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425262728293031» / 6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三、礼的价值 [复制链接]

406#

礼的价值

1、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

2、但是就我而言,以前对礼的认识比较片面,只是局限于道德规范层面的认识,它是作为人与人和平相处和交往的必要前提,体现出来的是对对方的尊重,它是维系两个人之间有良好的交往关系的保证。

3、除此之外的礼在中国古代也是一种社会的典章制度,作为国家政治制度的工具,这时的礼就是一种统治者维护自身权益和利益的必要工具,这时候的礼的目的性是带有政治色彩的。

TOP
407#

孔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就是说,你不学,就没法在社会中立身我国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它不但形成了灿烂的文化,而且还拥有许多优秀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涌现出不少文明礼仪、素养极高的人,像孔融、周恩来等。文明礼仪不在于嘴上功夫,而是在于真真正正的实践。在与人交往中,需要宽容,虚怀若谷、容得下不同的意见,对人友爱、理解,不埋怨,不嫉恨、不猜疑。得理让人,失理道歉,真诚地与人相处,与人为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部分摘抄)

TOP
408#

儒家主张国家治理要从尊重礼义教化入手,教给人们礼的规范,坚守礼义,引导人们遵循礼的约束,成为有规矩、有秩序、懂道德的“有方之士”。儒家认为,礼仪的核心是“义”,“义生然后礼作,礼作然后万物安”。只有做到把把礼仪与礼义结合起来,用以教育人们,无论是国家朝廷,还是社会家庭,都会做到秩序井然,安分守己。
TOP
409#

我国自古就有“投桃报李”一说,这也正是在各人的小礼上实现的价值,更大者,可以正其身。而至于大礼,在一定程度上则可以安邦定国,教导人民。如今大家对于一些犯罪行为总提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预防”我们就可以用以“礼治”,显然“礼”的价值是巨大的。
TOP
410#

我国自古就有“投桃报李”一说,这也正是小礼得到回报的价值,更大者则可以正其身。而对

于大礼在一定的程度上便可以安邦定国,教导人民。如今,人们对于某些犯罪行为总是提出预

防为主,防治结合。“预防”则可以用“礼治”来设施,显然,礼是拥有极高的价值的。知礼

后,便有了廉耻感,它就如信仰一般从内心督促我们应避免做某些事,规范大家的行为,在一

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的和谐。

TOP
411#

孔子说不能用政令和法律来约束人民,因为这是外部强加给人的一种压力,即使起了一些镇压作用,那也是短暂的,也是被那些政令和法律吓出来的效果。这并不能根治人内心中产生的邪恶思想,在巨大的诱惑面前,他们就有可能对那些政令和法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最终走上不归路。这个时候礼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礼以养德,礼是用来端正自身的。人一旦以礼来修养身心,以礼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那么他将会发自内心的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礼致和谐,国家的领导人若用礼来治理国家,国家将安定,人与人之间将和谐相处,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幸福的社会。

TOP
412#

      礼可以养德。用道德来教导人民,用礼仪来规范人民,会比用政令来教导人民,用刑法来整治人民更能使人民遵守法律规范,并且它的效用具有持久性。礼可致和谐。人不遵守礼就无法生活,事情不按礼仪就办不成,一个国家没有礼仪制度就不得安宁。礼可以起到抑制作用。礼是在行为发生之前发挥禁止的作用,法是在行为发生之后才施用,在进行社会管理时要注重礼和法的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管理社会。
TOP
413#

儒家认为,人人遵守符合其身份和地位的行为规范,便“礼达而分定”,达到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境地,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的理想社会秩序便可维持了,国家便可以长治久安了。反之,弃礼而不用,或不遵守符合身份、地位的行为规范,便将如周内史过所说的:“礼不行则上下昏”,而儒家所鼓吹的理想社会和伦常便无法维持了,国家也就不可得而治了。因此儒家极端重视礼在治理国家上的作用,提出礼治的口号。孔子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记》云:“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治政ersonName ProductID="安" w:st="on">安ersonName>君也”,可见礼是封建统治阶级维持其统治的重要工具。

TOP
414#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2011级文秘

姓名:李洪艳

学号:11311018

时间:2012512

电话号码:15288233702

礼的价值

“礼”是道德的行为规范,审美的行为规范,有序的行为规范,中华人文礼教是中华民族的道德行为规范与文明行为规范,体现出仁爱,和谐,秩序,优美等原则,是需要继承和发扬的。对“礼”的倡导,可以养成中华民族谦逊好礼的民族品格。

     礼者,中也,过则为伪不可谓之礼。意思是所谓礼,就是恰到好处,过头了就成了虚伪而不再是礼了,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必须慎重考虑,坚持适度的原则,夫礼者,自卑而尊人,礼的精神是自己谦卑,尊重他人,社交礼仪,是人们相互交往中的一种行为规范,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都不离不开社交礼仪,主要是与人打交道,在工作交往中更应该注意礼貌礼节,处处做到仪表端正,谦逊和蔼,文明礼貌,保持一种有素质,有修养的良好形象,对优人勿乐,对哭人勿笑,对失意人勿矜,不要对着忧愁的人表现出快乐,不要对着痛哭的人大笑,不要对失意的人夸耀自己,我们要真诚的待人,对待他人坦诚相待,面对忧愁的人微笑着告诉他,其实生活很美,他应该放眼望去,看,天使蔚蓝的,水是纯净的,草是碧绿的,你要快乐;面对痛哭的人,你应该轻声的安慰她,朋友,要哭就放声大哭,我可以借给你肩膀,可以肆无忌禅的哭,痛痛快快的哭出来,用眼泪洗涤心里的痛苦,或许你的心里会好过点,面对失意的人,你应该用温暖的语气对她说,明天是充满憧憬的,人生有失有得,失败乃是成功之母,你应该鼓起勇气,敢于挑战,你就会取得成功。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目格。”孔子说:“用败令来教导人民,用刑法来整治人民,人民暂且免于犯罪,但缺乏廉耻感,用道德来教导人民,用礼仪来规范人民,人民有廉耻感而且心锐诚服,社会生活中,为非作歹的人有很多,有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待解付出一切,杀人放火,抢劫殴打,吸毒贩卖,拐骗良家妇女,如果不用法律来制裁,那是不行的,用到的来教育他们,如果不及时纠正自己的言行错误,就会受到道德的谴责,法律的严惩,这样才能尽可能减少犯罪分子。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仪然后治,现在的人本性邪恶,必须依靠教师和法律来校正,接受礼仪才得到矫治。

礼,经固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   者也。礼,用来治理国家,安定社会,调理人民,有利于子孙后代,用礼治理国家,国家荣富,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子孙后代发展。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成宁,人不遵守礼就无法生活,事情不按礼仪就办不成,一个国家没有礼仪制度就不得安宁,常言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礼,是不安宁的,人们不遵守社会交通的规章秩序,整个社会将混乱不堪,所以我们必须遵守法律法规、社会秩序,社会才能有序健康的发展下去。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所以我们必须要加强民族创新。

TOP
415#

      不考虑其他,单就礼对于国家的治理,社会的和谐,个人的自身修养而言,它是由很高的存在价值的。

     在国家的治理过程中,若统治者用道德来教导人民,用礼仪来规范人民,民众就会有廉耻感并且对统治者是感到心悦诚服的。而在个人的修养培养上,则正是因为有了礼法的存在,人们懂得克制自己的欲望,遵守礼仪规范,所以君子不说不合乎礼的话,不做不合乎礼的事。总之,礼,无论是用来治理国家、安定社会,还是用于调理人民,它都是有着深远的价值与存在意义的。

TOP
416#

礼,包含礼节、礼貌、礼仪、礼治等诸多含义,是道德规范,可用来协调人际关系,还可分配尊卑等级;可以用来维护社会秩序,还可以用来治理国家。礼在古老的中华文明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世界四大文明中,中华文明之所以能一直长久地不间断地延续下来,“礼”是最重要因素之一。中国素称礼仪之邦,其源头可以追溯到距今四千年前的夏朝。孔子有语:“夏礼,吾能言之;殷礼,吾能言之。”(《论语》)就是说,他能说出夏朝和商朝的礼来。他还进一步说:“周朝的礼乐制度就是借鉴夏商二朝制定的,非常丰盛完备,我遵从周朝的一切。”中国最早的“礼”,是用在祭祀活动中,后来,人们渐渐发现,礼可以运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而使不同的人群各安其位,巩固并加强已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人们生活更加和谐与有序。

TOP
417#

一定形式的礼,无论对于一个社会还是对于个人,都是必不可少的。对社会而言,礼是这个社会道德文明程度的直观表征;对个人而言,礼则是其道德素质和教养程度的外在标志。我们今天仍然可以借助“礼”的形式,赋予新的内容,来对公民进行道德素质教育,特别是恭敬、尊重品质的教育。孔子认为礼的具体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因革损益的,对前代的礼制应根据当代的具体情况,择其善者为我所用,例如“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 我们今天仍然可以借鉴这种态度,对古代的礼仪文化继承其优秀的精华,“损”去其过时的糟粕,“益”之以符合现代文明的新内容,从而创造出我们当今时代所需要的新的礼仪文化,使我们这个号称礼仪之邦的古国放射出现代文明的光彩。

TOP
418#

礼,是儒家学说比较崇尚的一种思想,是治国的方略。礼的学问也博大精深,礼是个人立身修养的需要。孔子一种崇尚礼。他认为不知礼,就无以立身。圣人是以礼教人,使人有礼,从而有别于禽兽。他有句著名的话“兴与诗,立于礼,成与乐。”把礼提高到立身、立家、立国的态度。要求君子应该“克己复礼”。不仅在立身方面要求礼,而且从个人安危的角度,儒家也强调了礼的重要性“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礼者不可不学也”。儒者的修养,就是丰富礼的知识,使自己彬彬有礼。

TOP
419#

孔子提出“礼”的思想观念,其重点在于突出礼仪、制度、言行规范,所谓“不知礼,无以立。”中国是个礼仪之邦,对“礼”非常重视,所以高校教育中安排了不少关于社交礼仪及职场礼仪的选修课,受到大学生的一致推崇,可见其对于礼仪的重视。然而“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乎?”。大学生们对于“礼”的推崇,究竟是为了自己今后的职场成功,还是源于心中的“仁”呢?而如果一个具备高等学历的人,心中无仁之心,不孝顺自己的父母,不热爱自己的祖国,只专营于自己的蝇头小利,那么即使他是一个温文尔雅,注重礼节的人,又能为社会创造多少的价值呢?

TOP
420#

“礼”最早是作为一套文明的规则出现的,相对于野蛮,它是人类进步的伟大标志,后来,它成了中国古代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体系。随着礼制存在基础的消亡,很多礼的具体仪则和它的一部分功能已经没有了存在的必要。除了可以维系民族认同感和增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礼的观念规范,其余不符合当代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当代社会自能将其排除。中国历史悠久,拥有五千年文明,号称礼仪之邦。古代社会与国家管理方式既非法制社会,也非通常人们认定的人治社会,而是礼法社会。礼法是礼制与法律相结合的概念,融入哲学家的思想,法学家的智慧和政治家的实践。礼制是德治梦想的具体化,通过礼仪定式与礼制规范塑造人们的行为与思想;通过法律的惩罚维护礼法的绝对权威。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