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920212223242526» / 4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四、礼的规范 [复制链接]

331#

       学习礼仪,是有益于提升自我综合素质的。现在的教育提倡促进学生的全面综合能力的发展与进步,在把握好知识性基础性之上,在德育与思想觉悟与认识上加以学习也是及其有必要的。学习礼仪,作为学生,表现为对父母要孝顺,要懂得尊老爱幼,要学会帮助体谅父母;对老师要尊重,要礼貌相待,以学生的身份对待老师;对同学,要有爱,平等相处,和平共处,相互帮助,相互关心。作为当代大学生,学校礼仪,是加强自身综合素养的手段与途径,特别是完善自我的必要方法。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所提出的学生发展观是全面发展的学生,即是要在德智体美劳方面都能平衡发展,全面发展。
TOP
332#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

礼仪教育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作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为规范称为礼节,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称为礼貌。加强道德实践应注意礼仪,使人们在“敬人、自律、适度、真诚”的原则上进行人际交往,告别不文明的言行。
TOP
333#

不学礼,无以立…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
TOP
334#

礼节是人们做事的行为规范,是区分人和动物的重要标准,礼节的作用不容忽视,我们现代人怎么能不认真对待和学习?否则在社会上,免不了到处碰壁吃亏,届时悔之晚矣。因为我们相信没有人希望在无礼的行为背后引发的是七言八语,讪笑讥诮:“某人岂有此理、未曾受过教育、没有常识、粗卑不堪、不近人情、没见过场面、真讨厌、极可笑、远着他、少来往……”这一连串的名词,对你的前途,一切的一切,会产生何种影响?礼节是不妨碍他人的美德,是恭敬人的善行,也是自己行万事的通行证,是要通达践履的。若我们能多点“克己复礼”的功夫,由自己本分做起,家庭做起,深信社会会更加安和、有礼的。居家,处事,礼是最基本的标准,礼是发于人性之自然,合于人生之需的行为规范。综观今日,讲礼、识礼者少,故社会秩序乱象常见,各种摩擦、冲突频繁发生,人们相处不仅缺少安全感,甚至有举目皆敌的危机感。
TOP
335#

       中国人向来是注重礼节的,“山有木,工则度之;宾有礼,主则择之”,集中反映了古人对礼仪的重视和理解。交往礼节源远流长,它的起源上溯到远古的原始社会,在原始社会中,人们常常有意无意地用一些象征性动作,来表示意向、情感,这些动作,为以后交往礼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随着历史阶段的进展,统治阶级为了加强其统治,将本来来自于人们生活中的一些交往动作习惯不断发展完善,各种正规交往礼节逐渐形成,但也体现出其等级的森严和形式的繁杂。随着朝代的更替,历史的发展,礼仪的形式逐渐走向简洁、实用。除非你躲进小楼成一统,只要你需要与人沟通,就应该懂得一些基本的礼仪常识,它可以让你在人际交往中如沐春风,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毕竟这些传统的精华的东西,已经深入人心,有其道理的。 朋友的“朋”字写起来是很有意思的。两弯新月,相依相伴,目标一致,互相辉映,可谓礼节的集大成者。不管月亮肚子里有些什么东西,一概内敛,外表是温柔的举止和温和的光芒,任谁看上去都是那么的舒服。礼节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掩饰人际交往中个人的空虚和不足的。但是若哪一个月亮没有自知之明,不懂得自爱自重,非要抛出些污言秽语妨碍视听,伤害别人,确实令人不齿也不屑为朋的。
TOP
336#

社会在进化,礼也随着进化,逐渐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业中。礼在调和社会秩序的同时,也被封建意识,极权专制利用。形成吃人的封建礼教,铸就了请客送礼忧患。腐蚀了正常的社会道德品质,传承为今天的官场腐败。婚礼讲排场,丧葬搞奢侈。把“礼” 用邪 了。因此,用礼 来处理人际关系,既要和和气气,又要坚持原则。不能搞庸俗的一团和气。用礼来维持社会秩序,用礼来调解社会矛盾,用礼来构建社会和谐。用礼来完善社会道德标准。这才是礼的正当用途。
TOP
337#

是礼仪上的规定,就是有关朝廷的祭祀、出征、朝聘,以至婚丧嫁娶,侍人接物到生活细节,按不同等级、身分,都有不同的礼仪规定,这叫“仪“。这里的“仪“实际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的具体形式。 孔子认为:礼和仪又是统一的,礼是根本的,仪是从属的,仪是礼的“节文“或形式,或者说仪是用行动规范和礼节的形式来巩固和体现社会的秩序和制度。因此,礼的实现既靠强制的力量,又靠习俗力量,是内外结合,所以礼又和乐相连。孔子,“克已复礼“实际上是主张建立如周朝一样的“礼仪社会“,即“秩序和制度社会“。 孔子主张礼仁结合,纳仁于礼,用仁来充实礼。这是孔子的创新。“关于礼仁关系,他认为,仁是礼的内在精神,礼是仁的表现形式。仁是礼的最高境界,礼是实现仁的途径。就仁和礼的本质来说,仁,归根到底,反映的是根源于血缘关系的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关系;礼,主要是规范社会的政治秩序和制度。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注重仁和礼的结合,实质上是注重了人道与政治的结合,从而对周礼作了重大的修改。仁与礼并不矛盾,因为仁是内容,礼是形式,二者的结合,才是一种制度的完善。
TOP
338#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一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规范我们就说这个人是个懂礼的人,礼表现在你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尊重礼仪的人会尊老爱幼邻里和谐举止谈吐都透露着文明儒雅,而他的人际关系会非常的融洽,家庭会幸福美满,因为他文明优雅的举止也会赢得别人的尊重与爱戴。
TOP
339#

礼坛,四,339
在中国古代社会,礼作为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它对古代中华民族整体精神气质有着很大的影响,素有礼仪之邦的称号。但是现在,无“礼”之人,随处可见,礼不仅只是指行为上的,它所展现的是人的精神面貌,即使是再精美的着装打扮,也无法掩盖灵魂里的丑陋,一些人虽然拥有丰富的物质生活,但是一言一行都无视“礼”的存在,肆意而为,但是这种人,最后往往是受人唾弃,文明社会,尊重礼仪,既不过多恪守礼仪,但是行为处事要符合礼的精神,以身作则,不卑不亢之间游走于茫茫人间。
TOP
340#

“礼”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莫说西方餐饮礼仪井然有序,莫言外国礼仪风俗复杂有趣,且看我们所拥有的几千年的礼仪传统积淀!只讲“礼”是不够的,还应该遵守各种行为规范,正如文中所言。这不禁让人想起自幼时就朗朗上口的三字经中——“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弟,次见闻”,“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这是教育人们要“父子有亲,君臣有交,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纵然现今社会早已不再如封建社会般过于循规蹈矩,遵循男尊女卑般的信条,但基本的美好的礼仪还是要传扬下去。才能使社会秩序不乱,人心安宁。
TOP
341#

每个人必须按照他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去选择相当于其身份的礼,符合这条件的为有礼,否则就是非礼。举例来说,八佾舞是天子的礼,卿大夫只许使用四佾,鲁季氏以卿行天子之礼,八佾舞于庭,孔子认为非礼,愤慨地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树塞门和反坫是国君所用的礼,管仲采用,孔子批评他不知礼。历代冠、婚、丧、祭、乡饮等礼,都是按照当事人的爵位、品级、有官、无官等身份而制定的,对于所用衣饰器物以及仪式都有繁琐的规定,不能僭用。在家族中,父子、夫妇、兄弟之礼各不相同。夜晚为父母安放枕席,早晨向父母问安,出门必面告,回来必面告,不住在室的西南角(尊者所居),不坐在席的中央,不走正中的道路,不立在门的中央,不蓄私财,是人子之礼。只有通过不同的礼,才能确定家族内和社会上各种人的身份和行为,使人人各尽其本分。“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记·曲礼上》),便是此意。
TOP
342#

礼的内容繁多,范围广泛,涉及人类各种行为和国家各种活动。《礼记》说“以之居处有礼故长幼辨也,以之闺门之内有礼故三族和也,以之朝廷有礼故官爵序也,以之田猎有礼故戎事闲也,以之军旅有礼故武功成也。是故宫室得其度……鬼神得其飨,丧纪得其哀,辨说得其党,官得其体,政事得其施”,可见其范围之广,“君子无物而不在礼矣”。

儒家认为,人人遵守符合其身份和地位的行为规范,便“礼达而分定”,达到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境地,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的理想社会秩序便可维持了,国家便可以长治久安了。反之,弃礼而不用,或不遵守符合身份、地位的行为规范,便将如周内史过所说的:“礼不行则上下昏”,而儒家所鼓吹的理想社会和伦常便无法维持了,国家也就不可得而治了。
TOP
343#

中华民族是以礼扬名的民族,在古老的中国“礼”已盛行,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礼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交往中应当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礼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我们每个人每天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你的举手投足,你的言谈举止是否合乎礼仪,这些不经意间彰显了个人的素质修养。
TOP
344#

        “礼”的规范,自古至今都包括尊老爱幼、容颜端庄、九思九容、生活礼仪等方面。不可否认,在传统社会王权主义的支配下,礼的规范性有很大的局限性,所谓的三纲五常、纲常礼教、尊卑贵贱等观念,无疑带有很大的偏面性,给广大的基层民众造成极大地束缚。
        但细究起来,这是君主专制政体的罪过,与礼本身并不一定有必然的联系。因为,同是一个礼,什么样的人来使用,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使用,其结果是不一样的。
传统专制礼教的弊端,就在于统治者仅关注自己的利益,只考虑如何来掌控广大民众,过分夸大在下者对在上者的卑和顺,而忽略了社会共同体的整体利益,抹杀了礼的应有之义,破坏了群体的平衡效应。
但如果换一思路的话,以礼之秩序与和谐的精神来措施、施政的话,或许可避免一些偏差,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运行样态。
        就此而言,礼之遭到非议,是事出有因的。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又不免有过激之嫌。纲常礼教固然可憎可恶,但以礼为教则并非一无是处。因为社会的存在总需要一些准则来维系,以礼为教虽然不是唯一的,但礼所蕴含的讲求秩序与和谐的主体精神,则是无论如何有必要的,也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过时。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应如何来看待礼的规范的。
TOP
345#

做到有礼,首先要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对别人、对社会是有益还是有害,要有一个衡量的准则,我们通常把这种衡量和指导人们思想、行为的准则,叫做道德。而礼貌与道德是互为表里的。礼貌是道德的外衣,道德是礼貌的内涵,因此,我们要认清哪些是我们应该做的,哪些是我们不应该做的,以此来规范我们的行为。其次,如果发现身边有什么不文明的行为还要勇敢的制止。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