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3334353637383940 / 4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四、礼的规范 [复制链接]

526#

人自生命伊始便受到社会规范的培养与引导,人们在向生命进行告别时也运用礼仪表达我们内心最诚挚的哀思。我们用规范的仪式化表达让我们的心念转化为言行举止,也让人在其中得到深层次的净化。
所以荀子说:“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正是强调礼对于生命的厚重价值。但是墨家对礼基本持反对态度,因为儒家所提倡的丧礼之道已经危害了整个社会的经济根基和人口繁衍,不利于社会长远发展。墨子说“死者既以葬矣,生者必无久哭,而疾而从事,人为其所能,以交相利也。此圣王之法也。”所以我们今天讲礼的规范更应当从心出发,把仪式看做重要部分,但绝不拘束于细节。倘若没有一颗真正的仁心,一切礼仪规范都将沦为表面功夫。今天的国学教育有不少都把机械地恢复礼仪规范当做重要课程,但实际上礼仪规范必须要从自身的仁爱与恭敬之心的培养开始才能达到规范人的作用。
云南财经大学 陶景成
TOP
527#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也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基本概念之一。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礼,虽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中起到过消极的影响,但它的影响之深却是没有办法否定的。礼包括的方面很多,国有国礼,家有家礼,同样,个人也有个人的礼仪。吃穿用行等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用到了礼仪,礼是我们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要汲取古代中优秀的礼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现代所用,也是建设文化自信中重要的一步。
TOP
528#

治国用法,家用齐,齐家以礼,礼即规。因“无规矩,不能成方圆”。缺家规,乃缺礼教。
TOP
529#

        谈及礼的规范,想来大家约多有感慨。礼,贯穿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事实上,正是因为礼对人行为的引导与约束,人才能懂得人际交往中合适的应对方式;也才能以恰当的方式使生活有序前进;社会亦克服不当的无序混乱而合理地运转。
        具体而言,从个体层面上说,我们要注意自身外在须得体,处事应合宜。《礼记》言曰:“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也就是说,容颜端庄和神色自若是礼仪的基本方面。当我们观看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发言,不难发现他们在处理内在情绪和外在神色上达到了一种高妙的平衡。他们纵使内里激动不已,也不轻易使自身的表情夸张,而是表现得体和稳当。但是,这并不等于否定情绪外化者。平心而论,人是情绪动物,不可避免地为自身感情所左右。这一礼仪规范的提出,其意义在于它能克服情绪具不稳定性的特征之弊。由于情绪易于变化,且容易游走于不同极端,一再地外化个人情绪,这会给人以轻浮、不稳重的印象,这就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形成了误解。故而,学会和自己相处,管理好个人情绪利于个人长远的发展。
         再从社会层面关注礼的规范,我们最容易提及的便是尊老爱幼和许多生活上的礼仪。尊老爱幼,乃中华礼仪之邦长久以来所倡之美德。这一美德的要求具体表现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其实也体现儒家大同的理想,实现社会精神层面上的和谐。倘若人人尊敬老人,爱护孩童,并进一步将这种感情的作用对象扩大到他人之长辈和小辈,则整个社会的风貌将因之一新,避免了争执混乱、怨憎杀戮等不良事件的发生。除此之外,我们细化对待长者和幼者的礼仪,就构成生活礼仪的大部分。于长者,我们要恭敬,不高声言语 ,准确传达自己的思想和话语意思。行为上,要多为他们考虑,从他们的立场出发,在不同场景下要有合适的变通,让长者感到舒适。比如,我们在屋内,需要适时明确自己的存在,并关注长辈的需求,及时予以帮助和反馈。于幼者,我们要耐心教导他们,让他们明白一定的处事道理,对不同场景做出合适的反应。不骄纵溺爱或冷漠暴虐,古语有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再者,对于他们的请求,要认真考量给以回答,而非忽视不理。至于亲友层面的交往,要不卑不亢,大方得体,有益的交往一定是利于彼此成长,促进彼此完善自身的。值得一提的是,亲友间关于责任感一词,需要有合理的讨论,并达成一定的结论或取得双方的认同。只有当我们懂得主动承担责任,不逃避责任,并完成好相关事务,方不为他人增添负担,不做无担当之人。另外,诸如注意个人卫生、适量饮酒、借物必询问、坐站端庄等礼仪,亦是我们需要自己注意的细节。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学礼的路上,我们边学边走,勿怠惰,牢记勤能补拙。一国一家,无礼难成。
TOP
530#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历朝历代对“礼”都十分重视。如有横渠四句之言的张载,《宋史·张载传》就有:“其学尊礼贵德,乐天安命。”《宋元学案》也讲其学“以礼为体,以孔孟为极”。而对于礼的践行,司马光言:“窃惟子厚平生用心,欲率今世之人,复三代之礼者也,汉魏以下盖不足法。”他称“(张载)教人学虽博,要以礼为先;庶几百世后,复睹百王前。”程颐也曾评价:“子厚以礼教学者最善,使学者先有所据守。”朱熹与门人议论及此道:“横渠却是用官法教人,礼也易学,今人乍见,往往以为难。”(《朱子语类》卷九十三)黄宗羲《明儒学案》亦指出:“关学世所渊源,皆以躬行礼教为本。”而《横渠易说》直接指明:“举尽利之道而错诸天下之民,以行其典礼,《易》之事业也。”
张载认为:“仁不得义则不行,不得礼则不立......此致一之道也。”在张载看来,正如仁的流行需要义,没有礼则不能成就仁,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TOP
531#

我国古代社会自先秦时期实行礼制以来,“礼”无论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社会交往过程中,还是在国家政治上都扮演着重要角色。首先,“礼”在中国古代表现为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与当时的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国家治理的规章制度,是天子与诸侯、贵族之间相互交往的行为准则;作为道德规范,它是一个人道德修养高低的评判标准,是通往圣人之路的要求。其次,“礼”是约束着人们的言行举止的礼节规范,在封建社会时期它还是统治阶级和贵族举行各种仪礼、仪式的制度和规范。孔子认为通过“礼”的作用能够最终实现他的社会“大同”理想。在现代社会,我们依然倡导学习和继承礼学思想,不仅仅是因为“礼”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的重要地位,同时也是为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让人们知礼、守礼,既可以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也可以使人们的社会生活变得井然有序。
TOP
532#

关于礼的规范,涉及面非常广,最引发我思考的是尊老爱幼这部分。看到网络上频频曝出虐待家里老人、冷漠忽视老人身体、心理健康的情况,都让我感到非常不理解。古人说“父母在,不远游”,现在虽不至达到这种状态,但是对于老人,作为子女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必须要做到,关心老人身体、心理健康,满足其基本需要是“尊老”最基本的要求。
TOP
533#

君子脚步沉稳,目不斜视,说话铿锵有力,不唯唯诺诺,自信行于天地之间。做事认识严肃,给人以一种凌然正气,不威逼别人,能给他人力量和安全感。
TOP
534#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礼是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之一,我国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礼在《论语》中的含义一、礼制,指全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伦理秩序。二、礼仪,指具体的礼节仪式。三、礼貌,指个人在待人接物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修养。对我们个人来说,最基本的应该是礼貌了。对长辈要有礼貌,对同辈和晚辈也要尊重。而在现代生活中,人们都十分重视一个人是否有礼仪,礼仪也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礼仪让人们可以更和睦地相处,你尊重我,我尊重你,大家何乐而不为呢?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有人不太注重自身礼仪方面的精神素质的修养,这还真让人感到遗憾。愿大家都努力加强自身精神素质的修养,不要愧对“礼仪之邦”的赞誉。
TOP
535#

中华之所以被称为“礼仪之邦”,是因为其注重懂礼、习礼、守礼、重礼。我们从小就熟背《弟子规》,常说要规范自己的行为,实际就是对“礼”的学习和遵循。
TOP
536#

可以说,“礼”是儒家仁学的核心与落实。孔子讲“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没有仁心,即使形式上做到了礼的规范,也是不行的。“仁”需要通过“礼” 才能表现出来,而“礼”则是对“仁”的约束。北宋五子之一的张载就对仁建立了一个庞大的体系。《经学理窟》中,他提出“仁不得义则不行,不得礼则不立。”故可以看出,张载认为“礼”是“仁”的最后落实,而“礼”又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显的“仁”,所以他说:“‘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无一物而非仁也。”
儒家思想中的“仁 ”和“礼”,前者体现了人行事之先所立,后者体现了社会行为规范的合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应该从两者的关系入手,做到“知”与“行”的合一,合理的继承和发扬儒家“仁”“礼”思想,唯有将这种思想内 化于心,才能宽容待人、以礼服人,也才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TOP
537#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2),俭(3),吾从众。拜下(4),礼也;今拜乎上,泰(5)也。虽违众,吾从下。”
孔子说:“用麻布制成的礼帽,符合于礼的规定。现在大家都用黑丝绸制作,这样比过去节省了,我赞成大家的作法。(臣见国君)首先要在堂下跪拜,这也是符合于礼的。现在大家都到堂上跪拜,这是骄纵的表现。虽然与大家的作法不一样,我还是主张先在堂下拜。”
孔子赞同用比较俭省的黑绸帽代替用麻织的帽子这样一种作法,但反对在面君时只在堂上跪拜的作法,表明孔子不是顽固地坚持一切都要合乎于周礼的规定,而是在他认为的原则问题上坚持己见,不愿作出让步,因跪拜问题涉及“君主之防”的大问题,与戴帽子有根本的区别。
TOP
538#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太宰问子贡说:“孔夫子是位圣人吧?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说:“这本是上天让他成为圣人,而且使他多才多艺。”孔子听到后说:“太宰怎么会了解我呢?我因为少年时地位低贱,所以会许多卑贱的技艺。君子会有这么多的技艺吗?不会多的。”作为孔子的学生,子贡认为自己的老师是天才,是上天赋予他多才多艺的。但孔子这里否认了这一点。他说自己少年低贱,要谋生,就要多掌握一些技艺,这表明孔子认为君子并不必须掌握多门技艺,或说掌握多门技艺并不是成为君子的必要条件,并且孔子并不由于多才多艺而承认自己是圣人。
TOP
539#

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人与人之间要想和谐相处就必须有一定的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园。规矩如何产生,就涉及到如何进行社会治理的问题。社会治理有只有两种基本方式,道德自律和法治它律。中国古代社会的治理理念是“礼法合治,徳主刑辅”,提倡以道德自律为主,以法治它律为辅。道德自律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囗号,除了个人的文化修养支撑起个人的精神世界外,还要有具体的制度,就是礼乐制度。中国古代社会既有礼乐制度也有法律制度,两种方式并重,所以才叫“礼法合治”。
TOP
540#

礼,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主旋律,上至天子,下至平民,人人称礼,人人行礼,这便是理想的大同社会,而传承至今,礼也在生活的点点滴滴所流露,作为“礼仪之邦”的我们,更应该身体力行。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