束力,并非每个人都是文质彬彬的君子。如果每个人都是内外一致,可以做到知行合一,那么孔子的政治主张也不会只是一个理想。因此刑法作为一种政治辅助手段是必不可少的。荀子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在主张礼的同时,也很重视刑法。如果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很高,可以遵从内在的德,那么,他必然可以守礼;如果一个人德性不是很高,那么就用刑法来约束他,使其知礼,进而懂礼,最终由外到内地提升其内在品德。
TOP
819#

回复 15楼钱益贵的帖子

我认为礼不是道德的一部分。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中的“质”即为本质,指的是人的内在部分;“史”即为文采修饰,指的是人的外在部分。当把它们与道德和礼相对应时,我们便会发现,道德是一种人的内外品质,礼是人的外在表现。二者相互影响,但是却无包涵的关系。只有内遵以德,外遵以礼,才能成为君子。德是礼的根据,一个有德之人,必然依礼行动;礼是修德的一种手段,“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如果能以礼约束自己,那么就可以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准。
TOP
820#

自古代以来,中国就很重视礼仪规范。小到坐车的规格、宴请宾客等,大到祭祀、诸侯国觐见,都有一整套的规范,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细化到个人,一个注重仪表、仪态的人,在人际交往中不仅能赢得他人的尊重,还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保持一个人的尊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容易对起产生一种信赖感礼貌待人,与他人的关系也能在一种良性状态下发展,而且也标志着一个人的文明程度。如果一个人不修篇幅,衣冠不整,在工作中也很难会让人对他(她)产生信赖感。另外,人们还会经常说“来而不往非礼也”,在现代生活中,送礼作为一种表达心意的一种方式,在人际交往中扮演着联络感情、表达敬意、加强沟通的角色。
TOP
821#

其实我认为,礼的境界不光是外在行为的准则,更是内在修养的标志。“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徒善远罪而不自知也。”礼里有仁爱,礼里有智慧,礼里有孝悌,礼里有品质,礼里有修养。
之前大热的电视剧《甄嬛传》里德华妃娘娘,骄横跋扈,倚仗自己的哥哥年羹尧,在宫中毫无礼仪与规矩,而他的哥哥由于战功显赫,被封为“一等公,他自持有功,目中无人,骄傲自满。雍正二年十月第二次进京觐见,京城的王宫大臣都到郊外去迎接他,他竟然对这些同朝称臣的官员扫都没有扫一眼,骑着马就过去了;有一次接到圣旨,本应摆香案下跪接旨,但他就随便伸手接过来就完事了,看完后就随手丢到一边,毫无人臣之礼。正是这些不“礼”,招来了兄妹俩的杀身之祸。国学的智慧,其实是渗透到我们古今生活的方方面面的。
TOP
822#

礼是一套规则体系,也是儒家组织社会的理想方式,它对现代社会是否有意义,或有何意义?至少在多元文化成为潮流的当今世界,值得深入探讨。应该说,20世纪的历史已经证明,在资本主义经济冲动笼罩世界、市场经济法则支配全球的21世纪,仅仅依靠法律和民主不能建设起有序和谐的社会。为了提高精神生活的品质,发扬道德价值,指导人生方向,需要开放各种探求,而其中的一个课题是:有必要把东亚传统中的礼文化经过选择而有益地应用于人文教育的实施、社会问题的解决、人际关系的调整,以期达到提升人性价值、建立健全人格、共创和谐的秩序。
我们今天当然不可能也不应当企图全部恢复儒家关于礼制、礼俗仪节的体系,我们必须依据创造的转化和批判的继承发展的原则,把儒家古礼的精神、结构、气质、原则、范式提炼出来,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对治当今世界的病症。然而,正如上节所述及的,现代儒家思想家对古代儒家的礼教各有不同的理解,或注重其宗教性格,或注重其诗与艺术的特质,或理解为一种社会模式。
TOP
823#

礼仪具有道德功能,礼仪道德可以帮助人们调节行为的发生、发展和修正,从而将人们的行为控制在符合礼仪道德要求的范围内。礼仪本身体现着一种价值导向,引导着人们选择正确的价值方向和目标,去做符合礼仪规范的事情;礼仪还能通过对人们行为的评价以及评价信息的反馈,来指导、纠正人们的行为和活动,使之符合礼仪的规范。
TOP
824#

      礼,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行动。人是通过行礼才能知礼。行礼是知礼的手段,知礼是行礼的目的和结果。
      人是平衡的统一体,有善就有恶,有好就有坏。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渴望达到完满的境界,人也不例外。内心坚定的意志可以抵抗邪恶,但这并不是源源不尽的。人通过外在对礼的不断施行从而加深对礼的内涵的认知,以便于增强自身的力量,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
TOP
825#

何为礼?私以为,礼在于尊重二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人与人要以礼相待,礼是规范,能够约束自己与他人互不冒犯,互相尊重,尊重作为人的自由与权利,尊重每个人的生存空间,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尊重需要通过礼来实现,同时礼也需要尊重与遵循才能得以建构进而形成道德。另外,从世俗意义上而言,礼的价值在于能够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发展;从实现人的意义上而言,礼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促进一种发自内心的自律以及他律的形成,以至于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人的真正的自由,此即是我所认为的礼的价值所在。
任它桃李争欢赏,不为繁华易素心。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