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516171819202122» / 6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三、礼的价值 [复制链接]

271#

卷三:礼

千百年来礼仪之风传承至今,我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

  当我们接触一个人之后,常常会议论这个人怎么怎么样,什么“素质高有风度,有教养谈吐文雅”或是一些不好的议论,什么“这个人俗不可耐,这个人太邋遢,”等等,个种议论都有,而两者中,不用说,前者肯定是会被人尊重,最受欢迎的。

  文明礼仪要注重平时,从小培养,形成良好习惯。有句话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尊重别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赖,在事业上才能获得成功。现代社会大雅之堂越来越多,谁也不会想成为难登大雅之堂的人,在现在这竞争社会中,有着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规律。这也证明了只有能登大雅之堂的人才能生存下来的人。

   所以,要记住,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TOP
272#

作为学生,我们更赢注意校园礼仪校内公共场所礼仪:应该自觉保持校园整洁,不在教室、楼道、操场乱扔纸屑、果皮、不随地吐痰、不乱倒垃圾。不在黑板、墙壁和课桌椅上乱涂、乱画、乱抹、乱刻,爱护学校公共财物、花草树木,节约用水用电。自觉将自行车存放在指定的车棚或地点,不乱停乱放,不在校内堵车。在食堂用餐时要排队礼让,不乱拥挤,要爱惜粮食,不乱倒剩菜剩饭。
TOP
27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礼是以道德为支撑的,没有道德的“礼”是形式的、是虚伪的,有时甚至是邪恶的。历史上的王莽未篡位时是谦谦君子。新时代“礼”要求的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更注重内涵。这也是我们作为以文明古国的个别公民在大众面前喧哗等,不讲公德,只讲私德。为世人所诟病。引导世人控制自己的行为,构建新时代的新“礼”念。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儒家鼓吹的理想封建社会秩序是尊卑、贵*、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礼。儒家认为,人人遵守符合其身份和地位的行为规范,便“礼达而分定”,达到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境地,尊卑、贵*、长幼、亲疏有别的理想社会秩序便可维持了,国家便可以长治久安了。

TOP
274#

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释名》曰:“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礼器》曰:“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故《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

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他从理论上说明礼的重要性,立身治国都非有礼不可。礼与仁义是儒家学说的核心。

TOP
275#

卷三:礼

千百年来礼仪之风传承至今,我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

  当我们接触一个人之后,常常会议论这个人怎么怎么样,什么“素质高有风度,有教养谈吐文雅”或是一些不好的议论,什么“这个人俗不可耐,这个人太邋遢,”等等,个种议论都有,而两者中,不用说,前者肯定是会被人尊重,最受欢迎的。

  文明礼仪要注重平时,从小培养,形成良好习惯。有句话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尊重别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赖,在事业上才能获得成功。现代社会大雅之堂越来越多,谁也不会想成为难登大雅之堂的人,在现在这竞争社会中,有着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规律。这也证明了只有能登大雅之堂的人才能生存下来的人。

   所以,要记住,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TOP
276#

在封建时代,礼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礼既是中国古代法律的渊源之一,也是古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见孔丘)说,殷因于夏礼,而有所损益,周因于殷礼,而有所损益。由此可知夏、殷时代已有礼。孔子又说,他能讲述夏礼和殷礼,但由于文献不足,他虽能言之,却不能“征之”。也就是说礼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的,不能当作绝对不变的僵化的内容而一味复古。

  周公制礼,典章制度较前代更为完备,发展到了“郁郁乎文哉”(《论语·八佾》)的程度,使孔子赞叹不已,宣称“吾从周”。周人本以“尊礼”著称,到了春秋时代,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陪臣执国命,等级制度破坏,统治者内部对于礼任意僭用,礼崩乐坏,所以司马迁说,“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史记·孔子世家》)。但由于周代礼制非常完善、周密,仍为士大夫所向往,力图予以恢复。春秋时代,孔子以前的人,如师服、内史过等,与孔子同时的人,如叔向晏婴、游吉等,论礼的很多。但论礼最多,并自成体系的首推孔子。他一生以诗书礼乐教弟子,《论语》中有34处记载孔子论礼。他从理论上说明礼的重要性,立身治国都非有礼不可。礼与仁义是儒家学说的核心。
TOP
277#

回复:陈杰思《礼》坛[经典学习]礼的价值





“礼“本质上是一种社会规范,是协调人与人之间居于人性需要基础之上,可能发生的种种矛盾、冲突而约定成俗的,非强制性道德行为准则。它是一种方式而不是目的,是一种礼让和相互尊重而不是彼此倾轧的工具,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以礼养德,以礼正身,却不可教条,乃至以礼损人,以礼制人。时时存礼让成人之心而又不拘于繁文缛节,持礼仪而致和谐才是新世纪我们应该传承的“礼”的价值内涵。




TOP
278#

礼以养德,礼以修身,只要是作为社会性存在的人,对礼的重要价值的认识都是毋庸置疑的。最简单的就拿我们从小自身的经历来说,当我们出生到会说话的时候,我们的父母亲,叫我们做的一件事就是怎样去称呼一个人,而这就是我们最早接触的“礼”,并且它对我们成长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刘备为求贤士,放下自己高贵的皇家血统的身份,三顾茅庐才请得诸葛亮出山,最终也才取得惊世伟业,称雄一方。我们试想如果刘备只是去了两次,而没有去第三次,那么也许就就请不出诸葛亮了,他请出了诸葛亮,就是因为他对一个文人的尊重——一颗求贤的真心,这也就是礼,这从他与诸葛亮的交谈的许多细节可以看出。同时,我们纵观刘备的一生,可以看出他坚持以德服人,更是以礼待人,这也就为他赢得了天下百姓的“刘皇叔”的称谓,也成就了他的伟业。在今天礼对我们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也是毋庸置疑的,我们作为社会的人,一切都是与人的接触开始的,接触要的就是交流,而要交流首先要的就是以礼待人,也就对人的理解包容等等,这就是“礼”,如果你是那么的自以为是,看不起别人,没有以礼相待,那么交流也就变成了不可能。我们以礼待人,那么也就有了和别人的交流,那么我们也就能更哈奥的认识自己,看清自己,取长补短,那么也就进行了自身德性的修养,。以礼待人,人们之间开始多了理解,包容与尊重等等,那么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就可能慢慢的减弱,利益的争端开始变得温和,不至于鱼死网破.....,那么社会也就会变得和谐,我爱人人人人爱我。
TOP
279#

卷三:礼            

三:礼的价值

千百年来礼仪之风传承至今,我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

  当我们接触一个人之后,常常会议论这个人怎么怎么样,什么“素质高有风度,有教养谈吐文雅”或是一些不好的议论,什么“这个人俗不可耐,这个人太邋遢,”等等,个种议论都有,而两者中,不用说,前者肯定是会被人尊重,最受欢迎的。

  文明礼仪要注重平时,从小培养,形成良好习惯。有句话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尊重别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赖,在事业上才能获得成功。现代社会大雅之堂越来越多,谁也不会想成为难登大雅之堂的人,在现在这竞争社会中,有着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规律。这也证明了只有能登大雅之堂的人才能生存下来的人。

   所以,要记住,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TOP
280#

什么是礼?礼在甲骨文中“作二玉在器之形”(王国维《观堂林集·释礼》)《礼记》曰:“夫礼之初,如满饮食,其燔黍捭豚,于尊而抷饮,蒉桴而土鼓,尤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礼记·礼运》)礼是人们在饮食与祭祀时所举行的一些仪式。随后,礼与战争成为“国之大事”,(《左传》)礼由一般的宗教活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人伦规范的形式。礼为什么是人立身之本?孔子似乎更多的是经验的角度断定礼的事实性。到了汉代,儒学家们开始将礼与天联系起来:“礼者,天地之序也。”(《礼记·乐记》)礼是天经地义。因此,礼不是某个人的一时之作,而是先王用来承天之道,以治人情。礼是天经地义,因而也成为人类的基本生活方式。所以,“子曰:礼也者,理也。乐也者,节也。君子无理不动,无节不作。”(《礼记·孔子间居》)君子依理而行,合礼而动,所以孔子说,非礼勿动,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礼。

TOP
281#

   中华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礼仪之邦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 在封建时代,礼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礼既是中国古代法律的渊源之一,也是古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倡导以德治国的大背景下,礼就显得尤为重要。但今天较之古时,早已时过境迁 我们倡导“礼” 并非要尊孔复古。而是批判的继承其中有用的东西,构建和谐社会!!!

TOP
282#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孔子的“克己复礼”曾经被作为一个活靶子来批判,许多人认为礼是孔子思想里的保守部分。

本人对观点难以苟同。礼不是一种形式,也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繁文缛节。父子之间需要礼,夫妻之间需要礼,师生之间需要礼,上下级之间也同样需要礼。但这种礼是相互的,不是单方面的,因而自然也是公平的。

同时,礼也是一种社会必要的秩序,是社会正常运作的如果缺乏这种秩序,我们的社会可能陷入一种百劫不复的混乱。

虽然我们吸纳在时代变了,但基本的伦理和礼仪底线是不能改变的。一个彬彬有礼,话语中流露出一股自然和蔼之气的人,给人的良好感觉和印象是不言而喻的。

TOP
283#

        礼是一种行为规范,它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的调节器,以礼待人,一直是中华儿女追寻的重要的方式,因为有礼,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和谐,越来越有味。

      “ 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在这种有规律,有拘束的环境中,大家各行其事,互不干扰,才能达到各种各样的目标。在各自的能力范围内,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社会的和谐又度。

      

TOP
284#

中国作为个礼仪之邦,礼节纷繁复杂,纵观古代礼仪不难发现礼既是富于地域性、时代性又因人而异。所以“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年”,人们必须按照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去选择相当于其身份的礼,符合这条件的为有礼,否则就是非礼。历代冠、婚、丧、祭、乡饮等礼,都是按照当事人的爵位、品级、有官、无官等身份而制定的,对于所用衣饰器物以及仪式都有繁琐的规定,不能僭用。在家族中,父子、夫妇、兄弟之礼各不相同。夜晚为父母安放枕席,早晨向父母问安,出门必面告,回来必面告,不住在室的西南角(尊者所居),不坐在席的中央,不走正中的道路,不立在门的中央,不蓄私财,是人子之礼。只有通过不同的礼,才能确定家族内和社会上各种人的身份和行为,使人人各尽其本分,虽说把人分作三六九等在现在看来是不合理的,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的确有他的积极意义,社会在进步,我们的礼数也在革新,面对传统礼数,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入乡随俗,有所革新,但绝对不可忘礼,“无礼而不立”
TOP
285#

“礼”是指道德的行为规范,审美的行为规范,有序的行为规范。

“礼”的精神是自己谦卑,尊重他人。“礼”的原则就是真诚、简克、适度、和谐、

真诚,就是用一颗真诚的心对待他人,不要对着有忧愁的人表现出快乐,不要对痛苦的人大笑,不要对失意的人夸耀自己。

简易,就是礼在运行中,做到真正的用到实处,与其奢侈,不如简约。

克己,就是克制自己,遵循礼仪规范,不合于礼的事不去看,不合于礼的事不去听,不合于礼的是不去做。

适度,所谓礼,就是恰到好处,过头了就成了虚伪而不再是礼了。所以,礼在运行中要遵循适度原则。

和谐,礼在运用中,和谐是最为可贵的,无论大事小事都以和谐而行。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