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345678910» / 1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二、见利思义 [复制链接]

91#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这强调我们不要见利忘义,遇见紧急的事情也不要逃脱畏惧,同时要记得自己的诺言,这样才能称得上完美的人。现实生活中很多见利忘义的例子,比如黑心的厂商为了一己私欲生产不合格的产品,从而坑害广大消费者,这是十分不道德的事情。

TOP
92#

        其实见利思义这句话说起来挺简单的,可是做起来就还是有点难度的,相比见利思义,也有不少人喜欢见利忘义,可以说这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也正是因为如此,见利思义才是我们所需要追求的。

      《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见利思义”,“义以为上”则是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价值观的基本特点。如果“义”“利”发生冲突,应“义以为上”。我们当今社会就需要这种品德、、、

TOP
93#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我觉得在现今社会,能做到以上所说的哪一点的人,已为数不多了。中国年度十大感动中国的人物之所以珍贵,之所以能感动我们,为的就是那一分义,那一分舍得。义的男的级在与人能否有足够的自制力,自知自己不多得,自制自己更多做。但人们的贪婪和惰性就是我们不能成为圣人的原因。义和利之间的取舍或许很难,但更难得却在于人心。

TOP
94#

该取的可以取,不该取的不应据为己有,即义然后利,亦即孔子说的“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义利问题不只是儒家的第一义,也是整个人类社会,从古至今都始终存在的重大的道德问题。一个社会,为了维持它的生存与发展,不得不要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道德与利益的关系,私利与公私的关系问题。虽然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那里,“义”与“利”具体内涵存在某些不同,但其中也包含着有共同准则。
TOP
95#

见利思义是中国传统道德处理群己关系的一条基本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美德。义和利问题,讲的是道德原则和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义,一般地是指合乎正义和公益的或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利,就是指物质利益。见利思义,不是一般地反对“利”,而是指见到利益,应首先想一想符不符合道义,该取的可以取,不该取的不应据为己有,即义然后利,亦即孔子说的“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TOP
96#

简历思义是中国传统道德处理群己关系的一条基本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美德。义和利的问题,讲的是道德原则和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义,一般地是指合乎正义和公益的或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利,就是指物质利益。见利思义,不是一般地反对“利”,而是指见到利益,应首先想一想符不符合道义,该取的可以取,不该取的不应据为己有,即义然后利。即孔子说的“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TOP
97#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10文秘

姓名:张艳1

学号:10311024

时间:2011-4-10

电话:15559709306

卷二:义

十二、见利思义

如果说“智、勇、仁”的统一是孔子以“仁”为核心的理想人格的基本特点,那么“见利思义”,“义以为上”则是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价值观的基本特点。

在中国伦理学史上,“义”主要是指道德义务;“利”一般是指功利或利益,在孔子那里,则主要是指个人的私利。他说:“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而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成人也。”所谓“见利思义”是倡导人们在见到有利可图的事情时要先想自己应尽的道德义务。凡符合道义的利益可以考虑,但不符合道义的利益一定要自觉舍弃,君子在义利关系的处理上应把履行道德义务放在第一位,而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二位。如果“义”、“利”发生冲突,应“义以为上”。孔子倡导“见利思义”,并不是概否认人有时对自身利益的希求。他说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但他又接着说:“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就是说,一个人追求个人的利益求财富,去贫贱,都必须符合道义,“义然后取”。

TOP
98#

学院/FONT>云南科技信息学院

系别:文史

班级:10文秘

姓名:郑珣

时间:2011321

电话:18788142325

卷二  

十二、见利思义

君子不苟求,求必有义。君子相当爱惜自己的名誉,对于欲望有所节制,不会贪取妄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会以苟且心态妄想获利,更不会落井下石,谋求私人利益,豪取强夺。一个君子假如有所求,一定是为了国家、为了社会、为了正义,必定是为民求利,代众生而求。

正如老百姓所说,半夜敲门心不惊。一个人夜里面睡得踏实,这就叫内省不疚。一个人内心反省自己的行为,反省自己在社会上所作的一切的时候没有愧疚,这就可以做到不担忧不恐惧。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这就是一个君子的标准。那么这个标准呢,说低也低,我们每个人可以做到;说高这也是一个至高无上的标准。孔子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曾经很认真地跟他们谈过这个问题,孔子一上来先很谦虚,他说我们今天来说说君子,说君子道者三,做一个君子有三点是要做到的,是哪三点呢?叫做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益面前表现出一份稳重和淡定,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会随着分工细密而进步

TOP
99#

见利思义,的确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可是,我们更应该找到利,义间的平衡点!想象,现代社会,不论是国家还是个人哪里不是利义兼顾,共同扶持呢?的却是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在短期内,我们可能只能在共同利益的条件下和谐共处,建立关系。可是,也许有那么一天,“义”普及于社会,大家都能先义后利,我们的社会将变得何等道德,美好啊!
TOP
100#

   当前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下,因为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形态,那么就不可避免的出现经济建设与社会道德建设之间的矛盾,人们面对巨大物质利益与金钱的诱惑,就经常会出现权钱交易,以权谋私,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贪污腐败现象的增多,而如何在面对利益的诱惑,而不深陷泥沼,能洁身自爱呢?这就要求我们能守住道德的底线,在面对利益诱惑时,做到坚持传统道德中以义驭利、以义取利的道德取向。孔子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取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要求人们要见利思“义”“,义然后取”。朱熹进一步提出“义以生利,因义成利”,把义与利统一起来。当然,当时的“义”“、利”的内涵与现在所义利有了根本的不同,但是其义利统一的思想对于今天克服经济与道德的矛盾,实现个人与集体的统一,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TOP
101#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10文秘

姓名:李富毅

学号:10311021

时间:2011年4月23日

电话:15288468807

卷三

                                                211楼

一、义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孔子最早提出了。孟子则进一步阐棕了。他认为都必须以义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离娄上》: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公正合宜的道德、道理或行为:正~。~愤填膺。~正辞严。见~勇为。多行不~,必自毙。

二千多年来,儒家都以仁义道德为个人修身的至德要道。所谓利,是指人的生活养命之源,亦是指满足实际生活利益所需。利有公私之分。凡仅能满足个人之生活需要,且损害他人和大众之生活者,谓之私利。凡能以大众利益为出发点,谓之公利。儒家所反对的是损人私己之私利。

孔子说:君子义以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即用义为作人做事的根本,用礼实行,用诚信来完成。这才是真君子。又云: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义是立身之本,是行为的最高标准。凡事合于义则做,不合于义则不做。

孔子以义与利相对照,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又说: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这说明孔子按照利益的原则行事,注意力在义不在利上。

孟子继承孔子的观点和大力发挥,成为儒家义利之辨的代表人物。孟子曾对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在表面看,好像孟子排斥利。然而,在孟子的王道政治中,他要求君王为民制产”“使黎民不饥不寒养生丧死无憾。同时又要求君王吊民代罪,推恩以保四海并主张薄其赋敛去关市之征,以利便商贾行旅,由此可见,孟子所说的何必曰利实质上是告知君王,推行仁政,大利于天下的黎民百姓。

儒家所主张的利,是在之道基础上的利,儒家亦重事功和民利。

荀子对于儒家的义利观作了更明确的阐述。他说:正利而为谓之事,正义而为谓之行。《荀子、正名》他说的,即事业、事功和获利的行为;所谓即德行。正利、正义之解释为正鹄之正,乃目标之意。以为目的而为之。谓之,指农工商业等等。以为目的而为之,谓之是德行的实践。荀子这两句话,说得非常简明。成就德行和成就事业,儒家重道德,必然着重点在的方面。如果统治者能为人民大众谋求利益,是儒家所赞成的。

真正说来儒家重义并不排斥利,而要求人们利不背义且坚持反对见利而忘义

TOP
102#

在义与利之外

周国平


在义与利之外,还有一种更值得一过的。这个将支撑我度过未来吉凶难卜的岁月。
"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中国人的人生哲学总是围绕着义利二字打转。可是,假如我既不是君子,也不是小人呢? 曾经有过一个人皆君子言必称义的时代,当时或许有过大义灭利的真君子,但更常见的是借义逐利的伪君子和假义的迂君子。那个时代过去了。曾几何时,世风剧变,义的信誉一落千丈,真君子销声匿迹,伪君子真相毕露,迂君子豁然开窍,都一窝蜂奔利而去。 据说观念更新,义利之辩有了新解,原来利并非小人的专利,倒是的天经地义。
"时间就是!"这是当今的一句时髦口号。企业家以之鞭策生产,本无可非议。但世人把它奉为指导人生的座右铭,用商业精神取代人生智慧,结果就使自己的人生成了一种企业,使人际关系成了一个市场。
我曾经嘲笑廉价的人情味,如今,连人情味也变得昂贵而罕见了。试问,不花钱你可能买到,一句问候,一丁点儿恻隐之心?
不过,无须怀旧。想靠形形色色的义的说教来匡正时弊,拯救世风人心,事实上无济于事。在义利之外,还有别样的人生。在君子小人之外,还有别样的人格。套孔子的句式,不妨说:"至人喻以情。"
义和利,貌似相反,实则相通。"义"要求人献身抽象的社会实体,"利"驱使人投身世俗的物质利益,两者都无视人的,遮蔽了人的真正的"自我"。"义"教人奉献," 利"诱人占有,前者把人生变成一次义务的履行,后者把人生变成一场权利的争夺,殊不知人生的真价值是超乎义务和权利之外的。义和利都脱不开计较,所以,无论义师讨伐叛臣,还是利欲支配众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是紧张。
如果说"义"代表一种伦理的人生态度,"利"代表一种功利的人生态度,那么,我所说的"情"便代表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它主张率性而行,适情而止,每个人都保持自己的真性情。你不是你所信奉的教义,也不是你所占有的物品,你之为你仅在于你的真实"自我"。的意义不在奉献或占有,而在创造,创造就是人的真性情的积极展开,是人在实现其本质力量时所获得的上的。创造不同于奉献,奉献只是完成外在的,创造却是实现真实的"自我"。至于创造和占有,其差别更是一目了然,譬如写作,占有注重的是作品所带来的地位,创造注重的只是创作本身的。有真性情的人,与人相处惟求的沟通,与物相触独钟情趣的品味。更为可贵的是,在世人匆忙逐利又为利所逐的时代,他待人接物有一种闲适之情。我不是指中国士大夫式的闲情逸致,也不是指小农式的保守,而是指一种不为利驱、不为物役的的生活情怀。仍以写作为例,我想不通,一个人何必要著作等身呢?倘想流芳千古,一首不朽的小诗足矣。倘无此奢求,则只要活得自在即可,写作也不过是这活得自在的一种方式罢了。
箫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 "我曾经深以为然,并且佩服他把人生的可悲境遇表述得如此轻松俏皮。但仔细玩味,发现这话的立足点仍是占有,所以才会有占有欲未得满足的和已得满足的无聊这双重悲剧。如果把立足点移到创造上,以审美的眼光看人生,我们岂不可以反其意而说: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寻求和创造;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当然,人生总有其不可消除的痛苦,而重情轻利的人所体味到的辛酸,更为逐利之辈所不到。但是,摆脱了占有欲,至少可以使人免除许多琐屑的烦恼和渺小的痛苦,活得有气度些。我无意以审美之情为救世良策,而只是表达了一个信念:在义与利之外,还有一种更值得一过的人生。这个信念将支撑我度过未来吉凶难卜的岁月。

TOP
103#

    当今社会利欲横流,许多人的眼里都只有金钱和利益,忽略了义这一传统美德。

    春秋时,晋国有个勇士名叫豫让,投靠在智伯门下,很受重用。后来,智伯被赵襄子杀害。豫让躲了起来,下决心要为智伯报仇。过了几个月,豫让装扮成仆役混进赵府,伺机刺杀赵襄子。结果在茅厕里被发现,赵襄子见豫让为主人报仇就放了他。豫让说:“你虽然放了我,但我还会刺杀你的!”

    豫让回去后,剃去眉毛和胡子,又吞食热炭,把声音弄嘶哑,以便从形象到声音都不让人认出来。朋友们对他说:“你如投靠赵襄子,得到他的信任后,再行刺他,不是更方便吗?”豫让回答说:“作为一个勇士,怎么可以做这样不仁不义的事呢!”

  这一天,豫让得知赵襄子外出办事,他就预先埋伏在桥下,赵襄子来到桥边,马匹突然惊叫起来。赵襄子命人到处搜查,在桥下把豫让抓了出来。赵襄子说:“你舍生取义,确实令人尊敬。但这次我不能饶恕你了!”豫让说:“多谢赵公厚义,但我临死前请求你能把外袍脱下来,让我刺三剑,偿我为主复仇的意愿。我死而无怨了。”赵襄子见他这样忠诚,大为感动,便脱下外袍。豫让刺了外袍之后,自刎而亡。 豫让甘愿舍弃生命,也要完成道义的行为,便成了“舍生取义”的成语。

     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孔子最早提出了(管仲,《管子·卷一·牧民第一》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右国颂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

TOP
104#

见义思利,这是多少君子的追求,可是这只是我们一直追求的。俗话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们在为着自己的利益,一直在追求,有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尤其是贪官们为了金钱和权力不择手段,当他们在犯错误的时候,是否想过见义思利这个成语呢?
TOP
105#

  见利思义是中国传统道德处理群己关系的一条基本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美德。义和利问题,讲的是道德原则和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义,一般地是指合乎正义和公益的或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利,就是指物质利益。见利思义,不是一般地反对“利”,而是指见到利益,应首先想一想符不符合道义,该取的可以取,不该取的不应据为己有,即义然后利,亦即孔子说的“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