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3132333435363738» / 4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四、礼的规范 [复制链接]

511#

先秦文化中,周朝建立了礼乐制度;这里的礼是用来辨别差异,区分感情,乐是用来统一情感,保证和谐;我认为这是最初由统治者建立的体现出尊重生命尊重人格的一种制度。正是有了礼乐制度的建立,我们后人才有了对礼的延伸和发展。虽有所欠缺,可我们仍有前进的空间。从楼主引用的弟子规中能够明确指引我们应该怎么把礼付诸行动,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规范,我们没有经历过古代慢慢创立礼仪制度的艰难坎坷,但我们有成果可以直接学习和利用。感谢先人的智慧。
TOP
512#

“礼”是整个中国哲学里面最为重要的一个范畴,礼的含义不单单是现代人所通常理解的是礼仪,礼节的意思,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礼更多的是指一系列的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并使其纳入正确的轨道的规则制度,因此,礼其实指的是一种完善的、成熟的制度体系,因此,其主要作用就是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人们的行为符合社会伦理规范。礼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像荀子所认为的是约束人们的行为,防止混乱的发生,荀子认为,人生来就有欲望,有了欲望就会有获取财富的动力与倾向,这种倾向如果不加以限制,就会产生争夺,从而导致社会混乱,因此需要“礼”来加以制约,“礼”的产生总是伴随着人的过度的不合道德的行为,因此,这更能体现礼的规范作用。总的来说,礼对于维持整个人类社会的稳定、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促使国家安康扮演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TOP
513#

礼,是文明的标志,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尊重,自人类诞生以来,就开始对文明和美有了追求,礼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通行证,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战胜野蛮和落后,摆脱愚昧和无知,走向开化,进步与文明的标志。
“礼”是自然法则,在人类社会中体现。孔子曾在回答鲁哀公“君子何贵乎天道”一问中提及:“贵其‘不已’,如日月东西相从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闭其久,是天道也;无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是天道也”。儒家看到了天地的永不衰竭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这是孔子的天道观,人类社会要与天地同在,就必须“因阴阳之大顺”,顺应自然规律,效仿自然法则才能生存。治国,修身之道,只有与天道一致,才是万世之道。儒家认为“礼”就是天道在人类社会的运用,儒家在礼仪设计上,处处效仿自然,使之处处与天道相符,由此取得形上的根据。
“礼”是安邦定国之本。《左传—隐公十五年》云:“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国语—晋语》云:”夫礼,国之纪也,国无纪不可以终。等等,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礼"有着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是安邦定国的根本之道。
“礼”是社会行为准则,儒家认为人的活动,应要符合“德”,要体现仁,义,文,行,忠,信的要求,为此根据“德”的要求定制为一套规范,也称之为“礼”儒家将伦理道德,归纳为一系列准则,认为是社会中最合理的原则。
“礼”是对人最基本的尊敬,和礼貌《礼记—月令》云:“勉诸侯,聘名士,礼贤者。”这里的“礼”,作“尊敬”解。《吕氏春秋—慎大览—下贤》云:“故贤主之畜人也,不肯爱实者礼之。”这里也作“尊敬”解。元曲《竹叶舟》中说:“这秀才不礼我也。”也就是“这秀才不尊重我”的意思。礼仪,实际上是由一,系列的,具体的,表现礼貌的礼节所组成。“礼”表示人们在交往中相互表示敬重和友好,其实它本质是尊敬人。
“礼”是指礼物,对于“礼”还有一种起源于远古时期祭祀活动的说法。在祭祀中,人们除了用规范的动作,虔诚的态度,向神表示崇敬和敬畏外,还将自已最有价值、最能体现对神敬意的物品(即牛羊等牲口)奉献于神灵。也许从那时起,“礼”的含义中就开始有物质的成分,礼可以以物的形式出现,即礼物。
可以说“礼”是文明,是思想,是制度,是自然法则,是准则,是尊敬,更是交往方式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
TOP
514#

“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说到“礼”,最先映入脑海的是讲礼仪、有礼貌这两个词组。这在我们生活中十分普遍,但看了《弟子规》里所描述的礼后,我发现礼的内涵远远不止这些,它的范围十分广泛,并且“礼”是十分适用的。例如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也就是说看的时候要看清楚;听的时候要听全面;脸色要温和;举止要恭敬;说话要忠实;做事要严肃认真;有不懂的地方想到向别人请教;愤怒的时候想到可能产生的恶果;看到获得利益的时候想到道义。这在我们平时的待人处事中有重要意义,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有教导作用,指引我们向正确的方向前进。
TOP
515#

l礼的规范,我觉得需要伦理学的助力,关于确立什么属于礼的规范需要专门的研究。
无论礼在法律还是道德两个角度都需要树立起一项基本的价值准则,这是个根本性的选择。法律方面需要澄清什么是违法的什么是犯罪的;我们为什么认为其是违法的、犯罪的;确定其的目的是什么......法律是一项刚性的规范,触犯即违反了“礼”(基本的公序良俗)。但是我们还需要树立起一项柔性的道德准则。我认为这个准则则需要进行不断的尝试与探索,不仅要借鉴古代的传统道德还要吸收现代的一些理念。这项柔性的道德准则不像法律一样可以很大程度上割弃传统,更重要的是拥抱传统。传统的道德在人心中是根深蒂固的,无论我们如何进行现代化的教育,大多数人的道德观念其实和五十年前甚至是五百年前的基本道德观念是一致的。所以我们想要重建一套礼的规范,至少在道德层面上,认真理解、消化吸收古代的道德观念是很重要的。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可以作为一项基本的道德原则。
TOP
516#

礼的规范表现在个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认为最重要的礼表现在生活礼仪上。无论是自己的生活还是在对待别人身上,我们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言行举止不应越格给别人带来不便与麻烦。在对待自己的亲人身上,更应该有礼,这样才能增强亲人之间的感情,才能建立起一个和谐稳定的家庭环境。
TOP
517#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礼中有广泛的祭祀制度,这样的祭祀显示了天子和贵族阶级对于百姓生活的重视和对天地自然的尊敬,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是通过祭祀时的教化以求得统治的稳定,既有助于经济基础的构建又有助于思想上的教化和控制。
TOP
518#

       仁是礼的内在涵义,礼是仁的外在形式。作为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的规范,礼无疑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对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关系和伦理关系进行了具体化的要求,以各种具体的礼仪、礼制加以确定。它要求我们对内要敬爱父母,恭敬兄长,爱护小辈,对外则要仪表端庄,沉稳得当,以达到君子的目标要求自己。礼告诫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时时注意遵守礼仪规范,要表现得体,要给日常的生活以一个衡量的尺度。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尊老爱幼的习俗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礼仪礼制的观念逐渐淡化,因此,要适当重建礼的内涵,使之以新的面貌指导和规范人伦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TOP
519#

要讲究理礼,就要具有各种行为规范。首先我们要尊老爱幼。尊老爱幼是中华传统优秀美德,我们不仅要把它作为里礼的行为规范而去认真践行它,更要遵守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第二,我们要容颜端庄。代人时必须和颜悦色,言谈顺畅,不能轻易的把喜怒哀乐放在脸上,和颜悦色待人。第三,我们要九思九容。我们看待事情的时候要看的清清楚楚,听事情的时候要听的完完整整,我们带人的时候,脸色要温和,要和颜悦色。我们的举止要非常恭敬,待人接物时毕恭毕敬。我们在说话做事的时候要忠实,讲究忠义和诚实而不能欺诈他人。我们做事情的时候要严肃认真,不能不把事情当回事。其次,我们面对不同的问题是要虚心向别人请教,而不能不懂装懂或者态度不谦虚、态度不诚恳。其次,我们愤怒的时候要想到后果,不能先把愤怒轻易的表达出来,然后再接受后果,这样我们就可能及时的止住愤怒,避免很多严重后果的产生。最后我们看到利益的时候要想到道义,鱼和熊掌不可得兼,切不可因为利益而抛弃道义。
TOP
520#

礼坛、四、
在我们的生活中,正是由于礼对人们的约束和规范,因而才避免了许多不文明、不道德的现象。阅读这一章礼的规范的内容后,我深有感触于与之联系紧密的家训,特别想谈谈它对我生活的影响。
首先,我的父母特别强调尊老爱幼,他们在我很小的时候,就会为我讲解各个场合下晚辈需遵守的、尊重长辈的礼仪规范,并要求我严格执行。比如,《论语》讲“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我们家有与之相似的规则:家庭用餐时,长辈先动筷,晚辈才能动筷;并且晚辈不得提前离席,除非是长辈允许的情况下才能破例。再者,和长辈说话不能高声,不能直呼其名,要懂得称敬称,和气说话。长辈有呼唤,要及时到跟前,不能置之不理。此外,无论遇到何种不顺、烦恼的事,晚辈绝对不能摆脸色给长辈看,一定要保持和颜悦色,仪容端庄。家长们总说,你可以把烦恼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但你不能因为自己的不痛快,而让别人因为你的不悦感到烦恼。不仅如此,父母总提醒我说话做事应切记慎思、慎行,多问问自己这样一句话说出来妥当吗,如果是别人这样对你说呢?有几种情况要尤其克制自己的行为:愤怒时不能冲动急躁,应努力理解他人;伤心时不要直接拒绝别人,克制情绪延长做决定的时间;取得利益时,应考虑是否符合道义要求;难为情时要放下自己的虚荣心、认真向他人请教。父母允许我外出到他人家长做客,但要求我做到:准确地按时抵达,不要空手到,要带上合适的礼物。如果抵达时家中无人,应在门口等待,待主人允许后进入,不要贸然进屋。

礼的规范深刻地影响着我的生活,我严谨地恪守父母对我的教导,不逾矩,不从心所欲地行事。不可否认的是,这令我做事有所拘束,总是三思后行,有时会误了好时机。但是,更为重要的是,遵守礼的规范,让我周围的人感到被尊重的愉快,他们报之以相同的尊重。这样,我就生活在充满礼与温情关怀的世界中,我感到甚是幸福与温馨。生活需要礼,以礼为标尺来规范我们的行为,是实现社会满足感最大化的方式之一。
TOP
521#

如行为举止: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注:《论语·学而》)。这是因为,只有庄重才有威严。否则,即使学习了,也不能巩固。具体说来,要求做到“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就是站要正,坐要稳,行动利索,侧身而睡。在公众场合举止不可轻浮,不可亵,应该庄重、谨慎而又从容,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注:《论语·颜渊》),处处合乎礼仪规范。
TOP
522#

“礼”的功能在于调节不同的社会关系,同时,礼制是道德性的,使人唤起道德自觉、内心归于正,不偏不倚地行中和之道。荀子也说,“礼者,人道之极也”、“国之命在礼”,“礼”不仅是人际交往的最高准则,在政治制度中也有极高的地位。“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荀子认为国家的法律需要以“礼”为纲领,因为“礼”确定了社会关系中的等级秩序,同时也教人如何恰当地行事、遵守规范,与人和谐相处,从而政事成功、社会稳定。可见,在制定制度、政策时,需要以和为贵,使人与他物处于和谐的境域中,践行“礼”不仅于“外”是稳定秩序、正名之用,也是彰显内心的仁德;于“内”便是仁心的修养,“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TOP
523#

现在常常用“克己复礼”来教育一个人要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使之符合传统礼仪规范,这也是儒家学说为达到仁的步骤,从现代的角度看就是“成人”。俗语说“国有国家,家有家规”,这是最简单的“礼”,也就是规则、规范,“男子汉”“女儿家”这样的词已经把行为规范放到里面了。
《礼记·玉藻》奖“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这是对人的外貌和体态的要求,“站如松,坐如钟”是最通俗的表达。其次还有对人思想、精神世界的要求,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句话并不是被误解的那样强调阶级差异,事实上应该强调关系的“互相性”,人是社会的人,我们都是相对的人,自然角色也是相对的,君主可以使父亲、儿子、各种角色,这句话强调的就是要扮演自己的角色,这也就是“礼”。
TOP
524#

礼仪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无论是一般性的私人交往,还是工作中的人际交往,都需要遵循和符合一定的礼仪规范。礼仪能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更富于成果。在现代社会,人际关系日益复杂。由于利益的冲突人际交往中发生一些矛盾和纷争是不可避免的。出现矛盾纷争后,首先用发扬“礼让”的美德。如果不属于原则问题,当事双方应相互谦让以化解矛盾、平息事态。即便是原则问题,也应该以理服人、以礼感人。礼仪既是人们行为的规范或模式,又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交际中的礼仪不仅可以展现一个人的风度与魅力,还体现了一个人气质与文化素养,展现其精神面貌与道德水准。知礼懂礼,是一个人在人际交往中树立良好个人形象,建立融洽人际关系的必要前提和重要条件,也是个人融入社会的必修课程。礼仪修养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短期就能实现的,而是靠后天的不懈努力和精心教化才逐渐形成的可以说,个人礼仪由文明的行为标准真正成为个人的一种自觉、自然地行为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我们良好的礼仪修养的养成需要长期的知识积累、情操陶冶和不断实践。只有我们自身充分认识到礼仪的重要意义并愿意投入到礼仪的学习中,才能努力学习并主动实践,在实践中充分发挥自我监督的作用。要努力提高自身修养。
TOP
525#

孔子的礼一直是我们尊崇的文化,也是我国礼文化的奠基石。孔子的礼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是 克己复礼,要看一个人的文化素质修养及所谓的家教,那就要观察他平时的行为交往,礼一般都是隐蕴其之中。懂得克制自己的行为,在礼的范围内做规范的事,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学识、有内涵的人。在自尊的基础上还要学会尊重理解他人,懂礼用礼是必不可缺的,这是前提条件。
其次 以和为贵,一个人有修养内涵还不都,在人人往来的社会环境中,以礼待人,以礼和人,特是极其重要的。家庭、社会,上至国家,最重要的就是一个和。俗话说 家和万事兴,家庭和谐了,人人交往和谐相处,社会也会跟着和谐,国家就会达到一个太平盛世的境界。最后是 以礼治国,生活在春秋末期的孔子,拯救和恢复西周的 礼 一直是他的梦想和追求,他主张以礼治人,以礼服人,反对 法治,他相信道德的力量比刑法更有说服力,更能使人民信服。这一思想在他的种种行为中皆有体现。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