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324252627282930» / 4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四、礼的规范 [复制链接]

391#

回复 3楼杨金丽的帖子

确实近期发生了很多违背”“礼的事件,碰瓷,欺诈抢劫等等一些违背法律违背道德的事件,这让我们不禁思考,我们要的礼制社会,大同社会到底还有多远?
其实作为学生,我们能做的也不多,遵守社会法纪遵守校园规则,积极向上,努力学习,这些就够了。
大学阶段是从不承担社会责任到 身兼社会重责的一种社会延缓,也是心理上的延缓。大学生可以利用这一时期通过实践、检验、树立、再检验的往复循环过程,决定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未来的 职业等,并最终确立自我同一性。
当代大学生将是本世纪的主人,本世纪的振兴和发展的使命,自然要落在当代大学生的身上。21世纪是一个变幻莫测的世纪,是一个催人奋进的时代。这个世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在这个世纪里,希望,困惑,机遇,挑战等等多种情况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在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生活之中。 面对错综复杂的新时代新环境,大学生们只有认清形势,提高认识,自觉抵制不良影响,处处以一名新时代合格大学生为标准,才能真正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胜任起时代所赋予的使命。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呢?我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最基本的是要遵守学生日常的行为规范,有人说学校规定的那些事情,根本不算什么,尊不遵守没什么重要的,这显然是错误的。
建设和谐社会,真的是要从自己做起,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当代好青年!
TOP
392#

礼的规范无人能说尽,它存在于道德思想之中,实践于个人理解之下。基本的尊老爱幼、长幼有序等生活礼仪我们从小就开始培养,但长大后,在学校里,在社会上,我们有了更多的礼的要求和规范。其中“容颜端庄”是很多人逐渐重视,同时也是很多人经常忽略的一个礼的规范。容貌必须端庄,脸色要求和悦,言谈尽量有序,是与他人交际过程中不能忘却的几点要求。特别是在当今的社会中,一个刚出社会踏入职业生涯的新手,上班需要注意着装,女性需要根据职业要求画上妆容,男士也要穿戴整洁整理胡须头发等等,工作中对待顾客、上司、同事也是必须待人有道、为人和善。这样别人才愿意接受你、容纳你,并且会与你真诚相待,教会你更多的工作经验。无视礼节的不仅是个人外在的一大陋习,更会是他人对你人格、教育、家庭的一个背后的讨论话题。即使你读万卷书,也未必能在你的事业里行万里路,我们年轻的一代,需要学习和实践的真的还有很多很多。
TOP
393#

        受教了。平时对于“礼”的印象,总感觉很神圣,离自己很远,竟不知礼具体为何物,实在惭愧。今日看到礼的种种规范,方悟到生活中大处小处皆有礼。譬如尊老爱幼,现代人出行坐公交,大多数人都会自觉地为老幼病残孕等类人让座,这便是礼在生活之小处的体现了,我们都有一个自觉地守礼的道德意识,其中少不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传统的滋养。再者,其实平素生活中并未将容貌举止列入“礼”的范畴,个人自是率性而为,自谓人人各有其脾性,言谈举止自有其各自的特点。但人之为人,必要遵循一定的礼的规范,一定的约束,也许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地锤炼自我,在日后的生活工作的路上拥有更高的个人修养。 更有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礼仪规范了。
    看到《弟子规》,不觉想起小时候每当吃饭时,我们几个孩子之间嬉戏打闹,父亲便会嗔怒,告诫我们“食不言,寝不语”,一则是为人的安全着想,二则想必就是,人在一个团体中,必要受到礼的规范了,包括家庭,自要有其体统,才可以成为一个家庭。那时候常常不满于父亲的严厉,现在想来,父亲的这种严厉对于我们这些孩子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是有极大的好处的。记忆犹新的还有另一件事,即父亲从不让我们呼其名姓,他常说小孩不能直呼长辈的名字,即所谓“称尊长,勿呼名”,后来我们长大他也不再详做要求,必定以为我们都已成年,心里自会有一定的礼数和自觉意识。从小父亲就培养我们在生活小处的种种礼的规范意识,这对于我们这些孩子的成长不无益处。
最后编辑姬圣凤 最后编辑于 2016-04-16 18:41:17
TOP
394#

尊师重道、尊老爱幼,这种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礼教里的重要思想。当下很多年轻人因为受欧美影视剧的影响,推崇与家中长辈直呼姓名、称兄道弟的文化,并认为这样会增加与家人之间的亲昵程度,但由于中西文化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盲目的文化嫁接效果有时是差强人意的。不少孩子在家人的溺爱下变得目中无人,越来越没有规矩,不懂得尊重长辈,遑论尊重陌生人。而更可怕的是,这种不尊重还常常会披着张扬个性的外衣。我想我们的教育需要一定程度的回归,在孩子性格塑造的关键时期,给他们施以传统的礼教,人当以礼立身,从而懂得尊重,尊重长辈,尊重他人,同时也尊重自己。一个无礼的人,是没有资格谈论个性的。
TOP
395#

儒家学说中,特别强调礼对人们日常行为的规范作用,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一方面,这是儒家为人们日常行为所做的指导,教导人要时时刻刻守礼,敬礼,学礼,并且以身作则,因为人自身礼仪的表现,影响着身边亲近的人;另一方面,这也表现儒家思想中根深蒂固的阶级家族等级思想。
诚然,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十分重要,统治者的日常生活仪态对被统治者的下层人们有着引导性作用、少者良好生活作风也是受长者生活的耳濡目染。教人守礼,尊礼的确是有必要的,但是儒家在讲礼的同时又强调的阶级观念很容易被统治阶级所利用。在中国传统文化,很少强调平等与自由,但是近代文化思想大融合,西方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侵入中国内陆,如果一味地将阶级等级制度的礼的规范,这就先在性地将人出于不平等的思想地位中,显然是与现代的现实指导思想所不符合的,但是,我们不能讲儒家礼仪中所提倡的尊敬、端庄、得体等也一并遗失。只有将人们尊礼守礼变成内心自发的想做的行为时,而不是由于外在的强权所倒逼的行为,这才是真正意义的“礼”的实现。
TOP
396#

尊老爱幼是一个成年人必须的道德,有一天我们也会变老,二十年前我们也还是个孩子。当我们还是个还是的时候,我们得到了其他成年人的爱护,现在我们长大了,该我们去帮助身边的孩子们了。要知道我们也会老去,所以,从现在开始,多陪伴老人们吧!他们需要我们的陪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TOP
397#

尊老爱幼。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如今的社会,老人摔倒了不敢扶,孩子被车撞了没人救,公交车上为逃避让座青年人视而不见或佯装睡觉。敬老爱幼是人敬重自己的表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孩童时代,每个人也都有变老的一天。尊老爱幼不是说说而已的空口号,要落实在行动上,每个人都从我做起,主动给老人孩子让座,照顾老弱,孩子和老人求助时,尽力帮助他们。别让冷漠统治了社会,这世界需要温暖。
TOP
398#

古人认为礼定贵贱尊卑,义为行动准绳,廉为廉洁方正,耻为有知耻之心。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荀子比孟子更为重视礼,他著有《礼论》,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他认为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和调整。
TOP
399#

中国古代礼仪的范围非常广泛,从饮食起居到国家制度,都由礼仪来规范。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类。《周礼》《仪礼》和《礼记》是中国古代三部礼仪名著,它们不仅是历代文人的必读经典,也是国家礼制的基础。
TOP
400#

生活赋予我们的一种巨大的和无限高贵的礼品,这就是青春:充满着力量,充满着期待、志愿,充满着求知和斗争的志向,充满着希望、信心的青春。
TOP
401#

礼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可大可小,大到国家外交,小到自身衣着。将自己打理的利落一点而不是邋邋遢遢,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垃圾分类扔,对长辈恭敬,说话讲分寸,不给别人添麻烦……这些都是礼,而且是人人都能做到的礼。然而现在,我们的青少年不再尊敬师长,我们的老人开始"为老不尊",社交平台处处可见污言秽语……我希望这种社会风气只是我们国家前进路上不小心开的小差,也许明天,也许后天,一定会重新步入正轨,做名副其实的礼仪之邦。
TOP
402#

“礼”是中华文化的突出精神。中国古代的“礼”的概念,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大体可以分为四个层次:一是指整个的社会等级制度、法律规定和道德规范的总称;二是指整个社会的道德规范,所谓“礼者,德之基也”;三是强调“敬”和“让”,作为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道德规范,即“礼让”;四是礼仪、礼节仪式以及待人接物和处事之道。“礼”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旨在“德以叙位,礼以定伦”, “和为贵”,主要是要求人们在各种不同的人际交往关系中要有恭敬、谦让的精神和行为,以提高个人道德素质,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顺畅。所以我们要以礼待人。
TOP
403#

礼即表现为规范化的文明仪态,也表现在传统习俗的基础上加以整理定型的许多具体仪式。文明的仪表标志着一个人的素养,对具体礼节仪式的熟悉则可以使人在一切社交场合中都能应付自如。所以,孔子认为,对礼的学习和实践是一个人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起码条件。
TOP
404#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笃学、守礼,不仅在先秦时代是行为准则,在当今社会,仍有极高的借鉴意义。
TOP
405#

“礼者,人道之极也”为人者,应有礼,懂礼,行礼。“道之以告德,齐之以礼”,以德,以礼,在出事,待人中,将道德、礼作为行为的原则。“不学礼,无以立”极言礼的重要性,不学习礼,怎么来立身?“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 ,“礼,天之经也,民之行也”,礼是一个人,一个社会赖以发现的重要因素。“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管子也说过“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