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3940414243444546» / 6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三、礼的价值 [复制链接]

631#

其一,礼以养德。用政令来教导人民,用刑法来整治人民,人民暂且免于犯罪,但是缺乏廉耻的感觉。用道德来教导人民,用礼仪来规范人民,人民有廉耻感且心悦诚服。
礼是用来端正自身的,现在人性本恶,必须依靠教师和法律来矫正,接受礼仪的教育。
其二,礼以立身。遵循礼才能立身处世,谁知道恭敬辞让是用来确保平安的,义理文化是用来陶冶情操的呢。
其三,礼致和谐。礼,用来治理国家,安定社会,调理人民,有利于子孙后代。人不遵守礼就无法生活,事情不按照礼仪就无法办成,一个国家没有礼仪就不得安宁。
TOP
632#

“礼”这个字,有多种解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是既是社会生活中,由于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仪节,也是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行为准则。同样是表示尊敬的态度和动作。礼作为一个人素质的体现,更是一个家庭素质的体现。从一个人的待人接物的礼就可看出一个家庭的整体素质。从古至今,礼的价值可以说是无价的。尤其是当今社会,一些伦理道德跌入到低谷的时期,礼也作为了求职者应聘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对国民的礼教应当如同一开始的对“礼”的三条解释:要遵守道德观念的规范和风俗习惯的礼节;要符合中华传统文化并与社会主义文化的国家文化核心价值的结合;要尊老爱幼,亲善待人。这三点,凸显了礼的无价至高之处。
TOP
633#

遵礼既能修身养性,也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礼是用来规范人的行为的,假若没有礼,那相距甚远的地方的人便有可能形成截然不同的行为习惯,这样一来就难免会冲突,互相认为对方无礼,所以我们要制定共同的礼,这样整个社会的人才会以相同的礼待人,这样才会和谐
TOP
634#

古人认为礼定贵贱尊卑,义为行动准绳,廉为廉洁方正,耻为有知耻之心。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人们遵守了礼德规范,可以“正身“,国家可以朝着有序的方向发展,但是这不是所说的一成不变,刻板。“礼者,中也。”也就是说所谓的礼,要适度,恰到好处的礼可以事半功倍,可以使自身不断地发展提升,可以使国家井然有序的发展兴盛。但倘若“礼”过度了,这也就不是所说的礼了,也就变得虚伪了。对于历史上的大家的言论,每个人有不同的看法,对于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虽说不是一个li字,但是都是礼到达极致,而违背了礼本来的初衷。
TOP
635#

  对于“礼”的价值,《礼记》有这样的阐述“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礼”是用以别于禽兽的。《礼记》如此说,其实隐含着人与禽兽的相同方面的,提出使人“知自别于禽兽”意味着人和禽兽一般有本能,如有对食物的要求的本能,有繁衍后代的本能等。但我们要说的重点却不是这个,人之为人并不是因这本能,吕大临说“灭天理而穷人欲,将与马牛犬彘之无辨”,人不应使自己沉溺于“人欲”之中,而应该追求更高的。“礼”是对人欲的节制,这里值得注意,我们所说的是节制而不是消除,我们应该明白,人欲又怎么可能灭掉呢?我们要做的是不使自己的欲望泛滥,从而不被它所控制、所限制,如此成为一个自由的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当代的人们以自由为很高的人生追求,“礼”一定程度使得人自由,跳出物欲的藩篱,从而让人更加明白什么才是该做的,做什么才是更有价值的。“礼”使得人更加的成为了人。
最后编辑龙婷 最后编辑于 2015-11-19 10:54:47
TOP
636#

关于礼的价值众说纷纭,但是自古至今,或者说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社会上普遍对礼持有积极态度。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有了礼法,才可以约束人们的行为,使国家朝着正统的方向发展。其实说到底,中国传统的文化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个“礼”字,中国文化可以讲说是“礼”的文化,当然或许这种说法有点片面。在古时候,也有学者对于“礼”存在争议,认为其“存天理,灭人欲“这是礼到达一种极端。在以前,礼固然受用,因为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天下,但是现在,“礼”可以适当的有所减弱,在民主法治社会,需要更多的声音来促进现代社会的发展,而不是一味的压制。当然这也不是无节制的,也需要一种约束,或许对于礼换一种说法。
TOP
637#

对社会而言,礼是这个社会道德文明程度的直观表征;对个人而言,礼则是其道德素质和教养程度的外在标志。我们今天仍然可以借助“礼”的形式,赋予新的内容,来对公民进行道德素质教育,特别是恭敬、尊重品质的教育。例如对国家的恭敬,对职业的恭敬,对顾客的尊重,处于不同社会关系之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等等,都可以在一定形式的“礼”中得到体现。孔子认为礼的具体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因革损益的,对前代的礼制应根据当代的具体情况,择其善者为我所用,例如“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我们今天仍然可以借鉴这种态度,对古代的礼仪文化继承其优秀的精华,“损”去其过时的糟粕,“益”之以符合现代文明的新内容,从而创造出我们当今时代所需要的新的礼仪文化,使我们这个号称礼仪之邦的古国放射出现代文明的光彩。
TOP
638#

回复 15楼钱益贵的帖子

    第一 ,存在着“礼”与“仪”的联系与区别。《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记游吉与赵简子的对
话,就是由“礼”与“仪”的差别而引起的 :子太叔(游吉)见赵简子, 简子问揖让、周旋之礼焉。对曰 :“是仪也, 非礼也。”简子曰:“敢问, 何谓礼?”对曰 :“吉也闻诸先大夫子产曰 :`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民之行也' 。”从游吉的话中可以看出,子产所讲的是“礼” ,而赵简子所问的“揖让 、周旋之礼”则是“仪” 。同书昭公五年还曾载 :鲁昭公如晋,“自郊劳至于赠
贿,无失礼” ,晋平公谓女叔齐曰:“鲁侯不亦善于礼乎?”对曰 :“鲁侯焉知礼 !”公曰:“何为 ?
自郊劳至于赠贿 ,礼无违者 ,何故不知 ?”对曰:“是仪也, 不可谓礼 。礼 ,所以守其国 , 行其
政令 ,无失其民者也 。今政令在家(指鲁之三桓), 不能取也;有子家羁(鲁大夫),弗能用
也;奸大国之盟 ,陵虐小国 ;利人之难,不知其私。四分公室 ,民食于他 。思莫在公,不图其
终。为国君,难将及身,不恤其所。礼之本末将于此乎在,而屑屑焉习仪以亟。言善于礼 ,
不亦远乎 ?”作者评论说:“君子谓叔侯于是乎知礼” 。由以上两则材料来看 ,所谓“礼”是指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基本精神和原则.

   第二,“礼”的主要作用是借对尊卑贵贱、长幼之序 、夫妇之别的区分以维护宗法等级
制度。《左传》中强调礼为“国之本” 、“国之干” 、“政之舆” 、“王之纪” 、“身之干” ,认为礼有
“经国家, 定社稷 ,序民人 ,利后嗣”的巨大意义 ,就是因为“礼”有区分与确定不同等级层次
人们的身分地位的作用 。《左传》曾说“天有十日 ,人有十等” ;桓公十二年载, 师服曾说 :
“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 ,是以能固 。故天子建国 ,诸侯立家, 卿置侧室 ,大夫有贰宗 ,士
有隶子弟 ,庶人工商各有分亲 ,皆有等衰 ,是以民服其上 ,而下无觊觎 。”这都是讲的人的等
级,至于长幼之序、夫妇之别,更是经常被人强调.
第三:在把礼运用于政治领域时 ,孔子突出地把礼与德联系起来, 特别强调礼与刑的
对立。《为政》中记载他说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 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 有耻
且格 。”刑与礼都有约束性 ,而二者的区别在于 ,刑是强制性的,威慑性的,而礼则是引导性
的,关怀性的。孔子强调“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优于“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第四, 在礼的社会作用上, 孔子更强调其协调社会关系的目的, 提出了“礼之用 , 和为贵”的主张 。《学而》篇载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 ,亦不可行也 。”
孔子这种对礼的内涵的补充和发展, 最终目的当然还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制度 。但是,当宗法等级制是由历史所决定的必然社会形式时, 它对维护社会的稳定还是有积极作用的。
TOP
639#

        礼作为行为处事的规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无礼无以立身,国无礼无以治民。对于个人而言,礼可以养德正身,《论语》里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一个人如果只注重容貌态度的端庄却不知礼,就未免劳倦,只知道谨慎却不知礼,就未免畏葸懦弱,只知道勇敢却不知礼,就未免莽撞闯祸,只知道心直口快却不知礼,就未免尖端刻薄。尽管恭敬、谨慎、勇敢、正直都是我们所称赞的品质,但若没有了礼作为基础来支撑,这些品质就有可能招致混乱被人厌恶。有了礼的规范,我们的行为才有成为道德的可能,才能立于众人立于社会,所谓“不学礼,无以立。”
        对于国家而言,礼致安定和谐。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如果用政令教导人民,用刑法整顿人民,人民只是短暂地免于犯罪,却没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来教化人民,用礼教来规范人民,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道德加以礼教,便可使人心归服社会和谐,其效果远远好于以政令刑罚来整顿人民。礼于我们而言有着重要的价值,如果没有礼,日常生活和社会都将陷入混乱之中,正如《荀子•修身》篇里所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TOP
640#

回复 2楼李洁的帖子

说得简单一些,我认为礼是维护国家运转的道德指标,孔子所谓的“礼”,不仅仅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师生等应该秉承的礼仪,而是君子应该通过“仁”来辨别是非之后,而对一切事物所采用的一种不折不扣、不受外界影响亦不受内心迷惑的一种心智和处理事物的态度。从历史来分析“ 礼”的实质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在当今社会,以礼的标准做人是对这个国家建设最好的个人准则。
TOP
641#

古人说,“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你不学“礼”,就没法在社会中立身。
那么,什么是礼仪呢?简单地说,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
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更是城市的脸面,更是国家的脸面。
所以,学习礼仪不仅可以内强个人素质、外塑单位更能够润滑和改善人际关系。
作为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讲文明、用礼仪,也是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我们身在社会中,身份、角色在不停地变化之中。我们这一刻讨厌别人,下一刻往往成了别人讨厌的对象。这些无非都是“不拘小节”的行为所致。
当我们身为游客的时候,总是依着自己的兴致,随地吐痰、吐口香糖、踩踏草坪、在文物上乱写乱涂;当我们是市民的时候,又是对随地吐痰、乱写乱画的现象深恶痛绝。
当我们和同学相处的时候,总会埋怨同学的“不拘小节”,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上的说话、借东西;而我们自己又往往懒得去理那些“小节”。
当我们乘坐公共汽车的时候,总是为能抢到座位而沾沾自喜,挤到、踩到别人的时候从不屑于说对不起;当我们被人挤到或踩到的时候,总是对对方不说声抱歉的话而耿耿于怀甚至拳脚相加;当我们是老人的时候,站在晃晃悠悠的车上,总是渴望能有人为站立不住的自己让个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精神需求层次和自我认知价值的越来越高,就越来越希望得到理解、受到尊重。毫无疑问,在当前的形势下,礼仪已不是个别行业、个别社会层次的需求,而是全民所需。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在家里,如果家长能够带好头;在学校,如果师长能够带好头;在单位,领导如果能够带好头;在窗口单位,窗口工作人员如果能够带好头……推而广之,要在全中国推广、普及文明礼仪,如果首都一千多万人民能够带好这个头;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毫不疑问,我们的文明礼仪推广和普及工作,就会更加容易。那么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就会和物质文明建设一样,取得飞速发展。我们十三亿人民的精神面貌,必然会焕然一新,人们都会生活在友好、宽容、关爱、温馨的社会氛围中!
文明礼仪,强调的是“尊重为本”。
想让别人尊敬你,首先就得尊敬人。
那些陋习,图的是一时之快,丢的是自己的人格和尊严。 一个连自己都不尊重的人,别人还会尊重你吗?
TOP
642#

礼是很重要的,上至国家建设,下至个人修身,礼都不应该被忽视,礼是形象的外在表现,培养发育于心中,外化为动作。有礼可以让他人愿意与你交流,进而达到双方的需求。可以说,礼是人际交往的一块无形的招牌。
TOP
643#

        礼仪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学习礼仪,懂得礼仪,不仅是时代潮流,更是提升竞争力的现实所需。
TOP
644#

礼在古代有一系列的规则,内容十分繁杂,但是儒家所重视的并不是礼的外在形式,而是体现在礼的形式之中的社会道德功能和意义。在封建时代,礼的许多具体内容,实际上强化着上下尊卑的封建等级观念,其中不少繁文缛节失去了意义,太多太繁的礼也会束缚人的手脚,限制人的自由。但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促进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尊敬,协调人际关系和睦,倡导言谈举止的文明礼貌,这些功能和作用,当代社会也任然需要。一定形式的礼,无论对社会还是对于个人,都是必不可少的,对社会而言,礼是这个社会道德文明程度的直观表征,对个人而言,礼则是其道德素养和教育程度的外在标志。
TOP
645#

孔子曾经说过仁和礼是互为表里的关系,在《论语》里有一篇讨论管仲没有跟随公子纠而去那他是不是不仁的文章,孔子是这样回答的:“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鬓左祍矣!”说的是如果没有管仲的话,我们还像夷狄的蛮荒人一样袒露着右肩。可见孔子对于礼的看中,而对于今天渐渐失去礼的中国来说,礼仪之邦的称号是否还有资格戴在我们的头上,如今的中国人是否应该重新审视礼对于中国来说意味着什么。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