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122232425262728» / 4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四、礼的规范 [复制链接]

361#

礼仪的规范就是学礼的“请问其目”。礼并不是只停留在表面的虚无缥缈的理论,而是人人都要实践的生活细节。如各种生活礼仪,你必须清楚,并且要明白其使用的处所,这样在外才能运用自如,使用得当。
TOP
362#

礼仪的规范就是学礼的“请问其目”。礼并不是只停留在表面的虚无缥缈的理论,而是人人都要实践的生活细节。如各种生活礼仪,你必须清楚,并且要明白其使用的处所,这样在外才能运用自如,使用得当。
TOP
363#

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在为人处世时,一个形象良好的人会让人眼前一亮。规范的礼仪,端庄、大方的仪表会让自己在人际交往中闪闪发光。礼仪的规范分为敬人与自律,敬人在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之中行为、言语文明规范;自律是在交往过程中要克己、慎重、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礼貌待人、表里如一,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要求,自我检点,自我约束,掌握分寸,以诚待人。另外,与人交谈时态度诚恳、亲切;声音适宜,语调要平和沉稳;互相正视,面带笑容,以表尊重。不管时代如何发展、社会怎样变化,礼仪都能够使人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和高雅的姿态,有规律地生活,都是人们保持尊严和价值的道德准绳。
TOP
364#

       守礼要讲求规范,要尊老爱幼。生活中就是要尊敬自己的长辈,爱护自己的晚辈。同时也要争取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将尊老爱幼的美好品质传递到他人的身上,这样整个社会就形成了尊老爱幼的好风气。在平时,要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在不同的场合穿不同的着装,以表示对他人的尊重和重视。首先要保持自己仪容仪表的整洁,其次就是适宜。另外,行为举止也要做到端庄,这可以显示一个人的教养。《礼记》中的“礼义之使,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除此之外,在生活的细节方面同样要注意守礼,《弟子规》对于礼做了许多具体的要求。礼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必须加以弘扬和规范,同时,每个人也要守礼。
TOP
365#

引用孔子曾经在文章中提过的例子,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俏》篇第三章)。孔子认为“礼”以“仁”为本,:“仁”字较早的构形是上“身”下“心”,省为“仁”,“仁”字从心从身,身亦声,其本义是“心中想着人的身体”,与从心从人,表示“心中思人的“爱”字造字本义差不多。“愛”字是象形字,是用心去感受,是一种发自内心去爱人的情感,所谓“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就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对人的尊重与爱护之情。礼的最基本的规范就是要做到尊重他人,代之以礼,由此,他人也会对你彬彬有礼。
TOP
366#

在人们印象中的孔子是深谙“中庸之道”的,他做事不左不右,不偏不倚,因此有人认为孔子一定是一个很圆滑的老好人,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孔子几乎在用一生的时间在坚定地做着一件事,推行 “周礼”,因此人们一提起中国就会想到礼仪之邦,一提起礼,就会想到孔子。孔子一举一动都讲究礼,很注重礼的形式,甚至于坐一张板凳、吃一块肉、挟一筷子菜都要讲究礼,现代人看孔子这样很迂腐。然而孔子又进一步认为礼不仅仅是表面的形式,还要表达出真正的情感,心诚才是礼的根本。
TOP
367#

做到不违法、不违纪、不出格。这是为人处事的底线,是个人必须遵守的社会法则。在坚持“三不”的前提下,要注意遵守秩序,举止文明;
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热心公益,关心他人;见义勇为,维护安定;移风易俗,崇尚科学。
TOP
368#

  上下五千年,中国一路风尘仆仆走来,脚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今天,一提及中国传统礼仪,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清晰概念,甚至则一位这种传统礼仪人化是过时的东西。因此,中国礼仪文化正在遭受着史无前例的以往与不屑。然而,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处理人际关系的实践结晶,是人与人之间行为规范的准则。
  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为求的正确答案一起去老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来到程家时,适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老师,就恭恭敬敬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过来良久,程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她遍身披雪。脚下雪已有一尺多后了。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礼仪是律己,进人是一种规范,是表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TOP
369#

尊老爱幼可谓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自古便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说,二十四孝中扇枕温席的故事就是尊老的典范,说有个叫王祥的孩子,母亲早逝,继母对他并不好,经常在他的父亲面前搬弄是非,所以父亲对他也并不疼爱,继母有一次生病了,想吃鲤鱼,而当时是寒冷的冬天,河面都结了厚厚的冰,为了给母亲捕鱼,小王祥脱下衣服俯卧在冰层上,破冰求鲤,上天感于他的孝心,让河面冰裂,两条鲤鱼跃出冰面,小王祥高兴地抱着鲤鱼回家了。小小的孩子,他的孝心令人感动,同时他对孝道遵循如此,可见教育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在我们这样一个尊崇孝道的国家,更应该加强这种传统美德的教育,每个小家的良好风气才能促成这个大社会的和谐!
TOP
370#

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虽然我们常说内在比外在更重要,但是当一个衣着整洁的人和一个衣着邋遢的人,我们通常都会选择和衣着整洁的人打交道,外在的端庄不仅给人以好印象,也是对别人的尊重。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在面试等重要场合穿着正式的原因。礼仪彰显的是一个人的素质和修养,外在整洁的人,在生活中必然也是严谨认真,容体不整自然在生活中也是一团糟。当然,在整理好自己容貌的同时,也要修养内心,谈吐举止要文雅,与人为善,不能语出伤人,要谦和,只有如此,才能广结善缘。
TOP
371#

       早在周代时,“礼”便已有了“规范”与“礼治”的意义,认为“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夫礼,所以整民也”。春秋战国时期,先秦儒家又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认为“礼”是治国之本,又是修身之道。孔子曾经说:“上好礼,则民易使也”,又说:“克己复礼为仁”。这就是说,在孔子看来,“礼”不仅是君主治理国家的手段,而且是达到人生最高道德境界——“仁”的途径。
TOP
372#

守礼需要细则,这便是教我们礼的行为规范,学礼要从小开始,从小养成优良的行为习惯为将来打好基础
TOP
373#

与其说是学习礼仪,不如说是学习一种规范的生活处世交友等一系列的方式。我认为礼的精华在于一字,那便是温。不焦躁不冷淡,衣抉翩翩温润如玉也许就是古人礼之典范,对人温柔,说话不大吼大叫;对事温顺,就算是意见相左也应听完他人的观点然后自己细细回复。温处于冷热之间,是一个适度的位置。不激进更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TOP
374#

“礼”是“孔子六艺”之一,“礼”不仅指对人的衣着外貌提出规范的要求,更深层次的规范是对人的行所提出的要求。尊老爱幼,九思九容,生活礼仪都是“礼”的范围。曾在书中看过灵主孔子的“礼仪”,比如对秦始皇的接待而所需要的礼仪如何做到不偏不倚呢?“八侑之舞”是一个国家中对皇帝的最高规格,这是一种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确需要我们学习。
TOP
375#

李越老师讲“礼”说“礼是人与人之间最恰当的距离”。
周代时,我们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礼的制度,概括讲,包括礼义、礼仪或礼节、礼俗三个层面。礼义是抽象的礼的道德准则;礼仪或礼节是具体的礼乐制度,大到政治、军事,小到穿衣、吃饭、摆设几乎无所不包。这些礼仪都是本着忠、孝、信义等准则,目的是为了区别人与人之间的贵贱和长幼。
礼俗就是周人的社会风俗和道德习惯,它比礼节更细,更繁琐。到了孔子生活的年代,人们已逐渐不再遵守周朝时期的“礼”了,所以孔子在积极推行周礼。
孔子所遵循的礼是对于一举一动都很讲究礼,注重礼的形式。甚至于坐一张板凳、吃一块肉、夹一筷子菜都要讲究礼。现代人看孔子这样很迂腐,然而孔子又进一步认为,礼不仅仅是表面的形式,礼要表达出真正的情感,心诚才是礼的根本。
我认为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以最真诚的心来对待,这样不管做的结果好与不好,与你相处的人都会感受到被尊重,一定会回给你真挚的态度。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