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718192021222324» / 6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三、礼的价值 [复制链接]

301#

  礼,在现代社会中主要表现在待人接物。尊老爱幼之中。大浪淘沙,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人才济济,高学历的人数数以万计,拿着大专文凭的我们何以取胜?关键在于礼。 细节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细节便是礼的集中体现。在日常行为中,待人接物,注重细节,注重礼节,将会使人对你印象深刻。礼。在日常生活中组要体现为尊老爱幼。公交车上为老人、孕妇、带小孩的人让座,都是尊老爱幼的体现。对老人爱戴,对幼小疼爱,便有一颗仁爱之心。“爱人者人恒爱之”,要学会爱自己,爱别人,爱自己所能及。 礼,是一个人道德修养是否高尚的体现,一个懂礼的人,会从内在透露出他(她)儒雅、庄重、温和、优雅的气质。懂礼的人往往是微笑着面对生活的,他们总是对生活充满希望,充满期待。心中有爱的人才会从内心真正的快乐。

TOP
302#

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史记?太史公自序》)

刑法对违法犯罪固然有强大的威慑作用,据说新加坡对于犯罪的人处罚很严厉,使人们害怕受处罚而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社会秩序井然有序,但是处罚过于严重、过度的压抑国民的行为会引起人民的不满,秦朝因暴政而灭亡的教训告诉我们,使民敢怒而不敢言的政府是不得民心的,就像现在的某些国家虽然说对外宣称国民有言论自由的权利,但是却压制封杀某些与自己主流思想不同的意见和言论,无异于中国秦朝的焚书坑儒,控制人们的思想,殊不知人民是很容易就会被欺骗的吗? 我本人也是很推崇礼的,如果人人都能用礼来做事、思考问题,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更加的和谐,公平的社会就会到来;但是对于古代的礼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盲目的全盘继承,在社会上加强礼的宣传和教育必定会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TOP
303#

,“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历代学者都认为,这是孔门传授的“切要之言”,是一种紧要的、切实的修养方法,然而对于“克己复礼”的含义却有不同的阐释——这里的“克”字,在古代汉语中有“克制”的意思,也有“战胜”的意思。宋代学者朱熹认为:“克己”的真正含义就是战胜自我的私欲,在这里,“礼”不仅仅是具体的礼节,而是泛指天理,“复礼”就是应当遵循天理,这就把“克己复礼”的内涵大大扩展了。朱熹指出,“仁”就是人内心的完美道德境界,其实也无非天理,所以能战胜自己的私欲而复归于天理,自然就达到了仁的境界。
TOP
304#

   礼是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可以维持社会秩序,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在古代,礼的制订或许更多的是对阶级的区分,亲疏贵贱之分在礼那里有一定的体现,但礼的制订并不仅仅只是制约人规范人,他所体现的,更是一种美好的品德。没有了礼,将没有了尊敬,没有了爱护,道德规范也表的虚无缥缈 。我们只有吸收礼的精华,去其糟粕,推崇为人认可的礼,才能创造出和谐。
TOP
305#

《礼记·礼运》说:坏国、丧家、亡人,必先去其礼。以上的论述充分说明礼在治国治民中的巨大作用,周人制礼就是为了维护周的统治,在统治者内部,周礼可以防止和调节矛盾,而对下层人民来说,周礼既有慑服之威,又有收罗人心之用。  
    对于民众个体说,礼也十分重要。孔子甚至把礼看作是一个人生存于社会的根本。他认为不知礼,无以立也。孔子教育儿子孔鲤不学礼,无以立。还教育自己最得意的弟子颜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礼,是在教化人们相处的方法!相处时该做的事情!对人与人和谐相处有很大的帮助!礼,是人们相处的基本道德标准!它,对社会的和谐,人们和平相处有很大帮助!

TOP
306#

       孔子很有名的一句话是“克己复礼”,特别强调“礼”的重要性。因此中国自古号称“礼仪之邦”也不是没有根据的。


        孔子又曾说,礼与其奢宁俭,丧与其易宁戚。朱子曾注:俭者物之质,戚者心之诚,故为礼之本。我们为什么要有“礼”呢?是因为我们丰沛的情感、我们的心意需要一种方式来表达,“礼”就告诉了你这种方式,所以礼是内心精神境界的外面表现。如果只有礼的形式,而没有了礼的精神,那就失去了礼之本。

TOP
307#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  

  礼仪教育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作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为规范称为礼节,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称为礼貌。加强道德实践应注意礼仪,使人们在"敬人、自律、适度、真诚"的原则上进行人际交往,告别不文明的言行。  

  礼仪、礼节、礼貌内容丰富多样,但它有自身的规律性,其基本的礼仪原则:一是敬人的原则;二是自律的原则,就是在交往过程中要克己、慎重、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礼貌待人、表里如一,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要求,自我检点,自我约束,不能妄自尊大,口是心非;三是适度的原则,适度得体,掌握分寸;四是真诚的原则,诚心诚意,以诚待人,不逢场作戏,言行不一。
TOP
308#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
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
对一个人来说,礼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是一个
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
TOP
309#

我们现在所要求建立的和谐社会实际上是对礼的一种重视。作为规范人们行为的礼实际上是对法律的一种补充。在不涉及触犯法律的行为,更需要的是一种道德的约束规范,也就是礼。一个社会按正常的秩序发展下去,是少不了礼的。一个人能得以发展,也是少不了礼的,一个守礼的人才能算得上是个文明人,以礼来规范自身,实际上是对自我行为的一种约束,人的自身价值才会在守礼中提升。在与他人交往中守礼,实际上是尊重他人的表现,一个有礼之人,也才会得到他人的尊重,因此,礼也是和谐人们关系的一个极重要因素~

TOP
310#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中华文明素称“礼乐文明”。早在我国远古时代,礼就孕育于原始社会的风俗习惯之中。儒家的丰富和完善与历代统治者的倡导和推行,礼逐渐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礼治最终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治国方略。综观中国历史,礼作为约束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准则和维持社会秩序的基本规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而且成为华夏文明的标志。
TOP
311#

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TOP
312#

,体现了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从某种角度来说,礼是用来端正自身的。懂礼守礼,然后人们就不会做坏事,这样一来,社会秩序就会安定许多。所以,礼教是很有必要的。有人言,绝对的自由就不是自由,而是会成为一种约束。同理,如果有了礼教的适当规范,每个人乃至整个社会都会获得更大的自由,从而更加健康地发展进步。
TOP
31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在这里“礼”指的是法度,法规。这和家有家规,国有国法一样,“礼”的存在都能够更好的规范人们的行为,言语。对于个人自身也是自我修养很好的标尺。

TOP
314#

“礼以养德、礼致和谐”强调我们应该用良好的礼仪来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从而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从而实施社会变得和谐文明。一个人的礼仪规范反映了他的道德修养,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方面要最讯一定的礼仪规范,从而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人,进而在社会上形成好的风气。

TOP
315#

好的礼仪不仅可以美化人生,而且可以培养人们的社会性,同时还是社会生活和交往的需要。孟德斯鸠曾说:“我们有礼貌是因为自尊。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礼貌招待的人喜悦。”生活中有许多口角、摩擦、矛盾、争斗,都是起因于对小节的不注意。而文雅、宽厚能使人加深友情,增加好感。注重言语礼仪,可以有一个和睦、友好的人际环境,注重行为的礼仪,可以有一个宁静、洁净的生活环境,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也可以美化人生,美化社会。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