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930313233343536» / 4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四、礼的规范 [复制链接]

481#

礼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儒家鼓吹的理想封建社会秩序是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礼。自从民国以来,我国的礼仪制度在不断变得简单化、人性化,吸收了西方一些可以借鉴的模式。“礼”,只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必需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已经脱离了原先为封建时期森严的等级制度服务的本质,而是维系社会良好风气的道德规范。
TOP
482#

在这个“坏人变老了”的社会,老人不再是忠厚长者,有的是披着羊皮的狼,等待你的是咬人的血盆大口。那我们还要尊敬老人吗?答案是要,毕竟这样的人只是极少数,不能够代表老人这个集体。
TOP
483#


  “仁义礼智信勇”的礼教核心和伦理道德的结合形成了礼教传统。孔子提出,孟子加以阐述的“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新加坡政府就极其推崇孟子的“五伦”,用于教化人民,凝聚社会,维护和谐。就人际关系来说,父子、夫妇讲的是家庭关系,社会关系如长幼、朋友、包括与领导的关系等,同时“无伦”还为我们提出了与人相处的准则。这些为人处世准则就是亲、义、别、序、信。贺麟在《文化与人生》中提到:“五伦……它是我们礼教的核心,它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群体的纲纪。”说到“五常”或者“无伦”就会想到“三纲”,三纲虽有有糟粕,但是五常具有普适性。
TOP
484#

对个人来说,古人对礼仪也有具体的行为规范,比如尊老爱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等。遵守礼仪规范不仅要内心真诚,出于对对方发自内心的尊重、爱护、信任和感恩,还要注意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不仅依赖于对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发展,还有赖于对不合乎社会发展需要的糟粕规范的摒弃。
TOP
485#

礼,是由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而形成的礼仪,可以规定社会行为的规范和传统习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在生活中,如果人人遵守社会行为规范,以礼待人,社会秩序便可以维持了,国家也可以长治久安了。
TOP
486#

传统的礼教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切不可以持一概否定的历史虚无主义。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提出了我们传统礼教的基本原则。涉及到生活中的言谈举止。我们在进行社会交往时,必然涉及到视听言动,那么交往的规范便是礼。具体什么是礼,各个时代赋予了不同的标准。在现代社会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作为封建时代的标志已经成为了历史的遗迹,但是作为社会分工的领导结构在短时间内却不会消亡。所以必须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现代社会虽没有君主,但是因社会管理的需要而衍生了领导与下属。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和组织团队实现组织目标已经成为了一门科学――管理学。并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恰恰就是我们古老“君君臣臣”智慧的现代化的成果之一。我们要勇于吸收先贤智慧的精华,结合时代特征为社会主义的中国的发展打下坚实制度基础。
TOP
487#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上,始终有着这个社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如果我们不不遵守的话,今后毕业,势必很难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孔子曾说: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我们且看它其中非常重要的四个字“义、礼、孙、信”,意思是:“道义、礼仪、谦逊、诚信”,其中道义、谦逊、诚信都可谓做人之重要品性,都可谓长期践行才能养成的君子性情,而唯有礼字似乎是一条界限,或者说是基本准则,从礼字入手,依礼而行,才能真正走在通往君子的路上。  
所以我觉得礼的第一境界是外在行为的准则。人是一个人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人化的结果。康德认为是规训让人成为人。试想一个婴孩在来到这个世界上之后,它对于它的欲望,是各种手段无所用之不及,撒泼打滚更是常有之事,而一旦长大,又有谁会故伎重演呢?人知道了“礼”,便学会了克制与遵守,这正是我们成长所收获的累累硕果。
TOP
488#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如“鼎”。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字也被赋予“显赫”“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古代会按照等级位置规定鼎的数量。儒家宣传的理想封建社会秩序是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礼。 在封建时代,礼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礼既是中国古代法律的渊源之一,也是古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仪在我国影响深远,甚至可说,礼仪渗透了我国大多数的时间段、空间段。礼仪对我国的人民更是影响深远。我国有君子之美,何为君子?笼统来说,就是在某方面的礼仪做到让人赞美,为其培育了好的名声。当然,真正地君子在礼仪方面必然有其让人敬服的一面,譬如,君子往往有谦谦之风,待人谦逊,“彬彬有礼,然后君子”。大多数情况下,礼仪和儒学是分不开的,究其原因,大抵是在中国的所有的流派中只有儒家倾力推崇礼仪,并以此立说。
TOP
489#

     《论语·颜渊》中讲:“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礼是一种规范,是实践仁的一种功夫。它让人克制私欲,用礼来节制自身。内心蕴涵仁 ,所行才能顺适礼仪。《老子》中则讲:“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道。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初读老子的话,觉得老子是在否定礼的,但是我觉得老子只是不赞同过于强调仁义礼的,因为过于强调仁义礼会戕害人的自然本性。
       礼,不但能规范人的行为。礼还有大用,礼可用于治世。礼,规定了不同的规范,使人明白自己和别人的有所不同,如在人的身份上便有所不同,因而见到长辈时要懂得差异保持尊重,不随意对待之,从而呈现出秩序性,在社会中起到协调的作用。
       礼,看似是外在的规范,其实更是对内心的涵养。荀子《礼论》中讲:“孰知夫出死要节之所养生也?孰知夫费用之所以养财也?孰知夫恭敬辞让所以养安也?孰知夫礼义文理之所以养情也?”礼,不是彻底抹杀人的欲望,而是节制过多的欲望,养育欲望,让其内心保持中和。
TOP
490#

我国自古以来就中“礼仪”,是东方礼仪大国,直至今日,我们还在继续延续着这些礼仪规范。而且礼节也一直都是社会进步和谐的标志,是文明的标志;是自然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是安邦定国的根本;是国家典制;是社会行为准则。而且在现实生活中,礼仪也是一个人必不可少的东西,我们在日常与他们交往的时候要尊重包容别人,言谈举止中都要礼貌友好;对待我们的父母也要孝顺,对待家人要用心。
TOP
491#

“礼”的学习,是每一个人都需要的,也会运用到每一个社会实践中,在待人接物中“礼”会贯穿始终。而礼的规范让社会中每一个践行的人有一个默认的准则。从小,我们的父母便会教我们要知礼懂礼,而我们也在他们的尊尊教诲中成长起来,我也一直相信,我们还会将这些“礼”教给我们的后代,一代代的传承下去。在家族中我们知道要尊重长辈,友爱小辈,在学校知道要尊敬师长,和同学和谐相处,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也知道要把握一个怎样的度,让双方都觉得舒服,“礼”存在在各方面,“礼”的存在是润滑剂,知礼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礼的规范,使人们有了一种“来而不往非礼也”的默契。
TOP
492#

礼的规范要求我们要尊老爱幼,这也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但是,现在我们却经常可以看到老人一些行为失态的新闻。例如,辱骂不让座的人,为了抢座而大打出手,在公交车还没有到站的情况下,抢夺司机的方向盘,要求强行下车。虽然,尊老是我们每个人必须要遵守的礼的规范。然而,我们在履行这一规范的时候,是存在着限制的范围的。上述所说的情况,已经不是在礼的范围了,而进入了法的范围了。所以,我们在严格遵守礼的规范的同时,老人也需将自己的行为限制在礼的范围内,这样我们的传统美德才能更好的传承下去。
TOP
493#

儒家宣传的理想封建社会秩序是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礼。儒家认为,人人遵守符合其身份和地位的行为规范,达到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境地,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的理想社会秩序便可维持了,国家便可以长治久安了。反之,弃礼而不用,或不遵守符合身份、地位的行为规范,而儒家所鼓吹的理想社会和伦常便无法维持了,国家也就不可得而治了。孔子所提倡的礼在今天依然有重要意义.
TOP
494#

礼,是学习古代经典很容易接触到的一个字。孔子用一生的时间践行一件事,那就是克己复礼。礼,让我们更懂得如何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遵循礼法的社会。我们一个要遵循礼法。
TOP
495#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事死如事生,生死乃大事,经历人间一遭浪沙淘洗,终在一片哭声中逝去。斯人已逝,所有的不舍与遗憾,都应化作尊敬,这是对逝者的交代,也是对生者的保证。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