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829303132333435» / 4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义的定义 [复制链接]

466#

所谓“义”就是坚持正义,而“正义”在当下社会中的体现就是分配利益而不失公平。维护公平的根本就是先坚持好自己的处事原则,不可自私自利,要多为别人考虑。坚持好“义”的原则,就要在做事之前先明白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是否损害了他人的利益,是否有损集体的荣誉,考虑全面之后再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尽自己的一份力。
TOP
467#

符合实际情况的义才是道义,不识进退,以义为名的道德要挟并不是真正的义理。《荀子.荣辱》:“先义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义者,行而宜之,合于道则谓义。([宋]胡瑗《周易口义?说卦》)
TOP
468#

孔子最早提出了“义”。孟子则进一步阐棕了“义”。义是在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正义精神,正义就是要合理,要公正,真正的“义”要尊重道义,不是凭感情,论义气。是要维护道义,即使伤害到你的好友的利益的情况下!只有不为利诱惑的人才能称上真正的“义”!谈及“仁”必然会联系到“义”。“义”即是在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正义精神。它集善良、正气、勇敢为一体,是至高至上的民族品格。 《荀子.荣辱》:“先义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古训历历在目,而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利”字当前,到底是“利”先行,还是“义”先行,这是一个道德修养问题。有的人见利忘义,为了利,可以背弃亲人、朋友,有的人却可以舍生取义。
TOP
469#

义作为最高的行为规范,想必现代社会实施起来是多么的困难!反观当下社会,各种为了利益的勾心斗角,各种为了胜利的不择手段,因为在现代人眼中,肯定是惟利益、荣誉视图,至于是否合乎礼仪,显然不在人们的思考范围之内。我想,这是民族的堕落,是社会的滑坡,是精神家园的缺失!孟子的舍生取义,足见古代先哲,把义放在了多么重要的位置,甚至为了义的坚守,不惜放弃生命!如果这样的思想,放在现在来看,是不是特别的不可以理喻,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想法,这就显示了现代人与古代先哲的差距!”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古人眼里,财的获取也要合乎义的要求标准。由此看来,义是多么的重要,所以作为当代的有为青年,行为规范一定要合乎义的要求!
TOP
470#

义,即正义,是行为的最高标准。对于义的定义,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义气,做人就是要讲义气,这只是义的一个层面而已。[宋]胡瑗《周易口义?说卦》“义者,行而宜之,合于道则谓义”。也就是说,义在行动上是适宜的,符合道的要求就是义。不过义也分大义小义,舍生取义这不仅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选择,在义的选择上大于自身,敢于舍弃自己的生命,此为大义。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也没有那么多的大义需要去抉择,而义更多的是一种为集体牺牲个人利益的思想,大到国家、社会,小到朋友、班级、学校,需要为其他人,为整个团体的利益,付出自己的努力,甚至牺牲自己的利益。义之根本所在,即道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一种路人之义。为朋友两肋插刀,是朋友之义。义之大者,为国为民,则是为公之义。义者,高尚崇高者,不仅仅是行为上的义,而是行为中所映射出来的道义。
TOP
471#

儒家讲“义”,孟子的四端说中“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义”也是在儒家伦理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中遵循“义”这一准则。我们与人以“义”,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我们是以一种道德的关系相互的联结着。现代社会中,越来越看重实际利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的功利,个人之间的关系都变得那么脆弱,靠着不稳定的“利”联结着,可想而知整个社会的风气也会受此影响。
通过“利”而联结起来的关系必然是不稳定的,因为“利”是不定的,它随时都在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没有一个“定”的基础,而只是出于“利益”那么将会变得非常冰冷,同时社会也无法得到稳定,就会出现很多的问题。
儒家注重的是人内心精神的层面,而不是外在的层面,同样从人内心出发的东西会更加的牢固,“义”之所以在这里被看得那么重,是因为从这里就可以一窥儒家在出发构建起外在道德世界的蓝图。
TOP
472#

我们讲义,仁义,道义,而往往现在这些东西在我们普通人身上是面临抉择的时候才体现出来的,我们不会像圣人那般去主动追求这些,但同时我们也需要靠着这股精神的原力支撑面对每一个危险的诱惑选择,守住义,我们才能当更好的人
TOP
473#

利益当前,不出卖朋友,做到正直,善良,坦诚。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保持自己的真性情,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为真实。
TOP
474#

义即正义,是行为的最高标准,公平原则包括以下几项:第一,包括自己在内的每一个人,都具有平等地获得利益的权利;第二,按照多劳多得的原则获取利益;第三,抑强扶弱,先人后己。孔子最早提出了“义”。孟子则进一步阐棕了“义”。义是在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正义精神,正义就是要合理,要公正,真正的“义”要尊重道义,不是凭感情,论义气,是要维护道义,要学会理性思考,做出正确符合义的决定。
TOP
475#

义者,宜也。行而宜之,合于道则谓义。也就是说一个人若是做了应该做的事,便是符合义了。但什么是应该做的呢?宜与不宜的标准与界线又该如何界定?有人说,符合社会规范与道德标准的便是适宜的,但我以为这并不是绝对的。判断标准总是会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一件当时备受称颂的事后来或许会饱受诟病,就如同古代的“愚孝”,那种不知变通的甚至于偏执的孝如今就饱受争议。但是,我们每个人却始终有一杆衡量义的标杆,尽管有的低,有的高,但毫无疑问都是真实存在着的,它随时为我们敲响警钟,规范我们的行为,约束我们的私利和欲望,让我们不致偏离义的大道太远。
TOP
476#

“义”的一般含义是指人之所以为人的实现途径。孟子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如果说“仁”是道德规范的集中概括,那么“义”则是通向于“仁”的道德行为的总称。孟子主张人们“居仁由义”,要求人们严格遵守伦理道德规范,必要时甚至可以“舍生取义”。
“义”的切近要求是“敬长”。“敬长,义也。”所谓“敬长”,在家庭内部是指尊敬“兄长”,在社会上则是指尊敬“君长”。关于后者,孟子十分强调君臣之间的对应关系:“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君主只有把臣下当成自己的手足兄弟,臣下才有可能由衷的产生尊敬之情。
TOP
477#

《礼记》里还说:义者艺之分,仁之节也.“义者”这个“义”就是我刚才讲的道德、仁义、礼义这个“义”,“艺之分”这个“艺”是艺术的“艺”,文艺的“艺”,这个“艺”是不同的标准的意思.“义者艺之分,仁之节也.”是要求我们在具体实行的时候,根据不同的标准、不同的情况、不同的程度来实现仁.义就要看具体的情况,也可能在这种情况下,义表现为这个,也可能在那种情况下,义表现为那个.情况不同,标准不同,它的表现也就不同,那么义到底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特殊的表现呢?它是来表现仁,它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表现仁,那么它大概根据哪些情况,有哪些不同的表现呢?我这里介绍两种情况:第一,根据人的身份不同,义的表现不同;第二,根据遇到的事情不同,义的表现也不同.我们先讲根据人的身份不同,人是有不同身份的,那么有的人是这个身份,有的人是那个身份,当然也有不同的职业,我们现在有不同的职业,那么你是教师,他是工人,那么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人,你来体现仁这种道德,体现仁爱的精神,那你的表现是不同的,而且必须是不同,不能混.比如说我是个医生,我仁爱精神的体现是要对病人温暖如春,要治病救人,我不这么做,我就是不义.我是医生,结果我不做好我医生的工作,不去治病救人,我非得说我到大街上去维持交通秩序,我去指挥交通,那就是不义.因为你的身份决定了你的仁爱精神就得治病救人,这就是义.你去做别的,做你不该做的,那就是不义了.
TOP
478#

楼主的话语点醒了我,其实“义”并不难,想做到“义”,就做到适合而止就好了。不要过多的追求什么,也不要缺失些什么,点到为止便是对万物的尊敬。总以为“义”这种价值观距离我们还很遥远,但今天知道了,它其实就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求学的路上,你做好学生的本分,这便是“义”的表现之一;在生活中,若他人遇到困难,无法完成某件事情,你上前去帮助一把,是事情顺利完成,这也是“义”。久而久之,在我们的不知不觉中,我们也成为了我们希望成为的人。
TOP
479#

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足以看出,儒家思想对于义的看重。义是遵道而行,是抑强扶弱,秉持心中的道德准则,是君子的必要品质之一。
TOP
480#

“义者,所以合宜也”。“义”这个字的本来含义就是适宜。尽管不同社会、不同时代“义”的具体内容会有所不同,但不同社会、不同时代的“义”也有其共性和延续性。随着人类交往的日益密切频繁,人类在道德原则上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共识。那些被全人类普遍认为是“适宜”的道德原则,就是“ 天下之公义”。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