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930313233343536» / 6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三、礼的价值 [复制链接]

481#

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释名》曰:“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礼器》曰:“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为人处世,有一定的规范,在对事情的看法上,处事态度上,做事方法上,按照一定的准则,人们普遍接受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处理事情,符合道的行为准则,尊崇礼法;做人做事,符合人的正直高尚之心,做善思可为之事,不管做人还是做事,即使是一个整体,都要尊崇礼法而治,才会达到和谐健康的社会要求。

而处在礼仪之邦的我们,更要秉承礼的纪律,体现我们素质修养的提升,对人处事以礼为先。

TOP
482#

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子曰:不学礼,无以立。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这都告诉我们:做什么事情,先学会做人!讲究礼仪,尊重他人,是社会文明的一种体现,是我们大学生精神状态、文化教养和道德水平的反映,古人云:“国有礼则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正,心有礼则心泰。”可见礼仪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何等重要。
TOP
483#

儒家认为,人人遵守符合其身份和地位的行为规范,便“礼达而分定”,达到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境地,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的理想社会秩序便可维持了,国家便可以长治久安了。反之,弃礼而不用,或不遵守符合身份、地位的行为规范,便将如周内史过所说的:“礼不行则上下昏”,而儒家所鼓吹的理想社会和伦常便无法维持了,国家也就不可得而治了。因此儒家极端重视礼在治理国家上的作用,提出礼治的口号。孔子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记》云:“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治政安君也”,可见礼是封建统治阶级维持其统治的重要工具。“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欤!”儒家认为推行礼治即是为政。师服云:“礼以体政”;孔子说:“为国以礼”;晏婴说:“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左传》引君子曰:“礼经国家,定社稷”;女叔齐云:“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荀子云:“国之命在礼”。从这些话里可以充分看出礼与政治的密切关系,国之治乱系于礼之兴废。所以荀子说:“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陨社稷也”;《礼记》云:治国以礼则“官得其体,政事得其施”,治国无礼则“官失其体,政事失其施”,结论是:“礼之所兴,众之所治也;礼之所废,众之所乱也”。显而易见,放弃礼和礼治,儒家心目中的理想封建社会便无法建立和维持了。
TOP
484#

“礼”最早是作为一套文明的规则出现的,相对于野蛮,它是人类进步的伟大标志,后来,它成了中国古代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体系。随着礼制存在基础的消亡,很多礼的具体仪则和它的一部分功能已经没有了存在的必要。除了可以维系民族认同感和增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礼的观念规范,其余不符合当代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当代社会自能将其排除。

如果将能否进入当代生活的礼的观念规范从功能上进行区分,那么将被排斥的是“序尊卑之制”的一面,可被当代生活接受的则是“崇敬让之节”的一面。而基础,则不再是“序尊卑之制”了。

TOP
485#

中国自古号称礼仪之邦,而且“人无礼,无以立”。在现代社会中,礼越来越重要,不管是于个人还是于社会。“礼”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师长的尊敬,对父母的孝顺,对兄弟姐妹的礼让,对别人的谦让等;同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也要推崇“礼”。
TOP
486#

礼仪是提高个人自身修养所必需学习的一种文化,礼仪的懂得也是整个社会精神面貌的一种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仅要讲礼仪,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同样要讲礼仪。这是一种修养的体现,更是对他人的尊重。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人必须要在某种道德的制约下才能往一个正确的轨道发展,礼仪文化学习和传播也同样促进着社会的稳定发展。
TOP
487#

礼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一向被视为儒学的核心。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苟子等都对礼的作用和价值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从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不学礼,无以立”、“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到孟子的“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再到荀子的“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我们不仅可以看出儒家对礼的执着追求,感受到礼在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方面的重要功能,亦可领略到“礼之用,和为贵”所揭示的治国理政、协和万邦的真谛
TOP
488#

三礼之学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有其现代价值。礼乐文化不仅促进社会秩序化,而且有“谐万民”的目的,即促进社会的和谐化。一个稳定和谐的人间秩序总是要一定的礼仪规范为调节的,包括一定的等级秩序、礼文仪节。“礼”的目的是使“四海之内合敬同爱矣。”(《礼记·乐记》)礼乐教化的人文精神是人与人、族与族、文与文相接相处的精神,是协和万邦、民族共存、文化交流融合并形成统一的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动力。孔子对礼乐的继承、传授,大有益于他身后两千五百年世道人心的维系和民族的大融合、文化的大融合。
TOP
489#

“礼”字指的是尊重,即在人际交往中既要尊重自己,也要尊重别人。古人讲“礼仪者敬人也”,实际上是一种待人接物的基本要求。礼仪的“仪”字顾名思义,仪者仪式也,即尊重自己、尊重别人的表现形式。总之礼仪是尊重自己尊重别人的表现形式,进而言之,礼仪其实就是交往艺术,就是待人接物之道 。
TOP
490#

礼是一个人品质的体现,一个注重礼的人,必然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礼仪是礼的一种体现,礼无处不在,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需要用到礼,在社会活动中,交谈注重礼仪,可以变得文明;举止注重礼仪,可以变得高雅;穿着注重礼仪,可以变得大方。一个有序的社会,是需要礼仪来作为支撑的。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品德规范,礼对内有利于家庭和睦、人际谐和;对外有助于社会安宁、统治稳定。在历史开展进程中,它对维系宗法家族血缘制度的谐和,保证封建专制统治秩序的稳定和抵挡外来侵略稳固国防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TOP
491#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中华文明素称“礼乐文明”。早在我国远古时代,礼就孕育于原始社会的风俗习惯之中。到了西周时期,周公“制礼作乐”,揭开了中国礼乐文明的序幕。后经儒家的丰富和完善与历代统治者的倡导和推行,礼逐渐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礼治最终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治国方略。综观中国历史,礼作为约束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准则和维持社会秩序的基本规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而且成为华夏文明的标志。唐代学者孔颖达在解释“华夏”一词的涵义时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著名史学家柳诒徵先生也曾说:“中国者,礼仪之邦也。以中道立国,以礼仪立国,是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相比较而言最具特色之处。”从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不学礼,无以立”、“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到孟子的“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再到荀子的“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我们不仅可以看出儒家对礼的执着追求,感受到礼在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方面的重要功能,亦可领略到“礼之用,和为贵”所揭示的治国理政、协和万邦的真谛。
TOP
492#

 礼仪通过评价、劝阻、示范等教育形式纠正人们不正确的行为习惯,倡导人们按礼仪规范的要求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正常生活。讲究礼仪的人同时也起着标榜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周围的人。
TOP
493#

  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只要双方都能自觉地遵守礼仪规范,就容易沟通感情,从而使交往容易成功。

  在社会交往时只要人们注重礼仪规范,就能够互相尊重,友好合作,从而缓和和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障碍。
TOP
494#

在“礼”中包含了一定的人道精神、道德价值。人与人相处既不侮辱别人,也不与人亲昵失敬。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
TOP
495#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文化及其所蕴含的礼治精神一直占据着核心地位。礼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礼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物质交换,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正是礼的初始涵义。礼的发展与远古时代的宗教典礼仪式密不可分。前人所考证过的奉神人之事谓之礼,即是明证。周代文王制礼,形成系统的典章制度和各种繁文缛节,确立起亲亲尊尊的原则,礼从而发展成一种政教与人道相结合的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对礼正名,不仅承继了礼作为人道的功能,而还看到了其内在的道德伦理意义。并且阐发了礼的精神价值,从而奠定了礼的人伦本体基础。

礼文化及礼治精神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讲究亲和政策和伦理亲情。人际伦理,社会秩序,来自于人的自身,又返利于人的自身,最易为人接受和执行,也最易深入人心。在历史上,对促进当时社会的稳定和繁荣曾起过巨大的作用。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经济至上的金融时代。金钱万能,物欲横流;精神日益粗鄙,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面临并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因而,大力弘扬礼文化及礼治精神,对于提高个人修养,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秩序就显得尤为重要。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