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3536373839404142 / 4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义的定义 [复制链接]

571#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有四种美德:勇敢、正义、节制、智慧,中国的“义”则兼具正义和勇敢,在面对不公之事要挺身而出,使每个人都获得自己应得的利益。贫富差距不能过大,要共同富裕,“君子不患寡而患不均”,要实现一个物资充沛、人人平等、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
TOP
572#

“义”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很重要观念,我们总讲道德仁义,而道义是所有义的基础,其他的义都是道义在不同立场不同角度下的引申和演绎。《论语》中说人的最高行为准则是“义”,而不是根据人数多寡或关系亲疏。孔子做事的方式并不会因为和人的关系远近而区别对待,只要对个人有益的事就做,对个人有害的事就不做,所以对个人有益无害是合乎“义”的。
TOP
573#

义是道德自律的外在行为表现,义不是追求个人、小集团的小团体利益,而是符合社会,符合大众,为大集体奉献的内在标准。我们常说一个人讲义气,应该是指他对家人,对朋友诚实守信,值得托付,并且不会因为个人的私欲而对他人造成危害。
TOP
574#

我们常常总说做人要见义勇为,那么“义”为何意呢?面对见义勇为的人,我们往往都会给她们以极大的赞扬,因为他们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正直、勇敢,为社会传递了正能量。因此在我看来,“义”是一种无私奉献并且在关键时刻舍己为人的一种精神品质,表现为先人后己。
TOP
575#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义是在行动上适宜的,在道义上符合要求。恰当处事,就是义。我认为的义,符合仁的标准,符合道的要求,符合内心的良善,不让自己犹豫后悔,也不让别人觉得你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利己者。义是对自己的担当,对家人的责任,对朋友的帮助,对所爱之人的承担,对自然万物的博爱。
TOP
576#

作为儒家五德仁、义、礼、智、信之一的“义”,是行为的最高标准。我们不能把“义”狭隘的认为是对朋友的两肋插刀,只是对朋友的“义”很可能会损害他人的利益,甚至会影响“大义”,并不是可取的。而儒家所倡导的“义”即正义,是在自己的行为影响所及的范围内,产生的利益大于弊害,并且做到公平、合理地分配利益。
TOP
577#

“义”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很重要观念,我们总讲道义仁义侠义公义正义情义,而道义是所有义的基础,其它的义都是道义在不同立场不同角度下的引申和演绎。“人之有爱,本有亲立,推己及物,各有差等。”要求人做到完全的无私不现实,人能做到不受物质利益的左右,
TOP
578#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关“仁”,孔子有自己的理解,克制自己的欲望,做的事情符合礼仪,就达到了仁的要求,至于不合于礼的事不要看,不要听,不要说,也更不能做。孔子认为礼本身就存在于人的内心,只是被污染了、屏蔽了,正如佛家所说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只是佛性被污染了,需要恢复,这就是“复礼”。接着就是内心被礼光复之后的状态,这种状态就是“仁”。
仁者爱人,成为所谓的仁者,首先要有一颗仁心,这种仁心是一种内在的价值要求,爱人先爱己,要先有自尊自信,有了自尊自信之后才能去爱他人,给与他人关怀。孔子倡导有等级的爱,对于父母,亲戚、朋友、同事,陌生人的爱更应该是一种有差别的爱,如果一味的对陌生人付出超出范围的爱,则伤害的则是双方,因为对于特定群体的爱,往往是由于我们看不到背后他人的企图。忽视这种隐藏的风险,则会让我们陷入困扰之中,因此我们对他人得爱更应该是一种由原则的爱,而不应该是是那种盲目无目标的自我感动。
我记得在工作中,遇到了一个男同事,人非常的好,凡事非常勤快,对身边同事之事也是有求必应,忙前忙后,不辞辛劳,也没有要求同事给与相应的回报,记得有一次,公司需要策划一个活动,负责制作PPT的员工由于自己的原因,把这份工作交给他来完成,这位同事和往常一样,一口答应了下来,在接下来的两天里,看到他通过电脑学习,寻找其他同事寻求帮助,最终勉强完成了这份PPT任务,交到公司之后,却发现和公司的要求相差甚远,同时,也由于最近几天的时间全部用来做其他的事情,导致自己的工作也没有完成,最后落得黯然下场得结局。这位同事的结局真的令人惋惜,虽然我明白他是一位乐于助人,兢兢业业很踏实的人,但站在公司的角度而言,没有完成任务的结果就是事实,如果他很忙于工作,但是依然没有完成任务,也只能说明这个人做事的能力比较差。其实这样的事情在生活中常有发生,吃亏的往往都是好人居多,在经历一定的社会经验之后,就会发现很多喜欢占别人便宜的人,并不是说他人是有意为之,更多的是这群人一种本能,一种寻求自己轻松的解脱之道。在社会上生存,我们要以君子的品德要求自己,但同时也需要具备拒绝的智慧来保护自己,在帮助他人之前,首先要完成自己职责之内的事情,其次在帮助他人之前要明确自己的责任,不能夸大自己的能力,以免给双后后续的交往留下隐患,最后更应该需要明确帮助这件事本身,是自己帮助他人去做,这件事本身应该是由求助人做的,不要弄到最后的结局变成理所应当。只有明确这三个步骤,才能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放心的去帮助他人。
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现在经常有人会上当受骗,比如刷单,中奖,免费旅游、购物返利等等活动,其实这些现象的背后都是利用了我们人喜欢占便宜的心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喜欢钱财并不是一件丢人的事,但是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正当的方式去获取,才能无愧与心,才能做到养心之道、心无瑕疵。在回头想想,如果真的是那种让你获利而不让你付出且不会产生隐患的事情,为什么会掉落在陌生人身上,我们既不是别人的父母、也不是亲戚朋友、更不是有恩与他人,给与他人什么帮助,好事又怎么会无端的奖励在受骗人身上呢?另外我们也要明白,如果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对普通朋友给与过多的关怀,往往也会对双方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普通人交往之间,保持普通的善意即可,家人之间保持家人的距离最好。就比如在追求对象的时候,双方的关系理应事从正常朋友开始,欣赏双方的优点并接受双方的缺陷,并一步步的发展到家人的亲密程度,最终成为家人的顺序。但在追求的过程中如果放弃了自己基本的尊严和原则,一开始就把对方看成自己的家人的关系去对待,一味的付出不仅不会得到结果,反而会让自己承受更大的经济负担,只有建立在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的感情才是一段能走到婚姻的感情。
君子需要懂得善待他人,更需要懂得善待自己,与小人不同的事,君子善待自己的同时,不会对他人造成损失,不会消耗他人。但君子也需要保护好自己,要懂得有差别有原则的爱人,根据他人的反馈来决定下一步的动作,这样的话不仅不会对自身造成坤然,然而还能节省精力,为其他更值得帮助的人带来便利,做到立人立己,达到相互成就的效果。
TOP
579#

义利之辨可谓是一个历史现实性命题。所谓历史性,是指它的传承性,它作为先人道德价值观的一部分而在不同历史阶段都有被提起。所谓现实性则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它对提出它的那个具体历史阶段有具体含义,二是指对当今我们所处时代,对指导人的行为处事和时代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从春秋孔子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到战国孟子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再到南北朝范晔“义动君子,利动贪人”(《后汉书 班固列传》)等等以至当代。其带着人类终极命运的色彩因素一再被提起。但当今其深化传播好像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这一命题还和之前一样屡屡被提起,但人们真正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好像变少了。“这个问题老祖宗们都谈过上百遍了,不就是义重于利吗,这有什么好想的?”这是为什么呢?
设想一个人挨了揍,用词来形容,一个是“鼻青脸肿”,一个是“表嵌入腕”。哪个词更能引起人们想象呢?我想是第二个词,因为“鼻青脸肿”对我们来说太熟悉了,熟悉到我们惰于对这个词展开联想。而“表嵌入腕”则因为其新鲜性引人遐想。
这其实是文学上的一个术语“陌生化”,就是用陌生的,新鲜的表达来使读者跳出惯性思维,进而增加读者感受某一事物的长度和难度,从而使读者对于某个事物有更深刻的印象。这个理论是不是能给我们提供一个分析“为何当今人们对‘义利之辨’思考减少”的新思路呢?我想是可以的。
关于“义利之辨”,我们一直强调的是“旧瓶装新酒”,一直强调的是以当今时代思想内容来丰富“义利之辨”一个历史命题,但忽略了一直用“旧瓶”可能引起人们的审美疲劳,以至人们惰于先人们的思考成果中去,使得“新酒”的吸引力打了折扣。如果把“义利之辨”这一命题比作酒瓶,不妨增添一些花样,使得我们想要“卖”的新酒更加诱人。
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的指引下,借助当今火爆的新媒体、自媒体技术,丰富“义利之辩”的表达形式,对激发人们自觉的、主动的、积极的思考,弘扬传统文化并赋予时代意义,具有正面意义。
TOP
580#

义即宜,是应然所为之事,不论是什么样的伦理学,都会在价值理论上有所倡导,而那个所倡导的,应然之为就是义之所在,义不在于如何思辨,而在一种切身的行事准则和具体的道德选择之中
TOP
581#

义就是正义,我们要在公平的要求之下去分配利益。也有解释是义是适宜。但我自己还是偏向于正义更多。有个词语为大义灭亲,而大义灭亲的前提就是亲人损害了别人的利益,因此,为了别人的利益,你应该去“灭亲”。儒家我们知道提倡“亲亲”,认为自己亲人的利益更重要,但这在我看来不是义,而是恶,因为没有人希望成为被牺牲的那位,当利益失衡时,最终换来的或许只是更多的“杀戮”,因此,我认为义即正义,而正义永远都是从集体的角度出发。
TOP
582#

人间正义,世间大爱。一个真正的贤者,要达到仁者的境界就需要义理的支撑,不在义的前提下做任何的事情都会是有所偏颇,有所缺失的。义是正义,是个人极高的修养之下所透露出来的浩然正气,是内心极高修养的外在表现。义能够帮助人们合理的分配这个世界的资源取得更好的发展,打造大同社会最后惠及自然。义能使人尽量的在追求和实行人生目标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之中减少私心和欲求对我们公正实行的干扰,在最大的限度上做到最好,尽可能的使人们满意。 因此我们需要义来匡扶这个世界的和谐稳定。我们在义的支持之下我们能够可以不断的精进自己对公平正义的理解,并且不断落实完善自身的行为,以义所带来的浩然正气滋养自身的同时感染他人,做到准确的取舍,才能真正的有所收获
TOP
583#

义,仅三笔,却书写不尽英雄豪杰的伟大之处。
TOP
584#

不能一味地讲仁义而不顾法律的约束。自己的兄弟收到欺负,就替朋友报仇;自己的朋友被侮辱,就替朋友报复。这样做虽然能表现出兄弟、朋友间的关系亲密友好,符合仁义,但是却违背了法律。
TOP
585#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与“仁”结合最紧的是“义”,人们总是将“仁义”合在一起说。如果泛泛地去谈,“仁”就是“义”,“义”就是“仁”,不过,如果细分起来,“仁”与“义”还是有所不同的。仁”是君子的根本品德,“义”是从“仁”的品德出发所遵循的办事原则。

仁义礼智”共同构筑了伦理道德的根本。孔子讲“义”,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但“义”的含义与精神主要还是孟子进行全面阐述的。

孔子讲“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孟子讲“舍‘生’而取‘义’”,孔子的侧重点在“仁”,孟子则将“仁”与“义”广泛地联系起来,共同成为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

在指出 “仁”的源头是恻隐之心的同时,孟子也指出:羞耻之心,是“义”的源头。“仁”是由人性本善自然得出,“义”也是由“仁”自然得出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