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021222324252627» / 4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四、礼的规范 [复制链接]

346#

做到尊礼,那么作为一名学生要穿着得体,既要体现出学生蓬勃向上的精神,又要符合学生身份。其次,就是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认真做笔记,不做小动作,不破坏课堂纪律。总之,主要包括以下四点:1 谦虚礼让, 2谈吐文明 ,3举止端庄 ,4讲究卫生。我想,你若能做到以上四点,那么,当之无愧你就是“礼仪之邦”的成员。这样,不仅传承了文明礼仪,也创造了和谐校园。
TOP
347#

有的出国旅游的人们,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出口脏话……试问:小处都做不好有何谈祖国繁盛。假若让外国人看到,还不耻笑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低,因为你们的方便,你们的行为让整个民族受到歧视,受到牵连,你说,你们对得起整个中华民族吗?你们对得起养育你成长的祖国母亲吗?
TOP
348#

我们从小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很多同学都可以滔滔不绝地大谈文明礼仪。可是看见校园中随处丢弃的饭盒,饮料瓶,听着某些同学口中吐出的脏话,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难道我们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人”么?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们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自己却吝于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这跟从来没有接受社会教育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们要实践社会文明,就要从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从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别不文明的行为。
TOP
349#

文明礼仪是律已、敬礼的一种行为规范,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体现。在生活中我们要知礼、讲礼、善礼,做个文明人,不要乱丢垃圾;不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大声喧哗;在公交车上给老、弱、病、残、孕,以及抱小孩的乘客让座;按照交通指示和标志行走,不闯红灯;要保护环境卫生,不践踏草坪,不随手摘花。毫不置疑地说,文明礼貌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生活中处处都显示着我们的道德品质。
TOP
350#

文明礼仪是律已、敬礼的一种行为规范,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体现。在生活中我们要知礼、讲礼、善礼,做个文明人,不要乱丢垃圾;不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大声喧哗;在公交车上给老、弱、病、残、孕,以及抱小孩的乘客让座;按照交通指示和标志行走,不闯红灯;要保护环境卫生,不践踏草坪,不随手摘花。毫不置疑地说,有礼尊礼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生活中处处都显示着我们的道德品质。
TOP
351#

礼的确是一种约束力和克制力,我们以此来规范社会生活与自身行为,可以说没有礼就没有了规矩。此外,对长辈、对他人、对师长的礼仪,并非体现了等级制,反而恰恰反映了自身的涵养。以同样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日本、韩国举例,他们对长辈师长的尊敬远胜于中国,起立鞠躬更是每天都在重复的事情,生活在儒学发源地的我们,岂不汗颜?
TOP
352#

历史的变迁使中国人越来越执着于自身的利益,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而反观古代先哲,他们都以宏观的角度讨论整个群体,在礼的问题上质疑,古代哲人太多注重群体而忽略了个体,其实他们正是将个体看成群体的一份子,实现相互统一,在群体发展中促进个人发展。
TOP
353#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荀子比孟子更为重视礼,他著有《礼论》,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他认为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和调整。
TOP
354#

九容

1.「足容重」:脚步要稳重。——做事不要太轻率,行为要持重。当然,父母或大人有命令时,不受此限制,动作反而应该迅捷勤快。
2.「手容恭」:手势要端庄。——无事可做时,手不要乱动,做不必要的小动作,而要轻轻相握,表示出恭顺的样子。
3.「目容端」:眼睛要直观。——观察事物时要专注,不要斜眼、偷看或盯视。
4.「口容止」:嘴巴要紧闭。——除了吃饭和说话外,不要乱动嘴,不要喋喋不休,啰喱啰嗦。
5.「声容静」:声音要平和。——讲话要轻声细语,不要大声喧哗,不要打哈欠、打喷嚏或咳嗽、打嗝等。
6.「头容直」:头颅要摆正。——要昂首挺胸,不要东倚西靠、东倒西歪、摇头晃脑。
7.「气容肃」:呼吸要轻柔。——呼吸均匀,不气喘吁吁。
8.「立容德」:站姿要端正。——保持中立,不倚不靠,表现出良好的道德风范和个人教养。
9.「色容庄」:脸色要庄重。——气色庄重,面无倦意,表情要明亮而严肃。

「九容」能够使人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和高雅的姿态,生活有规律。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非常重视九容,用它教育后人,强调学以致用,身体力行。
九思:日常生活中应具备的九种心态
1.「视思明」:想一想观察事物是否明晰——不要带偏见地观察事物。
2.「听思聪」:用心倾听。——专心致志地倾听则没有听不到的声音。
3.「色思温」:脸色温和。——面部表情要温和,和蔼可亲;不要发火或气势汹汹。
4.「貌思恭」:姿势恭顺。——外貌端庄,仪表堂堂。
5.「言思忠」:说话真诚。——说话要诚实守信,哪怕只说一句话,也要真心实意,不要失信于人。
6.「事思敬」:办事谨慎。——做事要慎重恭敬,不要做违规的事。
7.「疑思问」:有疑必问。——不懂就问,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8.「忿思难」:克制愤怒。——愤怒时要考虑后果,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9.「得思义」:取之有道。——得到财物时要考虑是否符合义理,不能见利忘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总而言之,九思九容是使人们保持身体端庄健康、心境愉快平和、生活有质量、言行有品位的九项必要规则,人要用九容和九思约束自己的言行,不能随心所欲。不管时代如何发展、社会怎样变化,它都是人们保持尊严和价值的道德准绳。
TOP
355#

       礼指特定民族、人群和国家基于客观历史传统而形成的,以确立维护社会等级秩序为核心内容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及与之相适应的典章制度、行为方式。在封建时代,礼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礼既是中国古代法律的渊源之一,也是古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宣传的理想封建社会秩序是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礼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差别性。每个人必须按照他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去选择相当于其身份的礼,符合这条件的为有礼,否则就是非礼。
TOP
356#

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古代将“礼”分为五类,分别是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吉礼是有关祭祀的典礼。其主要的祭祀对象可大体分为三类:分别是天神、地祗和人鬼。天神包括天上帝、日月星辰、司命、雨师等;地祗包括社稷、五帝、五岳等:人神包括宗庙、孔子等。吉礼的举行往往是一种国家政治行为,由统治者主持。凶礼是古代针对不好的事情所举行的礼仪,具体包括包括丧葬礼、荒礼、吊礼、恤礼、禅礼等。军礼是有关军事活动的典礼。包括校阅、用兵、狩猎等活动时的礼仪。宾礼.既是一种针对客人的礼仪.这个客人可以  是个人.也可以代表一个国家。嘉礼是人们为日常生活中高兴的事情所举行的庆祝礼仪.往往是人们之间联络感情、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媒介:另外.皇帝家中有喜事所举行的庆祝礼仪也叫嘉礼。
TOP
357#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释名》曰:“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在孔子以前便已有夏礼、殷礼、周礼。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荀子比孟子更为重视礼,他著有《礼论》,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他认为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
自从民国以来,中国的礼仪制度在不断变得简单化、人性化,吸收了西方一些可以借鉴的模式。“礼”,只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必需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已经脱离了原先为封建时期森严的等级制度服务的本质,而是维系社会良好风气的道德规范。但这并不是意味着我们就可以不再受到“礼”的约束,甚至把儒家文化等一味地看成是陈腐的,我们所鄙弃的只是“礼”中的糟粕,对于儒家文化中占据相当分量的高尚的东西,我们还是要继承并发扬。随着中国的一步步发展,“礼”无与伦比的魅力必将会再度大放异彩,使世界眼中的中华民族,是一个文明、开放的民族,而中国当然就是一个文明、开放的国度。可以说,中国的形象,将会因为“礼”而更加亮丽,清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自觉遵循“礼”的约束,“礼”的节制,“礼”的规范,“礼”的发展,做一个有“礼”的正能量青年。
TOP
358#

九思九容、生活礼仪、尊老爱幼、容颜端庄这些是中国古人留下的优秀的传统美德。
礼是当代中国最缺失的部分,中国从一个礼仪之棒,到现在成为被全世界人民所指责的素质低下;这反映出来中国现在社会现状。我应该加强礼的学习和教育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重现大国风采。
TOP
359#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在其五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礼强烈地影响和制约着中国人的思想言论和行动。重礼仪、守礼法、行礼教、讲礼信、遵礼义已内化为一种民众的自觉意识而穿于其心理与行为活动之中,
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及基本表征。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在与人的交往中处处都关乎礼仪,尊老爱幼、谦让有礼、容颜端庄、只有遵守道德规范社会才会越来越和谐。
TOP
360#

七十从心所欲。好像“礼”的约束已经不存在了,对“天命”也没有了无能为力的感觉,我心想怎样,就可以做到怎样,不管怎样想怎样去做,都不会违“礼“背“命”。这是孔子最后体验到的境界。在这个境界里,人似乎已经到了一个比“礼”还高的地方,可以俯瞰“礼”的世界,从而体验到了对“礼”世界的超越。这时的“礼”不再是约束自身的东西,而是与自己合为一体,“礼”就是我,我就是“礼”,仁德全然居于心,所以我就是“圣人”了。这是孔子修行人生的最后阶段,但绝不是修行的最终境界,因为孔子没有实现对“天命”的超越的境界,而后世的修行者都没有超越过孔子的。荀子虽然提出“制天命”的命题,大有“人胜天”的意思。但他的思想根本不是从孔子的修行逻辑出发,而是对孔子整个修行道路的批判。西汉董仲书的“天人感应”学说虽有“天人合一”的要求,但其基础是传统迷信,人实质上只是“天”的奴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