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819202122232425» / 4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义的定义 [复制链接]

316#

     忠义之道,见义勇为,闻道尽心,力行其义,见贫济贫,见苦救苦,见危解危,勇于公而忘私,造福人群,此则为舍生取义,得仁之勇也。
        夫闻义勇为,尽其忠心,事务宜合于道义,待人信实诚挚,谦逊合礼以义,事不越中道而耻其心,有过失则当知耻而勇于改过。事情通义,首要清白其身,名正言顺,处处含义,廉洁其身,则不致于心曲伪行而失义之廉耻。
        君子廉洁修身,知耻养志,进退合义,而后可以正心,修身,齐家,立业。和和乐乐,项项合情,安安其居,事事合道,此通达情义,则可一家人恺悌矣,和乐如也。故上好义而家未有不和者也。此恺悌之道义,为兴家立业之大本也。故曰:取义当行忠、勇、廉、耻,悌五大美德。
TOP
317#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2011文秘

学号:11311004

姓名:毛自然

时间:2012427

电话号码:18787071569

卷二:义

              义的定义

   义即正义,是行为的最高标准,正义的基本含义是在自己的行为影响所及的范围内。产生的利益大于弊害,并且按照公平的原则分配利益。

    义是对律法的顺从,律法要有义来满足,罪人没有义,所以罪人欠律法的,却不能偿还,自古至今,义字当头,指的是人们做事,做人须在义字头下做,不然违背了义字,是会被人唾弃,因为义代表了最高的行为准则,你违背了义字,就是违背了义字,行为准则,仁是人的安身之所,义是人的正确道路,让安身之所空着而不去住,放弃正确的道路而不走,是为可悲,自古以来,利和义难两全,为了利而放弃义,为了义而放弃利,此类事数不胜数,利即利益,是人类为发展生存所需要的一种东西,义,即是一种合宜的道德规范,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价值选择,是行为准则的最高要求,而我认为,所谓利是遵循义的利,二者是统一而不是对立的,把对方的利归于你的义下,不然对方就会有攻击的对象,利不等同于温饱,当你逐利的时候,你会认为为了温饱在逐利吗?这个利的定义,注意把握一下,利之所在,即义之所在,孔子说/FONT>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说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惟有依义来办事,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崇德尚义的美德。人们把为了义而不能推卸的责任称为“义不容辞”,把基于正义而产生的愤怒称为“义愤”,义就是适宜,君子见到这事应当如此,那事应当如彼,只要处理得当而去做了,就无往而不利,义的价值在于,不担心贫穷而担心贫富不均,而是不担心安定,因为财富平均,便不会觉得贫穷,和睦,便不会觉得人少安定,但是义的根本,也是和顺的基础,心中有义的人,就会得到他人的尊重,义的可贵之处在于能遵循社会规范,我认识一位很有价值规范的人,他很善良,也很有礼貌,他绝不会去偷盗,是个非常正直的人,但是他不认识上帝,他不信主,这样温顺正直的人,如此有道德的人,也会有一反常态的时候,不知是谁刺伤了他的尊严,而且对他说了非常侮辱人格的话,他就突然变得十分生气,要报复别人,一下子变成非常恶毒的人,我们凭着自己的努力,可以在道德上进步,但是无法到达永生的条件,也就是义,只有神灵进入我们内心中当作动力,才是可能的。

TOP
318#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年级:2011级文秘

姓名:王馨

学号:11311015

时间:201264

电话号码:13658865167

“义”即是在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正义精神。正义的基本理念是:扶住生命是善,伤害生命是恶。任何个人都要考虑这个问题:在自己行为影响所及的范围内,所产生的善应当远远大于恶。正义维护的是整体利益,因而正义的最大障碍是贪图不正当的私利,所以要“见利思义“。“先义后利”,必须在维护正义的前提下去获取个人的合法利益。在现代社会,欲达到正义之目的,就必须具有平等精神、自由精神、民主精神、法制精神、人权意识、公民意识。因此,这六个方面可纳入“义”的范畴中。专制作风、官僚特权思想都是对正义精神的损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是:假“正义”之名以行其私,在小集体圈子里讲“义气”,以抽象的“义”去压制人们对合法利益的追求,等等。倡导“义”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见义勇为、重视整体利益的民族品格。

义即是正义,是行为的最高标准。正义的基本含义是在自己的行为下影响所及的范围内,产生的利益大于弊害,并且按照公平的原则分配利益。公平的原则包括以下几项:第一,包括自己在内的每一个人,都具有平等地获得利益的权力:第二,按照多劳多得的原则获取利益:第三:抑强扶弱,先人后己。

仁爱是正义的根本,也是和顺的基础,心中有真爱的人就会得到他人的尊敬。义的可贵之处,在于有实际行动,而行动的可贵之处,在于能遵循社会规范。孔子说过:“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说什么事是可以做的,也没有说什么事是不可以做的,唯有依从义来行事。”“君子以义为根本,以礼仪来施行,以谦虚的语言来表达,以诚信的态度来成就,这就是君子啊。”仁是人的安身之所,义是人的正确道路。让安身之所空着而不去居住,放弃正确的道路而不去走,可悲。

 左手“仁”,右手“义”,走遍世界都不惧。单看“仁”这个字的构造,“单立人”意指一小我,那么“仁”就是意指两小我在一同了,由此可窥中汉文字的独具匠心,人和人相处就需求“仁”这种美德了。“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文明陶冶下的文人诗人以及通俗念书人应该具有的美德。以仁义之心待人接物,愈久弥喷鼻,愈久弥芬,对妥帖处置本人的人际关系以及学养出路的利好都是极端有裨益的。仁义之心的养成,起原于儿时的正统教育,即儒家传统文明的因循和陶冶。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穷年累月,渐习渐成,并以此作为立品处世的规范加以付诸施行。仁义之道,小可齐家,大可治国。大大都人小的时分,都读过王祥卧冰、刻木事亲的动人故事,读过《三国演义》,晓得关云长不慕荣华富有,为一个“义”字,千里走单骑,读后很是动容,于是在冥冥中喜好上他们的做派,在今后的人生工夫中渐渐品尝,渐渐了解,并以此看待方圆的人事,收获颇丰,妙用终身。前人考究身体发肤授之于爸爸妈妈,禽兽亦懂得“舔犊”和“反哺”,所以作为一小我更应该孝顺爸爸妈妈,再由孝顺爸爸妈妈延及宽宏仁义待人,光明正大干事。所以前人要求在拥有仁义美德的还亦强调有时令,尤其是做学问的,假如没有时令,为五斗米折腰,吃嗟来之食,是很让人看不起的。

以仁义之道持家,家境大多会兴隆。由于一小我假如仁义了,人人都情愿和他打交道并推心置腹的协助他,协助他出谋献策,出力、出人,再加上自己的起劲和聪明,完成家境兴隆就很好了解了。以仁治国,也可以说是治国的上策,这在春秋战国期间诸子百家都争论过了,并被自汉以来几千年的前史验证了的,曩昔有一句特殊知名的宦海话;“圣朝以孝治世界”,比方在宦海上执行过“举孝廉”的养士和取士准则,强调孝道,强调仁义,由于只要孝顺爸爸妈妈的人,才有能够体恤民间疾苦,才干一心一意地为老庶民谋福利、谋福祉,人人说呢?有个背面例子,秦朝的李斯是韩非子的学生,人人都晓得,韩非子是诸子百家中法家的代表人。在秦始皇期间,嬴政遵从了李斯的建议,不施仁政,施行酷刑峻法,对老庶民的不满和对抗执行绝对的镇压,又为了避免儒生之口议论政事,施行了臭名远扬的焚书坑儒,后果形成了对上古文明严峻糟蹋的恶果,还把一些有学问的人都坑杀了,弄得朝无才臣,泽无才人,后果招致太监赵高之流篡权,演绎了一场指鹿为马的千古闹剧,还李斯自己也惨遭赵高之毒手,受五刑而殁(五刑指刺字、割鼻、截断脚趾、砍头、剁成肉泥)。后来汉今后历代,吸取了秦的经验,从汉武帝用董仲舒免除百家,独尊儒术开端,儒家的仁政之道渐渐地被搬上了前史的前台,被宋剃头扬和光大后,元明清都以此治国了。

当今时代,其实也应该以孔孟训诂,以仁义修身。仁义之道应该被持续在进修、生涯、任务中推行和使用,置信以此处世,人人必然会收成人生的无限美妙!

TOP
319#

“义”,在汉语中是一个令人神往的词,也是众多小说中的一种江湖情结。其中,金庸笔下的萧峰用“义薄云天”四个字对“义”进行了完美的诠释。在《天龙八部》中《虽万千人吾往矣》一章节里,萧峰为了救他一位“神交的朋友”的丫鬟的性命,毅然奔赴聚集着无数要取他性命的武林高手的聚贤庄,而当薛神医问及受伤女子的姓名时,萧峰怔了,因为他只知这名女子被称为阿朱,但并不知晓她的全名。这样的义,着实是一种让人为之折服的义。萧峰的“义薄云天”,不仅感动了阿朱,也感动了无数的读者。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0-7 17:40:33编辑过]

TOP
320#


义是事之“宜”,即“应该”,亦可以理解为“调理事物使之适宜 ”。义是一种绝对性的最高行为标准,它要求人们按照义的标准去做他自己在社会中应该要做的事。但一般在儒家思想中,义与利是直接对立的,《论语·里仁篇》中孔子就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也就引发了后来儒家的人所说的“义利之辨”同时,“义”的观念和“仁”的观念是相互补充的,义的观念是形式上的,而仁则更为具体。真正践行“仁”去爱人的人,就是能够能够履行义务去践行“义”的人。

TOP
321#

所谓“义”说白了就是一个做人处事的尺度,而这一尺度源于社会道德要求,是社会道德的重要方面。“义”要求我们合理处事,施宜待人,而在待人的这个过程中具体要求就是首先要把握好我们自己,修炼自己的内心,使自己内心平静,处事泰然,対世事把握透彻,最后要达到不为所动,保持与外物合理的距离,我们才能以一颗平静的心去实施我们的行动,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们就无法实行“义”。即使我们仿效别人,或是遵从典籍那也只是肤浅不合理的,至少不是最真实最纯粹的“义”但是,降低一个层次来说,我们生活之中还是有很多“义”的现象存在的,而这些仅仅只能算作是“义”现象罢了,并没有上升纯粹阶段,而这对于义理来说的皮毛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社会道德的补充和辅助,因此,即使是不纯粹的,但是它还是在社会大潮中能够澎发出自强不息的浪花。
TOP
322#

恩恩

义。可以理解为义气么?
TOP
323#

义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孔子最早提出了“义”(管仲,《管子·卷一·牧民第一》“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右国颂”,“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估计比孔子早提出礼的概念
TOP
324#

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之至亲也。
仁者不以盛衰改节,义者不以存亡易心。
TOP
325#

义,不仅仅是一种社会道义,社会职责,更是一种信仰,一种理念,一种深深根植于内心的情感。文天祥把义定义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李清照把义定义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由此可见,义应该为人生的追求和理想。
TOP
326#

道与义

               道与义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中,其涵义有所不同。


  老子所说的“道 ”,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老子所写的《道德经》是关于“道”的经典著作。)


  孔子所说的“道 ”,是“中庸之道”,是一种方法;


  佛家所说的“道 ”,是“中道”,佛家的最高真理。所述道理,不堕极端,脱离二边,即为中道。佛家的道是中观的思想,中观思想涉及“中道”和“空”。“空”的思想似空非空,不能著空相求空。


  道:一首一走,第一次走的路、第一次用的方法才叫道,重复别人做过的事不叫道。走不一样的路,坚持创新才能生道。


  天道:众生为鱼,道为网,河为天地。那捞网的渔夫,就是执掌命运的天地造化。


关于“道”


  《辞海》曰:“道”——即道路,指法则规律;又指说,讲,得,到,料,想,先导,疏导,治理;与具体事物的“器”相对,又与事物特殊规律的“德”相对;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政治主张或思想体系。


  《老子》曰:有物天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法自然……。


  《卫灵公》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易·系辞上》曰:成性存存,道义之门。亦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管子·法禁》曰:德行必有所是,道义必有所明。


关于“义


  《辞海》曰:“义”——事之宜,正义,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又谓利人;情谊。恩谊;表示某一社会的伦理规范。


  《礼记·中庸》曰:义者宜也。


  《论语·里仁》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孟子·告子上》曰: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梁惠王上》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国语·晋语一》曰:义以生利。


  《墨子·经上》曰:义,利也。


  《易·文言》曰:利者义之和也。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曰:触白刃,冒流矢,义不反顾,计不旋踵。


  《汉书·董仲舒传》曰: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二程全书》宋·程颐曰:大凡出义则入利,出利则入义。

TOP
327#

你可以是一个不聪明的人,你可以没有万贯家财,你可以过着清贫的生活,但是请记住,永远要有一个底线,那就是你的道德。

转眼华夏民族已经诞生了5000年了,一个王朝的兴起,衰落,另一个王朝的诞生,消逝,不管他的帝王是如成吉思汗般的暴戾,还是像唐太宗李世民样的伟大,他们或许性格不同,但是他们都有,并且让他的子民们都有一种叫做正义的品格。

正义,这个每个人心中最重要的品格,曾经是那么的耀眼,万物在它的面前都黯然失色,但现在,他有了一个强大的敌人,叫做利益。

TOP
328#

义,一般指公正合宜的道德、道理或行为。 “义者,宜也。”《释名》:“义,宜也。裁制事物,使各宜也。”《说文》:“义,己之威仪也。从我、羊。(注)臣铉等曰:与善同意,故从羊。”《周官》注:“仪作义,古皆音俄。”

“义”是儒家五德(仁、义、礼、智、信)之一。孟子认为“信”和“果”都必须以“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离娄下》:“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孔子将“将“仁义礼”组成一个系统,曰:“仁者人(爱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 仁以爱人为核心,义以尊贤为核心,礼就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

TOP
329#







    孔子最早提出了“义”(管仲,《管子卷—牧民第一》)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右国颂。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


    那在孔子看来什么是义?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 “义”即是在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正义精神,义即正义,是行为的最高标准。正义是在自己的行为影响所及的范围内产生的利益大于弊害,并且按照公平的原则分配利益。


    在现代社会,欲达到正义之目的,就必须具有有平等精神、人权意识、公民意识。因此这几方面可以纳入“义”的范围之中。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公正合理而应该做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2-10 18:11:04编辑过]

TOP
330#

孟子认为,利在义中,当义利冲突时,舍利取义是最佳选择,合义本身就是最大的利。他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这是把生命和义相比较,他认为二者对于人来说,都十分重要,都有价值,生命虽然可贵,但“义”“甚于生者”,所以应牺牲生命而“取义”。在孟子看来,生固然是每个人都欲求的,死是每个人都厌恶的,但还有比生更高的追求,这就是义,还有比死更让人厌恶的,这就是不义,所以,孟子主张宁可就义也不害义而偷生。孟子在与梁惠王论道时充分体现了自己的这种思想取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