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3031323334353637» / 4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四、礼的规范 [复制链接]

496#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
一个稳定的社会离不开正确的礼的规范。
TOP
497#

帖子中可以看出中国的“礼”是非常全面细致的,在封建时代,礼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例如古代各种级别的官员出行的车辆规定是不同的。礼既是中国古代法律的渊源之一,也是古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礼仪之邦,《荀子》:“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
TOP
498#

        在八佾篇中提到,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 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子夏从绘事后素领悟到礼在忠信之后的道理,更是举一反三,体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绘事后素,就是绘画之事后于素。先有美质,而后有美姿,礼也应在忠信之后。将内在的忠信与外在的礼相结合,才能散发出文质彬彬的君子之风。
TOP
499#

处礼有两方,一方于内,一方于外。
于内,要做到:五官适位,四肢宜节,心诚脑静。看的时候要看清楚;听的时候要听全面;脸色要温和;举止要恭敬;说话要忠实;做事要严肃认真;有不懂的地方想到向别人请教;愤怒的时候想到可能产生的恶果;看到获得利益的时候想到道义。
于外,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尊老爱幼,正君时臣。
如若两者兼具,礼成不远矣。
TOP
500#

在孔子所处的春秋末期,礼仪有所破坏,但孔子等人依旧坚持“礼”制,礼在当时不仅仅是代表君子风范,还是维持周王室统治地位的工具。礼制在当时颇为繁杂,饮酒时让老人先行,容貌要端正严肃,仪容符合礼制规范。人们的衣食住行用无一不与礼制有关,礼制约束人们的言行举止,在当时是有利于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的。现代学习孔子,我们学习礼,是为修养自身、提高涵养素质,从儒学中学习儒者的气度,而非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故现在学礼和孔子时代是有所区别的,毕竟不同时代,礼制也不可能完全相同。
TOP
501#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总之,“礼”的核心内容就是:约束和规范价值表现的具体形式和价值运动的具体程序,这些在本质上就是间接地约束和规范人与人之间的价值关系和价值运动的限制范围,从而有效地维护社会秩序,阐述、理顺和调整社会的各种利益关系,在人际交往活动中体现讲究形式与程序的基本原则。
TOP
502#

关于礼的规范,竟然有如此详细如此全面的规范,可见本民族对礼的重视程度。尊老爱幼是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尊重爱护;容颜端庄是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也体现了行事条理可以从仪表出发,养成好的习惯;“九思九容”看似有些苛刻,但是正是这样严于律己方能行事;生活礼仪有很多要求,繁多且有些繁琐,但有很多已经渗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TOP
503#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礼作为仁心的外现,旨在维系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自然有着许许多多的类别,如社会交往方面,男女授受不亲,对长辈要尊敬,对晚辈要爱护;在生活起居方面,注意个人卫生,衣冠整齐,举止言谈优雅等等。这都是可以被大众所能评价的东西。
我们评价一个人是否有修养,是否知礼仪时经常将这些与家教联系起来,比方说一个人在公共场合吸烟,我们常说他的家教欠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父母的教育方式更多在于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良好修养影响孩子,而现在有许多父母可以说并没有取得做父母的资格,对孩子的影响自然也是极为不好的。
  老师,是与孩子常相处的人,老师通过言传身教,亦师亦友,帮助孩子们系统的学习礼,同时也能帮助家长教育孩子甚至教育家长自己。
  人人知礼而社会知礼,社会倡礼而人人倡礼,社会大风气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污水里的一点清水会被同化,同样的,清水里的一点污浊同样会被精华。愿我们携手共建文明知礼家园,做文明知礼公民。
TOP
504#

      礼的规范都是基于现实生活的,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不断学习修行做到的。尊老爱幼是我们从小学习的,事虽小 ,却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素养。为人处事,需保持严谨认真,态度端正,合乎身份,如此,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举止散漫无矩,会给人不稳重的感觉。和颜悦色,心气平和,要少怒气,少怨气,如此,别人才愿意接近你,给人一种舒服的感觉。做任何事要考虑后果,不冲动行事,多思虑自己做事的态度目的,不致于南辕北辙。生活礼仪需要我们将其养成一种习惯,尊重生活中的每件小事,该怎样做就怎样做,不任性,不懒惰,不违心。
TOP
505#

宽容的原则。即人们在交际活动中运用礼仪时,既要严于律己,更要宽以待人。
敬人的原则。即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要敬人之心常存,处处不可失敬于人,不可伤害他人的个人尊严,更不能侮辱对方的人格。自律的原则。这是礼仪的基础和出发点,学习、应用礼仪,最重要的就是要自我要求、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检点。
TOP
506#

为了达到“礼”我们要怎么做呢?用一个词来概括“礼”的核心就是“尊”,不管是在习俗服饰还是待人处事,我们在这其中不断地表现尊重才能使的对方感受到礼。另一方面,遵从礼的规范就好像按着指挥和要求做事情,大多数情况下行礼之人并不会在礼中感受到切实的渴望而只是把它当作一种要求和规定,既然是规定我们只能按着他完成来表现对人的尊敬,所以铭记要求和规则便是行礼。既然礼作为社会存在便必然有它存在的合理性,我们受礼便是与他人和谐相处达成一种相互的认可。所以认可也是礼的一部分。
TOP
507#

礼的内容涵盖很广泛,它包括人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尊卑秩序、礼仪规矩等等。它与法相似,两者都对人的行为有所规定,但是礼与法不同。法是强硬的、没有人情味的,而礼则是从道德层面对人进行约束。相较而言,礼更强调人的道德的主观能动性,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建基于人的道德。但是人的道德本身就是出于不停变化,没有定性,也就是不稳定的。这就是说礼的基础本身就是不稳定的,在周朝强盛时,国家能确保礼的施行,当周朝实力衰弱,无法保证礼的强制实行,就出现了礼坏乐崩的状况。但是礼所包含的道德规范对仁人无疑有很大的教育作用,《弟子规》对个人的修养有很大教育启发作用。
最后编辑湖北大学潘建东 最后编辑于 2020-01-18 10:55:14
TOP
508#

       礼作为一种规范,很多人都会因为礼而感觉到约束,由此认为礼太过于紧,过于讲究秩序,需要与乐一起来说,方能得到和谐。但其实礼本身的使用也是有和合性的。正如孔子所讲:“礼之用,和为贵”。关于这句话朱子讲到:“礼是严敬之意,但不做作而顺于自然便是和。和者,不是别讨个和来,只就严敬之中顺利而安泰者便是也。礼乐亦只是如此看”。其实,礼若依理而发,自然而然便能产生和谐之感。虽然礼仪森严有秩序,但是若我们依礼而行,对老人保持恭敬,对父母保持和颜乐色,对朋友以礼相待,我们内心安足,自然而然会感到开心。往小一点讲,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衣着合适得当时,我们也能感到轻松自在,自然会产生愉悦感。再者,依礼而行,有秩序,在行为处事时自然不会产生混乱,从容不迫自然也能让内心得到喜悦之感。所以,作为行为规范的礼,虽然容易让人产生距离感,但是这其实未尝不让人感到愉悦感。对人太过热情,太过亲近,易使人感到难受,让人觉得你过于谄媚。因为凡事都不能太过,礼恰好发挥了这样的作用,让我们在与人相处时不至于对人太过亲近,或者太过冷漠。有适当的距离感也会让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需要学会去尊重、理解对方。如此,与人相处自然能够和谐,从而心生喜悦。
TOP
509#

“礼”的范畴在孔子所在的时期就非常重要,是为人处世中需要重视的道德标准。礼的规范被贯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自身的容貌端庄,生活之中的礼仪,以及尊老爱幼等等。“礼”的培养,不仅是对自身素质和涵养的提升,也是对他人的尊重。就拿平日里的人际交往来说,任谁也不愿意和一名喜欢蓬头垢面、不修边幅的人交往。当一个人将自身收拾的干干净净时,与人交往的对方也能感觉到这个人对自身的严格要求,以及对双方的尊重。
TOP
510#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礼是封建社会为统治者维护统治服务的,他规定了人的行为准则以及道德规范,在封建社会礼乐制度下礼有利于人民的生活,降低了犯罪的几率,但同时约束人性,给人们加上了道德的枷锁,我们用现代批判的眼光来看,礼压制了人的欲望与人性。但我们从发展的眼光来看,礼,规范了我们作为一个君子的品德。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