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从小我们的父母和老师就教育我们要讲文明,懂礼貌。评“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员”的指标都与文明讲礼脱不了干系。在古代,形容某位翩翩君子或有涵养的女性时也大多用“知书达理”之类的字眼。礼仪是一种社会共识。中国素来享有“礼仪之邦”的美誉。
“夫礼者自卑而尊人。”懂得礼仪的人不仅谦卑,而且懂得尊重他人,这就是为什么礼者自古以来都比较受欢迎。当下流行的餐桌礼仪,职场礼仪,商务礼仪,观赛礼仪以及网络文明等,无不透露出中华儿女对礼仪的推重。
在中国,礼仪也许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也许就是“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也许就是“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遵从了这些礼仪规范,你就被认为是懂礼之人。然而由于地缘,性格,身体状况,饮食习惯以及信仰等方面的差异,每个国家的礼仪都带有地方特色,有的标准甚至与我们截然相反。但是文化越具多样性,我们就越需要有一颗“海纳百川”的心怀。对于那些在礼节方面与我们差异很大的国家,我们在与其打交道时应该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做到“入乡随俗”,这也是懂礼的表现,符合礼的精神。
无论如何,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作为伦理规范的“礼”来维护社会秩序,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对外开放不仅要求我们要会“走出去”,而且要会“引进来”。这点在现在来看绝不仅限于经济,对于礼仪也同样适用。当我们走向世界的时候,我们不仅要展示出中华儿女应有的风采,而且要虚心吸取他国礼仪中的精华,为我所用,不断增强自身的文化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