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3334353637383940» / 6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三、礼的价值 [复制链接]

541#

礼,可以养德;礼,可以和谐。虽然现在社会发展了,但我们对于礼的要求仍然没有降低。有着5000年悠久历史的我们,对于礼反而有点似乎看得不重了。我们应该看到礼的价值,看到礼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用自己的行动践行去践行礼,让我们的道德得到提升,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和谐。

TOP
542#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程的泱泱大国,自古就被誉为“礼仪之邦”。自古以来,“礼”源远流长,被我们所传颂和学习,从孔融让梨,程门立雪,到雷锋的感人事迹,再到今天的21世纪,“礼”体现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尊敬爱戴我们的老师,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朋友间友爱礼让,在马路上扶盲人过马路,在公交车上给老弱病残孕让座……礼仪就像是一朵美丽的花,开在社会的各个角落。

今天,作为一位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当然更应该注重“礼”的修养。见到老师要问好,遇到同学要点头微笑,不小心伤害别人要道歉,这都是我们基本需要做到的。可是仅仅这些还有个别人做不到:学校里不时有顶撞老师的现象发生,同学间为一点小事打架斗殴……这些事情的发生让我们痛心。

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和新世纪的主人,我们不仅自己应该做到懂礼、守礼,还应该向全社会呼吁,弘扬礼仪这个中华美德。

古今中外,放眼世界,哪一个伟人不重视文明礼仪?突然想到一个故事,列宁同志有一次下楼的时候,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这不也是良好文明礼仪的体现么?中国伟大的周总理理发时从容的排队,其他人说:总理日理万机,让周总理先理发吧,可是我们的总理却安然从容的看着报纸,遵守秩序仍旧排队,让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些伟人们用他们的实际行动为我们树立了守礼的榜样。

“礼”其实很简单,很平常。它像一抹阳光,给人无尽的温暖;像新出的绿叶,衬托花的美丽……

“礼”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让我们从身边的一件件小事情做起,让每个人彼此之间都用诚恳、友好的态度待人;用热情、大方的举止处事;用善于宽容的方式对待他人……我们要把“礼”付诸行动,正如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所以,我们要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做一个口的巨人。

     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待人以礼,如一抹阳光普照大地。让我们共同营造一个充满礼的文明世界,感受生活的幸福与美好。

TOP
543#

礼有三方面的价值礼以养德、礼以立身、礼致和谐。首先,礼可以养德,人必须要靠礼来约束,不能单靠刑法,刑法给人们带来的只是害怕而已,只是表面的服从,要达到内心真正的服从必须以礼来制约人们的行为。礼可以使人立身。礼在周朝表现在礼乐上,音乐可以使人陶冶情操,同时用礼来作为人们的行为标准可以使人身立,使人身性命得以安适。如果天下人都遵循礼的标准,那么社会就太平了。

TOP
544#

中国作为文明古国,素以“礼仪之邦”享誉于世。礼仪是通过人类的历史发展,一步步积淀起来的行为习惯,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方面,儒家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对社会来说,儒家礼仪是治理国家、安定社会、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制度保障;对个人来说,儒家礼仪是界定“人之为人”的标准,又是塑造完美人格的手段。

TOP
545#

“君子在九种情况下考虑:看的时候要看清楚,听的时候要听全面,脸色要温和,举止要恭敬,说话要忠实,做事要严肃认真,有不懂得地方想到向别人请教,愤怒的时候想到可能产生的恶果,看到获得利益的时候想到道义。”

TOP
546#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为政》)古人也讲“礼者敬人也”,礼仪是一种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也是交往的艺术。礼仪的约束是人之为人的重要保障,上到国家下到个人,无礼仪就无规矩,也就成不了方圆。
TOP
547#

礼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中国历经数千年而不衰,正是由于它以自己独特的无可代替的功能满足着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对人们情感和道德的冲击的加剧和文化的多元趋势逐渐增强。传统礼文化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人们开始认识到礼文化对当今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具有非凡的价值。礼文化对一个国家具有治国安邦的价值,对于个人来说礼文化的价值也显而易见。

在古代儒家看来,礼之所以能起到治国安邦的作用,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它的教化功能。“礼”对于人们自身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性。《礼记.仲尼燕居》中有这样的论述:“夫礼所以制中也。”是说“礼”是用来调节人的行为,使其适中的。中的意思是不偏不倚。恰到好处。一旦人的行为不适中,不符合礼的要求,那么原本好行为也会变成坏的行为。

TOP
548#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程的泱泱大国,自古就被誉为“礼仪之邦”。从孔融让梨,程门立雪,到雷锋的感人事迹,再到今天的21世纪,“礼”体现在我们每个人身上。

今天,我们当然更应该注重“礼”的修养。见到老师要问好,遇到同学要点头微笑,不小心伤害别人要道歉,这都是我们基本需要做到的。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和新世纪的主人,我们不仅自己应该做到懂礼、守礼,还应该向全社会呼吁,弘扬礼仪这个中华美德。“礼”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让我们从身边的一件件小事情做起,让每个人彼此之间都用诚恳、友好的态度待人;用热情、大方的举止处事;用善于宽容的方式对待他人……我们要把“礼”付诸行动,我们要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做一个口的巨人。

     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待人以礼,如一抹阳光普照大地。让我们共同营造一个充满礼的文明世界,感受生活的幸福与美好。

TOP
549#

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释名》曰:“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礼器》曰:“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故《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

在封建时代,礼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礼既是中国古代法律的渊源之一,也是古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和调整。

儒家认为,人人遵守符合其身份和地位的行为规范,便“礼达而分定”,达到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境地,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的理想社会秩序便可维持了,国家便可以长治久安了。反之,弃礼而不用,或不遵守符合身份、地位的行为规范,便“礼不行则上下昏”,而儒家所鼓吹的理想社会和伦常便无法维持了,国家也就不可得而治了。因此儒家极端重视礼在治理国家上的作用,提出“礼治”的口号。

自从民国以来,“礼”只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必需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已经脱离了原先为封建时期森严的等级制度服务的本质,而是维系社会良好风气的道德规范,使得世界眼中的中华民族,是一个文明、开放的民族,而中国就是一个文明、开放的国度。

TOP
550#


在封建时代,礼是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礼既是中国古代法律的渊源之一,也是古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公制礼,典章制度较前代更为完备,发展到了“郁郁乎文哉”(《论语·八佾》)的程度,使孔子赞叹不已,宣称“吾从周”。春秋时代,孔子以前的人,如师服、内史过等,与孔子同时的人,如叔向、晏婴、游吉等,论礼的很多。但论礼最多,并自成体系的首推孔子。他一生以诗书礼乐教弟子,《论语》中有34处记载孔子论礼。他从理论上说明礼的重要性,立身治国都非有礼不可。礼与仁义是儒家学说的核心。



和谐社会需要我们做到明礼诚信,这是规范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道德行为,提高人的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一般来说,明礼是人的外在行为表现,两千年前孔子曾说过“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可见明礼早已被古人所重视、所推崇。中国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这里的“礼”既是指“礼仪”“礼节”“礼貌”,又是讲“礼让”“中和”“谦敬”。



     从狭义上讲,明礼就是礼仪和礼让,包括重礼节和讲礼貌。应渗透到职业场所、公共场合和家庭生活中,职业人员在处理关系中应做到彬彬有礼、办事热情、服务周到、互相尊重。人们在公共场合,大到国际交往、外交关系,小到日常生活中与别人打交道,都要遵守起码的礼节,讲究起码的礼貌。特别是在一些正式场合,如外交场合,必须严格遵守规定的礼仪,穿着打扮,行为举止,都要做到得体、适宜。公共场合的礼仪、礼让,包括礼节、礼貌,不仅事关个人的形象,而且常常关系到国家的国格,所以不能把礼仪、礼让、礼节、礼貌通通斥为虚伪的繁文缛节而加以轻视。在家庭中同样要讲究礼仪和礼让,对年长者要慈爱,对同龄人要平等友善,对年幼者要慈爱,这些要求都伴随着相应的礼节和礼貌。今天我们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就是让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养成懂礼节、讲礼貌的习惯,归根到底是养成尊重他人、互相礼让的道德精神。广义上明礼就是讲文明,是讲注重公共文明和公共道德,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中的道德,概括起来就是“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这五句话应当算作“明礼”的内在涵义了。我们要积极探索礼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剔除其中的糟粕,重新对其进行阐发,这样礼在现代社会中才会焕发初本应有的生机和活力,推动社会向更文明的方向发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2-24 21:58:16编辑过]

TOP
551#

就现代生活而言,在外在强制的法律与内在自觉的道德之间有很大的空间,即包含社会礼俗在内的成文与不成文的规范。这就是“礼”。礼在当今社会是有很大价值的,让人能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得到一个心理的规范。
TOP
552#


      中国自古以来就号称“礼仪之邦”,四方来贺,在礼法和礼品上都有一套较完整的系统,在道家、法家等未兴之时,是维护国家统一、长治久安的利器,其价值不可限量。
      后来其地位略有下降,但作为传统文化中的“礼”,依然在潜移默化中增长着人的“德”行,让社会成员之间和谐有序。不论男女老少和职业分工,更不论天南地北和南腔北调,基本礼仪都相通,起着润滑人际关系的重大作用。
TOP
553#

儒家认为,人人遵守符合其身份和地位的行为规范,便礼达而分定,达到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境地,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的理想社会秩序便可维持了,国家便可以长治久安了。礼治精神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就亲和政策和伦理亲情。人际伦理,社会秩序,来自于人的自身,又返利与人的自身,最易为人接受和执行,也最易深入人心。在历史上,对促进当时社会的稳定和繁荣曾起过巨大的作用。

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礼貌的举动,一个谦让的行为,就可以让我们走向成功。在现代社会中,礼越来越重要。或关乎人品,或关乎社会利益。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经济至上的金融时代。金钱万能,物欲横流;精神日益粗鄙,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面临并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因而,大力弘扬礼治精神,对于提高个人修养,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秩序就显得尤为重要。

TOP
554#

礼的价值
自古以来,中国都以”礼仪之邦“自居,而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也在”礼“上充分体现,而”礼“同样是人类文明史积累的体现。
一个国家想要在国际上获得更多的尊重和更重要的地位,除了国家实力的提升,”守礼“也是十分关键的。邦交之礼,”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这是古代战争中不成文的外交礼节;入乡随俗,赠送国礼同样是两国交往的必要礼节。遵守了达成默契的礼,才能减少纷争,共同繁荣,维护世界的和平。
而人与人之间的”礼“更是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人们生活中处处需要遵循”礼“,才能维系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维护社会和谐。
TOP
555#

礼仪、礼节、礼貌是中华民族对整个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在发展经济人心思富的今天,只有注重礼仪、礼节、礼貌,才能不受私心的操纵,摆脱金钱、权力、地位等世俗的影响,使人人懂得自尊,人人懂得尊重人,华夏大地真正成为家庭和睦、民众和亲、社会和谐的礼仪之邦,文明之邦。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每个公民都要养成注重礼仪、规范礼节、待人礼貌的自觉习惯。在家庭,小辈尊长为礼,长辈也给小辈作出表率。在学校,学生尊师为礼,老师也给学生作出榜样。在单位,职工尊重领导为礼,领导更要给职工作出示范。只有这样“礼尚往来”,互相尊重,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必然会有显著提高。

行礼仪、知礼节、讲礼貌,是中华民族的普遍崇尚的社会行为模式。因此,我们不仅在重要场合行礼仪、知礼节、讲礼貌,更要在日常生活中、在细微小事中,在利益冲突中自觉地履行实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中,守住我们民族的祖根文化。

孔子说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论语·卫灵公》)这也表明仁义在内,礼仪在外;仁义是质实,礼文是形式。“礼”的功能主要是确定亲疏、远近、贵贱、上下的等级,确立君臣、父子、兄弟、夫妇的社会结构,整齐风俗,节制财物之用,理顺社会关系与秩序等等。“礼”中包含了一定的人道精神、道德价值。“礼也者,贵者敬焉,老者孝焉,长者弟焉,幼者慈焉,贱者惠焉。”(《荀子·大略》)荀子推崇“礼”为“道德之极”、“治辨之极”、“人道之极”,因为“礼”的目的是使贵者受敬,老者受孝,长者受悌,幼者得到慈爱,贱者得到恩惠。

我们也要学会依礼而行,有一定的节度,在人与人相处时既不侮辱别人,也不与人亲昵失敬。学会君子待人接物时态度恭敬,凡事有节制,谦逊礼让。礼以内在的敬、让为质实,在行为上以遵循一定的仪节表现出来。但这不只是拘守礼文仪节,而是以礼让为本质。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