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112131415161718» / 4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四、礼的规范 [复制链接]

211#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10文秘

姓名:王玉舒

学号:10311037

时间:2011324

电话:18788420740

卷三、礼

四、礼的规范

     中华民族是一个知荣辱、重礼仪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道德传统。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得遵守,也是做人最基本的要求。在各方面我们都要以“礼”为出发点。

     礼仪始于体态端庄,脸色和悦,言谈顺畅。微笑是最好的表达方式,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敬。

     当我们在看或听某事时,看的时候要看清楚,听的时候要听全面,脸色要温和,举止要恭敬,说话要忠实,做事要严肃认真,有不懂的地方想到要向别人请教,愤怒的时候想到可能产生的恶果,看到获得利益的时候,想到道义。

       为兄之道是友爱,为弟之道是恭敬,兄弟

之间和睦相处,孝道就体现在其中。将财物看得轻一些,怨恨怎么会产生呢?说话要忍让,怨恨就会消失。

        走路时步伐从容稳重,站立要端正,穿衣服要注意整洁,不必讲究华丽,等等。这都是一些生活礼节,都要重视。只有我们遵守了这些礼仪,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精彩与丰富。

TOP
212#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就是告诫我们要像君子一样成全别人的好事,不要成全别人的坏事。小人则反其道而行之,成全别人的坏事。
TOP
213#

四﹑礼的规范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礼规范的前提。我们要用礼来规范我们的生活习惯。做到尊老爱幼,容颜端庄,九思九容,生活礼仪。

礼是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之一,我国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礼在《论语》中的含义一、礼制,指全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伦理秩序。二、礼仪,指具体的礼节仪式。三、礼貌,指个人在待人接物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修养。对我们个人来说,最基本的应该是礼貌了。对长辈要有礼貌,对同辈和晚辈也要尊重。而在现代生活中,人们都十分重视一个人是否有礼仪,礼仪也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礼仪让人们可以更和睦地相处,你尊重我,我尊重你,大家何乐而不为呢?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有人不太注重自身礼仪方面的精神素质的修养,这还真让人感到遗憾。愿大家都努力加强自身精神素质的修养,不要愧对“礼仪之邦”的赞誉。

礼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儒家鼓吹的理想封建社会秩序是贵*、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礼。

我们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应该懂得礼的规范,在世界立足。

TOP
214#

礼有形式之礼和待侍之礼。形式之礼是指礼仪的形式和氛围所体现的礼,比如宴请场所的选择、礼仪的档次、环境的营造、用具的准备,都要体现对客人的一种尊重。待侍之礼是指招待客人和侍奉客人的礼节,如宴席的排座是以长为先、师为先、远为先的原则,即按辈分排座,家庭教师要优先入座,远道而来的亲戚朋友要优先入座,对待家境贫穷的亲戚和朋友更要格外照顾,主人在席间与其交流的时间要长些,敬酒次数要多些,并有意识地向客人介绍他们的“绝活”如棋艺、书法、唱功,以获得众人的赞赏和尊重。同时严格要求管家和仆人不准慢待这些人。

宾客来访,要起立迎接,面带笑容,主动问候:“您好!”“欢迎您来!”回答客人提问要起立。为客人让座、送水;客人与家长谈话时要回避;客人离去,起身送至门外。

对于一般人来说对生活中的基本礼貌礼仪都会比较注意,人们出于礼貌在公共面前都会以收敛的态势从而防止自己表现出不良的举止。然后事实上对于公众场合中的静态美——坐姿礼仪却是最考验人的,也是最能体现气质与美的。


[em07]
TOP
215#

人不能一概而论,不能讲好人什么都好,坏人一无是处,这样的知人之道,最终的认识结果只能指向两个极端:一是关注污点或者庸点而无视其余,把圣人矮化至常人水平,而这种矮化圣人的做法的实质,就是毁灭‘人人应该上进’的积级人生路;这一是关注亮点无视其余,把圣人神化至非人水平,而这种神化圣人的做法的实质,其实也是毁灭“人人可以为圣”的圣人之道;所以要把人性分析看,要知道圣人也有自然人性,在自然人性的水平上他和常人并无不同,因而明确认识到贤人、圣人之超人,是高尚在其社会的修养和建设的努力与奋斗的之上

的社会性超越。

礼也不能一概而论,不能讲周礼好就什么都好永远都好,商礼被周礼扬弃了它就不好全部都不好。也要知道,礼之人类行为文明规范,也是由众多的社会规范和政治规范共组的,要区别而识,要分别而论,要知道礼是一个历史性沉淀规范和服务现时的时代性规范共构体和演变体,所以对于礼的正确态度,就是科学认识它,科学地扬弃它,弃其因为时代进步而不再适应新时代社会需要的糟粕性规范,而继承发展它
TOP
216#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10文秘

姓名:张艳1

学号:10311024

时间:2011-4-17

电话:15559709306

卷三:礼

四、礼的规范

言偃问孔子:先生那么推崇礼,您可以告诉我们它的来源和作用吗?孔子回答:我在宋国时,得到了他们的易书《坤乾》和《夏时》,这里面都记载了礼的区分等次,我就据此来考察夏、殷时的礼。礼的最初是以饮食为端始的,古代先王没有宫室,冬天就住在垒土而成的窟穴中,夏天就住在树上聚薪而成的巢室中。当时还不会用火熟食,就生吃草木的果实和鸟兽的肉,喝动物的血,连同它们的皮毛一起吞食下去。没有麻和丝,就用鸟的羽毛和兽皮遮身。后来圣人出现,教人用火制作模型来铸造金属器皿,和合泥土来烧制器材,用来建造台榭、宫室;用火来烧、烤、煮食物,生产麻和丝来织成布帛,以此来供养活着的人来料理死人丧事或者祭祀鬼神上帝,后世的生活方式和礼节都是以人类会实用火开始的。通过礼来确立君臣关系、使父子感情笃厚,兄弟友爱和睦,上下关系融洽,使夫妇各有所职,这些都是礼的规范所引导的呀!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孔子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们的身体受了伤,虽然是疼在自己的身上,更会痛在父母的心上。大家不要在外面和别人打架斗殴,伤了谁都不是好的事情,要是为了打架而使自己进了监狱或者被误杀身亡,更会使父母一辈子伤心不已。《曲礼》中就记载着:为人之子,要熟知父母平时的教导并自觉按要求做;不要攀登高处,不要临近深渊;不要靠近危险的地方;不随便诋毁诽谤人,不随意嬉笑;孝子不做暗事,不冒险恶;父母在世时,不要和朋友以死相许,不私自存蓄钱财。我们不但要让自己的身体不受到伤害,更不要自己在道德上有任何缺憾。身体的伤可以慢慢痊愈,而道德有了缺憾,就会背着这个缺憾生活一生。心灵的负担是最沉重的,而这种沉重就是来自于道德的损伤。这种负担不但我们自己要背,我们的父母也会背上的,不要以为自己做的自己承担与父母无关;这种道德压力是无形的,所以我们做事要三思而后行。唐朝洪州豫章县的沈李诠,很小时就失去了父亲,他对母亲非常孝顺。每当有小朋友欺负他,他总是躲在一边或者干脆就跑回家去,人们都认为他很怯弱。他的老师经常对他说:人不能一味的退缩,有时候也要刚毅勇敢一些。他对老师说:不是我怯弱。作为儿子我应该少惹是非,以免母亲为我担忧。他的老师无言以对。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父母喜欢我们疼爱我们,反过来我们对他们孝顺,好像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够做到的;那要是父母不喜欢我们,还厌恶嫌弃我们的话,好像更难做到对他们的孝顺了吧?我们现在好像也不太知道如何去孝敬父母了,孝敬父母不是让他们吃好穿暖这样简单。人都是怕孤单寂寞的,父母上了年纪,更害怕孤单,所以我们要多放下手中的工作,陪陪父母聊聊天。有人会说,现在生活成本太高了,自己很贫苦,没有什么办法去孝敬父母。《礼记·檀弓》记载:子路家贫,对父母坐无以养,死无以礼,因此很伤感。孔子说:吃菽饭水(最简单的食品),使其喜欢,这就是孝呀!’”汝南郡薛包,字孟尝,好学忠厚,母亲死后,以待父最孝敬闻名乡里。父亲娶后妻后,转而憎恨他,与他脱离关系,并将他逐出家门。薛包日夜痛哭,不愿意离开。直至遭到棍棒痛击,不得已,在父母院外盖了一小屋,每天天一亮就进父母宅院洒扫,父怒,将他从小屋逐出。他又在里门外筑了间屋子住下,每天黄昏和早晨都不废定省之礼。一年以后,父母亲感到很惭愧,将他接回家中,父母亲死后,薛包服丧6年,极为哀痛。不久,弟弟要求分财独居,他无法制止,于是将家产分一半给弟弟。奴婢中他挑年老的,田亩和房舍他取荒废的,器物中他取那些腐烂和破旧的。弟弟多次破产,他多次救济。后来皇帝召他官拜侍中,他称病并以死自请,不赴征召。皇帝特地下诏嘉奖,让他带着官爵和俸禄在家养老。

TOP
217#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学院

系别:文史

班级:10级文秘

姓名:李爰锐

学号:10311055

时间:2011425

电话:18213559107

孔子认为,“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礼”的精神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一个人道德修为的重要部分,“不知礼,无以立”,这是孔子对人的最起码要求。“礼”作为孔子实现理想人格的一个组成部分,更多的是它约束、规范人们外在行为的功能与作用。 “礼”与“仁”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相互补充,相互发明,二者之间一为体,一为用;一强调内在修为,一强调外在约束;只有“仁”的想法而没有“礼”的体现不是真正的人性解放之路;只有“礼”的行为而没有“仁”的境界也不可能实现完整的理想人格。所以孔子强调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礼”不只是普通的礼貌,不只是外在的规范,“礼”还体现着一种悠久的文化精神,一种传统的深刻的历史力量。

可以这么说,“礼”这一思想从产生到孔子时代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礼”与“仁”一样,已经成为孔子理想人格修养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从政治制度到个人道德修养,从国家大事到日常社会生活,方方面面都渗透着“礼”的内涵。“仁”、“礼”结构在孔子思想中的结合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大突破,从某种意义上说,孔子的这一思想奠定了中国未来文化的发展方向。

TOP
218#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

班级:10文秘

姓名:郭靖雯

学号:10311054

时间:201142

电话:15087060627

一、在道德修养方面。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真正成为有学问、有道德修养的人,学习和运用“礼”都是一个根本条件。“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礼是立人之本,没有“礼”则在社会上无法立足,也不能适应社会环境。又说:“君子博学于文 ,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有学问的人若只在学习上下功夫而不在礼仪方面加强自身修养,同样不能达到完美的人生境界。 “礼”不仅是自立的基础,在通往理想人格的道路上,“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克己”而回归到“礼”所规定的范围中去,“立于礼、约于礼、 归于礼”,这些都是个人道德修养时所应该首先做到的,只有在这些“礼”的方面取得了独立, 才能在更高层次上体现“仁”的境界,个体人格的塑造与升华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在社会交往方面。

孔子强调人们应该以“礼”来对待他人,“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恶不哀,吾何以观之哉?”以恭敬的态度施行“礼”,上下级应该互相体谅,营造一种宽松的社会人文环境,这样才能达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目的。孔子认为“礼”作为社会交往的原则十分重要:“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大家常喜欢用的一个词“和为贵”就出自这里。“和”是和谐之意,中和两个人之间不和谐的地方,使两人或更多的人能和睦相处, 均衡发展,这种社会秩序约束作用就是“以礼节之”的意思,没有“礼”的约束,社会生活就会失去平衡,就容易发生一些道德失范现象。“仁”的精神是求得理想人格,用“爱人”,“己立立人 ,己达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来调试自我与他人、社会的关系;“礼”的精神是调整和规范人们之间的矛盾分歧,加强外在约束,使社会生活能够有序地进行。这种以“和为贵”为准则的“礼”正是孔子所梦寐以求的。

TOP
219#

礼究竟是什么呢?几千年来孔子整理出来却历经千年我们还在讨论,其实我们心里都知道礼本身就不是什么固定的仪式。在严谨小心中有礼,在放浪形骸之中何尝没有呢。只要心中怀有尊敬、崇敬之意,在随意的动作也是至高的礼节。
TOP
220#

礼是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之一,我国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礼在《论语》中的含义一、礼制,指全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伦理秩序。二、礼仪,指具体的礼节仪式。三、礼貌,指个人在待人接物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修养。对我们个人来说,最基本的应该是礼貌了。对长辈要有礼貌,对同辈和晚辈也要尊重。而在现代生活中,人们都十分重视一个人是否有礼仪,礼仪也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礼仪让人们可以更和睦地相处,你尊重我,我尊重你,大家何乐而不为呢?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有人不太注重自身礼仪方面的精神素质的修养,这还真让人感到遗憾。愿大家都努力加强自身精神素质的修养,不要愧对“礼仪之邦”的赞誉。
TOP
221#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10文秘

姓名:李俊鹏

学号:10311041

时间:2011年3月20日

电话:15025113953

卷三:礼              

一、礼的规范

    礼是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之一,我国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礼在《论语》中的含义一、礼制,指全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伦理秩序。二、礼仪,指具体的礼节仪式。三、礼貌,指个人在待人接物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修养。对我们个人来说,最基本的应该是礼貌了。对长辈要有礼貌,对同辈和晚辈也要尊重。而在现代生活中,人们都十分重视一个人是否有礼仪,礼仪也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礼仪让人们可以更和睦地相处,你尊重我,我尊重你,大家何乐而不为呢?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有人不太注重自身礼仪方面的精神素质的修养,这还真让人感到遗憾。愿大家都努力加强自身精神素质的修养,不要愧对“礼仪之邦”的赞誉。

礼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儒家鼓吹的理想封建社会秩序是贵*、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礼。

我们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应该懂得礼的规范,在世界立足。

TOP
222#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类

班级:10级文秘

姓名:曾靖贻

学号:10311002

时间:2011年3月14日

电话:15198886334

卷三:礼

一、礼的规范

礼是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之一,我国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礼在《论语》中的含义一、礼制,指全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伦理秩序。二、礼仪,指具体的礼节仪式。三、礼貌,指个人在待人接物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修养。对我们个人来说,最基本的应该是礼貌了。对长辈要有礼貌,对同辈和晚辈也要尊重。而在现代生活中,人们都十分重视一个人是否有礼仪,礼仪也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礼仪让人们可以更和睦地相处,你尊重我,我尊重你,大家何乐而不为呢?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有人不太注重自身礼仪方面的精神素质的修养,这还真让人感到遗憾。愿大家都努力加强自身精神素质的修养,不要愧对“礼仪之邦”的赞誉。

礼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儒家鼓吹的理想封建社会秩序是贵*、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礼。

我们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应该懂得礼的规范,在世界立足。

礼仪始于体态端庄,脸色和悦,言谈顺畅。微笑是最好的表达方式,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敬。

当我们在看或听某事时,看的时候要看清楚,听的时候要听全面,脸色要温和,举止要恭敬,说话要忠实,做事要严肃认真,有不懂的地方想到要向别人请教,愤怒的时候想到可能产生的恶果,看到获得利益的时候,想到道义。

为兄之道是友爱,为弟之道是恭敬,兄弟

之间和睦相处,孝道就体现在其中。将财物看得轻一些,怨恨怎么会产生呢?说话要忍让,怨恨就会消失。

走路时步伐从容稳重,站立要端正,穿衣服要注意整洁,不必讲究华丽,等等。这都是一些生活礼节,都要重视。只有我们遵守了这些礼仪,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精彩与丰富。

TOP
223#

           我觉得啊,“礼”所说的外表的、表面的一些东西反倒是次要的(但不是说不重要),更重要的应该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及其平时生活中所表现的说话行事的风格。而所谓的这种说话行事风格了我认为是要从内心的去真心实意的关心、体贴、帮助人,而这种关心、这种体贴、这种帮助就应该是一种“礼”的表现,当然这些是要平时在生活中就有这个“意识”才行的。实际上,不管做什么,没有意识是不能做到坚持到底、有始有终的,只有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意识,才能不断的从生活中总结经验,取得进步,得以成长。
TOP
224#

礼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儒家鼓吹的理想封建社会秩序是贵*、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礼。自从民国以来,我国的礼仪制度在不断变得简单化、人性化,吸收了西方一些可以借鉴的模式。“礼”,只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必需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已经脱离了原先为封建时期森严的等级制度服务的本质,而是维系社会良好风气的道德规范。实际上,我们所鄙弃的只是“礼”中的糟粕,对于儒家文化中占据相当分量的高尚的东西,我们还是要继承并发扬;而在另一个方面,西方的文明也不见得完全像我们所见所闻的那样人性。随着中国的一步步发展,“礼”无与伦比的魅力必将会再度大放异彩,使世界眼中的中华民族,是一个文明、开放的民族,而中国当然就是一个文明、开放的国度。可以说,中国的形象,将会因为“礼”而更加亮丽,清新。

TOP
225#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荀子比孟子更为重视礼,他著有《礼论》,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他认为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长幼、贫富等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和调整。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