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3233343536373839» / 4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义的定义 [复制链接]

526#

义是在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正义精神。正义的基本理念是:扶助生命是善,伤害生命是恶。任何个人都要考虑这个问题:在自己行为影响所及的范围内,所产生的善应当远远大于恶。正义维护的是整体利益,因而正义的最大障碍是贪图不正当的私利,所以要“见利思义”,“先义后利”,必须在维护正义的前提下去获取个人的合法利益。在现代社会,欲达到正义之目的,就必须具有平等精神、自由精神、民主精神、法治精神、人权意识、公民意识,因此,这六个方面可纳入“义”的范畴之中。专制作风、官僚特权思想都是对正义精神的损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是:假“正义”之名以行其私,在小集体圈子里讲“义气”,以抽象的“义”去压制人们对合法利益的追求,等等。倡导“义”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见义勇为、重视整体利益的民族品格。
TOP
527#

对于所谓的义气众说纷纭所谓的义气,我个人认为要做到,了解朋友,包括了解他的心理,能在各种情况下帮助朋友,并且指引他,想做到真正的义气,
不是靠对方说说:你真义气这类的话,而是双方都领悟了这个心意,而这个义气的概念,也之是对于好朋友,对于普通朋友(非死党)就不必了,义气也在某些方面跟默契有关.
    真正的朋友不会因为义而为难你,所以,我们也要坚定自己的立场有主见,在正确的需要帮忙的方面,我们义无反顾,但是有悖道义方面的,我们还是望而止步的好
TOP
528#

义,即是正义,是行为的最高标准,他体现在自己的行为影响之中。公平的原则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即,每个人的平等获得利益的权利,多劳多得的原则,先人后己,抑强扶弱。这些定义可以更好的让我们明白义的真正含义,并在现实生活中践行。
TOP
529#

“义”作何解?古往今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曰:“义”者,“仪”也;二曰:“义”者,“善”也;三曰:“义”者,“宜”也。
“仪”说者认为,“义”原意是仪表,是人的外在形式,《诗经》曰:“人而无仪,不死何为?”大概从那时开始,人们逐渐把外在容貌行为的“仪”演变成内在的人的行为原则和道德规范的“义”。
“善”说者认为,“义”就是善,指人走正路,不走邪路。《孟子·离娄上》记载:“孟子曰:“……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所谓“人皆有所不为,达于其所为,义也”,是说人都有不应当干的事,知道了这一点,就要去做应当做的事,这就是“义”;反之,做不应当做的事就是“非义”。例如,《孟子·尽心上》曰:“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同时,“义”也要求对自己和别人的行为不当者(非义)报以羞耻和憎恶的态度,所以又说:“羞恶之心,义也。”朱熹注:“羞,耻己之不善也;恶,憎人之不善也。”可见,“义”的一般含义,就是要求区别行为之当为和不当为、善和恶,从而去做当为之事、善事,不做不当为之事、恶事。
“宜”说者认为,“义”就是“宜”,就是指公正的、合理的,即裁判事物,使各得其宜。《中庸》说:“义者,宜也。”“裁判万物,使之合宜也。”“义”的这一含义在春秋时已较明确。《左传·隐公元年》载郑庄公语:“多行不义必自毙。”是说其弟太叔段所居京城地过百难(亦曰三百方丈),不合“先王之制”。《庄公二十二年》说:“酒巳成礼不继以淫,义也。”《国语·周语下》也说:“义,所以制断事宜也。”可见,春秋时所谓“义”,即行为适宜于“礼”,或断事适合于礼,所以当时的史书上“礼义”并举。《国语·周语上》指出:“行礼不疚,义也”。于是,“义”作为宜于“礼”的道德要求,其一般含义,就是使自己的行为合乎礼制,达到“义节则度”,它的作用就在于“所以节也”。可见,“义”作为道德规范,在春秋已被广泛使用。
孔子主张社会要崇尚德性,而“义”是人实现德性的途径。《论语·述而》载:“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优也。”孔子有时也将义作为“德”来使用,例如,《论语·子路》曰:“上好礼,则臣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孔子认为,个人的得失利害,应受义的制约。《论语·季氏》所谓“见得思义”,就是指遇到有所得之时,要想一想是否合乎义,不要见利忘义。孔子在《论语·述而》中又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TOP
530#

义:义者,宜也,义作为社会应当如此的价值准则,在孟子那里,包含着对自由、公正的思考。孟子特别强调仁与义的紧密关联,形象地把前者比喻为住宅,后者比喻为道路,意在指明义是培养仁德的“正路”。然而,有些人却不愿意选择这条正路:“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这从反面说明,“义”与主体在达到仁德的道路上的自由选择相联系。 另外,义(宜)也有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所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见得思义,不因果滥取不义之财物。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所以人发为羞恶之心,发为刚义之气,义也。这里的义并不是一种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江湖义气,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体现。
TOP
531#

大义当道,利何足谈

  义,即正义、道义。何为正义?正义乃君子认为其符合道德准则,并愿为之舍弃一切之事。就像《许行》中所述“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在为老师守孝三年之后,子贡另为恩师守孝三年,报答师义之道,此可为之义。
  但是近来这种义的观念逐渐淡薄,古时为君子所鄙的珍馐珠玉,财富权位,却成为现代人追逐和奋斗的目标。古人求义,即使是关乎国家性命的战争也能为义作出让步,如左丘明记载的《烛之武退秦师》“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否决了,因为没有秦伯的扶持,他们不会到目前的地步,若是依他人之势而壮己之力,在晋文公开来是不仁不义的,因此带着军队归还了。而反观当下,相比于义,人们更倾向于利,也许是不当的金钱价值观歪曲了人们求义的道路,更甚至使之相背而驰,愈行愈远,建筑商为利掺虚作假,豆腐渣工程危及百姓的安康,食品加工商为利用五颜六色的食品添加剂代替新鲜食材,无良的保健品商贩有他们称之可以延年益寿的保健品“神药”,骗取老年人攒了几十年的血汗钱。再观个体,一些吝啬的人乘公交车时投假币,为了一元钱牺牲了自己的义。
  没有义的他们,可悲而又可怜!所幸的是,悬崖勒马,为时不晚。政府的监管部门加强监督,实施严厉的惩处措施,通过学校的教育,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的宣传,在社会形成正确的求义之风,其孰能谓之不可乎?
最后编辑青岛大学陈晓彤 最后编辑于 2018-01-20 09:49:16
TOP
532#

兄弟义气是小义,为兄弟两肋插刀就更是小义,为了帮助所谓的兄弟,就去违法乱纪,扰乱社会正常秩序,这种义是不可取的;我们所推崇的义应该是民族大义,为国为民的大义,我们应当去施行大义,抵制小义。
TOP
533#

楼主开头对“义”所作的定义“义即正义,是行为的最高标准”未免有些轻率了。“正义”一词常为西人所讲,本站既然为国学论坛,这样的解答固然欠妥。孔子对“义”未有定义,只有从其日常行为中可以看出他对“义”的运用,如《论语。雍也》“子华使于齐”之章,虽然未提“义”之字眼,但是其中孔子的做法是以“义”为准则的,所以在孔子这里“义”作“恰如其分”讲。而在孟子讲“义”定义为“羞恶之心”(《孟子。告子上》“公都子曰”之章),“义”为“性善”四端之一端。而且“义”还有“义内”,“义外”之分(《孟子。公孙丑上》“公孙丑问曰”之章)。望楼主谨慎用词。
TOP
534#

一撇,一捺,一点,这就是义。义,它的主要含义当然是义气,这个义的前提是,没有任何利益。“义”,它在于不出卖朋友;不作为被朋友的事;朋友有事不做任何推辞;是关键时候帮你说一句话;是知道你有难处自己四处借钱却难以启口要你还钱;是钱包掏出大把大把钞票心在流血嘴上说“不过如此嘛”;是把你曾经和他说过的某件事情牢记在心念念不忘经常提起。这就是义,但这义的前提是,你要“义”
TOP
535#

“义”是中国古代一个十分重要的精神品质和道德范畴,这个观点是孔子最先提出的,后来孟子又对其进行了补充。儒家的义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从公、道德、责任。学界大多数认为“义”乃道义,和道德关系最密切,但我们应该从多重维度对“义”进行诠释。
一、从训诂学的角度理解“义”:义,宜也。这就说明“义”要求人们为人处世要处在一个适宜的状态:用适宜的方式,实现适宜的目的。
二、从文字学的角度理解,段玉裁注释道:“义,己之威义也。言己者,以字之从我也。……从我,从羊。威仪出於己,故从我。”“义”在古文字中是会意字,由“我”、“羊”构成。“我”字代表一种具有锋利齿状的武器,又表示仪仗,“仪”代表高举着的旗帜;“羊”指祭祀时用的牲口,综合起来,其意义便是祭祀时为了表示信仰、崇拜的对象举起旗帜,献出祭祀的牺牲。
综上所述,学者对“义”的理解时应该多角度,全面地分析。
TOP
536#

何谓义? 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 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
TOP
537#

义几乎可以与所有正面、积极、美好的字眼组合形成新的代表进步、向上的词语:如仁义、忠义、孝义、礼义、义气、恩义、信义、侠义、正义、公义等,所有与义相悖的词语,如:薄情寡义、背信弃义、忘恩负义、无情无义、不忠不义、不仁不义等,都是古代以及现代社会所不能接受的不道德行为。
TOP
538#

"智者,义之藏",如果以已发微法来理解的化,义就是仁在各事各物中的具体展现。故义应当是各事各物的义。义就是"宜"所谓"义便作"宜"字看,训之为"宜"就是直接在事上见。"义"字 如一横剑相似,凡事物到前,便两分去"所谓"两分"就是一定要如此做,一定不如此做。"义之在心,乃是决裂果断者"见于事则必如此或不如此做,固"仁"包义。义就是分辨的能力。好好色恶恶臭,能够辨别何者为好色何者为恶臭。这个能力也是良知的初见,良知就是一种分辨能力。致良知就是能够将这种能力从认识中实现出来。可以理解为义就是良知的一种体现。
TOP
539#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有个奇怪的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
到底是有义的人我们称之为君子,还是因为他是君子我们称其为义。
可能对于现在的理解来说是前者,但既然是鸡生蛋的问题,答案就不应当这么简单才对。
看第一段义即正义,是行为的最高标准。正义的基本含义是在自己的行为影响所及的范围内,产生的利益大于弊害,并且按照公平的原则分配利益。
这里其实就有了一个问题,到底以怎样的标准来看待利弊,到底义的标准是什么,怎么来的。
评论里有个问题,问兄弟义气算不算义。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因为我们知道,兄弟义气又是挺可贵,有时有挺坏事的。
问题就在于当义气坏事的时候怎么办呢?要不要坚持义气呢?
答案是根据具体情况衡量。
可要明白的是有时候义气是一种情感,可衡量是一种理性的量化,两者之间可能并不相通的,举个例子。
你想出去喝酒,但为了不漏马脚,所以不得不需要找一个人打掩护,你怎么办?你知道合乎利益的是不答应,可合乎义气的却不是不对吗?
当然,这个例子太小,不足以称为大义,那换一个问题,杀一人而救百人如何看呢?
我当然不是在回答这些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一些大难题,因为这些选择真的很难,所以我们都希望都看君子们怎么做的。
可事实上呢,那些杀一救白的人成为了英雄,可有人称他们为暴君。那些拒绝的人成了仁者,可有人骂他们妇人之仁。他们都成为了一定意义上的君子,也成为了一定意义上的小人。
所以,我们的义气往往在一些没有异议的时候最为管用,可在一些会有价值碰撞,真正需要权衡利弊的时候却变得不知所措,因为权衡就是两个砝码,都很重要,却只能选择一个,而当你选择了一个的时候,就舍弃了另外一个,而你犹豫的时候其实你就明白,你不知道什么是对的。
那怎么办呢?
我不知道怎么办,但有一个办法绝对是错的,那就是固执的认为自己是对的。
记得灭绝师太不,名门正派,胸怀天下,可风评不好,为什么?
因为绝对的光明便是绝对的黑暗。
有点抽象,换个说法,那就是真正的义都没有唯一的答案,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做合适的事情,也就是宜。
同学上网我可以帮他掩护,但做坏事可不行。
这叫度。也度duo
审时度势才能真正的做到义,而那也才是君子。
TOP
540#

义是正义,正义存在于人心之中,正义当然是好的,我们依靠正义裁决是非,区分对错。在面临两难的抉择时,我们依靠内心的正义来裁定。当然,正义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因为在实际生活中,谎言与真实相对,当然是值得批判的,但人们往往很容易忘记,与此相关的还有一点,那就是隐瞒。普通人根本没有能力去判断一件事物是否被隐瞒了细节。所以我想说,正义之心出自我们的本心,它无疑是好的,但是它又绝对不是完善的,我们要心存对事物的敬畏之心,唯有如此,方才能够得到更好的正义。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