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13141516171819» / 6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三、礼的价值 [复制链接]

226#

       孔子所说的“礼”实质上是指“周礼”,是孔子作为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希望恢复没落的周王朝的统治,其规定的严格的等级制度并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进入封建社会人们将孔子所提出的礼进行了改良,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封建礼教制度帮助了封建统治者进行教化愚弄百姓的武器。现代社会,礼,则指礼貌、礼节等。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中国也向来被誉为礼仪之邦。总而言之,“礼”在中国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并且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不断改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TOP
227#

孔子提倡的礼,起初最大的目的是用于治国,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变成人们在生活中做到和谐相处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人与人之间有了才能较好交往,能较好的交往才能构建社会的和谐。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原因就在于,人类会想办法做到在不互相伤害的前提下和谐相处。也才有了礼的诞生。
TOP
228#

礼意义不是说它能带来但是利益,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它能支撑一个具有道德的社会,区别野蛮与文明的就是“礼”。一个具有礼的社会,必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但是不可避免的是有些不和谐的存在,所以我们要用礼来影响那些无礼的存在,这也是礼重要的价值之一。
TOP
229#

孔子礼学思想结合了“法治”和“德治”两种治国思想,进一步发展了“礼治”思想。 这种以“礼治”为核心的治国思想在我国两千多年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政治文化景观,但是这种思想在近代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冲击下遭遇到了生存危机,如何认识传统礼治思想的现代价值并对其进行现代价值转换是一个有挑战性的话题,需要更多人的关注和努力。我们相信,孔子礼学思想的现代价值总有一天会得到重新理解。
TOP
230#

“礼”根源于人的恭敬之心,辞让之心,出于对长辈,对道德准则的恭敬和对兄弟朋友的辞让之情。作为一种伦理制度,“礼教”在历史上曾起过消极的作用;但作为道德修养和文明的象征,礼貌、礼让、礼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TOP
231#

礼仪是一种规范化的人际交往标准,是以一种相对的方式来表示尊重对方,并获得对方尊重的过程,是个人素质的体现,也是一个企业形象的展现。

从个人角度来讲,一个人通过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把他的个人涵养、素质、才华展现在人们面前,给人留下第一印象。俗话说:“你不会有第二次机会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可以肯定的是,第一印象是至关重要的。

TOP
232#

儒家认为,人人遵守符合其身份和地位的行为规范,便“礼达而分定”,达到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境地,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的理想社会秩序便可维持了,国家便可以长治久安了。反之,弃礼而不用,或不遵守符合身份、地位的行为规范,便将如周内史过所说的:“礼不行则上下昏”,而儒家所鼓吹的理想社会和伦常便无法维持了,国家也就不可得而治了。因此儒家极端重视礼在治理国家上的作用,提出礼治的口号。孔子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记》云:“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治政ersonName ProductID="安" w:st="on">安ersonName>君也”,可见礼是封建统治阶级维持其统治的重要工具。“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欤!”儒家认为推行礼治即是为政。师服云:“礼以体政”;孔子说:“为国以礼”;晏婴说:“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左传》引君子曰:“礼经国家,定社稷”;女叔齐云:“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荀子云:“国之命在礼”。从这些话里可以充分看出礼与政治的密切关系,国之治乱系于礼之兴废。所以荀子说:“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陨社稷也”;《礼记》云:治国以礼则“官得其体,政事得其施”,治国无礼则“官失其体,政事失其施”,结论是:“礼之所兴,众之所治也;礼之所废,众之所乱也”。显而易见,放弃礼和礼治,儒家心目中的理想封建社会便无法建立和维持了。

TOP
233#

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释名》曰:“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礼器》曰:“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故《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以“礼”为支柱的治人之学实际上就是孔子的治国思想。孔子继承了西周以来把礼作为治国之经纬的思想,认为礼是治国之本,形成了以礼乐教化治国安邦的总体思路。

孔子不满当时“天下无道”,动荡不安的社会,抱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救世情怀,奔游列国,汲汲以求,倡导“德化”、“礼治”。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他提出“为国以礼”(《先进》),集中表达了他对礼在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孔子对周礼抱着很尊敬的心态,而在实际上又有所损益。在继承中创新,目的是为了救世。孔子是十分崇尚“周礼”的,在《论语》中多次谈到自己对西周礼乐的向往。子曰:“周监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泰伯》)“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阳货》)“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述而》)这态度谈和感情毕竟是有一定的保守性的,因为周礼再好,也只是代表一个逝去了的时代,尽管那个时代曾经确实是辉煌的。

  

如果孔子果真面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形势,一味地维护周礼,那他肯定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保守派。但是,事实上,他对周礼也有许多不满之处,并在推崇周礼的前提下,对周礼进行了许多“损益”。如“周礼”重视祭祀鬼神,而孔子在回答樊迟问知时则主张:“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也》)子路问事鬼神的问题,孔子明确地告诉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先进》)他的弟子都认为“子不语怪,力,乱,神。”(《述而》)孔子重人事轻鬼神,革新了“周礼”的基本精神。又如“周礼”规定的宗法制、世袭制在孔子这里也被打破了,他提出了的“举贤才”(《子路》)打破了亲亲尊尊,主张“学而优则仕”(《子张》),向社会打开了取士的大门。

  

孔子通过对周礼的损益创造性地提出了“仁”的思想,使之他整个思想体系的制高点,并与“礼”配合,在修己的同时治人,在人的伦理道德完善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良好秩序。所以礼是我们中华的名族精神,我们应该学习和发扬。

TOP
234#

礼的价值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就说一些小的方面吧。


我的父亲是商人,常常在外面和一些朋友打交道,我从小跟着父亲,看着父亲和人打交道的点点滴滴,看着父亲待人时脸上总是挂着微笑,待人谦和,话语温和,对人真诚。虽说算不上是个正宗的儒商,但也还显得彬彬有礼吧。因此父亲的朋友是一天比一天多,别人也喜欢和父亲打交道。所以,我觉得,在古代等级制度森严的时代背景下,礼是规范约束人的工具,而现在,礼转化成了代表一个人是否具有高的文化及个人修养的象征,没有人喜欢和没有修养,无理和不“尚贤”的人交往。有了这个象征就有了交往更多朋友的可能,你的机会就会较别人更多。这就是礼的价值最外在的表现。


现在,礼还是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的基础,礼的存在与发展在无形中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巨大作用,这也是大的方面,我们可以想一下,法律尚有漏洞和空白,当“礼”在中国荡然无存的时候,这个社会会怎样?这也是礼的价值。

TOP
235#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狭小天地里,悲伤叹息,还有什么用呢 
TOP
236#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有着完整的礼仪制度。但现在的礼仪制度和当时有所不同。也就是说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的态度应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像传统礼仪制度中尊卑有序理念是不可取的,但其中好的部分我们应继承。以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做讲文明之人,建设和谐社会。
TOP
237#

   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国家与国际之间关系的工具。

      一个懂礼的人,会受人尊敬,同样懂礼之人,亦会尊重他人。

[em01]
TOP
238#

礼: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这从礼纪中就可得出这样的结论.整个东亚及东南亚的文化的精华均是传承华夏文明就是确证.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礼仪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一般说来,社会上讲文明礼貌的人越多,这个社会便越和谐、安定。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教养有素,礼貌待人,处事有节,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多一些愉悦,而国家、社会更多一些有序与文明。从这一点讲,礼仪对社会起着政治、法律所起不到的作用。长期以来,由于大量礼仪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处于渗融并存的状态,又由于礼仪文化的糟粕所产生不可低估的消极作用。我们忽视了传统礼仪文明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相长一段时间内,社会、学校对礼仪养成教育不够重视,许多不文明的行为亦有增无减。在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应立足于吸收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使传统文明礼仪古为今用,重建一套现代文明礼仪。

TOP
239#

孔子提倡的礼,起初最大的目的是用于治国,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变成人们在生活中做到和谐相处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人与人之间有了才能较好交往,能较好的交往才能构建社会的和谐。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原因就在于,人类会想办法做到在不互相伤害的前提下和谐相处。也才有了礼的诞生。

TOP
240#

礼是我们中国几千年以来的优良传统,礼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国家之间的交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都离不开礼。

孔子曾将“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又将“仁义礼”组成一个系统,曰:“仁者人(爱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 仁以爱人为核心,义以尊贤为核心,礼就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

  孟子在仁义礼之外加入“智”,构成四德或四端,曰:“仁之实事亲(亲亲)是也;义之实从兄(尊长)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背离)是也。”

  董仲舒又加入“信”,并将仁义礼智信说成是与天地长久的经常法则(“常道”),号“正常”。 曰:“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贤良对策》)。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