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011121314151617» / 4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四、礼的规范 [复制链接]

196#

中国是以礼仪之邦的形象出现在国际舞台上的,也就是说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礼仪,我们的日常规范,行为准则,都在潜移默化中应向着我们。孔鲤曾趋听而过,孔融小而让梨 ,孔子见季氏有违周礼而怒言:“是可忍孰不可忍也!”由古及今,我们当今社会礼仪更是不可缺少,可当前的形势却不容乐观,许多国家旅游地点有这样的牌子“禁止中国人对地吐痰”,有的地方甚至都不允许中国游客进入,这种种现象,难道还引不起我们的重视吗?礼仪不仅能维持人人之间的关系,以能维持社会秩序,甚至提高我们国家的国际地位。所以礼仪不能抛弃的,视需要继续发扬的
TOP
197#

礼与仁义同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礼同时也是古代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统治的一种工具。礼就是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自己的身份、地位。“无规矩无以成方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TOP
198#

大学生礼仪修养之我见
讲究礼仪,遵从礼仪规范,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与魅力,更好地体现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和尊重程度,从而使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适度、恰当的礼仪不仅能给公众以可亲可敬、可合作、可交往的信任和欲望,而且会使与公众的合作过程充满和谐与成功。
任何一个社会组织,小到一家店铺,大到一个国家,要想广交朋友,广聚信息,想增进相关公众对它的理解、信任、合作与支持,想塑造自身的良好形象,全面实现自己的目的,同样也一刻离不开礼仪。
礼仪不仅可以美化人生,而且可以培养人们的社会性,同时还是社会生活和交往的需要。孟德斯鸠曾说:“我们有礼貌是因为自尊。”“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礼貌招待的人喜悦。”生活中有许多口角、摩擦、矛盾、争斗,都是起因于对小节的不注意。而文雅、宽厚能使人加深友情,增加好感。注重言语礼仪,可以有一个和睦、友好的人际环境,注重行为的礼仪,可以有一个宁静、洁净的生活环境,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也可以美化人生,美化社会,因此礼仪习惯的培养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个知书不达礼,知识水准和道德水准严重不协调的学生,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人才。一个优秀人才,不仅应当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和礼仪修养。礼仪是良好品德修养的表现形式,也是良好道德品质养成重要途径之一,良好的道德品质需用彬彬有礼的方式去体现。尽管礼仪的研究和教育在国内已经有所发展,特别是职业与礼仪的结合已成大势所趋。可是礼仪教育,还未引起高校的足够重视,大多数高校还未开设礼仪课程。
我们大学生是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在道德水准上,在礼仪修养方面应当提出更高的要求。追求个性是当代年轻人的特点,在追求突出个性过程中,许多不文明、不礼貌,甚至丑陋、陈腐、粗俗的东西都被当做了“新潮”、“潇洒”,在我们的周围,经常可以看到衣冠不整者、行为不端者、张口骂人者、随地吐痰者……。诸如此类不良行为的存在,已严重损害了大学生的形象,成为我们健康成长的障碍,因此,开展礼仪教育和教学,进行标准的礼仪训练,通过礼仪这个“尺度”,规范大学生的言谈举止,矫正粗俗、丑陋行为,已经成为培养大学生良好形象、优雅气质和风度的必修课,必须引起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的普遍重视和关注。
在市场经济大潮之下,社会对大学生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更加具体的要求。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之下,有必要对我们大学生礼仪加以普及与规范。
加强礼仪训练,有助于提高我们大学生的自身修养。普及大学生礼仪,将促使大学生从一点一滴小事着眼,从检点一举一动自身行为着手,逐步提高其自身修养;有助于维护高校的形象。在社会上,大学生个人形象往往与高校形象划等号,所以大学生对个人形象的维护将直接有助于高校形象的维护,甚至有助于对整个高等教育形象的维护;有助于增进人际沟通。大学生想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所作为,必须注重人际沟通。
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礼仪本身的特点之一就是规范化。倘若对大学生礼仪不讲究规范化,而是任凭大学生在具体运用礼仪时自行其是,各搞一套,则大学生不像大学生,而混同于社会一般青年了。
其次,规范化的大学生礼仪属于大学生行为规范的有机组成部分。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所颁布的《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对大学生提出了“注重个人品德修养。服饰整洁,讲究卫生;诚实守信,谦虚谨慎,说话和气,待人有礼,男女交往,举止得体;尊敬师长,尊重他人;敬老爱幼,乐于助人”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实际上他们涉及法律规范、道德规范与礼仪规范等几大方面。不容忽视的是,礼仪规范是大学生行为规范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就是我对大学生礼仪修养的看法。

[em01]
TOP
199#

文明礼仪从我做起

千百年来的文明礼仪之风传承至今,因此我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我国劳动人民历来重视道德修养和文明礼貌,具有悠久的传统美德。而一个素质高、有教养的现代文明人,必须有良好的文明礼仪。
文明礼仪处处可见,常常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事中,但往往被我们所忽略。所以我们要把文明礼仪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去。文明礼仪要注重平时,从小培养,形成良好习惯。
首先,注重个人的仪容仪表、仪态举止、谈吐、着装等。从仪容仪表说,要求整洁干净:脸、脖颈、手都应洗得干干净净;头发按时理、经常洗;指甲经常剪;注意口腔卫生,不当众嚼口香糖;经常洗澡、换衣服。从仪态举止说,要从站、坐、行以及神态、动作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古人对人体姿态曾有形象的概括:“站如松,行如风,坐如钟,卧如弓。”优美的站姿给人以挺拔、精神的感觉;坐姿要端正挺直、大方得体;走路要挺胸抬头,肩臂自然摆动,步速适中;表情神态要表现出对人的尊重、理解和善意,面带微笑;谈吐要态度诚恳、亲切,使用文明用语,简洁得体。着装要干净、整洁、得体,符合学生身份,体现出新世纪学生蓬勃向上的风采。
其次,注意公共场所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包括在学校、教室、宿舍、影剧院等场所的礼仪,还有走路、问路、乘车、购物等方面。校园礼仪十分重要,在教室和宿舍,要遵守公共秩序,不能大声喧哗。升旗仪式,最为庄严。这凝聚了文明与热血的国旗,在礼仪的包围中更显得鲜艳。课堂礼仪对老师的教学影响很大,它直接关系着一个班的荣誉与凝聚力,体现这个班的班风班貌。
第三,我们要谦恭礼让。谦恭礼让就是在人际交往中有谦虚的态度,尊重别人,对人恭敬,懂得礼貌,谦恭礼让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谦恭礼让能与别人友好相处,也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友谊和帮助,“孔融让梨”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四岁的孔融把大梨让给哥哥和弟弟吃,而自己却吃小的。这正说明虽然年幼但礼仪却不短缺。
还有同学之间也离不开礼仪,它就像润滑油,使粗糙的摩擦消失,如果有矛盾,多进行自我反省。多互相理解、宽容待人……
“以和为善”“平易近人”“举案齐眉”“让枣推梨”“宾至如归”都说明了礼貌原则。每个人来到世上,学习做人就是从讲文明礼仪开始的。到社会上,时时处处都要求人们讲文明礼貌。文明礼仪不仅给他人、给社会带来愉快和谐,也能创造充满爱心的环境,给自己带来快乐,带来温馨。而且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在我们国家阔步走向世界的时候,文明礼貌已经成为投资环境、国家形象的一个组成部分。
讲文明、讲礼仪,需要的是人人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我们是国家的小主人,我们有义务去帮助没有受到良好教育的人去学习文明、实践文明。因为我们今天有了丰富的物质生活,更需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成为文明的国家,文明才能受到更多人的敬仰。
著名文学家歌德说:“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的确,人们总是根据你的言谈举止评价你。让我们大家都提高自己的礼仪意识,重视礼仪。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逐步养成文明礼仪习惯,成为有气质、有风度、有教养的现代文明人。

[em24]
TOP
200#

现在的礼已经和过去完全的不一样了,过去的礼,在现在来看都是那么的不可思议,如此的繁琐,可看看现在这一个已经没有礼的世代,很多人都不知道什么是礼,怎样才能礼。长幼之礼、师生之礼等等礼仪,在现在的生活状态中,已经是贫乏,所谓的礼仪学习,礼仪教育,已不再是单纯的礼仪学习,其中掺杂的东西太多,太乱。

TOP
201#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10文秘

姓名:李俊鹏

学号:10311041

时间:2011年3月20日

电话:15025113953

卷三:礼

四、礼的规范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优良传统,论语中有句话:“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意思是说同乡人一起喝酒,要等持杖的老人先出去后,才跟着出去。这里面所体现的就是尊重老人,尊重老人是礼的规范里面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但我个人觉得不止是要尊重老人比自己年长的人我们都该尊重,自古以来就有的优良传统,我们跟应该好好学习,把它运用在实际生活中。        

TOP
202#

“礼”是彼此互相尊重、理解、照顾的高尚实践,

“礼”是工作、学习、生活的环境充满温馨和谐气氛的催化剂,

每个人都应该是“礼”的创造者和实践者。

[em01][em01][em01][em01]
TOP
203#

伦理修养是指一个人的意识、信念、行为和习惯的磨练与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指达到一定的境界。有德才会有礼,缺德必定无礼,伦理是礼仪的基础、现实生活中,为人虚伪、自私自利、斤斤计较、唯我独尊、嫉妒心强、苛求于人、骄傲自满的人,对别人不可能诚心诚意、以礼相待。因此,只有努力提高伦理修养,不断地陶冶自己的情操,追求至善的理想境界,才能使人的礼仪水平得到相应的得高。 礼仪,人得内涵体现之一········[em01]
TOP
204#

学校: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10文秘

姓名:胡玲巧

学号:10311010

时间:2011327

电话;15287115716

卷三

                                                  

一、礼

                 礼的规范

   “礼”是道德行为规范与文明行为规范的总和。孔子讲“不学礼,无以立”,要求“约之以礼”,“齐之以礼”;荀子也讲“礼者,所以正身也”,“礼以成文”。不能将传统礼教全盘否定,可以将传统礼教区分问中华人文礼教和封建礼教,中华人文礼教是中华名族的道德行为规范与行为规范,体现出仁爱、和谐、优美等原则。

   在中国我们都讲究尊老爱幼,在封建时代,礼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力义务的规范和准则。礼既是中国古代法律的渊源之一,也是古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礼的内容繁多,范围广泛,涉及人类各种行为和国家各种活动。

   礼也坚持了“尊重原则、适度原则、遵守原则和自律原则。这些原则就要求在各种类型的人际交往活动中,以相互尊重为前提,要尊重对方,不损害对方利益。遵守社会公德,遵时守信。现代礼仪强调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一定要把握适度性。交流双方在要求尊重自己之前,首先应当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礼仪规范的要求。

   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名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审核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和调整。

TOP
205#

有一段时间我是不喜欢孔老先生的“礼”。在历史课堂上,孔老先生的“礼”更多的是周礼,我以为那是束缚人的东西,不适于现在!刚刚看了陈思杰先生的一些关于礼的认识,方觉得自己很是肤浅。礼的范围广而深,我很欣赏其在生活礼仪方面的描述,然而在现实中有许多的人并不能做到,这让我觉得很悲哀。我一直觉得图书馆是个圣神的殿堂,我不喜欢有的人在那里大声交谈,不喜欢有的人长时间的占位而人不在座位,不喜欢有人把书弄得很乱让人找不着,更不喜欢有的人在图书馆吃零食还把垃圾留在书桌上!诚然,礼是广而深的,对于我们来说,更多的是需要悟与做。
TOP
206#

古语曰:礼者,敬人也。敬人者,人恒敬之。尊敬他人是获得他人好感并进而友好相处的重要条件。反之,自高自大,忽略他人的存在,那就很难得到他人的配合,而且是一种不懂礼貌的表现。比如与人初次相见,对方递卜名片,你连看都不看一眼装人次兜或随便一放,对方肯定内心不悦。如果此人是想为你效力而来,这时肯定会想,这种人值得自己付出吗?如果你用双手将名片接过,用不少于30秒钟的时间从头到后地看一遍,并客气地向对方道一声“谢谢”.对方内心肯定会有一种被人重视的优越感,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为话题的深入与事情的进展打下—个好的基础。

TOP
207#

礼的内容繁多,范围广泛,涉及人类各种行为和国家各种活动。《礼记》说“以之居处有礼故长幼辨也,以之闺门之内有礼故三族和也,以之朝廷有礼故官爵序也,以之田猎有礼故戎事闲也,以之军旅有礼故武功成也。是故宫室得其度……鬼神得其飨,丧纪得其哀,辨说得其党,官得其体,政事得其施”,可见其范围之广,“君子无物而不在礼矣”。
TOP
208#

礼,最初是击败天地的仪典,表现为以数字等差为主体的“差系格局”,戒指器物、音乐、动作辞令和程序,标明不同的等级身份当前,个人在仪节中所处的位置,就是其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乐,是礼的重要构成环节,本质功能是表情达意、沟通人心,音乐表达的观念和意绪强化了礼仪的认同感和向心力。在礼仪的“差序格局”中,等级区隔形成的人伦秩序,内在地潜伏着隔阂与矛盾,而乐作为互动双方达成一致理解的媒介,使不同等级的人们形成心灵共鸣,在情感沟通的基础上实现理想的人际和谐。礼乐在商周时期已不再局限于祭祀,而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祭祀的仪节和规范被移植到了其他互动过程中,形成各式各样的礼仪制度,并逐步抽象为社会生活的互动规范,保证日常生活在一种秩序化的程式安排下社会运行。

关于礼乐文化的研究成果业已汗牛充栋,其中不乏社会学的理解与审视。 “本文下手的方法,完全是客观地将《仪礼》和《礼记》这两部书用社会学的眼光来检讨一下,看看有多少社会学的成分。” 尽管只是寻找“成份”,但也表明他相信二书包含社会学。几十年后有人干脆称《乐记》是“先秦的社会学”, 作者说该文从社会形态、结构、作用、理想等方面认识礼乐,所以其是社会学。费孝通也以社会学家的视角,称“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但并未将礼与社会学相提并论。我们以为,费老的思路是运用社会学视角分析本土问题的恰切思路,也是中国社会思想研究应遵循的方式。

,个人

   当前,关于礼乐文化的研究成果业已汗牛充栋,其中不乏社会学的理解与审视。李安宅在《<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中说:“本文下手的方法,完全是客观地将《仪礼》和《礼记》这两部书用社会学的眼光来检讨一下,看看有多少社会学的成分。” 尽管只是寻找“成份”,但也表明他相信二书包含社会学。几十年后有人干脆称《乐记》是“先秦的社会学”, 作者说该文从社会形态、结构、作用、理想等方面认识礼乐,所以其是社会学。费孝通也以社会学家的视角,称“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但并未将礼与社会学相提并论。我们以为,费老的思路是运用社会学视角分析本土问题的恰切思路,也是中国社会思想研究应遵循的方式。
TOP
209#

   礼是最初击败天地的仪典,个人在仪节中所处的位置,就是在其社会中所处的位置。能沟通人心。使不同阶级的人们产生共鸣。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4-10 9:39:35编辑过]

TOP
210#

合十礼,又称“合掌礼”,原是印度古国的文化礼仪之一,后为各国佛教徒沿用为日常普通礼节。行礼时,双掌合于胸前,十指并拢,以示虔诚和尊敬。合十礼(salute with putting palms together),流行合十礼于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尼泊尔等佛教国家的见面拜礼。此拜礼源自印度。最初仅为佛教徒之间的拜礼,后发展成全民性的见面礼。在泰国,行合十礼时,一般是两掌相合,十指伸直,举至胸前,身子略下躬,头微微下低,口念萨瓦蒂。“萨瓦蒂”系梵语,原意为如意。遇到不同身份的人,行此礼的姿势也有所不同。例如,晚辈遇见长辈行礼时,要双手高举至前额,两掌相合后需举至脸部,两拇指靠近鼻尖。男行礼人的头要微低,女行礼人除了头微低外,还需要右脚向前跨一步,身体略躬。长辈还礼时,只需双手合十放在胸前即可。拜见国王或王室重要成员时,男女还均须跪下。国王等王室重要成员还礼时,只点头即可。无论地位多高的人,遇见僧人时都要向僧人行礼而僧人则不必还礼。合十礼的分类:   此礼可分为下列几大类:   跪合十:各国佛教徒拜佛祖或高僧时要行的一种礼节。   蹲合十:某些国家的人在拜见父母或师长时的一种礼节。   站合十:某些国家的平民之间、平级官员之间相拜,或公务人员拜见长官时常用的一种礼节。跪合十礼适用于佛教徒拜佛祖或僧侣的场合,行礼时右腿跪地,双手合掌于两眉中间,头部微俯,以表恭敬虔诚;   蹲合十礼是盛行佛教国家的人拜见父母或师长时所用的礼节,行礼时身体下蹲,将合十的掌尖举至两眉间,以示尊敬;   站合十礼是信奉佛教的国家平民之间、平级官员之间相见,或公务人员拜见长官时所用的礼节,行礼时端正站立,将合十的掌尖置于胸部或口部,以示敬意。行合十礼时,可以问候对方或口颂祝词。   因佛教中不兴握手,所以在我国,一般非佛教徒对僧人施礼,也以行站合十礼为宜。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