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627282930313233» / 4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四、礼的规范 [复制链接]

436#

《礼记》讲: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以也。
《诗》序: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中华民族是闻名的礼仪之邦,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和优秀的传统美德,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小时候就被爸爸妈妈教导最基本的礼仪,进入校园,有老师一直教导我们,除此之外,每年都会有选出的优秀代表人物,道德模范等鞭策自身的成长。
外界的影响有好也有坏,我们应该认清事实,拒绝做一个不懂礼貌的人。
要求别人的前提应该先保证自己有做到各种规范。
TOP
437#

《礼记 · 曲礼》言:“礼之于人,犹酒之有蘖也:君子以厚,小人以薄。”礼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不管是夫妻之间、父子之间、长幼之间还是父母之间,都需要礼来维持正常的伦常秩序。古代周公制礼作乐,就是为了让天下人都有一个正确的标准,明确是非善恶。老子曾讲过“不知礼,无以立”,正是这个道理。人与人之间相处正是因为有了礼,才能和睦欢喜。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很多人与人之间的礼节都被疏忽了,许多正确的礼节反而遭到人们的摈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TOP
438#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尊老爱幼,容貌端庄,做到九思九容,在生活中践行美好的礼仪,那么我们就可以一直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社会了。《释名》曰:“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经典学习中礼的规范一篇细致地教导我们在生活中应如何遵守礼仪,如何妥帖行事。这里的礼就跟家教有关了,有时候我们讲一个人有没有家教,就是在讲他懂不懂礼,是不是一个有礼的人。一个人不懂礼,他的素养一定不会高。学礼成为一个有礼的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一个人从小就践行礼,而长辈也要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一个好的榜样,让孩子有意识得学礼、行礼,成为一个有礼的人。
       表面的礼节规范不是礼最重要的,内在的恭敬谦虚之心才是礼最重要的东西。如果你内心不怀着恭敬谦虚之心行事生活,那么你对人就不会有恭敬谦虚之心,而礼不仅仅是对自己,也是对待其他人的行为,如果一个人没有恭敬谦虚之心,怎么能够以礼待人,也许他可以假装守礼一时,但他不可能一世都假装有礼。
TOP
439#

荀子的礼体现为包含不同社会角色和地位差异的社会等级制度,所谓“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礼对社会每一等级的人都有具体的规定,荀子认为,如果人们都能按照各自地位的要求来行动,社会就会呈现健康和谐的大治状态;而舍弃礼制,社会就会因为争夺利益而混乱。
TOP
440#

“礼”是制度规范,其背后隐含的精神是做事恰当。许多人以为,自己只要有良好的品质,就能够被社会认同。其实不然。孔子说:“敬而不中礼谓之野;恭而不中礼谓之给;勇而不中礼谓之逆。
TOP
441#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 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更是城市的脸面,更是国家的脸面。所以我们作为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讲文明、用礼仪,也是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和调整。
TOP
442#

“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孔老夫子两千年前念念有词,以礼治国、以礼服人,打造谦谦君子之国。古人云:“礼兴人和”,谦恭礼让,谅解宽容,与人为善,重形象,讲礼义。慢慢的觉得,礼仪如果做的到位了,自己也会很享受它带来的各种乐趣,优雅的举止,不仅带给别人很好的印象,而且也可以让自己愉悦。
TOP
443#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中国自古以来就被称为礼仪之邦,礼仪在中国社交场合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里礼仪大概分为社交礼仪和尊卑礼仪,在传统的家庭中,辈分之间的界限是不可以跨越的,礼仪是否做的到位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素养,在大多数人看来,子辈礼仪直接关乎到父辈是否家教到位。在当今看来,那些传统的礼仪在年轻一代已经渐行渐远,在乎礼仪的年轻人少之又少,在他们的同辈看来,过分在乎礼仪的会被称之为“死板”。作为当代大学生,我觉得应该教授常用礼仪注意事项,这样做会使他们获益匪浅。
TOP
444#

本帖中礼仪的规范都出自我国古代名篇,是经过时间的洗礼和考验留下来的经典论述,我国古代礼仪涵盖生活到庙堂的方方面面,是一套十分全面、十分有条理的礼仪标准,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继承其中的精华,认真践行,从小处着眼,把自己变成一个讲礼、懂礼、行礼的新时代中国人。
TOP
445#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礼即质,仪即文。礼主敬,贵在让。“让者,礼之实也”。不去争长论短,才有和谐社会。进一步千难万险,退一步海阔天空。人心很小,藏于胸腔;人心很大,包容世界。世间多少事,都在一笑中。以礼待人,不仅仅是人际关系的相处之道,更是个人素养的体现。
TOP
446#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荀子比孟子更为重视礼,他著有《礼论》,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他认为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
TOP
447#

“礼”原是宗教祭祀仪式上的一种仪态,《说文解字》就说:“礼,履也,所以事福致福也。”可知,“礼”原来并没有等级制度的伦理道德方面意义,在阶级社会出现后,人类开始有等级之分,宗教祭祀也随之出现了身份的限制和区分,于是,作为宗教祭祀仪态的“礼”便开始具有了社会身份区分的内容。逐渐转化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一种身份制度。
TOP
448#

回复 67楼武科大09刘娣的帖子

现在的大学生对这些了解的真的很少,真的希望年轻一代能好好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精神。
TOP
449#

]中国人的礼制精神是亲亲爱人,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如果地位高的人屈尊结交比他地位低的人会得到很好的社会效果,“若要好,大敬小”。并且敬人不仅是礼貌的姿态,或仅为礼仪性的表示,而是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尊重。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恭敬,礼节就成为了虚套,这就不符合的礼义标准。礼俗中诚敬谦让,和众修身的礼义原则在当代社会仍然值得提倡。当然现在我们对礼俗的继承是一个复杂问题,需认真辨析,择善而从。
TOP
450#

1、仪表之礼: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在表情状态、身体姿态、面容发型、穿着打扮等方面讲究文明礼仪,做到面容整洁、衣着得体、发型自然、仪态大方。
2、餐饮之礼: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在家庭日常就餐、公共场所用餐、社会交往聚餐等方面讲究文明礼仪,做到讲究卫生、爱惜粮食、节俭用餐、食相文雅。
3、言谈之礼: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在日常言语交谈、正式场合交流等方面讲究文明礼仪,做到用语文明、心平气和、耐心倾听、诚恳友善。
4、待人之礼: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在日常生活、特定场合交往等方面讲究文明礼仪,做到尊敬师长、友爱伙伴、宽容礼让、诚信待人。
5、行走之礼: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在徒步行走、乘用交通工具等方面讲究文明礼仪,做到遵守交规、礼让三先、扶老助弱、主动让座。
6、观赏之礼: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在观看文艺表演和体育比赛等场合讲究文明礼仪,做到遵守秩序、爱护环境、专心欣赏、礼貌喝彩。
7、游览之礼: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在外出旅游、参观时讲究文明礼仪,做到善待景观、爱护文物、尊重民俗、恪守公德。
8、仪式之礼: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在参加升国旗、入队、入团、毕业、传统民俗等仪式活动时讲究文明礼仪,做到按规行礼、心存敬畏、严肃庄重、尊重礼俗。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