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4243444546474849» / 6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三、礼的价值 [复制链接]

676#

         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为社会运转订立了严密的人伦制度和行为规范。“礼制”由此传扬千年,成就了我国“礼仪之邦”的美名。孔子云:“不学礼,无以立。”将“礼”的学习视为做人的“必修课程”,以此强调礼制学习的重要。如今我国经济发展脚步虽快,但精神文化却未曾跟上,我国正应学习“礼制”,夯实发展的精神基础。
        不学礼,自身不立。对于个人来说,最重要的“礼”,应该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的“礼貌”。“礼貌”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文明规范,它展现着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生活在社交网络之中,在工作中,你需要同事配合,在生活中,你需要与他人相处,若是忽略“礼貌”,无异于违背了社会交往的法则,关死了交际的通道。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礼貌”是你获得他人帮助的必需。东汉末年,刘备出身不高,却鼎足三分,正在于他礼贤下士“甚得众心”,获得众人支持。可见,对于个人来说,代表“礼”的礼貌是成就个人事业的重要组成。
TOP
677#

        左传有云:“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无论是对个人、政府,还是国家来说,它都极为重要。“不学礼,无以立。”是孔子教育其子孔鲤的名言,这句话不仅告诉了我们“学礼”的重要性,更提醒我们,作为最好的老师,父母应该从自身做起,对子女起到教育作用,唤起社会对“礼”的重视,营造社会“学礼”的氛围。相信通过这份努力,我国的精神基础必然夯实,一个复兴的大国必然由此屹立。
        不学礼,国家不立。对于国家来说,最重要的“礼”,应该是在与国外沟通交往中塑造形象的“礼节”。“礼节”是展现礼貌的形式,各国“礼节”各异,只有遵守他国礼节,才能彰显我方礼貌。我国虽然被誉为“礼仪之邦”,但近年来部分游客在出国旅行中,却是罔顾“礼节”:不是在庄严肃穆的教堂中大声喧哗,就是在自助餐厅中浪费食物。这种种行为都是对我国“礼仪之邦”形象的抹黑。对于国家来说,讲求“礼节”无比重要,它是我国开展国际交往的关键元素,国人若是不能改变自己忽视他国礼节的行为,我国游客出行必然受到他国排斥、拒绝,长此以往,我国的国际地位甚至也会因此一落千丈。
TOP
678#

古人倡导克己复礼。可见,社会中不守礼的现象往往是由于无法克服自身的一些缺陷。礼是个人素质的重要体现,也是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拥有这悠久的文化历史,代表着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支,也是我们所要发扬的精华。一个懂礼守礼的人,很容易给人留下好的印象,在人与人间的交往中游刃有余,礼使行为规范,礼使人的羞耻心凸显,指导着人的进步。总之,中国的礼仪文化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
TOP
679#

礼以养德、礼以立身、礼致和谐。礼是我们在社会生活中遵从的一系列规则,是我们约束自身行为必不可少的道德要素。有了礼,国家才能安定,社会才能和谐,个人才能安适。我们要时时刻刻以礼自律,礼让他人,做一个彬彬有礼之人。
TOP
680#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中华文明素称“礼乐文明”。综观中国历史,礼作为约束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准则和维持社会秩序的基本规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而且成为华夏文明的标志,在促进中华民族发展、促进华夏子民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不学礼,无以立”、“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到孟子的“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再到荀子的“礼者,所以正身也”、“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以及“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一年》)。我们可以看到“礼”对于个人修身养性、美好品德的塑造,对于家庭和谐、亲人友爱,对于国家安定、百姓安居,以及对于安邦立国、和谐天下走着不可估量的巨大价值。
TOP
681#

学习孔子的思想,最先接触到的就是他的“仁”和“礼”的思想。听起来似乎无足轻重,只是对施政者施政态度和国家上下的礼仪道德做出的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实则意义深远。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否,一个社会的和谐与否,跟这两个因素是直接相联系的。才疏学浅,说不出折服人的大道理,就个人生活经历而言,礼仪是规范个人行为,约束自我的一个标尺。与他人相处中,无论是亲疏与否,远近与否,深浅与否,都要时刻谨遵礼的标准。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不为当代人所理解和信奉,我认为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在现代人看来这些金规玉律实在是繁冗复杂,陈腐不堪。而没有领悟到其中最真挚朴素的内涵。深而雅,不为人所意会,浅而俗又时常为人所诟病。实在两难。
TOP
682#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此处我们可以看到王霸之争的影子。循着荀子一系推崇王霸杂处之道,虽然对动员国家力量对外战争有着无可争议的效用,但秦朝之骤亡也说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西汉]贾谊《过秦论》)的道理,如老子言:“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七十四章》)。而孟子一系主张启发人心中之固有天爵良能,进而尽性知天。这一路径看似道德说教意味颇浓,但深思之,较刑罚恫吓,自觉、自愿的道德实践更加有效、持久。
TOP
683#

    礼是用来端正自身的,防止自己做出有违礼仪的事。内心有了礼的规范,言语行事时就会注意礼貌,待人接物时也会以礼相待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摩擦就会减少。如果说法律是国家用来强制性的管理约束国民的工具,那么礼仪大概就是人民长久以来自发形成的惯例性的道德约束。人们常说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在古时候看来我们确实是谨遵礼法的礼仪之邦。但是进入近代以来,出于种种原因,“礼仪之邦”这个名头现在可能有点担不住了。缺乏礼的教养,总感觉最近的人们身上充满了戾气,一言不合出口成脏甚至动手打人的现象层出不穷,这方面的新闻报道看的我目瞪口呆,被道德下限不断降低的人的行为一次次的刷新我的三观。
    一个国家没有法律约束就会产生祸乱,一个国家没有礼的约束同样会产生祸乱,而礼的约束更为无形飘渺,所以由礼引发的祸事可能比由法律缺失带来的祸患更可怕。
TOP
684#

孔子认为克己是要是要靠自己的内在自觉性的。有了自觉性,“我欲仁,斯仁至矣”,并实践于日用伦常之中,这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了,“极高明“要求我们寻求伦理体系中的终极理念,“道中庸”要求我们把它实践于平常生活之中。
TOP
685#

说到礼,我们可能第一反应就是封建礼教,这些以三从四德三纲五常为核心的糟粕毫无疑问是要废除的。中国近现代也为废除封建礼教做出了许多重大的流血的牺牲。那为什么我们现在还要提倡礼呢?孔子说过“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有了礼仪的教化,我们才能得以谈文明,才能知荣辱,并且用礼仪来规范自己,规范他人,社会才能成为一个有秩序的社会。同时,礼也并不是虚伪的代名词,礼的出发点就是要真诚,“对忧人勿乐,对哭人勿笑,对失意人勿矜。”正是出于真诚的爱人之心我们才恪守着礼的界限,给自己和他人一个舒适的自我空间,这是构建和谐的必要条件。
TOP
686#

礼在中国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是人类发展的历史产物,也是人类社会文明的结晶和标志。它既是一种价值观,又是一种以礼节仪式为内容的风俗习惯。所谓礼,就是由历史传统所形成的,以确立和维护社会秩序为核心内容的行为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规章制度。
仪,是一种法度,一种标准。礼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程序化,规范化,就成为仪。
礼仪,从本质讲,是一种规范,礼节。
TOP
687#

孔子受周礼影响极重,在他眼中,礼不仅仅是一种道德,也是一种行为约束。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孔子认为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才是仁(一说是“能够使自己照着礼的要求做)。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它们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TOP
688#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礼”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民族精神的弘扬至关重要。礼仪让人有了羞耻感,自然而然地会规范自己的言行。君子不说不合乎礼的话,不做不合乎礼的事,遵循礼才能立身处世,不遵循理解则会使纲常混乱。人不遵守礼就无法生活,事情不按礼仪就办不成,一个国家没有礼仪制度就不得安宁。遵守礼仪,会使家庭和睦,师生和谐,社会稳定。不遵循礼仪,则会引发不满和冲突,造成灾祸。由此可见,“礼”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发展至关重要。
TOP
689#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孔子说礼仪可以让人有羞耻感并且心悦诚服. 礼是发于人性之自然,合于人生之需的行为规范。有无礼节是人与禽兽的差别所在,也是人类社会祥和的基础。当代社会的我们每一个人做应当一个具有礼仪的人。
TOP
690#

礼的价值在与它的规范性。我们从原始茹毛饮血到用礼来修身齐家平天下的现代社会,是以“礼”的出现为转折点的。无“礼”就没有立身之本、立家之本、立国之本。如果说法是有形的武器,那么礼就是附诸于我们每个人心上无形的限制,这种限制不是消极的,而是一种积极的限制,礼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可以和道德画上等号的,道德和法律并施,早就文明社会。礼从微观上说其实是道德教育人心的武器,它从正面的角度来规范我们的行为,从宏观上来说它就是道德,孔子的“礼”,我认为实际上就是讲的是道德的规范,道德无形只能通过有形的礼体现出来。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