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718192021222324» / 4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义的定义 [复制链接]

301#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认为关于人的取舍问题,真正高尚的人重视的是正义感,坚持自己的处世原则,而卑贱的人仅仅狭隘地从自身利益出发。真正的讲究义要求不为眼前的利益所迷惑,坚定地追求心中所认定的道义。义者,是天理之所宜。而利者,则是人情之所欲。所以能够不为眼前利益所动坚定地追求道义实属不易。具备君子的这种精神才有可能追求到义的真谛。

TOP
302#

我原以为“义”就是举大义,定要舍生忘死、舍弃利益。原来“义”仅是简单的“适宜”二字,但做到这两字又谈何容易。人总是不自主的使事情夸大化或缩小化,而违反了适宜的原则,因此就产生了诸多矛盾。

TOP
303#

我原以为“义”就是举大义,定要舍生忘死、舍弃利益。原来“义”仅是简单的“适宜”二字,但做到这两字又谈何容易。人总是不自主的使事情夸大化或缩小化,而违反了适宜的原则,因此就产生了诸多矛盾。

TOP
304#

      义:“做人要讲义气”,这是我最早接触到的“义”这个字。美好的品德都是挺模糊的,不能死板的给它下一个定义。做人要有情义,面对自己该做的事,就一定要去做。什么是应该做的事呢?扶老人过马路是,顺手捡起别人丢掉的东西并归还也是。要做到“义”,并不是所谓的黑道中人所说的“两肋插刀”。要有一颗正义之心,做一个有情义的人。

TOP
305#

义,我个人觉得应该不仅仅指的公平正义,更多的时候应该还有担当在其中,读中国古典名著最明显的就是《水浒传》,“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即使有损失,也在所不惜,这种义正是目前社会所缺少的。
TOP
306#

[经典学习]一、义的定义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义者,宜也。君子见得这事合当如此,却那事合当如彼,但裁处其宜而为之,则无不利之有。(《朱子语类》卷二十七)

义者,行而宜之,合于道则谓义。([]胡瑗《周易口义.说卦》)

义者,宜也,裁制事物使合宜也。([东汉]刘熙《释名.释言语》)

TOP
307#

是儒家五德仁、义、礼、智、信之一。儒家注重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孔子的中心思想为,孟子的中心思想为。仁义不可分割,“义”,即道理、正义、信义。儒家认为,一个君子必须具备“义”的品质才能称为真正的君子,然而,在今天“义”的含义却被曲解了,也很少存在真正的义,很多人在利益和金钱面前臣服了,虽然社会倡导仁义,但它却无形的丧失了!但是我相信真正的仁义仍然存在,我们要积极倡导和发扬,让我们的传统美德发扬、传承。

TOP
308#

“义”的繁体字为“義”,由“羊”和“我”组成。义的四种含义是:(1)美、善,它们的上部都有羊,要表达的意思是真善美,人用一生追求。(2)牺牲,祭品。即牺牲自我,羊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来为人们用作祭祀用的祭品,也表现出了义。(3)裁制事物,使之宜也。即义者,宜也。可以这样理解,人手拿着兵器去裁制事物。(4)威仪或仪表,节度
正义,对于个人来说,符合道义;对于社会来说,是建立公平公正道义的制度。谈及义,与之相对应的是利,怎么看待义与利的关系呢?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儒家的思想是重义轻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就要正确的处理义与利的关系。
TOP
309#

关于义的理解,我想谈谈三个方面:义的四种含义,仁与义的关系,义与利的关系。首先,义即義也,上半部分为羊字旁,代表的是美、善;下半部分是我,我又是手和戈的合体型,意思是裁判了物,使之宜也。义者,宜也,义又是唯我独尊的;義有象征着古时候的用来祭祀的牺牲;还有一个意思就是威仪、权力、仪表、节度之寓意。仁与义的关系在于“仁”是整部《论语》的核心观念,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义”则为后来的孟子发展成为儒家的一个主要观念,几乎可以和仁并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就是这种情况的真是写照。但是在孔子那里,义与仁并不是并列的。大体上来说,仁是义的基础,仁是内容义是形式。仁,是孔子思想中一个总括性的概念,义、智、勇等各种德行科目则由其所出为其所用。仁就是人心中的绝对的道德律令,而义就是分有得最多的律令的现世道德自律,是一个变化的东西。总之,仁和义就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并且义是随时代变化的人的内在的道德自律,而仁则是一个不变的一以贯之在义中的。再来说说义与利的关系,传统儒家认为义比利重要,所谓重义轻利,似乎这是中国人觉得无可辩驳的正确价值取向,若对利的追求违背了义的原则,注定是扭曲的价值观。但在现代社会,重义轻利的思想受到了质疑,认为对义的过分强调压制了利的正义性,义变成了一种集体主义式的规范,个性自由被义同一化了,这无疑是对人性个体的消磨压抑。义与利属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范畴,是历代思想家所重视的一个问题。对于两者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可以作为范本为我们指明看待和行为的方向,义与利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义”指的是道德信仰,“利”讲的是物质利益。义和利是相互联系的。道德信仰作为社会意识,不仅在利益基础上产生,而且还会随着利益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同时,道德信仰对利益又有着巨大的反作用,对利益的增长、分配进行调节、制约和指导。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义”的内容包括社会主义政治、法律和道德;“利”的内容包括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社会主义的“义”是通过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关系的正确调节和处理得以体现的;社会主义的“利”,只有在政治、法律和道德的指导和制约下才能得到保证。义和利互为目的和手段,只讲义不讲利,只能是虚伪的道德说教;只讲利不讲义,就会损人利己、损公肥私。我们是义利观的统一论者,人既要讲利,更要讲义。有意义的人生,应当是义与利相统一的人生。我们要确立正确的义利观,在辩证中把握义利观,在结合上实践义利观。
TOP
310#

撇,一捺,一点,这就是义。义,它的主要含义当然是义气,这个义的前提是,没有任何利益。“义”,它在于不出卖朋友;不作为被朋友的事;朋友有事不做任何推辞;是关键时候帮你说一句话;是知道你有难处自己四处借钱却难以启口要你还钱;是钱包掏出大把大把钞票心在流血嘴上说“不过如此嘛”;是把你曾经和他说过的某件事情牢记在心念念不忘经常提起。这就是义,但这义的前提是,你要“义”。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孔子最早提出了“义”。孟子则进一步阐棕了“义”。他认为“信”和“果”都必须以“义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离娄下》:“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舍生取义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为了大义而牺牲生命的人,社会中有那么多,那些深明大义的人士,在这世界中占领了那么多的位置。感谢一直有你们在我们的生活中。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
生命对于每个人固然重要,但义对于某些人更为重要,甚至比生命都重要的多,便是他们……
世界还是动荡不安,还是有抢劫犯,他们有时为了金银钱财,不顾别人生死,甚至还带凶器犯案。有时抢了别人的皮包还不肯放过那个可怜的被抢包者。还拿刀去捅别人,想致人于死地。偏偏这个时候有人挺身而出,一直追着罪犯,不畏缩。当他们追上罪犯时,极力强制抓住这个贼时,幸运时,把贼制止住,扭送到派出所,用法律来制裁罪犯。而不幸时,这些热心的市民被这些歹徒刺伤,有时受伤比较轻,有时甚至危及性命。他们为了帮被抢者拿回他们的财物,可是他们失去了自己的生命,为了别人的利益,为了维护社会的和平,他们却牺牲了。

他们这种见义勇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人间,他们是模范,我想他们死后,也会一直秉承他们的精神,把他们的精神留给我们。在血色的天幕下,为了舍生取义的英雄梦,他们被歹徒刺伤倒地时,他们的嘴角泛起了浅浅的笑意,从未这样笑过。他们的眼角,泛起了一片晶莹。那滴泪,始终没有流下.就像他们始终是个英雄----英雄,是无泪的。

流星划破了漫长漫长的银河,露出那些舍生取义的人的脸。舍生而取义的勇气----永恒不变......
TOP
311#

义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儒家讲“仁义礼智信”。人们常说“仁义道德”。

“义,宜也。制裁事物,使各宜也。”(《释名》)即理所应当,义实际上就是公正合理应当做的行为。基于这一基本的涵义,人们称应尽的责任为义务。合乎公正和公益的行为称之为义举。

TOP
312#

       义即正义,是行为的最高标准。可是正义的基本标准又是什么呢?我们平时所说的“兄弟(哥们儿)义气”算得上这里所说的义吗?孟子曰:“......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他这里所说的义又是指什么呢?

        在我看来,在古代社会的义根本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何为义只是看是否适宜,是否符合道的要求,这是一个很模糊的标准。要如何才算是适宜的,是符合道的要求的,我想这恐怕是因人而异的吧。因此,古代社会所说的义,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义。

       但在我们现代社会里,正义它有着明确的标准和原则。尤其是在利益分配的原则上就很好的体现出来了。以按劳分配为原则,实行多劳多得,这是很公平的事。这在我看来是表明了一点,前人的思想并不完全都是完整无缺的。

TOP
313#

义”是奉献,是牺牲,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许多人一看见“义”就想起江湖上的哥们儿义气,其实我认为那并不叫“义”,或者说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的“义”,因为那种“江湖义气”的意涵比“义”狭的多,充其量只能称为“小义”。真正的“义”要尊重道义,不是凭感情,论义气。是要维护道义,即使伤害到你的好友的利益的情况下!只有不为利诱惑的人才能称上真正的“义”!还有就是无论什么时候都能坚持“道义”才算“义”
TOP
314#

“义”,儒家学者认为是应将社会整体利益放在一己私利之上,主张“义以为上”(《论语. 阳货》)、“见利思义”(《论语. 宪问》),反对见利忘义。行其所当行即为义。然而,很多大学生都混淆了“义”的真正含义。在高校中存在两种突出的现象:一种是某些学生“真正”成为亚当. 斯密口中的“经济人”,凡事向“钱”看,将道义放两旁。比如,有些受到学校和社会资助的困难学生,在笑脸接过助学金后,早己经将“义不容辞”报效社会的承诺放置一边了。另一种是部分学生片面理解“义”的内涵,将“道义”理解为“义气”,当自己的朋友有需要时,不管是正当的还是不正当的,都脑子一热地去帮助朋友,置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于不顾。我认为这是及其不正确的,在当代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对孩子的教育上,老师和家长都应该注重疏通孩子的这些观念。让他们对明天有个正确的认识,拥有美好的明天。

TOP
315#

在义坛里,文章中义的定义是这样的,义即正义,是行为的最高标准。正义的基本含义是在自己的行为影响所及的范围内,产生的利益大于弊害,并且按照公平的原则分配利益。公平原则包括以下几项:第一,包括自己在内的每一个人,都具有平等地获得利益的权利;第二,按照多劳多得的原则获取利益;第三,抑强扶弱,先人后己。

然而在现今社会,太多人违背了义的原则,忘记了正义这么一回事,我们出去餐馆吃饭,害怕吃的是“加工肉”,地沟油,甚至对天真无邪的婴孩,也是毒奶粉,豆腐渣工程视生命如草芥,农民工苦苦的讨要本就是他们该得的工资……我们极度的觉得没有“安全感”,正义在流失,我们在被不公平对待,我们的平等权益没有得到保护……我们的国民在呼吁公平正义,我们的国家在倡导良知良心……只希望,我们可以一点一滴的重新构建起公平的尺码,维护正义的天平,让我们的“安全感”早日回归。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