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819202122232425» / 6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三、礼的价值 [复制链接]

316#

礼仪是一种非法律社会规范, 主要包括道德规范、宗教规范、习俗、共同生活准则等, 是调整社会成员行为的基本准则。现代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传播沟通技术和手段日益改变着人们传统的交往观念和交往行为, 尤其是人的交往范围已逐步从人际沟通扩展为公众沟通, 从面对面的近距离沟通发展到远程沟通, 从慢节奏、低频率的沟通变为快节奏、高频率的沟通。这种现代信息社会的人际沟通变化,对人类社会交往的内容和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使得人们不得不去注重和使用。

TOP
317#

礼仪是用来规范人的行为的,也可以说是人与动物的区别。荀子认为礼可以正身,是有一定道理的。自己的行为符合礼节,不越矩,就会压制内心的邪恶力量,保持清醒,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TOP
318#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10文秘

姓名:李富毅

学号:10311021

时间:2011年3月13日

电话:15288468807


卷三

一、礼

[经典学习]三、以礼国治

      礼的内容繁多,范围广泛,涉及人类各种行为和国家各种活动。《礼记》说“以之居处有礼故长幼辨也,以之闺门之内有礼故三族和也,以之朝廷有礼故官爵序也,以之田猎有礼故戎事闲也,以之军旅有礼故武功成也。是故宫室得其度……鬼神得其飨,丧纪得其哀,辨说得其党,官得其体,政事得其施”,可见其范围之广,“君子无物而不在礼矣”。

       众所周知,调整社会、治理国家,无外乎两种主要手段,即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中国古代治理国家,两者兼用,以后者为主。二者的结合融通,即为礼。诚如近代学人章太炎先生在其所著《检论》中言:“礼者,法度之通名,大别则官制、刑法、仪式是也。”中国古代的“法”有多种含义,但常用是指刑,尤今之刑法、刑罚。西周时期,实行“礼治”,刑被礼所包容,刑即礼的一部分。礼不仅具有道德教化的作用,而且具有法律意义,人们的行为违礼即被视为触刑。婚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矣;乡饮酒之礼废,则长幼之序失而争斗之狱繁矣;聘射之礼废,则诸侯之行恶而盈溢之败起矣;丧祭之礼废,则臣子之恩薄而倍死忘生者众矣。”二者功用有别,目的一致。礼是灵魂、统帅、总的原则,而刑则是礼的条文化、具体化。西汉至清末,刑虽成为独立规范体系,不再为礼的一部分,但与礼比较,刑仍处于从属地位。借用中国传统哲学范畴,礼为“体”,而刑为“用”。即所谓“礼法合一”。

       孔子主张以礼治国,认为“不学礼,无以立。”提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耳且格。”历代儒家莫不将礼看成修身治国屡试不爽的法宝。孟子“仁政”主张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而在人性中孟子强调仁、义、礼、智四端,并将礼看成体现仁义,进而实现“王道”的重要途径;荀子吸收诸子百家思想,认为礼是治国安民之本。他说:“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故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他的礼法一体论为后世统治者所崇。

       中国古代以农为主,工商业不甚发达,由此导致古代法律规范体系是诸法合体,刑重民轻。但这不能说中国古代没有民事法律规范,只不过是没有形成独立的民事法典而已。那么,社会上大量的民事法律关系用什么来调整呢一部分由刑法调整,更大部分,特别是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户婚土田”所谓“细故”,直接用礼来调整。自西周以来,用礼调整社会成员的身份、财产、继承等重要民事关系。中国古代地方上司法与行政合一,而地方行政长官自隋唐以后绝大部分来源于科考。他们饱读诗书,深谙礼的规范,因此以礼断案,驾轻就熟。诚如近人蔡元培先生所言:“我们古代有礼、法之别。法者,刑法也;而今之所谓民法,则颇具于礼。”综上所述,礼治作为一种治国模式,它高居于其他模式如中国传统的“法治”和治国手段之上,成为中国传统政治的基本倾向。

        礼被确定为治国模式始于西周王朝,确切地说始于周公。“先君周公制周礼”,鉴于周初社会的动荡和复杂的形势,为了更有效地统治幅员广大的新建国家,在继承“夏礼”、“殷礼”的基础上,着手将分散零乱的礼进行编排、修补和厘订,使之系统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其基本精神是别尊卑、序贵贱,在区分等级差别的前提下纳天下于一统,在宗法政治基础上建立大一统王朝长治久安。

  至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竭力主张礼治,反对法家的“法治”。与西周相比,表面看来是“礼崩乐坏”,但实际上只是礼的实际范围有所变化,礼的形式有所改变,而礼的本身并没有被废弃。相反,礼在改造中获得了新生。特别是经过荀子的改造,“隆礼重法”,将礼与法有机结合起来,对后世影响很大。西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成为封建社会正统的政治思想。孔子所倡导的“为国以礼”即成为中国传统的治国模式,以后历代王朝,加以完善,相沿未改,一直到清朝。当代美国学者D·布迪在研究了中国传统的礼与法律的关系后认为:“古代圣贤创造了礼,而现实社会的混乱,是因为人们不了解礼,不能以礼规范自己的行为造成的。”这种观点基本符合中国传统政治的实际,也为中外学者所公认。 

       儒家认为,人人遵守符合其身份和地位的行为规范,便“礼达而分定”,达到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境地,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的理想社会秩序便可维持了,国家便可以长治久安了。反之,弃礼而不用,或不遵守符合身份、地位的行为规范,便将如周内史过所说的:“礼不行则上下昏”,而儒家所鼓吹的理想社会和伦常便无法维持了,国家也就不可得而治了。因此儒家极端重视礼在治理国家上的作用,提出礼治的口号。孔子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记》云:“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治政安君也”,可见礼是封建统治阶级维持其统治的重要工具。“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欤!”儒家认为推行礼治即是为政。师服云:“礼以体政”;孔子说:“为国以礼”;晏婴说:“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左传》引君子曰:“礼经国家,定社稷”;女叔齐云:“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荀子云:“国之命在礼”。从这些话里可以充分看出礼与政治的密切关系,国之治乱系于礼之兴废。所以荀子说:“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陨社稷也”;《礼记》云:治国以礼则“官得其体,政事得其施”,治国无礼则“官失其体,政事失其施”,结论是:“礼之所兴,众之所治也;礼之所废,众之所乱也”。显而易见,放弃礼和礼治,儒家心目中的理想封建社会便无法建立和维持了。

        可见,以礼入法是中国法律发展史上一件大事,法律因此发生了重大的深远的变化,礼成为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法律为礼教所支配的局面。古人所谓“明刑弼教”,实质上即以法律制载的力量来维持礼,加强礼的合法性和强制性。礼认为对的,就是法认为合法的;礼所不容许的,也就是法所禁为、所制载的。诚如东汉廷尉陈宠疏中所云:“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明丘濬《大学衍义补》云:“人心违于礼义,然后入于刑法”。礼与法的关系极为密切,这是中国封建法律的主要特征和基本精神。

TOP
319#

礼是用来端正自身的,礼貌对一个人很重要。别看它只是简单几个字,却有着丰富的内涵,做起来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

社会上,校园里,不礼貌的现象随处可见。有的人为了抄近路,从马路中间的护栏上跨过去。有的为了赶时间,面对红灯依然闯过去。这样既不文明又危险。还有些人,明明看到垃圾箱近在咫尺,却偏爱随处扔垃圾……社会上,校园里,这些不文明的现象经常能够看到。

以前看到这些现象时,我也有点不以为然。但自从读了《礼仪》之后。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注意自己的行为习惯,做一个文明人。能行礼的人,他的身心性命是安适的。

这些,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而是需要长期积累的素质。书上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秩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和开展礼仪教育已经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下决心要学习礼仪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认识。

礼,用来治理国家,安定社会,调理人民,有利于子孙后代。                                  

                

TOP
320#

礼是用来端正自身的,礼貌对一个人很重要。别看它只是简单几个字,却有着丰富的内涵,做起来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

社会上,校园里,不礼貌的现象随处可见。有的人为了抄近路,从马路中间的护栏上跨过去。有的为了赶时间,面对红灯依然闯过去。这样既不文明又危险。还有些人,明明看到垃圾箱近在咫尺,却偏爱随处扔垃圾……社会上,校园里,这些不文明的现象经常能够看到。

以前看到这些现象时,我也有点不以为然。但自从读了《礼仪》之后。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注意自己的行为习惯,做一个文明人。能行礼的人,他的身心性命是安适的。

这些,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而是需要长期积累的素质。书上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秩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和开展礼仪教育已经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下决心要学习礼仪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认识。

礼,用来治理国家,安定社会,调理人民,有利于子孙后代。                                  

                

TOP
321#

礼仪是一种规范化的人际交往标准,是以一种相对的方式来表示尊重对方,并获得对方尊重的过程,是个人的体也

是一个企业形象的展现。                        

从个人角度来讲,一个人通过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把他的个人涵养、素质、才华展现在人们面前,给人第一印象。

从企业角度来讲,良好的礼仪形象影响着我们的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良好的企业形象对我们公司的运营有着很大的影响,有助于提高公司的服务质量,礼仪是提高国民素质,加强社会沟通,促进社会发展的有效手段。

我们不能低估礼仪的价值,好的礼仪使我们的日常生活充满和谐与舒适,给他人带来愉悦,也使自己快乐。礼仪的实践一定要始终如一,表里一致,不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都要发自内心地去实践,在给他人留下良好印象的同时也塑造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TOP
322#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10文秘

姓名:艾伦扁

学号:10311008

时间:2011年3月21日

电话:13577012786

卷一:礼

三、 礼的价值

  “礼”是道德行为规范与文明行为规范的总和。孔子讲“不学礼,无以立”,要求“约之以礼”,“齐之以礼”;荀子也讲“礼者,所以正身也”,“礼以成文”。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称号,礼是一个国家文化的传承,是一个民族历史的见证。对于子孙后代来说,“礼”更是人们了解历史和像古人学习的最好载体。

TOP
323#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学院

系别:文史

班级:10级文秘

姓名:周晓艳

学号:10311016

时间:2011321

电话:15287130275

卷三

三、礼的价值

      礼是道德行为规范与文明行为规范的总和,从“礼”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

      如果一个国家只懂的用法律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而忽视了礼仪,使得人民缺乏廉耻感,那么这个国家很难发展,甚至会走向灭亡。

      “以德服人,以礼治国”。如果只是迫于某种权威而恭敬地去对待别人,不是出于“礼”,那么就会使人感到很疲倦。一个懂礼仪的人,不会说出不合“礼”的话,也不会做不合乎礼仪的事。因为违背了礼,就说明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不够良好。

       用“礼”来治国,可以安定社会,使人民安居乐业。它是对规章制度,人民内部矛盾的大调和,是消除争夺的有效方法。

       “礼之用,和为贵”。礼在运用中,和谐最为珍贵。如果人人都以礼待人,用礼约束自己的行为,生活中就可以避免许多争夺和不愉快,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欢乐的场景。我们从小就接受教育,礼仪教育对我们来说是必不可少而且十分重要的。它能帮助我们提高个人修养,更何况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所以,作为中国人,我们更应该继承与发扬,养成中华民族谦虚好礼的民族品德。

TOP
324#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学院

系别:文史

班级:10级文秘

姓名:孙秀琼

学号:10311028

时间:2011322

电话:13518723082

卷三

三、礼的价值

        礼是指道德行为规范,审美的行为规范,有序的行为规范。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礼对国家来说非常的重要。孔子说:用政令来教导人民,用刑罚来整顿人民,人民暂且免于犯罪,但缺乏廉耻感,用道德来教导人民,用礼仪来规范人民,人民有廉耻感且心悦诚服。由此可见,礼对于治理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现在的社会在不断发展。也许你犯罪,然而有宪法的规定,能改变一时。然而用礼教来说,并让人感到羞耻感,让人心服口服。礼是用来端正自身的,一个人如果没有礼,那他的灵魂是空虚的,就会不知所措,恭敬而不知礼,就会疲惫,谨慎而不知礼,就会畏惧,勇敢而不知礼,就会混乱。正直而不知礼,就会刻薄。然而一个人一定要知礼,能行礼的人,他的身心性命是安适的。礼让世界变得和谐,让自身的到超越,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只要国民素质得到提高,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就会越来越强大。然而这一切都要以礼为核心,真正意义上的学会礼。

TOP
325#

《诗经·鄘风·相鼠》“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指出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礼仪,礼是一种道德行为规范,它源于人内心的仁爱。内心中真对他人有同情有爱心,才会有表现于外的礼貌礼节礼仪和一切典章制度。不仅对他人如此,对一切故去的人和一切天地万物,人类同样要谦恭有礼。没有祖先,没有天地万物,何来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国文化敬天敬地敬祖先,婚礼中拜高堂拜夫妻,其意深长矣。

TOP
326#

礼的价值,值得学习




[经典学习]三、礼的价值



1、礼以养德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译:孔子说:“用政令来教导人民,用刑法来整治人民,人民暂且免于犯罪,但缺乏廉耻感;用道德来教导人民,用礼仪来规范人民,民众有廉耻感而且心悦诚服。”(道:通“导”,引导,教导。齐:规范,整治。格:亲近,服从。)

礼者,所以正身也。(《荀子?修身》)

译:礼是用来端正自身的。


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荀子?性恶》)


译:现在的人本性邪恶,必须依靠教师和法律来校正,接受礼义才得到矫治。 2、礼以立身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译:《诗经》激起好善恶(wù)恶之心,遵循礼才能立身处世,音乐可以成就人的道德情操。(诗:指《诗经》。)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


译:恭敬而不知礼,就会疲劳;谨慎而不知礼,就会畏惧;勇敢而不知礼,就会混乱;正直而不知礼,就会刻薄。(葸:畏惧的样子。绞:刻薄。)


孰知夫恭敬辞让之所以养安也!孰知夫礼义文理之所以养情也!(《荀子?礼论》) 译:谁知道恭敬辞让是用来确保平安的!谁知道义理文化是用来陶冶性情的!


故君子非礼而不言,非礼而不动。好色而无礼则流,饮食而无礼则争,流、争则乱。([]董仲舒《春秋繁露》卷十七)


译:所以君子不说不合乎礼的话,不做不合乎礼的事。好女色却不遵守礼,就会放荡;饮食的时候不遵守礼,就会争夺。放荡和争夺就会导致混乱。


能行礼者,其身必安。([]胡瑗《周易口义?说卦》)


译:能行礼的人,他的身心性命是安适的。


3、礼致和谐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译:名号不正,言辞就不顺;言辞不顺,办事就不成;办事不成,礼乐就不兴盛;礼乐不兴盛,刑罚就不得当;刑罚不得当,人民就不知道怎么做。(中:得当。)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一年》)


译:礼,用来治理国家、安定社会、调理人民,有利于子孙后代。(社稷:土神和谷神,ersonName ProductID="古时" w:st="on">古时ersonName>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后嗣:后代子孙。)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修身》)


译:人不遵守礼就无法生活,事情不按礼仪就办不成,一个国家没有礼仪制度就不得安宁。


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史记?太史公自序》)


译:礼是在行为发生之前发挥禁止的作用,法是在行为发生之后才施用。


礼者,法之大分,去争夺之道也。([]朱震《汉上易传》卷三《上经》)


译:礼是对规章制度的极大调和,是消除争夺的方法。(分:调和。)



(节选自:陈杰思编著《中华十大义理》中华书局2008年版)




TOP
327#

礼的价值——礼治

[em17]
    “礼”着重强调的是等级制度《管子》中提到的“礼有八经”就将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制度充分的划清,使人各司其位,各尽其职,各守其责。
    “礼”是一切行为规范的合理准则,在中国文化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是很有中国特色的。《管子》中的“四维”则是着重的强调了“礼”。尤其“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更是将以礼治民的思想表达的淋漓尽致,百姓懂得了礼,君主才能够更加简单、更加方便的进行治理。
    
TOP
328#

     中国自古以来就以“礼仪之邦”自称。俗话说“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由此可见,礼仪在我国的分量,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论是政坛,商场,哪怕只是普通的交际,礼仪都是不可少的。好的礼仪可以显示我们的气度与素质,让我们在各个领域多一份筹码。
TOP
329#

“用政令来教导人民,用刑法来整治人民,人民暂且免于犯罪,但缺乏廉耻感;用道德来教导人民,用礼仪来规范人民,民众有廉耻感而且心悦诚服。”孔大圣人说的对~
TOP
330#

礼”是社会生活的准则,施行“礼”的人相信会受到别人的尊敬,但是我自己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因此要使一个人知礼、懂礼、施礼,那么就应该让这个人先“仓廪实”。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