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3637383940414243» / 6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三、礼的价值 [复制链接]

586#

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礼仪是一切美德的基石,一个人如果不讲礼仪,就很难在人群中立足。孔子这么说是有来由的,一个礼仪周全的人在社会上没有不受欢迎的。俗话说,礼多人不怪。在路上碰见有人给我们打招呼,向我们问好,我们肯定会很高兴。同样,我们主动向别人问好,别人也会很高兴。所以说,奉行礼仪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不讲礼,行为举止放诞不羁,难免讨人嫌弃。
TOP
587#

“礼”最早是作为一套文明的规则出现的,相对于野蛮,它是人类进步的伟大标志,后来,它成了中国古代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体系。随着礼制存在基础的消亡,很多礼的具体仪则和它的一部分功能已经没有了存在的必要。除了可以维系民族认同感和增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礼的观念规范,其余不符合当代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当代社会自能将其排除。
如果将能否进入当代生活的礼的观念规范从功能上进行区分,那么将被排斥的是“序尊卑之制”的一面,可被当代生活接受的则是“崇敬让之节”的一面。而基础,则不再是“序尊卑之制”了。
TOP
588#

中国贵为礼仪之邦,礼是人们的一种习惯。来而不往,非礼也。讲求礼节,首先的便是相互尊重。在待人接物时,如果没有了礼的约束,心中没有了宽厚仁德,就会变得巧言令色,人们就不会认同他。礼要求我们表现自己内心的真是想法。而且不能幸灾乐祸,不能落井下石。如果这样的话,做人就失去了乐趣。礼也要求谦虚是美德。世界需要礼,礼贵在自然,润物细无声,有礼有节,这个世界就会更美好。
TOP
589#

儒家提倡“礼”的道德规范,主要是要求人们遵守国家宗法制度这一社会规范。其通过君臣、父子、贫富、贵贱的等级制度,使整个社会群体的行为各安本分。作为适应封建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状况的统治思想,对于当时生产力发展、社会秩序的维护有重大意义。虽然这种维护封建制度的道德规范在其出发点和目的上与我们今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提倡的道德规范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儒家关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遵循一定的礼节和仪式的道德规范对于我们还是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礼节仪式是人们道德生活的反映,其根本目的在于规范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行为,从而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进而有利于整体社会秩序的稳定。
TOP
590#

作为孔子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之“礼”是在继承“周礼”价值精髓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继承不仅是对作为当时社会行为规范的仪礼形式的遵循,更是对“周礼”所体现的宗法氏族伦理规范的道德传承。
TOP
591#

礼的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气质和道德观、价值观的传统基础,中国现代化下的精神文明建设以及法制文明的建设,都需要从这一传统资源中生发出来才会有新的生命力。
TOP
592#

“法”是规范,“礼”也是规范。但二者却有很大的不同。“法”是在行为发生后采取措施的准则,而“礼”本身就是对行为的一种规范,它更多的作用是防止错误的发生。显然,“礼”的教化作用要高于“法”,“礼”讲求一种主动性,是一种自觉的行为规范。我不同意“性本恶”的说法,我认为人性本是善良的,邪恶是因为缺少善良的缘故。这就像光明与黑暗的对立关系。黑暗的原因是缺少光明,而黑暗仅仅是人们创造出来的对缺少光明感受的描述。“礼”就像是照进黑暗中的光,让我们看清事物的本质,不被表面现象所蒙蔽。倘若人人都能做到“以礼修身”,那么生活中的邪恶也就会越来越少,人人都能闲适自然地生活,社会之大同具矣。
TOP
593#

        由历代学者对礼之价值的追问来看,礼不仅仅是一种制度的设施,也不仅仅是外在的仪式规范,更非是无谓的装饰品、点缀物,而是有着与人生诸多面向存在攸关的深层意含。尽管古代学者对礼之意义的释读有一定差异,但他们的落脚点则大体一致,即追寻礼之为礼的意义所在。在他们的思想框架中,礼既至大无外,也至小无内:大而言之,礼是天地万物运行规律和准则的一种体现,礼、理之辨即此一属性的揭示;就社会存延而言,礼是达到有序、和谐状态的内在要求;具体到政治层面,礼亦不失为一治理模式;至于个人之立身,礼的涵化和浸润更是提升和完善人格的重要途径。总之,在他们看来,礼之于个人、社会、国家甚而天下,皆是不可或缺的;而且,礼既是一种达到社会有序、和谐状态的手段,也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也许这些认识不免偏颇之处,但他们的思索是严肃的、理性的、有深度的。面对人生,面对社会,甚至面对天下,古代学者对礼之意义的追问和建构,值得我们反思,也值得我们继续追问和探索。
TOP
594#

礼者,法之大分,去争夺之道也。礼是对规章制度的极大调和,是消除争夺的方法。人人都有礼,就可以消除纷争和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礼不仅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还可以使社会生活更加美好。我们要恪守礼仪,从自我做起努力成为一个有礼有仪的人,同时在全社会形成讲礼仪的良好风气。
TOP
595#

冠礼在明成人之责;婚礼在成男女之别,立夫妇之义;丧礼在慎终追远,明死生之义;祭礼使民诚信忠敬,其中祭天为报本返始,祭祖为追养继孝,祭百神为崇德报功;朝觐之礼,在明君臣之义;聘问之礼,使诸侯相互尊敬;乡饮酒之礼在联络感情以明长幼之序;射礼由体育活动可观察德行。这些古礼综合了民俗、宗教、伦理、艺术、美学的价值。儒家除了礼教还有乐教、诗教,这些都可以促使人向善,敦厚庄敬,相互和睦,克服人性负面的东西,对于稳定社会,调治人心,提高生活品质都有积极意义。
TOP
596#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儒家鼓吹的理想封建社会秩序是尊卑、贵贱、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礼。儒家认为,人人遵守符合其身份和地位的行为规范,便“礼达而分定”,达到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境地,尊卑、贵贱、长幼、亲疏有别的理想社会秩序便可维持了,国家便可以长治久安了。
TOP
597#

作为沟通社会、自我与心灵的文化符号,礼不仅具有历史经验性,还具有超历史经验的价值。礼所塑造的社群生活、自我人格与心灵体验都具有超越其历史经验形态的神圣价值性。这体现在农民身上则表现为,礼即家庭制度和家庭规范所构建的“人—家庭”结构,在“宗”的伦理理念参与下,具备了超越社会学范畴的宗教意味。农民通过参与家庭生活实现人际性自我,担负家庭伦理责任使道德生命舒展,依托自然肉体而成道德生命历程,从而实现其生命价值。
TOP
598#

  中华的传统美德以礼为先,一个人没有礼节便不成方圆。礼是做人的根本。“不学礼,无以立。”正如孔子所说,礼是一切的根本,我们万事都要以礼为先,,礼可以体现一个人修养的高度。一个以礼为先的人便会己欲而立人,己欲而达人。看一个人是否是君子也可看他是否与人恭而有礼。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守。可见礼的的重要性。希望人人都能懂礼,礼致和谐。更多的人都懂礼,这个世界便会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TOP
599#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
最有礼节的人要有所作为而没有人回应他,于是卷起袖子强迫别人遵循礼法,在老子眼中他认为礼是极其不该被推崇的,甚至有失义而后礼。但我不这样认为,而且同意孔子的观点,即使现在已不是奴隶社会。不存在上下尊卑,但礼却一直在规范着社会结构和人们行为的基本制度,它也反应了社会成员间个人与集体间的关系准则,体现了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平等性和对社会所有成员共同的约束性。
TOP
600#

就现代生活而言,在外在强制的法律与内在自觉的道德之间有很大的空间,即包含社会礼俗在内的成文与不成文的规范。这就是“礼”。古今社会规范的差异不可以道里计,但提高国民的文明程度,协调群体、社区的关系,促成社会健康、和谐、有序地发展,不能没有新时代的礼仪文化制度、规矩及与之相关的价值指导。我国历来是礼仪之邦,今天我们仍然面临提高国民文明程度的任务。在这一方面,礼学有深厚的资源。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