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4647484950515253» / 6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三、礼的价值 [复制链接]

736#

礼的精神,恭敬辞让,言行有节。“恭敬之心,礼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恭敬辞让是礼的根本精神。“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礼的作用在规范和节制人们言行,使人言行有度。表现于言行,就是守规矩,讲礼貌,不任性。内在的义、群、和的精神追求和外在行为举止的恭敬辞让,言行有节相配合,塑造了中国人文质彬彬的形象,造就了中国礼仪之邦的美名。
TOP
737#

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礼的功能,在维系社会和谐。人的生活是社会性的,人都生活在一定的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礼让,形成一个融洽和谐的氛围,促进社会和谐。礼的作用也在于规范和节制人们言行,使人言行有度。表现于言行,就是守规矩,讲礼貌,不任性。内在的义、群、和的精神追求和外在行为举止的恭敬辞让,言行有节相配合,塑造了中国人文质彬彬的形象,造就了中国礼仪之邦的美名。
TOP
738#

“人无礼,无以立”,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华文化是礼乐文化,礼仪可以规范人们的言行,使得社会更加和谐有序。在遵循礼仪的过程中也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思想。
TOP
739#

“礼”具有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作用,孔夫子说过“克己复礼”就是希望结束春秋时期的换乱局面;荀子在这个思想上更进一步,他认为“礼法并重”更加合适;没没我们说到“礼”的时候会牵扯到国家层面,因为“礼”具有能过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的能力,统治者用“礼”来维护统治,宗族用“礼”来保持族内的谐,”礼“能鼓励人们去尊老爱幼,以一种潜在的精神文化去影响我们自身的行为
TOP
740#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礼在中国古代是一种道德规范,用来约束人们的一些不符合道德的行为,它同时也扮演者人们行为准则的道德标准。古代非常重视礼的教化,是为了维护统治,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在今天,虽然人们也在讲礼,谈礼,研究礼,但却没有实行礼的普遍人群,许多的礼仪只有在一些特定的场合才能体现。礼只有去实践才能体现其存在的意义。
TOP
741#

中国向来被称为礼仪之邦,几千年的奴隶社会(主要是指周朝)和封建社会几乎都是礼治的天下:国家的政权形式要依礼而设,官职设置要符合礼教,上至天子、下至黎民百姓的言行要用礼仪规范,经济秩序要靠礼仪来维护,文化上重视礼仪超过重视人的学识,思想上受礼教的约束极深,教育上儿童的启蒙读物、妇女的修身教育读物以礼教思想贯穿全书,礼仪作为传统社会一种强有力的统治工具,在古老的中国社会发挥了令现代人难以想象的作用,它既是中国人近代固守传统以致落后挨打的根源,也是当今中国在国际上不断以自己的文明礼貌赢得称道的滥觞。那么,对于丰富而庞杂的中国传统礼仪,我们应该怎么评价,我们又应该如何取舍,才能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要求,发挥传统礼仪的现代价值,是一个比较迫切的问题。实践证明,把西方的制度引入中国,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从中国传统礼教中寻求符合现代社会的思想精华,或许才是一方根治当今中国人痼疾的良药。
TOP
742#

        孔子对礼的观点是克己复礼,他认为治理国家要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礼者,所以正身也。”即礼是用来端正自身的。除了治理国家,使一个国家秩序井然之外,礼法还具有约束自身的功用。荀子认为,“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也就是说,现在的人本性邪恶,必须依靠教师和法律来校正,接受礼义才得到矫治。荀子提出“性恶说”,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因此,要想改变这种“恶”的本性,需要借助 “礼”的帮助,正其心,然后整个国家才能有条不紊地运转。《左传》则把礼的功用总结为治理国家、安定社会、调理人民,有利于子孙后代。这无疑是对礼的价值的高度凝练的概括。
TOP
743#

人人因果有不同,享受名利莫比较。待客接洽有礼貌,传统规矩不失掉。经常保持好心态,意境豁达露微笑。为公吃亏当乐受,情通明理无怨报。仁智礼义信为上,为人处事讲厚道。坚持心平气和,容易寻得快乐;坚持勤奋努力,容易赢得希望;坚持刻苦奋斗,容易夺得成功;坚持仁义礼德,容易获得幸福。人生,多一份坚持,就能多一份快乐、希望、成功和幸福!
TOP
744#

孔子以周的礼仪宗法制度作为衡量当时社会的尺度,正如他所说的“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礼乐能够成就一个人的君子风范,毋庸置疑礼乐对于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孔子曾言“三十而立”,也就是成立了自己对于礼的掌握。在我看来,礼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来说。从内而言,首先礼是成人的必要条件,如“子路问成人。子曰:‘若减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又如“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不管是礼与智勇义配合,还是礼与孙、信互成,总之礼都是成就一个君子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没有礼就难以成就君子风范。其次,礼的约束修饰作用对于人成为君子也是很重要的,如“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论语·泰伯》)没有礼的修饰作用,其为人不可避免要失之于偏,不能臻于中道,礼正好可以对于个人修养的方向进行修正。
TOP
745#

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为仁,礼是一种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礼之地是野蛮之地,礼是章法是约束,但也是人们得以自由的途径。礼是最小的法,也是道德的一份子,无礼,是对法律更是对道德的一种不尊甚至是违背,人人讲礼,便有秩序规律和法则,人们不能为所欲为,人们的权益才得到保障。同时,礼代代相传,根据时代的变化,礼也被有所取舍和扬弃。但每个时代的礼都是与时代的人们的发展休戚相关的,人们自己给自己的行为定一个界限,在界限内,不仅是礼的诠释,这个界限,也给道德的提升提供了基础,人们世代为礼,礼深入生活,当生活离不开礼,礼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这时,道德、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建设便会变得更加容易了,我们的生活也会变得更加美好。
TOP
746#

礼仪的确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一个懂得礼仪的人给人是一种舒适的感觉,会有一种容易令人接受,理解,相信的魅力。 也许大家并没有察觉,生活中,面对一个有礼仪的人,一个怒气冲天的人也会不自觉的宽容起来。 这也许就是礼仪的重要性,关符到人与人的沟通,而沟通影响着人的情绪,有质量的沟通能够使人学习,使人上进,促进成长;而没有礼仪的低质量的沟通常常会使人陷入迷途,或许做错选择。 礼仪也影响着人的习惯,成长中,习惯很重要。
TOP
747#

“礼”的观念起源很早,见于卜辞,作“豊”,为祭神的器物和仪式。到了周朝,“礼”被推演为区分贵贱亲疏的行为规范和等级名分制度。后来汉代将“礼”规定为“五常”(仁、义、礼、智、信)之一,成为当时和后世推行教化的重要内容,形成“礼教”。宋明理学时期,“礼”成为天理的表现形式,守礼即是循天理,失礼就是悖天理。所以“礼”在中国古代社会,既是一个政治的概念,也是一个伦理和文化的概念,其传统内涵是政治和社会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TOP
748#

“礼”是制度规范,其背后隐含的精神是做事恰当。许多人以为,自己只要有良好的品质,就能够被社会认同。其实不然。孔子说:“敬而不中礼谓之野;恭而不中礼谓之给;勇而不中礼谓之逆。”
TOP
749#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在我看来如果一个人可以充分做到这八个字,是可以绝对的赞赏的,礼仪的施展直接关乎到自己的为人素养,当代大学生看不到礼仪的价值,更不了解礼仪的重要性,一方面是父辈教导的缺乏,另一方面是社会经验的缺乏,可以大力推崇中国传统常用的礼仪文化,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礼仪文化照本宣科,有些不适应当代社交的就不用再度提倡。
TOP
750#

儒家的礼节都有其具体含义。冠礼在明成人之责;婚礼在成男女之别,立夫妇之义;丧礼在慎终追远,明死生之义;祭礼使民诚信忠敬,其中祭天为报本返始,祭祖为追养继孝,祭百神为崇德报功;朝觐之礼,在明君臣之义;聘问之礼,使诸侯相互尊敬;乡饮酒之礼在联络感情以明长幼之序;射礼由体育活动可观察德行。这些古礼综合了民俗、宗教、伦理、艺术、美学的价值。儒家除了礼教还有乐教、诗教,这些都可以促使人向善,敦厚庄敬,相互和睦,克服人性负面的东西,对于稳定社会,调治人心,提高生活品质都有积极意义。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