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223242526272829» / 4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四、礼的规范 [复制链接]

376#

五常”指“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五常”在封建社会中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此为伦理原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社会。 依五常之伦理原则处之,则能直接沟通;通则去其间隔,相互感应和和洽。所以五常之道实是一切社会成员间理性的沟通原则、感通原则、谐和原则。五常中的“礼”指:礼者,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释名:礼,体也,得其事证也,人事之仪则也。进退周旋得其体,乃是正人身之法也。尊卑长幼有序,处事有规,淫乱不犯,不败人伦,以正为本,发为恭敬之心,斋庄中正之态,礼也。
TOP
377#

礼的规范中第一条就是 尊老爱幼,说明尊老爱幼有多么重要,所以我们年轻人真的多多遵守。尊老爱幼或许平时行为上的一些礼节做到了,但心里真的有尊老爱幼这个意识吗?就拿自己身边最亲的爷爷奶奶来说,就算平时对他们很礼貌很尊敬,但是老人需要的更多的使陪伴与关心,这些我们都能做到吗?还有可能最近有些关于老人不是很好或者碰瓷的消息传出来,但是我们不能因此改变自己的内心,依然要帮助那些需要的帮助老人。
TOP
378#

         “礼”的本质是尊重、尊敬,这种敬意通过一定方式能让你感受到。我在这样对待你的同时,也希望你用同样的方式对待我,“来而不往非礼也”。这说明,“礼”是精神上的,而不是物质上的。这也是中国传统“礼尚往来”真正的意义。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处处讲礼。尊老爱幼,容颜端庄,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做到的。有时候,尊重是相互的,你对别人有礼,别人也会对你有礼。同时,一个人是否有礼,也是其他人判断一个人是否有修养的标志。
TOP
379#

对于礼的准则,管子指出:“则为人君者,中正而无私。为人臣者,忠信而不党。为人父者,慈惠以教。为人子者,孝悌以肃。为人兄者,宽裕以诲。为人弟者,比顺以敬。为人夫者,敦以固。为人妻者,劝勉以贞。夫然则下不倍上,臣不杀君,贱不逾贵,少不凌长,远不间亲,新不间旧,小不加大,淫不破义。凡此八者,礼之经也。”在这里,管仲对君臣、父子、兄弟、夫妻关系分别作出了各自应遵守的规矩。只有做到这些“礼”的规范要求,才能达到“乱不生而患不作”,实现社会的和谐。
TOP
380#

      自古以来,中国就同他国不同,主张以礼治国,礼法并施,荀子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正是由于这些文化修养的熏陶,才沉淀出一个闻名于世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在我的记忆中,我所学的礼仪规范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家庭的熏陶,特别是我的姥爷对我的要求,从小他就告诉我,在外或在家,见人要打招呼;递接东西要双手;坐要端庄,不能跷二郎腿;站要挺拔,不能驼背;吃饭时候要从自己门口夹菜,吃汤食要用勺子,不可以剩饭,要细嚼慢咽;要早起,要锻炼身体等等。小时候被这样教导时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长大后便知道了礼仪的重要,老一辈传授的生活经验真是非常宝贵。中华民族这些精神并不是靠死记硬背学会的,而是这些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并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然而,这也离不开我们用心去学习、去继承,礼仪的规范仍需要我们用行动来完善。
TOP
381#

回复 3楼杨金丽的帖子

确实近期发生了很多违背”“礼的事件,碰瓷,欺诈抢劫等等一些违背法律违背道德的事件,这让我们不禁思考,我们要的礼制社会,大同社会到底还有多远?其实作为学生,我们能做的也不多,遵守社会法纪遵守校园规则,积极向上,努力学习,这些就够了。
TOP
382#

礼的规范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
礼仪教育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作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为规范称为礼节,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称为礼貌。加强道德实践应注意礼仪,使人们在“敬人、自律、适度、真诚”的原则上进行人际交往,告别不文明的言行。
礼仪、礼节、礼貌内容丰富多样,但它有自身的规律性,其基本的礼仪原则:一是敬人的原则;二是自律的原则,就是在交往过程中要克己、慎重、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礼貌待人、表里如一,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要求,自我检点,自我约束,不能妄自尊大,口是心非;三是适度的原则,适度得体,掌握分寸;四是真诚的原则,诚心诚意,以诚待人,不逢场作戏,言行不一。
TOP
383#

在我看来,礼包括很多方面,它的规范也是多种多样的。
对人,要以礼相待。尊重每个人,学会欣赏每个人的发光点。每天着装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要求,干净端庄,别人看了也觉得舒服。对待事物也要有分寸,与人处事有礼貌。对待父母也要有礼貌。
以礼待人,别人也会以礼待你。 当你去别人家做客时,要有相应的礼数,要做一个有修养的人。
TOP
384#

世界因“礼”而变得和谐美好,因现在的人们越来越重视礼仪的重要性,懂礼貌,懂礼仪,会使整个人的素质道德显得高尚,从古至今,无一朝代是不遵守礼节的,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例如在《庄子》中曾说过“三王、五帝之礼义法度,其犹楂梨橘柚,虽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也。”《燕居》曰:“礼者何也?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治国而无礼,譬犹瞽之无相与,伥伥乎其何之!譬如终夜有求於幽室之中,非烛何见?若无礼,则手足无所措,耳目无所加,进退揖让无所制”。
TOP
385#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礼是系统的复杂的道德伦理和行为规范,礼的规范非常繁复,大致可分为尊老爱幼、容颜端庄、九思九容、生活礼仪。对于维护伦理和人际关系、维持和谐的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TOP
386#

礼不仅是为人处世的一种规范,也是衡量君子与小人的一个标准。正如文本中所说的,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孔子还说过,“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学习礼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约束自己,养成良好的品德,但讲礼绝不是让人一味的退让妥协以追求虚假的“和”,这种没有建立在礼之上的和谐并不牢固。
  对于礼的规范,不仅可以用来制约自己,还可以作为判断一个人是否可以交往的标准。当你和一个人不熟悉时,是否要与他进一步交往可以从他的言行是否符合礼节来判断。如果此人是“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信”,那么我们还是远离较好。礼作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规范,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可要做到完全的“礼”还任重而道远。
TOP
387#

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为求的正确答案一起去老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来到程家时,适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老师,就恭恭敬敬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过来良久,程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她遍身披雪。脚下雪已有一尺多后了。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礼仪是律己,进人是一种规范,是表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上下五千年,中国一路风尘仆仆走来,脚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今天,一提及中国传统礼仪,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清晰概念,甚至则一位这种传统礼仪人化是过时的东西。因此,中国礼仪文化正在遭受着史无前例的以往与不屑。然而,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处理人际关系的实践结晶,是人与人之间行为规范的准则。
TOP
388#

“礼”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它要求我们遵从社会的准则。当代,尊老爱幼、诚信友爱、爱国敬业等都是一种“礼”的规范。礼的中心是社会关系,处理好与各类人的关系也是礼对我们的规范和要求。
TOP
389#

宋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开篇表明:“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并对周王封三晋的违礼行为大加贬斥。这一表白代表着一位政治家的切身感触、思想家的深邃领悟和史学大家对荀子规范文化的推崇,体现着荀子规范论对中国思想文化的深重影响。
TOP
390#

  中华民族向来号称礼仪之邦,礼貌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南齐时,有位名叫陆慧晓的人,为人清谨严肃,曾做过几个国王的长史,可以说是达官贵人了。即使一般的僚属 部下来拜见他,他也一定是很有礼貌地站起来迎送。有人看到这种情况,就劝他说:“长史这官位够尊贵的了,你可不能妄自菲薄,枉屈大架啊!”陆慧晓听后,只是淡淡一笑,答道:“我生性讨厌人们无礼,哪能不时时以礼待人呢!”因此,他终身行事,总是尊重别人,自己也受敬仰。但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素养的差异,要做到人人文明有礼,还需要经过不断的努力。
  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在日常生活中,礼貌的作用无与伦比。一声“对不起”,能化解剑拔弩张的冲突,一个“不要紧”,等于给人吹去温暖之风。讲礼貌的人是品德高尚,心胸宽广的人。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