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122232425262728» / 6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三、礼的价值 [复制链接]

361#

       就现代生活而言,在外在强制的法律与内在自觉的道德之间有很大的空间,即包含社会礼俗在内的成文与不成文的规范。这就是“礼”。古今社会规范的差异不可以道里计,但提高国民的文明程度,协调群体、社区的关系,促成社会健康、和谐、有序地发展,不能没有新时代的礼仪文化制度、规矩及与之相关的价值指导。我国历来是礼仪之邦,今天我们仍然面临提高国民文明程度的任务。在这一方面,礼学有深厚的资源。

TOP
362#

从小到大,我们的父母.长辈.老师,总是对我们说——孩子,对人要有礼貌。那么,“礼”有什么价值呢?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有耻且格。”这说明,用道德来教化犯错误的人比用刑法来得有效,来得有意义。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有些事,如果,我们能够控制我们的情绪,有着良好的品性,那么,很多案件就不会发生。因此,“礼”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它能化干戈为玉帛。能使我们立身处世,受人尊重和爱戴。

TOP
363#

中国古代的礼论及仪礼中包含丰富的情感文明意蕴.一方面面,情感要有涵养,也必须具备"文明"的气质."仁"是情感文明要达成的最高境界,而礼是实现这一境界的建构性途径.情感文明寓于礼,礼练就情感文明.中国古代情感文明思想体现出合礼化原则、"仁义在先,情爱至上"的价值性取向、中庸性特征、等级性色彩以及"主善慎罚"的仁政倾向.中国古代"礼"的情感文明思想意味深长.

.

TOP
364#

   礼——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自古是礼仪之邦,礼的价值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早在春秋时期,齐景公问政於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孔子的话虽然有那个时代恪守等级制度的嫌疑,但无疑是为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礼法的一种正名。在那个封建社会时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礼法的体现,只有遵循这种礼法,才能算是仁政惠及百姓,政治清明。



    又如:孔子答鲁哀公问政:“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礼记·中庸》)这里说的是仁、义、礼的关系。“仁 ”是以亲爱亲人为起点的道德感。“义”是合宜、恰当、正当,尊重贤人,尚贤使能是社会之“义”的重要内容。“礼”就是“仁”与“义”的具体化、形式化,以此体现亲亲、尊贤为内容的社会秩序。孔子说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论语·卫灵公》)这也表明仁义在内,礼仪在外;仁义是质实,礼文是形式。由此可见,礼的最终价值就是将仁政惠济天下,让天下充满“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孔子的四种“非礼勿……”直到今天,可以说是礼法的最高准则。不合礼法的不要看、不要听、不要说、不要动。如果人人都按照这样去做,社会就会一片祥和,许多违法,违德的行为就不会发生。可见,“礼”可以养德、修身,致和谐。


    不得不说,礼的价值在现代更为突出。就从身边说起,为老人、孕妇让座,车辆、行人互相让让,见到长辈问声好,这就是“礼”。现在提倡和谐社会,礼就显得更为重要,许多小事情就被我们忽略了,其实从身边的“小礼貌”做起,慢慢的我们就会发现我们收获的不止是“养德,修身”,还有“随心所欲,不逾矩”。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6-25 14:44:52编辑过]

TOP
365#

礼是一种用来端正自身的标准与束缚,这也就是为什么每个人,都想要成为一个知书达礼的人的原因。但同样,礼也可以用来感染他人,使得别人受益匪浅。我们可以从懂得礼义的人身上学到他们的精神与品质,从而获得某种启发,受到教育。因此,礼的价值与作用是巨大而不可磨灭的。

TOP
366#

礼者,所以正身也。礼是用来端正自己的。

礼,它是中国传统美德之一,是传统文化的标志,是传统文化的基础。之所以它能几千年来一直继承下来,是因为它有着很大的价值,更何况在我们这样的一个礼仪之邦的大国。一个人如果有很好的礼貌的话,那么他会给人留下一个相当好的印象。同时,它有着很现实的价值意义。无论是从古代到今天,它的价值从来没有被人忽略过。礼貌,是一个人修养的表现形式之一。

礼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文体,是儒学的核心。

TOP
367#

礼的现代价值

我觉得“礼”在现代社会其价值不容忽视,无论是人与人之间还是人与社会或是国家与国家之间。

的目的是使四海之内合敬同爱矣。(《礼记·乐记》)礼乐教化的人文精神是人与人、族与族、文与文相接相处的精神,是协和万邦、民族共存、文化交流融合并形成统一的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动力。孔子对礼乐的继承、传授,大有益于他身后两千五百年世道人心的维系和民族的大融合、文化的大融合。

就现代生活而言,在外在强制的法律与内在自觉的道德之间有很大的空间,即包含社会礼俗在内的成文与不成文的规范。这就是

古今社会规范的差异不可以道里计,但提高国民的文明程度,协调群体、社区的关系,促成社会健康、和谐、有序地发展,不能没有新时代的礼仪文化制度、规矩及与之相关的价值指导。我国历来是礼仪之邦,今天我们仍然面临提高国民文明程度的任务。在这一方面,礼学有深厚的资源。

TOP
368#

礼以养德,礼以立身,礼可以正心也可以正行。礼是对人行为规范的约束,而约束你的时候就是保护你的时候。要随时考虑到礼,待人接物,受礼之约不代表我们太拘泥于小节小事,正是对微小之事的在乎才建立了大方自如的我们。一伸手一投足,体现的正是这个人的修养与内涵。有礼之人,人们自然会高看一眼,无礼之人,鄙夷之情即使不说但也溢于言表。礼可以摒小人之风气,养大家之风范。随着时间累积,礼的积累越来越多,内心的礼气外化为我们的礼行,我们会渐渐发现,自己离礼的目标越来越近了。

TOP
369#

礼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礼”是儒家学说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将儒学当成是封建迷信,将“礼”看成是繁文缛节,甚至是禁锢劳动人民的精神枷锁。那些倡导诞生于西方的民主法制者,也对儒学不屑一顾,认为儒学阻碍了中国人思想上的开放进步,认为儒礼禁锢了中国人的生机与繁荣。其实,中华文明的辉煌与灿烂,儒学居功甚伟。今天我们重温儒学,对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自然功莫大焉!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礼”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为人处事的言行规范,它揭示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的内在规律,是为了维系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和社会的正常结构。从社会整体秩序来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安其位各行其是,整个社会就能稳定与和谐。过去我们常常批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封建秩序,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可是,如果君臣异位,臣凌驾于君之上,天下岂不大乱?如果父子异位,孩子凌驾于父母之上,家庭还能和谐?将君臣关系引申到现在,其实就是上下级关系。如果上下级关系异位,下级凌驾于上级之上,相应的社会领域就必然混乱不堪。比如,文革的浩劫就是下级颠覆上级、群众颠覆政府的结果,必然造成全国处于“无礼”的混乱状态。

从“礼”的实际内涵来看,它体现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尊重。比如在儒礼“君臣父子”关系中,就特别强调了臣子对君父的尊重,否则不仅导致混乱,还有可能出现祸患。别说君臣父子,就是平常人相处,相互不打招呼或不重彼此礼节,不仅容易滋生隔阂,还会因相互猜忌而出现层层矛盾。史上著名的“二桃杀三士”典故,就是因为晏子向三位有功武士致敬却得不到回应而怀恨在心,于是说服国王用二桃奖赏三名武士,并引发三名武士因争功不和但又怕伤害彼此的义气而接连自杀谢世。所以“礼尚往来”才会成为中国古往今来的至理名言,而“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谚语又成了“礼尚往来”的最好注解。

我们看到,直到今天,体现礼的道德语言,仍在社会生活中广泛流行和发挥作用。如礼让、礼敬、礼遇、礼数、以礼待人等等。不仅如此,当代国内外一些管理学家和企业家还将礼转化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原则,将其理解为:规范原则。所有这些表明,礼的传承性是极强的。它具有恒久价值,不会也不应该因时代的变迁而中断。在当今,礼经过提升和新的解释,其作为人际关系和谐相处、人类社会和平发展的道德精神和公共准则,对于匡正、缓和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人文价值失落、精神家园失守、人际关系淡漠紧张、社会发展失衡,以及国际矛盾冲突,生态环境危机等等,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TOP
370#

在儒家的观念中,礼应该包括了多层含义,礼的价值在与立身、养德、致和谐,华夏历来是一个礼仪之邦,大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礼,小到人与人之间的礼,礼无处不在,如果能恰到好处并且灵活运用礼以交,生活也许会更加顺畅。

TOP
371#

在当前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礼仪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礼仪是人们相互交往的行为准则
人离不开与他人的交往。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就是说,人之所以成为人,正是由于他的社会性。人作为社会的一员,总要介入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生活是多方面的,涉及的社会关系也是极为广泛、复杂的,其中有生产关系、阶级关系、党派关系、民族关系以及家庭、亲属、师生、朋友关系,等等。这些关系涉及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法律、宗教等各种领域。无论何种社会关系,都必须通过交往才能表现出来。
为了使人们的交往得以顺利进行,必须讲究礼仪。在目前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扩大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下,更要注意这个问题。作为一个“有理相、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决议》),必须时时处处讲究礼仪。从平时的走亲访友、接打电话,到参加宴会或舞会,从主持会议、接待来访,到参加商务谈判或外事活动等,都要遵守一定的礼仪规范。只有讲究礼仪,在社会交往中对人以礼相待,才能赢得对方的好感与信任,使彼此的交往产生良好的效果。否则,言语不当,举止失范,失礼于人,使对方厌恶和反感,就必然影响交往的正常进行,甚至带来工作、事业上的损失。例如世界著名的汽车推销商乔·吉拉德,有一次向顾客推销汽车,眼看就要成交了,这时顾客突然谈到自己的儿子,说他儿子棒球打得如何好,昨天得了冠军,他要买辆车送给儿子。年轻的吉拉德当时缺乏经验,一心想着收钱和交钥匙,对顾客谈论自己儿子的事根本没有留意。结果顾客把已快掏出来的钱又塞了回去,一扭头走了。晚上,吉拉德给那位顾客去了电话,他说:“我不再向你推销汽车,只是想向你请教一个问题,我今天什么地方得罪你了?”顾客说:“就因为当我说起儿子时,你没好好听,所以我就不买了”。原来顾客激动的事你不关心,他认为你不尊重他的感情,所以使生意落空。这一使年轻的吉拉德终身难忘的教训,生动地说明在人际交往中注重礼仪的重要。
(二)礼仪是塑造社交形象的重要手段
只要与人交往,就有一个以什么形象出现的问题。所谓形象,就是双方在对方心目中形成的综合化、系统化的印象。一个人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着装打扮以至气质修养,都是形象的构成要素,对此绝不能掉以轻心。事实说明,形象不好就不能得到对方的信任与社会的认可。古今中外,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例如,我国古代有这样一则故事:元代一个叫胡石塘的人应聘入京,在元世祖忽必烈召见时,没有发现自己所戴的帽子歪斜着。元世祖问他都学些什么,胡石塘答道:“治国平天下之学”。元世祖笑着说:“自己的一顶帽子都戴不端正,还能平天下吗?”于是,胡石塘就没有被起用。
在国外,像胡石塘这样由于忽视形象而影响事业发展的人也不乏其例。如美国1960年竞选总统时,尼克松就因带病参加电视辩论时形象不佳而败在肯尼迪的手下。可见人的外表形象在待人处事、交往应酬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讲究礼仪有助于塑造良好的社交形象。事实说明,整洁大方的个人仪表,得体的言谈,高雅的举止,良好的气质风度,往往会给对方留下深刻而又美丽的印象,从而建立起友谊和信任关系,实现社交的目标。
(三)礼仪是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有力措施
尊重国际礼仪和交际礼节,尊重各国人民的风俗习惯,是我国对外活动的一贯做法。它反映了我国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国际友好合作的真诚愿望。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的国际交往中,除了正规的官方来往之外,民间的交往也日益增多。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需要研究涉及礼仪,以便让礼仪更好地为我国的对外方针政策服务,为我国的对外社会、经济和外事工作服务,在我国经济与国际市场接轨、增强国际竞争力中发挥作用。
在我国的对外交往中,既有各国到我国来旅游、访问、学习、工作和经商的,也有我国前往世界各地留学、探亲、访问、考察和经商的。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继承和发扬我国优良的礼仪传统,保持礼节与礼仪的民族特色,又要吸收外国礼仪中一些好的东西和一系列国际通行惯例,为我所用;既要不断有所创新,又要尊重各国的不同的文化传统和道德规范形成的风俗习惯,使自己的言谈举止、待人接行合乎礼仪,注重礼仪的实效。
TOP
372#

在儒家看来,“礼”是治国、安邦、安民的根本所在,“国之命在礼”(《荀子·天论》),“礼者,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五年)。在治理国家的模式上,儒家推崇的是“以礼治国”(“礼治”)、“以德治国”(“德治”)。对于百姓而言,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这样百姓才能“有耻且格”,即“有愧耻而不犯礼,且能自修而归正”。对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于">于ersonName>君主而言,也要以礼使臣,“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孔子认为,只要能“为政从德”,就一定能到达太平盛世——“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抉之”(《论语·为政》)。

TOP
373#

高校开办“淑女班”,“礼仪班”受到了社会的重视,充分说明礼仪对我们的重要性。见到熟人要主动打招呼,见到长辈要毕恭毕敬,这对个人自身的修养会起到良好的作用。现代商场中礼仪的作用不可小视,重视礼仪的企业往往也能够拥有更多的人脉资源,重视礼仪的人才能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内涵,促成自己的进步。
TOP
374#

“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西周以礼仪治天下,使中国成为了礼仪之邦。礼仪是促进人们交流的桥梁,在国际交往事物中礼仪也是极其重要的,别人向你敬酒你要喝,实在不能喝一定要道歉并解释清楚,这样才能在别人心里留下好的印象,也能够为国家争分.
TOP
375#

[转帖]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中“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老子说这句话,并不是说要反对所谓的“礼”。

然后,我认为“礼”是社会的最后一道防线。当一个社会发展到必须要用“礼”才能约束人们的行为时,说明这个社会已经到了乱的边缘了。那么在这一章中,老子实际上提出了社会治乱的几道防线:道、德、仁、义、礼。也就说当人们的思想突破了第一道防线“道”时,那第二道防线“德”就显得重要了;当突破了“德”的防线时,第三道防线“仁”就显得重要了;当突破了“仁”的防线时,第四道防线“义”又显得尤其重要;当突破了“义”的防线时,就只有“礼”这一道防线了。如果连“礼”都守不住了,那这个社会一定是处于乱世了。老子和孔子所生活的时代,正是“礼崩乐坏”的时代,那是一个标准的乱世。因此,孔子提出了“克己复礼”的亡羊补牢之举,而老子则提出了“道”和“德”的固本培源之举。

最后,引申到现代社会。我们同样可以认为“法为乱之首”,意思就是说,当一个社会发展到必须通过法律的强制手段,才能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的话,那这个社会就已经到了最危险的边缘了。大家其实可以想一想,为什么我们现在的法律已经是越来越健全了,可为什么我们始终在认为法律还不够健全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突破法律的速度,远远超过了法律完善的速度,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这就好比是,我们现在的医疗水平越来越提高了,可为什么我们健康情况却是越来越差呢?其原因就是我们的健康状况遭受破坏的速度,远远超过了医疗水平的发展速度,这同样是非常危险的信号。

以上观点,不很成熟,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